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支敦斯登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3月27日) |
47°07′00″N 9°33′00″E / 47.11667°N 9.55000°E
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德語) | |
---|---|
格言:Für Gott, Fürst und Vaterland(德文) 「為了天主,親王和祖國」 | |
國歌:Oben am jungen Rhein(德文) 《在年輕的萊茵河上》 | |
首都 | 瓦都茲 47°08′28″N 9°31′16″E / 47.141°N 9.521°E |
最大市鎮 | 沙恩 47°10′00″N 9°30′35″E / 47.16667°N 9.50972°E |
官方語言 | 德語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
政府 | 單一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
• 親王 | 漢斯·亞當二世 |
• 攝政 | 阿洛伊斯 |
• 首相 | 丹尼爾·里施 |
立法機構 | 議會 |
獨立(親王國) | |
• 《普雷斯堡和約》 | 1806年7月12日 |
• 脫離德意志邦聯 | 1866年 |
面積 | |
• 總計 | 160平方公里(第225位) |
• 水域率 | 2.7[3]% |
人口 | |
• 2020年估計 | 38,749[4](第217位) |
• 密度 | 237/平方公里(第57位) |
GDP(PPP) | 2013年估計 |
• 總計 | $53億[5][6](第149位) |
• 人均 | $98,432[4][5][6](第1位) |
GDP(國際匯率) | 2010年估計 |
• 總計 | $51.55億[5][6](第147位) |
• 人均 | $143,151[4][5][6](第2位) |
人類發展指數 | ▲ 0.935[7](2021年) 極高極高 · 第16位 |
貨幣 | 瑞士法郎(CHF) |
時區 | UTC+1(CET) |
• 夏令時 | UTC+2(CEST) |
行駛方位 | 靠右 |
電話區號 | +423 |
ISO 3166碼 | LI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li |
列支敦斯登侯國(德語: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通稱列支敦斯登(德語:Liechtenstein,發音:[ˈlɪçtn̩ʃtaɪn] (ⓘ)),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也是全球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8]。同時該國也是唯一一個德語是官方語言但與德國沒有交界的國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國民收入水準卻極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60,000歐元,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準而著稱。
歷史
很久以前,列支敦斯登的領土曾經是羅馬帝國瑞提亞行省的一部分。多個世紀以來,由於這塊領土地理上並不處於歐洲的戰略要地,因此在歐洲歷史上少有影響力。在現今這個王朝統治以前,這個地區曾是連續幾位霍恩埃姆斯伯爵的封地[9]。列支敦斯登人為阿勒曼尼人的後裔,是在約公元500年以後才到目前的地區定居。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的名字來源於列支敦斯登王朝,而後者來自遙遠的下奧地利地區的列支敦斯登城堡。列支敦斯登家族至少從1140年開始即擁有此城堡直到13世紀為止,之後從1807年起又重新擁有該城堡。歷經多個世紀,列支敦斯登王朝奪得了大片土地,主要在摩拉維亞、下奧地利、西里西亞和施蒂利亞公國等地。雖然這些領土都是由其他地位更高貴的封建貴族通過采邑制分封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來自於哈布斯堡王朝,曾經有多位列支敦斯登王子作為王室的親密顧問服務於哈布斯堡王朝。但是由於沒有任何一塊領地是直接屬於其名下,因此列支敦斯登王朝也就沒有資格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議會中擁有一席之地。
因為列支敦斯登家族極為熱衷於在帝國政府中的權勢地位,於是就想尋找一塊直屬的土地,即除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之外其他封建主在這塊土地上都沒有任何權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家族終於得以從霍恩埃姆斯伯爵手中購買了兩塊采邑-施倫貝格莊園的貴族統治權(Schnellerberg,1699年)與瓦都茲伯國的伯爵爵位(Vaduz,1712年)。施倫貝格與瓦都茲恰好滿足其政治地位的需要——除了他們自己的伯爵主權及宗主皇帝之外不屬於其他封建貴族。
於是在這項買賣正式生效之後,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在1719年1月23日宣布將施倫貝格與瓦都茲合併,提升地位為一個獨立的小型親王國(Fürstentum),並以其最親近的大臣安東·弗洛里安賜名為「列支敦斯登」。因而在這一天列支敦斯登才真正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主權成員國。為了證明之前對於列支敦斯登的購買完全是出於政治地位的需要,列支敦斯登親王在之後的120多年中沒有踏足一步這塊屬於他們的新親王國。
作為拿破崙戰爭的結果之一,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控制了神聖羅馬帝國,他瓦解了帝國而這對列支敦斯登產生了深遠影響——帝國、法律及政治體系都瓦解了。國家不再對國境之外的任何封建貴族負有責任和義務。現代出版物則普遍(雖然不正確)地將這些事件賦予了列支敦斯登的「主權」屬性。實際上,當時列支敦斯登親王就和其他的宗主貴族一樣僅僅對列支敦斯登擁有宗主權。從1806年7月25日萊茵邦聯成立直到1813年10月19日聯邦解體為止,列支敦斯登親王都是他的「保護者」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僕人。
之後不久列支敦斯登在1815年舉行的維也納會議後恢復獨立,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聯(又譯為日耳曼邦聯,1815年6月20日-1866年8月24日,實際上由奧地利皇帝操控)。1868年德意志邦聯瓦解,列支敦斯登解散自己僅有的一支小型軍隊並且宣布該國將轉為永久中立國,這中立地位讓列支敦斯登避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波及,一直持續到今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列支敦斯登一直與奧地利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但也在戰時因這關係使得該國的經濟元氣大損,而轉而尋求與瑞士成立關稅與貨幣同盟,1919年時更進一步將該國的對外關係(國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組成一個中立聯盟[註 1]。與瑞士的這一聯盟使列支敦斯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中免受德國的侵略。
1938年春,在奧地利被併入納粹德國之後不久,84歲的法蘭茲一世退位,提名其31歲的堂侄孫法蘭茲·約瑟夫二世擔任他的繼任者。雖然法蘭茲一世聲稱他是因年老而退位,但是據信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希望德國吞併列支敦斯登發生在其在位期間。而他於1929年娶的妻子是一位富有的維也納猶太女性,本地的列支敦斯登納粹當時已經將她列為反猶太人的「目標」。雖然列支敦斯登沒有正式的納粹黨,但是同情納粹的運動在其全國聯盟黨內已經壓抑了多年[1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支敦斯登在保持中立的同時也是少數幾個不承認慕尼黑協定以及第三帝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歐洲國家之一,並且在二戰中始終承認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為合法政府[12],其位於戰區的家族財產被帶到列支敦斯登(以及倫敦)妥善保管。在戰爭快要結束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奪取了在其認為是德國領土的地區,而剝奪了列支敦斯登王朝在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世襲的全部土地及所有權,而直到1938年德奧合併之前列支敦斯登親王還一直居住在維也納。列支敦斯登被剝奪的主權(屬於國際法庭中現代法律爭議的部分)包括超過1600平方公里的農田及森林,以及許多其家族所擁有的城堡和宮殿[13]。列支敦斯登親王現在依然對這些土地提出主權要求,要求捷克和斯洛伐克歸還所占領土[12]。也因此爭議,列支敦斯登公民在冷戰期間被禁止進入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後,列支敦斯登和它們之間依然互不承認。但最終列支敦斯登分別於2009年7月13日和12月9日與捷克和斯洛伐克建立了外交關係。
列支敦斯登在二戰快要結束時,曾拒絕蘇聯的遣返要求而為大約500名俄羅斯解放軍士兵(一支編入德意志國防軍的俄羅斯投敵部隊)提供政治庇護[12][14];為紀念這一事件在靠近奧地利邊境的後施倫貝格(Hinterschellenberg)樹立了一塊俄羅斯紀念碑,同時在該國的旅行地圖上也有標明。當時作出給予政治庇護的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列支敦斯登自身仍很貧困,為這群難民提供生活所需十分困難,而蘇聯的聲勢正如日中天。最終,阿根廷同意這些避難者前往永久定居[14]。值得注意的是列支敦斯登是唯一拒絕蘇聯要求遣返俄羅斯人的國家,並告知蘇聯政府只有那些想回家的俄羅斯人才會被遣返[15]。相比之下,英美等戰勝國在奧地利執行了「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將在戰時曾經協助德國的蘇聯民眾遣返母國,之後遣返對象甚至擴及為了逃離共產黨掌政而離開蘇聯的東歐難民。被遣返的難民有極高比例是在古拉格的營區中被肅清[16]。 由於戰後嚴峻的財政困境,列支敦斯登王朝經常通過出售家族所擁有的藝術珍品來緩解,例如其中就包括了美國國家美術館於1967年購得的達文西名畫《吉內薇拉·班琪》(Ginevra de' Benci)。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因為其境內的低稅率環境、永久中立地位與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吸引許多歐洲企業成為避稅天堂,列支敦斯登變得逐漸繁榮。觀光業(主要是冬季時往阿爾卑斯山區的滑雪人潮)與金融服務業的發達,支撐起該國絕大部分的經濟收入。
列支敦斯登親王是世上第六富有的國家元首,據信其財產為40億美元。今日列支敦斯登人民過著世界頂級水準的生活。
1990年列支敦斯登加入聯合國。1991年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95年加入歐洲經濟區和世界貿易組織。
地理
列支敦斯登是一個內陸國家,與烏茲別克並列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
列支敦斯登坐落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地的萊因河谷,其西邊是以萊茵河作為邊界與瑞士相鄰,東側則是以屬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嶺地帶與奧地利為界。全國只有西側約三分之一的面積位在平坦的河谷裡,其餘地區大都屬於山地。
列支敦斯登唯一的天然湖是甘普里納塞勒湖,是由於1927年水浸的萊茵河侵蝕造成的。
該國境內唯一的可耕地集中在萊因河沿岸的沖積平原,曾經一度滿是沼澤的此地區經過人工的抽乾後變成農地,除了少數的農耕活動外,列國境內的農業還是以畜牧為主,主要農業區,是周圍的萊茵河谷,種植玉米、馬鈴薯、大麥、小麥和蔬菜。首都瓦都茲座落於一塊可以俯視萊因河谷的高地上。
雖然是在阿爾卑斯山區,但由於有義大利半島吹拂而來南風,列支敦斯登仍屬較溫和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時其東部與南部山區的坡面則非常適合從事滑雪等山地活動。列支敦斯登夏季氣溫在20℃-28℃之間,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15℃[17]。7月和8月雨量最多可達130-150毫米,而12月和1月降雨量最少為30-50毫米。
境南的雷蒂孔山坡度陡峭,境內最高峰為屬於三姊妹山之一的格勞峰,海拔2,499公尺,是列支敦斯登與奧地利的分界。全國海拔最高的市鎮是特里森貝格,在886米以上[18]。全國邊境和瑞士接壤長41.2公里,對奧地利則是36.7公里。
政治
列支敦斯登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且與歐洲其他僅具象徵意義卻沒有政治實權的王室不同,列支敦斯登的王族擁有相當程度的實際權力。該國的元首稱為親王(Prince,德文裡稱為Fürst),現任元首漢斯-亞當二世是在1989年時由他逝世的父親佛蘭茲·約瑟夫二世手上繼承國家的統治權,並已在2003年8月15日時對外宣布,他將在短期內退位,將國家大權轉由他的兒子、王儲亞洛伊(Prince Alois)繼承。2004年8月15日亞當二世正式任命王儲阿洛伊斯王子為攝政,接管政府事務[17]。
1862年時首度頒布憲法組成列支敦斯登議會(Diet,或德文裡稱為Landtag),今日的列支敦斯登議會是由25個依照區域人口比例,由人民直選的代表所組成,並由多數黨的領袖出任閣揆。除此之外國家的行政體系實際上是由一個五人內閣負責,閣員名單是由國會指定,交由元首批准後正式上任。
列支敦斯登的王室有個特殊之處,由於當初此親王國就是由奧地利的貴族為了能夠擁有一塊位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屬地,而另行購買土地設立,長期以來該國的統治者就一直居於國外,如維也納的列支敦斯登城市宮殿。直到1938年在其家族失去在捷克的領地(1919年)多年以後才搬到瓦都茲[19]。
現任元首漢斯-亞當二世是第一位居住在國境之內的列支敦斯登親王,在2003年3月14日舉行的一場全民公投中,他以投票不通過他就要舉家遷移到奧地利居住作為要脅,得到國內大部分人民的同意(通過比例64.3%)通過一項進一步擴張列支敦斯登王權,同時也擴大人民直接民主權利,以及地方市鎮自治權的法案。此法案授權賦予親王必要時得以解散議會,以及擁有國家人事與法案最後通過的否決權,但此法案也授權賦予人民擁有通過全民公投否決議會法案、解散議會、對親王提出不信任案,甚至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制的權利,同時此法案授權賦予組成列支敦斯登的十一個市鎮,當地居民擁有通過公投行使自決權脫離列支敦斯登的權利,因此相對於大部分的君主立憲國家,列支敦斯登是非常少見的特例。
行政區劃
列支敦斯登境內擁有11個市鎮(複數:Gemeinden,單數:Gemeinde),其中大部分的市鎮其實都只是包含了一個單獨的城鎮而已。
- 瓦都茲(Vaduz)- 瓦都茲位在全國正中央,依傍萊因河河岸,是列支敦斯登的首都和主要人口中心。瓦都茲是列支敦斯登親王的故鄉。
- 沙恩(Schaan)- 境內人口最多的一市鎮,緊靠首都北方。
- 巴爾策斯(Balzers)- 位在國土最南端的一市鎮。
- 特里森(Triesen)
- 埃申(Eschen)
- 毛倫(Mauren)
- 特里森貝格(Triesenberg)
- 魯格爾(Ruggell)- 位在國土最北端。
- 甘普林(Gamprin)
- 施倫貝格(Schellenberg)- 北部市鎮之一,名稱承自當初組成列支敦斯登的兩個封邑之一。
- 普蘭肯(Planken)- 北部市鎮,也是境內最小的一個市鎮。
經濟
雖然列支敦斯登是個小國寡民、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但是該國經濟在二次大戰之後急起直追,列支敦斯登也從一個原本以農業為主的山區小國,發展成為全世界最高度產業化的富有國家之一,並且成為世界上人均公司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該國平均每人50,000美元的國民生產毛總值名列全世界第一,這種均富的狀態也間接造就了該國極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幾乎可以忽略的犯罪率。
今日列支敦斯登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只有不到2%的勞動力致力於農業生産。該國境內主要的作物有玉米、馬鈴薯、大麥、小麥、蔬菜和葡萄,這些農地占據了38%的國土面積。家畜主要在夏季時以放牧方式蓄養於阿爾卑斯山區的高山草原上。
列支敦斯登主要的製造業包括機械、紡織、製藥、食品產品、金屬製品、精密儀器、家具、假牙和陶瓷,國家許多收入來自於銀行業、旅遊業、郵票的銷售,以及在這裡設立總部的國際化公司——這些公司之所以在列國境內註冊,主要是著眼於這裡的低稅收環境。國民以其金融服務部門和可以與周邊大國的城市相媲美的生活水平而自豪。除了需要密集技術投資(目前該國每年約有5%的收入,是投資在技術研發方面)的輕工業之外(包括紡織、陶瓷與精密電子),近年來該國政府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的政策也被證實非常正確,在列支敦斯登有四成的工作職位屬於金融服務行業,其中不乏長期居住於該國境內,以及由瑞士或奧地利跨越國境通勤的外國人。
由於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瑞士的盟國,列支敦斯登也自然承襲瑞士國際洗錢運動中心的地位。1924年列支敦斯登與瑞士之間簽訂有雙邊共同貨幣與關稅條約。根據條約,除了貨物能在兩國之間的國界自由流通外,瑞士法郎也成為列支敦斯登的官方貨幣。但是除了上述幾個事項之外,並沒有條約規定列支敦斯登在其他重要的政治、經濟或政府決策上必須事先獲得瑞士的同意,這也使得列支敦斯登直到今日仍能在經濟上保有獨立性。1993年時瑞士拒絕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由於列支敦斯登在外交事務方面早已委任瑞士代執行,本身並無單獨與他國簽訂協約的能力,該國連帶地也成為西歐國家裡面少數仍流通非歐元貨幣的國家。
由於國土狹小,列支敦斯登通過進口能源來滿足其90%的能源需求以及所有的消費品,其工業用的原材料也極度依賴於進口。但是其強勁的工業使得出口反超進口,依據2001年的數據,進口額為9.06億美元而出口額為18.18億美元。
列支敦斯登最為出名的國際品牌是喜利得(Hilti),它還是科塔計算器(Curta calculator)的故鄉。
1995年5月,列支敦斯登成爲歐洲經濟區——一個在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和歐盟之間作爲橋梁的組織的成員國。政府正在試圖將其經濟政策與一體化歐洲的其他國家相協調。雖然2002年以來列支敦斯登的失業率成倍增長,但比起周遭國家其失業率仍算較低,在2004年第三季時,其失業率僅為2.2%。
相對於周遭歐洲國家的重稅主義,列支敦斯登是歐洲大陸上少見的低稅率國家,其營業稅最高只有18%的水準,稅則簡單明瞭,而成為許多鄰國企業為了降低稅賦支出而注目的避稅天堂。目前約有73,700家公司在該國註冊,其中有許多是外國企業的掛名或人頭公司,這些所謂的境外貿易帶來的收入約佔列支敦斯登國家收入的30%以上。傳統上,列支敦斯登的銀行系統是採用與瑞士相同的客戶隱私政策,但此特性也使得該國的金融系統成為跨國非法商業活動的最愛,為利用匿名帳戶洗錢提供了方便。為了避免這類非法行為成為國家經濟的負擔,2000年時通過的一項新經濟政策緊縮了金融方面的自由度,責令銀行機構不能提供匿名帳戶一類的服務。漢斯·亞當二世最近聲言列支敦斯登將開始強硬的措施打擊任何洗錢活動,並與國際社會合作以提升列支敦斯登作為合法金融中心的形象。但是最新的情況表明,列支敦斯登是現在少數幾個對能給其帶來豐富利潤的國際洗錢運動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的國家之一。
稅收
列支敦斯登政府對個人和商業所得及財產(財富)徵稅。個人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是1.2%,在與社區(communes)徵收的額外所得稅合併之後,總共所得稅率為17.82%[20]。此外還有全國每個雇員都要繳納的4.3%所得稅用於全國社會保險計劃,如果是自僱人員則這項稅率最高可達11%,因此最終繳納的所得稅最高可達29%。雇員所得稅繳交是有其雇主每月直接代扣。
商業所得稅率最高介於18-20%之間[21]。
數額(瑞士法郎) | 稅率 |
---|---|
第一個200,000 | 1% |
接下來的400,000 | 2% |
接下來的600,000 | 3% |
接下來的800,000 | 4% |
剩餘超過2百萬的部分 | 5% |
財富基本稅率是0.06%,合併之後總共為0.89%。
列支敦斯登的遺產與贈與稅依贈與人與受贈人之間的關係及遺產的繼承數量而不同。如果是配偶及子女之間其稅率範圍在0.5%和0.75%之間,如果是非親屬關係的受贈人則在18%至27%之間。遺產稅則是累進稅率(參看右表)。如果遺產是傳給配偶、子女或父母則稅率減半[22]。
2008年列支敦斯登稅收醜聞是發生在許多國家的一系列調查事件,這些國家懷疑某些國民可能利用位於列支敦斯登的銀行與信託機構逃避繳稅義務,這起醜聞最先是因發生在德國的逃稅調查事件而開始爆發的[23]。這一事件也被看作其他國家對列支敦斯登試圖施加壓力,因為該國和安道爾、摩納哥一起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2007年認定為不合作的避稅天堂[24]。
人口
列支敦斯登是歐洲地區總人口第四少的國家,排在梵蒂岡、摩納哥與聖馬利諾之後。在境內約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外國國籍,主要是德國、奧地利,還有瑞士。本國人口的種族分佈非常單純,有86%是屬於日耳曼民族分支的阿勒曼尼人,義大利人與土耳其人則是餘下少數民族裡面較具有指標意義的大宗。 語言上,雖然德語是列支敦斯登的官方語言,但大部分的居民卻都是使用屬於德語方言之一的阿勒曼尼語,其他日耳曼語或斯拉夫語或匈牙利語承認為正式少數民族語言。
列支敦斯登主要信仰基督教,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其中大部分列支敦斯登人主要是羅馬天主教(78.4%),還包括少部分的新教徒(8.3%),其餘的則包括伊斯蘭教徒(4.8%),東正教(1.1%),猶太教(0.1%),其他教派者(0.4%)及無正式宗教信仰者(2.8%),此外還有4.1%的居民當局沒有給出他們的宗教信仰[25]。列支敦斯登的穆斯林社區在過去二十年中隨著外來移民的湧入快速成長,主要是來自土耳其和西巴爾幹地區(塞爾維亞及波赫),這些移民大多是從其他西歐國家再次移居而來。按照官方的統計數字,該國穆斯林人口從1990年的689人增長至2000年的1593人,而漢斯-亞當二世表示他自己傾向於在該國修建穆斯林公墓[25]。
列支敦斯登在1997年前都是屬於瑞士的庫爾(Chur)教區[26],直到1997年12月2日經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批准成立直屬教宗的瓦都茲教區管理列支敦斯登[27][28]。列支敦斯登的憲法還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同時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信仰歧視[25]。各宗教團體依據2000年調查統計得出的比例從政府得到資金補助,例如在2007年政府撥款30萬瑞士法郎給天主教會,而自2006年開始穆斯林社區則獲得政府每年撥款25000瑞士法郎[25]。
列支敦斯登的1921年憲法規定天主教為國教[29]。但近年來天主教在該國的地位有所變化,在2007年6月21日首相Otmar Hasler告知國會一份關於政府和宗教社區之間建立新關係的臨時憲法修正案正被起草中,這就使得當局必須就政教分離的問題與天主教會進行國家級層面的對話,而漢斯-亞當二世及王儲阿洛伊斯王子均公開表示認同政教分離[25]。 但是該國天主教社區反對這項改變關係的建議[29],當地的新教團體則表示歡迎該法案[30]。2008年6月列支敦斯登政府發布正式公告,宣布新的教會-國家法改革項目將從6月11日啟動預計在同年11月14日結束[31]。
列支敦斯登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9.68年(男性為76.1歲,女性為83.28歲)。根據最近的預計表明嬰兒死亡率千分之4.64。教育在該國非常普及,十歲以上的人口裡面識字率是100 %[32]。由經合組織運作的國際中學生能力評估項目將列支敦斯登的教育列為世界上第十名,遠高於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33]
軍事
列支敦斯登奉行中立政策,由於運作成本太高因此在1868年解除武裝後就沒有再恢復過軍備,現在是世上少數完全沒有軍隊的國家之一(詳見沒有軍隊的國家一覽)。一種流傳的說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描述曾經聲稱,列支敦斯登的防務由瑞士負責[32],但事實上瑞士與列支敦斯登之間並沒有簽訂軍事防務條約。而根據列支敦斯登官方網站上關於兩國雙邊關係的描述中也沒有提到任何相關的防務條約[註 2]。《世界概況》現也已更改[32]。
教育
列支敦斯登擁有非常高的平均教育水準,以德語為官方語言,教育事務主要由中央之教育局(Schulamt)所主導。該國在2003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亦即學生基礎能力國際研究計劃)中,在數學、閱讀能力以及自然科學等項目上得到第五名的優秀評比。
在列支敦斯登的學童年滿七歲時應實踐義務教育前往小學就讀,為期五年,小學期間沒有分數評比的制度,學年結束即立即晉級。外語教育方面,基本上可以分為第一與第二級教育兩階段。其中第一年以學習德文的閱讀與書寫為主,第二年則是法文,但大部分以德語上課,第三年使以英文上課。至於在二級教育階段中,除了英、法語之外,另有西班牙文及義大利文等其他歐洲國家語言的學習課程。初等教育結束時,學童可依學校的建議前往高中(Oberschule)、文理中學或是專科中學就學;若家長不同意校方的決定,學童可以考試的方式選擇想就讀的學校。其教育制度大致遵循德國或瑞士系統,一樣擁有文理中學(Gymnasium,也就是大學預科中學)與專科中學(Realschule)兩種不同取向的中學。若論及中等教育三大教育機構的特徵,高中特別是為未來職業訓練所設,提供許多選、必修之課程,假如想順利晉級,須在德語、數學、生物/物理、歷史/政治學以及地理之科目上達到一定的標準。專科學校晉級的標準則是德語及數學需具備良好之能力,學生學習的範疇相較之下較高中來的廣(如需學兩種外語)也較講究。高中與專科學校畢業後可在第十學年加強職前訓練以在未來職場上增加競爭力。文理中學有兩種類型:類型B即由小學接續而來,課程重心在於語言(德語、拉丁語、英語及法語)與自然科學。類型E則是接續專科中學八年級,學習科目重心為經濟、法律與社會學的入門課程。畢業前須接受畢業考(Maturarität),憑此可作為在瑞士、奧地利就讀大學的依據。
至於職業訓練的層面,不只是兩元制度抑或是職業全日學校,想進行職業訓練只有企業培訓一途。全日(Vollzeit)或非全日(Teilzeit)之職校可前往國外就讀,而為因應有特殊學生的需求也有專門設立工場(Beschützende Werkstatt)。此外,若職訓結業者有意於專業大學深造也可參加為期三年的專業大學入學考之準備課程。
高等教育面向,該國境內沒有綜合性大學(Universitaet),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轉往鄰近的奧地利、瑞士與德國就讀大學,或直接轉赴海外求學。但是境內主要還是有三種高等教育的選擇,即列支敦斯登專業工程大學(die Liechtensteinische Ingenieurschule-Fachhochschule,LIS)、法政社經教學研究學院(Lichtenstein-Institut,LI)以及可取得博碩士學位之國際哲學學院(die Internationale Akademie für Philosophie,IAP)。此外,列支敦斯登所提供之成人教育則是涵蓋一般與專業的課程。
學程分佈
年齡 | 學校 |
---|---|
5至6歲 | 學前教育(Vorschule) |
7至11歲 | 第一階段(Primarstufe) |
12至15歲 | 第二階段(Sekundarstufe)1 |
15至19歲 | 進修學校(Weiterfuehrende Schule) |
19歲以上 | 大學(Studium) |
1第二階段畢業後即完成義務教育
學制
年齡 | 基本水平 | 平均水平 | 高水平 |
---|---|---|---|
5至6歲 學前教育 (Vorschule) |
幼稚園1 時間:2年 | ||
7至11歲 第一階段 (Primarstufe) |
第一階段的學校 時間:5年 | ||
12至15歲 第二階段 (Sekundarstufe) |
高中 (Oberschule) 時間:4年 |
實科中學 (Realschule) 時間:4年 |
文理中學初中階段 (Gymnasium Unterstufe)** 時間:3年 |
16至19歲 進修學校 (weiterfuehrende Schule) |
實習 (Anlehre) |
職業訓練-學徒 (Lehre,需至國外的學校進行) |
職業訓練-職校中學習 (Lehre mit BMS,需至國外) 職業學校 (Fachschulen,需至國外) 文理中學高中階段 (Fachschulen)** |
1幼稚園教育對於以德語為母語的兒童採非強迫性的自願就讀性質,但如果是以其他語言為母語者,則硬性規定須就學滿兩年。
宗教教育
在文理中學的高中階段(Oberstufe des Gymnasiuns),實科中學(Realschule),與高中(Oberschule)這三種學程中包含了三類宗教課程:
- 天主教課程
- 基督教課程
- 宗教與文化
進修與研究
雖然大部分的列支敦斯登學生都是在國外完成學業,但在該國境內還是有一些進階的高等教育學校可以就讀,其種類包括了列支敦斯登文理高中(Liechtensteinisches Gymnasium)、職業訓練學校(die Berufsmittelschule,主要是提供給學徒結業後再就讀的學校),以及其他的高等教育學校(Hochschule)。不過,列支敦斯登境內並無大學(Universität)等級的學校存在,有志就讀大學的該國學生都需以留學國外的方式完成學業。
由於在列支敦斯登國內並無提供相關的進修課程,若以學徒的身分學習完成後想繼續進修,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前往瑞士的聖加侖州(Kanton St. Gallen)完成學業。
學習 | 具職校畢業身分之學徒 | 文理中學 |
---|---|---|
學徒 3至4年 |
職校-具職校畢業身分之學徒 3至4年 |
文理高中 4年 |
高級職校(Höhere Fachschule,HF)1 | 大專(Fachhochschule,FH)1 3-4年 |
大學/師範學校(Seminare)1,2 約4年 |
1大部分畢業於瑞士 2有志從事教師職業者
通訊與傳播
列支敦斯登通訊與廣播系統皆是與瑞士共用。在1999年之前該國的電信系統被視為與瑞士國內同等,使用075字頭的區域號碼,但在之後獨立改用+423的國際電話區域碼。
列支敦斯登有兩份日報分別是Zeitungen[35]和Volksblatt[36]及一份周報The Liechtensteiner Woche,此外還有兩份期刊Liechtensteiner Anzeigere和Liechtensteiner Wochenzeitung。列支敦斯登只有一個無線電台Radio Liechtenstein[37]和一座電視台XML Television。另外有三家出版社L-Press、Mediateam和Pressburo Vaduz[38]。
交通
- 鐵路
穿越列支敦斯登境內9.5公里長的鐵路連接著奧地利和瑞士。這段國家鐵路是由奧地利聯邦鐵道管理,是屬於奧地利費爾德基希與瑞士布克斯線路之間的一部分。在列支敦斯登境內有四個火車站分別是沙恩-瓦都茲車站、福斯特希爾蒂車站、嫩德爾恩和沙恩瓦爾德,費爾德基希與布克斯之間的列車服務不定時會在此停留。而歐洲城市列車(EuroCity)和其他長途國際列車也會使用這條線路但不會在列支敦斯登停留。
- 公路
列支敦斯登境內有250公里舖建的道路。
- 公共汽車
列支敦斯登公共汽車系統[39]隸屬於瑞士郵政巴士系統,但保持獨立運作,並分別在布克斯、薩爾甘斯以及費爾德基希與瑞士巴士系統連接。
- 自行車
列支敦斯登境內有90公里的專用自行車道。
- 航空
列支敦斯登境內沒有機場,離此最近的機場是蘇黎世機場,旅客利用此機場進出列支敦斯登。在列支敦斯登的巴爾策斯有一座小型直升機場[40][41]可提供直升機包機服務。
文化
由於國家很小,來自其他國家的外部影響對列支敦斯登造成很大影響。列支敦斯登是個太過迷你的國家,以致於無法在境內產生出自有的文化特色,最著名的古蹟是瓦都茲城堡,而博物館裡面展示的,則是富有的王族長久以來所收集到的皇家收藏。各類藝文活動在此地也非常興盛。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的歷史協會,在保存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方面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
列支敦斯登國家藝術博物館位於瓦都茲市中心,外形為黑色立方體十分醒目,該館收藏瓦杜茲境內和世界現代及當代藝術品,以及列支敦斯登王室珍藏的藝術品[17]。
飲食
體育
由於本國無聯賽,列支敦斯登足球隊參與的是瑞士足球聯盟的比賽。列支敦斯登杯賽產生一支隊伍的名額能夠參加歐足聯歐洲聯賽;參加瑞士足球超級聯賽(瑞士足球第一級別)比賽的瓦都茲隊(FC Vaduz),是杯賽中最成功的俱樂部隊之一,曾在1996年的歐洲優勝者杯上拿下該隊最成功的戰績,當時他們以1–1和4–2的比分擊敗拉脫維亞的里加大學足球俱樂部(FC Universitate Riga),接下來一場獎金很高的比賽對手是巴黎聖日耳曼足球隊,結果他們以0–4及0–3敗北。
作爲一個位於阿爾卑斯地區的國家,列支敦斯登較具有競爭力的主要冬季運動項目是高山滑雪(downhill skiing):該國的唯一滑雪場所是馬爾本(Malbun)[42]。漢妮·文策爾(Hanni Wenzel)曾在1980年於美國普萊西德湖村舉行的冬季奧運中一人就摘得兩金一銀,她個人也是1976年冬季奧運會的高山滑雪女子迴轉銅牌得主。而她的弟弟安德烈亞斯·文策爾(Andreas Wenzel)則在1980年冬季奧運上奪得男子大迴轉銀牌,之後又在1984年冬季奧運會上奪得該項目銅牌,而憑藉文策爾斯姐弟的兩金兩銀,在1980年冬季奧運會上,列支敦斯登超過挪威、德國、義大利等傳統強國,進入獎牌榜前六名[43]。在南韓平昌舉行的2018年冬季奧運會上,高山滑雪運動員蒂娜·維拉瑟在女子超級大迴轉賽中奪得銅牌。成為自1988年冬季奧運會以來列支敦斯登第一位的冬奧會獎牌得主。列支敦斯登總共奪得10枚獎牌(都是高山滑雪項目),使得該國成為世上「人均」獲得最多奧運獎牌的國家。該國也是奧運史上(包括冬奧會和夏奧會)曾擁有獲獎紀錄的國家中面積最小者。其他著名的列支敦斯登滑雪運動員包括Marco Büchel、Willi Frommelt、Paul Frommelt和Ursula Konzett。
旅遊
2003年6月,列支敦斯登國家旅遊局為了刺激該國的旅遊業,決定將該國出租給商業或其他機構以用來舉辦展覽、婚禮或其他類似活動。這些機構將被允許前往瓦都茲,並會被招待團隊建設/旅遊活動和其他項目,包括品酒、雪橇滑雪和前往該國的一個皇家城堡。每人最低消費375美元,但不得少於450人,因此最低消費是接近170,000美元。漢斯·亞當二世利用了這個租借計劃,威脅說如果他沒有得到權力就會把列支敦斯登賣給比爾蓋茨。他後來獲得了想要的權力,但之後就聲稱之前的聲明是開玩笑[44]。
Karl Schwarzler與列支敦斯登一起因此獨一無二的商業想法而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2003年經濟學獎[45]。
假日
每年的8月15日是列支敦斯登的全國假日,一方面因為這一天是天主教的聖母升天節,另一方面前親王法蘭茲·約瑟夫二世出生在8月16日。這兩個節日在1941年被合併成一個節日,從此之後就成為了國家假日,這個節日即使在法蘭茲·約瑟夫二世過世後也依然保留。
註釋
參考資料
- 參照
- ^ 列支敦士登公国. 瑞士國家旅遊局. [2023-01-13].
- ^ 列支敦斯登侯國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3-08-18] (中文(臺灣)).[失效連結]
- ^ Raum, Umwelt und Energi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verwaltung Liechtenstein. Accessed on 2 October 2011.
- ^ 4.0 4.1 4.2 Amt für Statistik, Landesverwaltung Liechtenstein. Llv.li. [11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 ^ 5.0 5.1 5.2 5.3 Key Figures for Liechtenste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verwaltung Liechtenstein. Accessed on 1 July 2012.
- ^ 6.0 6.1 6.2 6.3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orld Bank. Accessed on 1 July 2012. Note: "PPP conversion factor, GDP (LCU per international $)" and "Official exchange rate (LCU per US$, period average)" for Switzerland were used.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1/2022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8 September 2022 [8 Sept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9-08) (英語).
- ^ IGU reg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entral Europe. GeoJournal. 1992, 28 (4). ISSN 0343-2521. S2CID 189889904. doi:10.1007/BF00273120.
- ^ 中歐之旅:列支敦士登.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7) (中文(繁體)).
- ^ Olivier Pauchard. 瑞士-列支敦士登:你中有我300年. swissinfo.ch. 2019-01-24 [2021-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 ^ ([//web.archive.org/web/20130721035152/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59431,00.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zi Pressure? - TI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38年4月11日。
- ^ 12.0 12.1 12.2 Ladislav Kahoun. Liechtenstein Prince Hans Adam II: I want my property back. Britské listy. 2004-02-26 [200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5) (英語).
- ^ 世界遗产-中欧篇-捷克 捷克:列德里斯--瓦尔提斯文化景点. 葡萄酒旅遊網. [2008-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9) (中文(簡體)).
- ^ 14.0 14.1 苏联伪军部队寻求避难 列支敦士登亲王拒绝遣返. 中國永州新聞網(永州網). [2008-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30) (中文(簡體)).
- ^ Tolstoy, Nikolai. The secret betrayal. New York: Scribner. 1978. ISBN 978-0-684-15635-4.
- ^ “掘坟”式的调查性报道——“哥萨克”案研究. [英]雨果·德·伯格. [2008-07-28]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17.0 17.1 17.2 列支敦士登中文宣传页 (PDF). 列支敦斯登國家旅遊局. [2008-07-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4-22) (中文(簡體)).
- ^ Statistisches Jahrbuch 2007/2008, 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 Amt für Volkswirtschaft, Abteilung Statistik, Vaduz; s. 19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Bob Hilkens. Liechtenstein Prince Hans Adam II: I want my property back [en:LIECHTENSTEIN]. STATES AND REGENTS OF THE WORLD. [200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1-19) (英語).
It was only in 1938, some years after they had lost their major other possessions in the Czech lands(in 1919),that they moved to Vaduz in Liechtenstein.
- ^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 ^ CIA World Factbook. [2008-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0).
- ^ 列支敦士登个人税率.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8).
- ^ Skandal gigantischen Ausmaßes. 南德意志報. 2008-02-15 [2008-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3) (德語).
- ^ Esterl, Mike; Simpson, Glenn R.; Crawford, David. Stolen Data Spur Tax Probes. 華爾街日報 (Google Groups). 2008-02-19 [200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英語).
- ^ 25.0 25.1 25.2 25.3 25.4 2007年国际宗教自由度报告 列支敦士登. 美國國務院.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0) (英語).
- ^ 教区1997年表.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英語).
- ^ 瓦杜兹教区.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英語).
- ^ 瓦杜兹教区官方网站(德语).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
- ^ 29.0 29.1 普世教會 第3109期. 公教報.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中文(繁體)).
- ^ 普世教會 第3330期. 公教報.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中文(繁體)).
- ^ The Government presents a reform project for new Church-State law.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入口網站.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4) (英語).
- ^ 32.0 32.1 32.2 世界概況 (lin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06年PISA项目排名范围 (PDF).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12-29).
- ^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Zeitungen日报网站. [2015-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 ^ Volksblatt日报网站. [2008-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09).
- ^ Liechtenstein电台网站. [2015-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 ^ LIECHTENSTEIN Press, Media, TV, Radio, Newspapers. [2008-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英語).
- ^ 列支敦斯登公交系统网站. [2015-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7).
- ^ Heliport Balzers FL LSXB.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0).
- ^ Heliports - Balzers LSXB - Heli-Website von Matthias Vogt.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8).
- ^ 玛埠山(感受一脚踩三国奥地利、瑞士和列支敦士登).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1) (中文(簡體)).
- ^ 兄弟齐上阵情侣皆摘金 冬奥会赛场甜蜜裙带风. 新浪體育.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中文(簡體)).
- ^ QI Vodcast - Series 5 Episode 5 - Europe. BBC, hosted on YouTube. 2008-03-31 [2008-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 Improbable Research - Winners of the Ig Nobel Peace Prize. [2008-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0).
外部連結
- http://www.liechtenstein.l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列支敦斯登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