跳至內容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座標25°10′27″N 121°26′10″E / 25.1740582794444°N 121.436187050638°E / 25.1740582794444; 121.43618705063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5°10′27″N 121°26′10″E / 25.1740582794444°N 121.436187050638°E / 25.1740582794444; 121.436187050638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小白宮
官邸一景 地圖
位置 臺灣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15號
建成時間 清朝同治9年(1870年)
官方名稱埔頂洋樓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衙署
詳細登錄資料
小白宮的迴廊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別稱小白宮,建於1870年,是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埔頂清朝淡水關稅務司的官邸,因之又名「埔頂洋樓」,1997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歷史

清領時期

淡水港開港後,於1862年(同治元年)6月22日開關徵稅。1863年,福州海關稅務司美理登(Eugène-Herman (baron) de Méritens)提議在台灣也聘用外國人為稅務司。經五口通商大臣李鴻章認可後,首位到任的稅務司為英國人麥士威(W. Maxwell),後來由美國人斯甄克接任,在稅務司的管理下,淡水港面目一新。稅務司公署衙門原先砲台埔地區,即為今紅毛城停車場前,是當年最豪華的建築之一,而副稅務司長郝伯遜因遂有興建官邸宿舍之舉,則在附近著手進行規畫和興建官邸,陸續完成三座洋樓,提供司長、秘書和部屬居住,本棟殖民地式白堊迴廊的建築則於同治末年(1870年)完工。[1]本地人稱「埔頂三塊厝」,為當時稅務司公署之官邸。

「埔頂三塊厝」在1884年因處在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戰區,沿岸遭法軍砲擊下,部屬所居住的房舍遭到炸毀,因此稅務司公署官邸只剩下兩棟。

日治時期至戰後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清廷派李經方基隆外海與日本海軍做形式上的交接。同年6月5日,日本稅關鑑定官野村材二在基隆登陸。台灣日治時期後,1896年台灣總督府舉辦「台灣始政周年紀念」,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來台,當時即在小白宮住宿[2]。 後來,淡水稅關因關務大減而廢除,因此日本稅關長在此成立「五十會俱樂部」,成為關員休憩、聯誼、打球、進食的場所,直到二次大戰末期不再作為行寮後,建物閒置而被附近淡江中學學生稱為「化物敷屋」(鬼屋)。二戰後,其東側秘書官邸洋樓因危險因素遭到拆除,司長官邸經整修後成為當時總稅務司長官李度的官邸。

1996年,財政部關稅總局曾決定將司長官邸報廢、改建員工住宅,引起所謂「搶救小白宮」的行動;在淡水仕紳及專家學者的強力奔走下,臺北縣淡水鎮公所認為小白宮具有歷史意義及保存價值,因之檢送古蹟調查表,要求將小白宮列入古蹟[3],才保住這棟具有歷史意涵的白色建築,永久維護;1996年11月,臺北縣淡水鎮民代表會決議將小白宮列入古蹟保存,並呈請內政部審核同意。1997年2月,內政部臺閩地區古蹟評鑑審議會議評定小白宮為三級古蹟,2004年重新整建為現今的樣貌,並開放遊客參觀。

建築特色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以英國殖民風格設計,因有著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周邊環境優雅,面向淡水河,遠眺觀音山,有大面積的涼台、外觀有數個拱圈及落地門窗、使建築採光性及通風性良好,地基用紅磚及石材砌成基座,屋頂則是四坡式斜屋頂的基本形式兼具排水功能,內部空間則分有設置主臥室、書房兼辦公室、宴客廳等西式格局匯聚而成。

在周圍遺跡方面,則有官邸創建時留下之黑磚斗子砌圍牆,幾段圍牆採用不同之材質,分別為「黑磚斗子清砌」、「砂岩塊石砌」和「水磚砌」,園區內原存三座官邸界石,其中一座於1997年取走成為海關博物館展示品,現展示的兩座界石則在小白宮旁典藏,此外花園附近尚有處凹陷土坑,據為滬尾之役留下的彈坑遺跡。另外,小白宮庭園中的雞蛋花歷史悠久,生命力旺盛,公告列管為「珍貴樹木」,在開花期的夏秋間也吸引許多遊客賞花。

相簿

參見

參考資料

  1. ^ 海天雜文。周明德。第332頁
  2. ^ 海天雜文。周明德。第334頁
  3. ^ 臺北縣淡水鎮公所「北縣淡民字第8412895號函」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