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出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教
波羅蜜(度)
 
南傳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佈施
持戒
出離
忍辱
真實
決意
精進
智慧
   
北傳六波羅蜜
六度/十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方便
 
 

出離巴利語Nekkhamma梵語नैष्काम्य羅馬化:Naiṣkāmya梵語नैष्क्रम्य羅馬化:Naiṣkramya),又稱捨離捨世等,佛教術語,意為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為南傳佛教十波羅密之一,亦是八正道正念的一種方式。[1]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概論

出離波羅密為南傳菩薩道六波羅密之一,在北傳中不列入六度(六波羅密)。

在南傳佛教菩薩道教法中,在瞭解了世間生命的不圓滿以及學習四聖諦八正道以後,會產生對世間欲樂的棄絕之心(出離心),進而離家之依賴、離人群之憒鬧、離欲之誘惑[1]。佛教認為,欲樂短暫而不實,執著不放則是的緣起,因此若要滅苦得樂,需要出離欲樂。[2]

出離為歸屬於八聖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種修行方式,對治執著五欲,去除邪見,清淨意業

分類

出離針對以下四種[3]

  1. 欲樂取(kamu-padana)
  2. 見解取(ditthu-padana)
  3.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4. 我見取(attavadu-padana)

《清淨道論》中也舉出三種[4]

  1. 身離
  2. 心離
  3. 鎮伏離

小乘和大乘的出離心的分別

小乘修出離心主要是想離開三界六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而求自我解脫。

大乘修出離心是要離開三界六道的束縛,大乘有菩提心的學處,所以不會是依自我解脫生出離心;是依菩提心,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而我必須成佛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大乘出離心。[5] [6]

註釋

  1. ^ 1.0 1.1 《南傳菩薩道》.明昆三藏持者長老
  2. ^ 宗喀巴大師 《三主要道論》:於諸輪迴諸盛事,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3. ^ 首页, 覺悟之路網,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0) 
  4. ^ 上座部佛教百科-離.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5. ^ 出離心讓我們超越輪迴,菩提心讓我們在超越輪迴後卻不離輪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佛學-四諦:脫離生死的出路
  6. ^ 「大乘菩薩的原則,是既要超越輪迴,又不能脫離輪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佛學-《三主要道論》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