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海槽
沖繩海槽(日語:沖縄トラフ/おきなわとらふ Okinawa Torafu,英語:Okinawa Trough),狹義說法是位於日本九州琉球群島西方和台灣本島東北方之間;廣義說法是位於臺灣宜蘭縣和日本島根縣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此作為與日本的海上邊界線,主張其為中日兩國的海上分界線。
形成
沖繩海槽由歐亞板塊的兩個小板塊(華南板塊、沖繩板塊)的裂張運動形成。
地理描述
沖繩海槽西側及以西由於水深較淺關係,海面呈青綠色。經過東海大陸架的邊緣進入東側琉球界後,由於琉球海溝的岩石圈擴展而形成的弧後盆地,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因此海面看來呈黑色,因此明清兩代又稱黑水溝、黑水洋、分水洋。
歷史文獻記載
清代自汪楫始開創了「過溝祭海」制度。歷屆冊封使對沖繩海槽多有記載和題詠:
- 郭汝霖《使琉球錄》:「六月二十九日,封王禮畢,守候風汛回國。……十月初九日登舟,……至二十六日,許嚴等來報曰:漸有清水,中國山將可望乎?二十七日,果見寧波山。」
- 夏子陽、王士禎《使琉球錄》:「二十七日,午後過釣魚嶼,次日過黃尾嶼,……連日所過水皆深黑,宛如濁溝積水,或又如靛青色,憶前《使錄補遺》稱:去由滄水入黑水,信哉言矣!十一月二十一日,向曉開洋,……二十九日,隱隱見一船,眾喜謂:有船則去中國不遠,且離黑入滄,必是中國界。」
- 張學禮《使琉球記》:「六月初九日,浪急風猛,水飛如立,舟中人顛覆嘔逆,呻吟不絕,水色有異,深青如藍。舟子曰:入大洋矣。頃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舟子曰:過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
- 汪楫《使琉球雜錄》:「二十五日,……薄暮過郊,或作溝,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禦敵狀,久之始息。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於何辨?曰:懸揣耳。然頃者恰當其處,非臆度也。」
-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二月十六日癸丑,巳刻封舟自琉球那霸開洋,……二十日丁巳,……船共行二十六更半。是日海水見綠色,夜過溝祭海神。」
- 周煌《琉球國志略》:「環島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溟與冥通,幽元之義。又曰東溟。琉地固巽方,實符其號。」
- 周煌從客王文治《渡海吟》:「黑水之溝深似墨,渾沌如游邃;古初元黃不辨乾坤色,那須燃犀更照耀;颯颯陰風戰毛骨,方知中外有分疆;設險惟天界殊域,我聞百川萬派清濁殊於廓。」
日本觀點
關於郭汝霖「漸有清水,中國山將可望」,日本學者認為此處清水在釣魚嶼西方大陸沿岸 [1]。
關於夏子陽「中國界」,日本學者認為此處中國界在釣魚嶼西方大陸沿岸[2]。
關於張學禮「分水洋」,日本學者認為此處分水洋在釣魚嶼西方台灣海峽北部[2]。
關於汪楫「中外之界」,日本學者認為汪楫船抵臺灣海峽時,船中福建船員和琉球船員發生爭執,汪楫一開始採用福建人的偏南航線,第二天最終改用琉球人的偏北航線,其後駛近琉球時,船員告訴汪楫有「中外之界」,當然是琉球船員所告訴的,因此汪楫船中的過郊祭(亦作過溝祭)可推測是琉球人的祭祀活動,並且中外即內外,是琉球國的內外,非中琉的國界[3]。
關於徐葆光「海水見綠色,夜過溝祭海神」,日本學者認為此溝在大陸棚淺綠色水中,等待夜間纔舉行祭祀,不是沖繩海槽[2]。
關於周煌「黑水溝」,日本學者認為此處黒水溝無法確定在東在西,且夏子陽早已記載滄水黑水之界離大陸不遠,周煌據之,當指釣魚嶼西方的黑潮;周煌自身詩中也説「豈知中外原無界」「相傳中外分界處」,意謂中外界只是汪楫所記載的「相傳」之談,原來無法尋覓[4]。
關於王文治「黑水之溝」,日本學者認為王文治與冊使全魁同航,全魁在釣魚嶼西方記載溝界,王文治所見當與此相同[5]。
參見
參考文獻
- Taylor, Brian. (1995). Backarc Basins: Tectonics and Magmatism. New York: Plenum Press. ISBN 0306449374/ISBN 9780306449376; OCLC 3246494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akur, Naresh Kumar and Sanjeev Rajput. (2010). Exploration of Gas Hydrates: Geophysical Techniques. Berlin: Springer Verlag. ISBN 9783642142338/ISBN 3642142338; OCLC 646113755
- ^ 詳いしゐのぞむ「和訓淺解尖閣釣魚列島漢文史料」,2012年長崎純心大學[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又《尖閣反駁マニュアル百題》史料第十條,集廣舍2014年6月[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 2.1 2.2 詳いしゐのぞむ「和訓淺解尖閣釣魚列島漢文史料」,2012年長崎純心大學[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見いしゐのぞむ「尖閣釣魚列島雜説七篇」、長崎純心大學『ことばと人間形成の比較文化研究』、右頁三十四[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以及いしゐのぞむ《尖閣反駁マニュアル百題》史料第七十六條,集廣舍2014年6月[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見いしゐのぞむ《尖閣反駁マニュアル百題》史料第二十八、三十條,集廣舍2014年6月[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見いしゐのぞむ《尖閣反駁マニュアル百題》史料第三十一及三十二條,集廣舍2014年6月[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