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行動
冰雹行動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一部分 | |||||||
日軍運輸艦「天城山丸」在港內被魚雷命中的瞬間 | |||||||
| |||||||
參戰方 | |||||||
美國 | 日本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雷蒙·斯普魯恩斯 馬克·米契爾 | 小林仁 | ||||||
兵力 | |||||||
5艘艦隊航艦 4艘輕型航艦 6艘戰艦 10艘巡洋艦 29艘驅逐艦 10艘潛艦 589架飛機 |
3艘巡洋艦 8艘驅逐艦 5艘其他軍艦 50艘貨輪 365架飛機 | ||||||
傷亡與損失 | |||||||
1艘航艦損傷 25架飛機被擊落 40人陣亡 |
3艘巡洋艦沉沒 4艘驅逐艦沉沒 2艘獵潛艦沉沒 2艘小型軍艦沉沒 32艘貨輪沉沒 270架飛機損毀 至少4,500人陣亡 |
冰雹行動(英語:Operation Hailstone)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2月17日至18日對日本海軍位於中太平洋的軍事要港特魯克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海空聯合襲擊行動,日方稱「特魯克島空襲(日語:トラック島空襲 Torakku-tō Kūshū)」。特魯克曾經是日本聯合艦隊最為重要的前線基地,也是維繫日本本土與南太平洋的航空樞紐,有「太平洋上的直布羅陀」之稱。
1944年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後期,為排除駐特魯克日軍對登陸埃尼威托克可能造成的威脅,美國海軍第五艦隊司令雷蒙·斯普魯恩斯上將派出五艘艦隊航空母艦、四艘輕型航空母艦、六艘戰艦、10艘巡洋艦和28艘驅逐艦組成的第58特遣艦隊,在馬克·米契爾少將指揮下對特魯克發起了為期兩天的空襲,集中攻擊島上戰機、機場、港內船隻和軍事設施。此次行動取得了空前成功:雖然行動的主要目標——聯合艦隊主力艦隻因提前疏散而躲過一劫,但港內的大量運輸船和輔助艦隻依然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日軍總計損失各式船隻41艘、戰機270架、士兵4,500人,大量資源儲備和建築設施同時被毀,而美軍損失甚微。經過空襲,特魯克徹底失去了作為軍港和前進基地的使用價值,但因為守軍眾多,美軍沒有打算登陸作戰,並在隨後的跳島戰術中將之包圍孤立直到日本投降。由於在準備、過程和影響等一系列方面的相似性,此次行動也被稱為「日本的珍珠港事件」;日本則將此次慘敗與山本五十六之死相提並論,將其稱作「海軍丁事件」。如今,總計約20萬噸的沉船仍長眠於特魯克環礁,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墓地。
背景
特魯克
特魯克環礁地處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央,距莫特洛克175英里(282公里)、拉包爾696英里(1,120公里)、瓜加林955英里(1,537公里)[1]。環礁呈三角形,直徑40英里(64公里)、周長140英里(225公里)。環礁的潟湖內遍布著245個大小島嶼,其中主要島嶼有六個:達博隆島、托爾島、摩恩島、費凡島、烏多特島和烏曼島。環礁共有五條水道可供船隻進出,潟湖內水深適宜、風平浪靜,是世界上最佳的天然泊地之一[2]。
日本於一戰早期的1914年從德國奪取了特魯克在內的南洋群島,並作為「探索南洋寶庫的階梯」精心經營了二十餘年[3]。1939年,日本以特魯克為基地創設防衛內南洋的第四艦隊[註 1],開始真正挖掘其軍事價值[4]。次年,大批南洋原住民、朝鮮勞工與日本囚徒應徵來到特魯克,為日軍建設軍用設施。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島上共建成跑道五條、無線電通訊站五座、雷達基站一座、魚雷艇基地一處、以及為數眾多的水上飛機基地、潛艦塢、儲油罐和兵營等[5],使該環礁成為規模龐大的洋上要塞,也是使聯合艦隊足以和周遭列強海軍力量匹敵、爭奪太平洋海權的重要基石。聯合艦隊從1942年7月起將特魯克作為前線基地,旗艦武藏號戰艦常駐於此。海軍第六艦隊也將司令部設於特魯克的達博隆島。除此之外,特魯克還是維繫日本本土與南太平洋的重要航空基地與中轉站。美國望而生畏地將其稱為「太平洋上的直布羅陀」——後者是英國在地中海入口的海防要衝,以難以攻陷著稱[6]。
戰略形勢
1944年1月底,美軍對瓜加林環礁發起代號「燧發槍」的兩棲登陸作戰,拉開了馬紹爾群島戰役的序幕。在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的戰略規劃下,環礁內的羅伊-納穆爾島和瓜加林島等先後於1月31日至2月7日間被攻克[7]。在行動第二階段,美軍計劃登陸瓜加林西北285英里(459公里)的埃尼威托克環礁,以便取得進攻馬利安納群島的前進基地。此時如何處置距離埃尼威托克僅669英里(1,077公里)的特魯克便成了美軍不容忽視的問題:停泊其中的日本聯合艦隊不僅會對登陸行動構成威脅,也有可能前往增援不遠的拉包爾,阻撓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在新幾內亞發動的鉗形攻勢「車輪行動」[8]。經過商討,美軍指揮層最終敲定了兩個同時進行、協調呼應的作戰方案:2月17日,美軍將按計劃發起「法警行動」,登陸埃尼威托克環礁,由第58特遣艦隊第4分隊為登陸提供密接空中支援;於此同時,特遣艦隊餘部將對特魯克進行代號「冰雹」的空中打擊,消滅日軍航空力量,引出聯合艦隊並予以殲滅。既能掩護登陸,同時又能收緊拉包爾包圍圈,達到一石二鳥的戰略目的[9]。
隨著阿留申群島和索羅門群島戰役相繼失利,至1943年9月底,日本大本營被迫轉變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的進攻戰略,改為保存現有戰果進行長期抵抗,並相應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戰區劃定了一條必須確保的「絕對國防圈」[10]。鑑於當時所羅門及新幾內亞局勢危急,日本軍令部主張聯合艦隊至1943年12月後酌情放棄特魯克,將主力轉移至帛琉。而新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古賀峰一大將則認為,為避免兵力在多條戰線的遭遇戰中被逐漸蠶食,聯合艦隊必須繼續留在特魯克,以便抓住戰機在馬紹爾群島海域與美國海軍展開「艦隊決戰」,扭轉戰局(即「Z號作戰」)。然而隨著日軍航空兵在支援布干維爾島的「呂號作戰」中損失慘重以及吉爾伯特群島的陸續易手,在馬紹爾的邀擊作戰化為鏡花水月。有感於特魯克戰略價值急劇下降,古賀最終於1944年1月初指示聯合艦隊作好疏散準備,於1月下旬至2月中旬分批撤出[11]。對於特魯克環礁,聯合艦隊司令部於1943年12月底制定了代號「T作戰」的防禦行動,計劃調用駐防內南洋和所羅門方面的兵力,對來襲的美軍特遣艦隊進行邀擊。但這一方案最後也因聯合艦隊撤出,於1944年2月10日無果而終[12]。
準備
對於美軍而言,進攻特魯克環礁最大的難題莫過於情報匱乏。作為日本的委任統治地,特魯克從1920年代開始便不對外國人開放。在這二十多年間,特魯克的地形、設施、兵力等對美軍都是未知數。有美軍指揮官在行動前曾半開玩笑說:「我對特魯克的了解僅限於《國家地理雜誌》,而且那作者還寫錯了不少。」[13]為此,太平洋司令部事先向加羅林群島海域派遣了潛艦狼群以打探日軍動向,同時出動偵察機,對特魯克進行高空偵察[14]。
進攻主力為雷蒙·斯普魯恩斯上將的第五艦隊下屬第58特遣艦隊,由馬克·米契爾少將指揮。艦隊按任務分為四個分隊。除了塞繆爾·金德(Samuel P. Ginder)少將指揮的第四分隊(TG 58.4,包括航艦薩拉托加號、普林斯頓號、蘭利號)支援埃尼威托克登陸行動外,其餘全部參與對特魯克的空襲[15][16][17]。
- 第二分隊(TG 58.2)由阿爾弗雷德·蒙哥馬利少將指揮,下轄快速攻擊型航艦艾塞克斯號、勇猛號及輕母卡伯特號;護航艦隊包括三艘重巡洋艦、一艘輕巡洋艦和九艘驅逐艦。攻擊目標為埃滕島(日本稱竹島)以南及第六艦隊泊地。
考慮到有可能和大和號等聯合艦隊主力展開水面戰,斯普魯恩斯還調來了威利斯·李少將指揮的快速戰艦隊,擁有北卡羅來納號、麻薩諸塞號、南達科他號、阿拉巴馬號以及兩艘嶄新的愛荷華級戰艦愛荷華號和紐澤西號,共計六艘現代化戰艦、54門16英寸(406公釐)主砲[16]。希望能和聯合艦隊決一雌雄的斯普魯恩斯坐鎮戰艦隊親臨前線,紐澤西號戰艦的主桅上升起了斯普魯恩斯的上將旗[18]。
根據作戰計劃,美軍的首要任務為奪取制空權。戰鬥機將擊落已經升空的敵機,並阻止地面飛機起飛。制空權確保後,艦載機將攻擊主要目標:特魯克及其周邊的日軍艦隻和航空設施。戰鬥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協同配合,擊潰環礁外的敵艦。如有必要,以六艘戰艦為骨幹的水面艦隊也將投入戰鬥,以砲火封鎖潟湖出口,防止日艦逃竄。攻擊目標按優先度依次為航艦、戰艦、巡洋艦、潛艦、油輪、貨輪、輔助艦隻、驅逐艦、敵機以及軍港設施等。海岸砲是最低級的目標,因為美軍艦隊並不會靠近特魯克。除此之外,每個分隊還需各自執行戰鬥空中巡邏和反潛巡邏。[17]
1944年2月4日,海軍陸戰隊派出一架PB4Y-2海上巡邏機飛臨特魯克上空執行航空偵察,當時聯合艦隊主力幾乎全部停於港內[19]。古賀大將認定這架偵察機是美軍即將進攻的信號,隨即下令聯合艦隊於當月10日全體出港,向帛琉及日本本土等地疏散。2月10日,古賀本人乘巨艦武藏號攜大淀號輕巡洋艦和白露號驅逐艦等一行起錨出航,從此告別特魯克。至2月16日,港內只剩下尚未完成卸貨工作的貨輪、第六艦隊的兩艘輕巡洋艦、八艘驅逐艦以及一些輔助艦隻[20]。撤退行動中阿賀野號輕巡洋艦及6,800噸的貨輪「曉天丸」被埋伏在外海的美軍潛艦擊沉[21]。
古賀撤走後,特魯克的防禦由第四艦隊司令小林仁中將接手[22]。留給小林的情況並不樂觀:至1944年2月,日軍的防禦工作遠未完善:由於地理和預算限制,特魯克無法建造大型船塢,補給和修理必須依靠油輪或維修艦等其他艦船;島上的防空火力總計僅40門(其中雙聯裝127公釐高射砲四座、76.2公釐高射砲兩門)且全部缺乏射控雷達引導[23]。島上共有各式戰機365架,其中僅125架可以隨時出動[24]。所有戰機分屬兩支艦隊和兩支航空艦隊下共10支航空隊,指揮關係極為錯綜複雜[25]。島上的陸軍守備隊則完全不受海軍調遣,令混亂的指揮鏈雪上加霜,靈活協調的作戰體系無從談起[26]。日後的第四艦隊司令原忠一中將在戰後對美國將特魯克稱為「太平洋的直布羅陀」一事如此評論:「我唯恐美國人發現島上的防禦如此低劣。」[27]
2月15日清晨,日軍派出六架一式陸攻和三架零式戰鬥機前往特魯克以東海域執行例行巡邏,其中兩架一式陸攻在任務中失蹤。與此同時,第四艦隊的監聽部隊也截獲了美軍航艦艦載機發出的無線電通訊,但由於高負荷工作帶來的遲緩效率,該消息直到當晚才傳達至小林中將。意識到進攻迫在眉睫的小林於次日凌晨3時下令進入最高級別的一級戰備狀態,加強警戒,並派出九架天山艦攻和兩架一式陸攻,每架以300英里(483公里)為半徑偵察北方的30度扇形海域,同時搜索前日失聯的飛機。這次搜索一無所獲,預料中的空襲也未如期而至,加上準備迎接陸軍參謀本部參謀瀨島龍三、服部卓四郎及軍令部次長伊藤整一一行的視察團,小林於16日下午便輕率地解除戰鬥警報,改為三級戰備狀態,批准緊張多日的士兵前往位於達博隆島(日本稱夏島)等地的民用設施休閒娛樂[28]。事後證明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由於特魯克環礁內海陸交錯、交通不便,當美軍的空襲真正到來時,很多日軍飛行員和士兵根本來不及趕回位於其他島上的戰鬥崗位[29]。
戰鬥經過
1944年2月13日,第58特遣艦隊悄悄離開馬久羅環礁,向埃尼威托克環礁以北海域進發。兩天後,特遣艦隊在特魯克東北640英里(1,030公里)處與補給艦匯合,接受加油[13]。補給作業從15日上午7時持續至下午13時,結束後艦隊取直線全速前進,於17日破曉前抵達達博隆島東北94英里(151公里)處的攻擊陣位[30]。為求萬無一失,斯普魯恩斯不僅直到15日才向艦隊公布行動的真正目標和具體方案,並且一反以往將戰術指揮權下放給二把手(即米契爾)的習慣,堅持親自將艦隊領至抵達攻擊陣位[18]。他的謹慎使美軍實現了完全的出其不意——直到17日上午7時55分,八架起飛索敵的天山艦攻終於發現近在咫尺的TF 58,此時空襲已經進入第二階段[31]。
2月17日
凌晨4時30分,TF 58航向轉為東北偏東,航速增至20節,艦艏迎風,準備放飛戰機[18]。不同於以往戰鬥機混編轟炸機的攻擊模式,此次第一波72架全部由F6F戰鬥機組成,負責爭奪制空權,為後續轟炸掃清障礙。米契爾首創的這一新模式在實戰中立竿見影[32]。清晨6時10分,第一波機群抵達特魯克上空。日軍雖在空襲來臨前30分鐘便偵測到美機的雷達信號並派機攔截,但鬆懈的戒備和混亂的指揮導致防空警報一再拖延,嚴重限制了戰鬥機的邀擊效率[33][34]。當天共有77架日軍戰機緊急升空,其中37架在起飛階段便被占據高度優勢的美機俯衝摧毀,剩餘也在實力懸殊的纏鬥中被陸續擊落[31][35]。美軍得勝後轉而開始掃射地面上的飛機和航空設施。從特魯克準備運至拉包爾的100架嶄新的零戰52型戰機正首尾相接地放在埃滕島上,一槍未發便被摧毀殆盡[36]。緊隨第一波戰鬥機群,18架TBF轟炸機向摩恩島、埃滕島和帕拉姆島上的機場灑下了成片的集束破片彈和燃燒彈,旨在破壞機場和航空設施,防止日軍夜間實施反擊[33]。埃滕島上的第26航空戰隊司令部在空襲伊始便被一枚炸彈直接命中[35],無力組織航空兵力進行有效抵抗[31]。在燃燒彈的猛烈攻勢下,達博隆島和摩恩島上的水上飛機基地也被付之一炬[37]。至當日中午,美軍已完全掌握特魯克的制空權[38]。美方記錄擊落敵機56架(戰鬥機51架),掃射摧毀71架,自身損失4架[33]。
防空火力癱瘓後,對艦攻擊隨即展開。雖然首要目標聯合艦隊並不在港內令斯普魯恩斯大失所望,但停泊港內或試圖逃出環礁的兩艘輕巡洋艦、兩艘驅逐艦及約50艘輔助運輸艦隻依然為美機提供了大量唾手可得的目標[38]。企業號和約克鎮號的SBD轟炸機中隊約25架率先對停靠在摩恩島和埃滕島泊位的30艘艦船發起了俯衝轟炸。秋津洲號飛行艇母艦因輪廓清晰、行動遲緩首先遇襲,連中兩枚1,000英磅(454公斤)炸彈,但未當場沉沒。錨地內的日艦以輕武器在內的高射火力猛烈還擊,彈幕密集卻失之精準。TG 58.1的攻擊結束後,TG 58.2的航空隊隨即開始對埃滕島和達博隆島泊艦的攻擊;與此同時,TG 58.3則在打擊達博隆和摩恩島附近的日軍艦船;科本斯號的中隊同時轟炸了摩恩島上的軍用機場。各航艦艦載機隊輪流交錯起飛,確保給予特魯克接連不斷的波狀打擊,日軍船舶及岸上設施在反覆圍攻下先後被毀。由於絕大多數貨輪在空襲降臨時尚未起錨,美軍有如探囊取物[39]。
冒著暴風驟雨般的空襲,部分日艦開始經由各條水道向礁外突圍。北方水道作為出港首選受到了美軍的重點關照,試圖經此出逃的艦隻大多駛出不遠便被擊沉[17]。其中包括由第六艦隊旗艦訓練巡洋艦香取號、偽裝巡洋艦赤城丸以及第四驅逐隊驅逐艦舞風號和野分號組成的「第4215船團」。該船團原定2月16日返回橫須賀,但因赤城丸卸貨延誤,直至17日凌晨方才啟航[40]。美軍轟炸機隊在首波攻擊時發現該船團正在進入水道入口,並於其駛出環礁十餘海里時實施突擊。赤城丸率先被卡伯特號的俯衝轟炸機命中,於11時42分爆炸沉沒[41]。企業、約克鎮兩艦的戰鬥機中隊掃射了香取號,該艦隨後被企業號TBF中隊投擲的1,000磅炸彈擊中艦艏和艦舯[42]。下午13時許,勇猛號的魚雷機中隊對「第4215船團」展開新一輪殺戮:香取號再中兩枚魚雷,全艦燃起烈火;舞風號則被一枚炸彈貫穿艦艏,動力全失[43]。上午8時,科本斯號的TBF中隊以航空魚雷和炸彈重創了前夜出港營救阿賀野號的5,500噸型老式輕巡洋艦那珂號。那珂號艦體斷為兩截,後於下午14時由俯衝轟炸機炸沉[42]。另有45架戰機在上午7時襲擊了潛入北方水道的第27驅逐艦隊驅逐艦時雨號和春雨號。時雨號受美機掃射,彈雷庫殉爆進水[44],造成21人陣亡、45人受傷;春雨號被近失彈炸傷,兩人陣亡。但二者最終成功衝出了美軍的天羅地網,和明石號維修艦一起逃回了帛琉[45]。
特魯克外海戰鬥:第4215船團的覆滅
上午9時23分,斯普魯恩斯從TG 58.3中抽調戰艦愛荷華號和紐澤西號、重巡洋艦明尼亞波利斯號和紐奧良號、驅逐艦伊澤德號、舒列特號、伯恩斯號和布拉福號組成第50.9戰鬥群(TG 50.9),沿特魯克環礁逆時針航行,掃蕩逃至外海的敵艦[46]。12時47分,當戰鬥群位於特魯克北方水道以北海域時,紐澤西號的水上偵察機於艦隊前方約25英里(40公里)處發現了正在輪番空襲下試圖逃跑的香取號、舞風號和野分號,以及正從北方駛回特魯克的特設獵潛艦第15昭南丸。斯普魯恩斯決定藉此展現美國海軍水面艦艇的打擊能力[18],米契爾心照不宣地下令艦載機停止攻擊,將致命一擊留給艦隊總司令[47]。美軍驅逐艦於13時10分起向第15昭南丸開火,後由紐澤西號用127公釐副砲予以擊沉。明尼亞波利斯號和紐奧良號隨後奉命脫離陣型,與兩艘驅逐艦協同擊沉垂死的香取號。美軍驅逐和重巡分別於17,400碼(15,911公尺)和19,000碼(17,374公尺)發砲,並逐漸迫近至14,000碼(12,802公尺)[48]。愛荷華號的16英寸艦砲也在14,250碼(13,030公尺)的距離上進行了八輪齊射,共計傾瀉主砲砲彈46發[49]。香取號用主砲和魚雷進行了頑強的還擊,一度取得近失。正當愛荷華號完成第四輪齊射時,香取號突然向左舷劇烈傾斜,露出船底的累累彈孔。交戰13分鐘後,香取號於13時41分傾覆沉沒。直至最後一刻,艦尾的主砲仍在不斷開火[48]。
與此同時,愛荷華號、紐澤西號和另外兩艘驅逐艦將火力轉向同行的舞風號。舞風號只比香取號多抵抗了數分鐘便於13時43分被重巡洋艦擊沉,向紐澤西號發射的數枚魚雷也在戰鬥空中巡邏機的預警下被及時規避。而野分號則利用這半小時一邊倒的戰鬥全速西逃,愛荷華號和紐澤西號緊隨其後。兩艦的主砲在34,000—39,000碼(31,090—35,662公尺)外對野分號實現了跨射,但未直接命中。野分號在逃跑時回敬以四枚魚雷,其中一枚從紐澤西號艦艏前划過[50]。憑藉微弱的航速優勢,野分號最終擺脫了美艦的追擊,於2月24日抵達橫須賀。在「第4215船團」中,僅有野分一艦倖免於難[51]。TG 50.9的掃蕩於次日清晨6時順利結束,美軍共擊沉訓練巡洋艦一艘、驅逐艦一艘、獵潛艦兩艘。斯普魯恩斯意猶未盡地給妻子瑪格麗特寫信說:「實在不幸,我軍長年渴望捕捉殲滅的高價值艦隊,鬼子在特魯克一艘都沒留下——只有一些雜魚和商船。」[18]
下午16時45分,特魯克迎來了當日最後一波空襲。美軍轟炸機中隊重返摩恩島和埃滕島,對其機場投下燃燒彈和長引信定時炸彈,炸毀了一批准備起飛的日軍戰機,並在機場跑道上炸出了大量彈坑。17時30分夜幕降臨前,最後一批美軍戰機返回碉堡山號航空母艦,為TF 58首日的行動畫上了句號[52]。
2月17日夜
17日薄暮,日軍各部出動戰機,分別向第58特遣艦隊發動反擊。從特魯克摩恩島起飛的第582航空隊表現平平,四架艦攻中僅兩架實施了攻擊,其餘兩架因燃料耗盡損失。其他航空隊則相對突出:當天下午,第22航空戰隊下屬第755和第753航空隊共五架一式陸上攻擊機從670英里(1,078公里)外的天寧島機場起飛,前往特魯克支援[53]。晚上19時04分,日軍攻擊機在特魯克以東約120英里(193公里)處發現美軍艦隊,並巧妙躲過了約克城號出動的夜間戰鬥機以及外圍艦隻的防空砲火。22時11分,在美軍艦隊以25節右轉規避時,一枚一式陸攻投下的魚雷擊中勇猛號航空母艦右舷艦尾並在水線以下爆炸,導致舵機卡死、操舵室進水[54]。勇猛號被迫脫離艦隊,在卡伯特號、舊金山號、威奇塔號等艦護航下駛回馬久羅環礁,並在珍珠港進行應急處理後前往舊金山大修。襲擊共造成11名水兵喪生,17人受傷[55]。勇猛號撤退後,TG 58.2其餘艦隻併入TG 58.1繼續執行任務[56]。
同晚,企業號航空母艦對特魯克實施了美國航艦作戰史上首次夜間反艦作戰,由經驗豐富的VT-10魚雷機中隊駕駛裝有雷達的TBF-1C夜間攻擊機執行此次任務。18日凌晨2時,12架攻擊機從企業號上彈射起飛,以500英尺(152公尺)的高度悄然撲向100英里(161公里)以西的特魯克。在環礁上空準備投彈時,美機被日軍探照燈偶然發現,行動失去了出其不意性。但這並未影響雷達導引轟炸的驚人精度:短短20至30分鐘內,VT-10中隊以平均一分鐘的間隔進行了25輪攻擊,總計命中目標13發、近失七發[57]。夜襲共炸沉敵艦八艘、炸傷五艘,占整次行動總擊沉噸位約三分之一。5時55分破曉時刻,企業號收容了返航的攻擊機。美軍有一架TBF被擊落,另有七架受損[58]。通過此次行動,航艦艦載機夜間低空轟炸的價值得以充分展示[57]。
2月18日
翌日凌晨,美軍的「冰雹」再次降臨特魯克。一如前日,米契爾於4時45分派出戰鬥機進行首輪掃蕩。經過前日的激戰,日軍戰機已無力起飛迎擊,第一波攻擊僅遭遇高砲攔截。儘管美軍原定繼續一整天的空襲,但此時特魯克內大部分船隻均已沉沒或撤離,可選目標大為減少。攻擊目標相應轉為岸上設施,機場、彈藥庫和油料庫等受到了重點打擊[59]。在第二波攻擊中,企業號的SBD和TBF轟炸機中隊盯上了在庫奧普環礁內觸礁的太刀風號驅逐艦。該艦在17日的空襲中倖免於難,但於18日晨被三枚1,000磅炸彈炸沉[60]。碉堡山號的艦載機則向經由北方水道駛回特魯克的追風號驅逐艦發難。五架TBF攻擊機在F6F戰鬥機的掃射掩護下向其發射了魚雷,其中一發命中[61]。追風號被攔腰兩斷、迅速沉沒。艦上523名阿賀野號輕巡洋艦的倖存者也一同葬身海底[46]。太刀風號和追風號是18日空襲取得的的最大戰果。
鑑於入夜後日軍可能故伎重演,米契爾建議在日落前收隊返航,斯普魯恩斯表示同意[18]。上午10時30分,最後一波美軍戰機離開特魯克。經過約一小時的回收作業,米契爾於正午12時下令艦隊撤退,返回馬久羅環礁,只留下外圍潛艦清掃戰場,營救落水機組成員[62]。當天下午,來自塞班島的日軍第201航空隊24架零式戰鬥機才姍姍來遲,此時特遣艦隊早已渺無蹤影[63]。
結果及影響
「冰雹行動」是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成功的航艦作戰行動之一[50]。在為期兩天的空襲中,美軍以40人陣亡(其中機組成員29人、水手11人)、25架飛機被毀(其中戰鬥機12架、魚雷攻擊機7架、俯衝轟炸機6架)、勇猛號航空母艦大修數月為代價,擊沉日軍軍艦10艘、運輸及輔助船隻31艘總計200,000噸(創下單日擊沉噸位最高記錄[65])、擊傷船隻9艘;擊落敵機70架、掃射摧毀200架;燒毀燃料儲備17,000噸[66]、軍糧儲備2,000噸;打死打傷日軍士兵約600人,另有數千人隨艦沉沒[67]。特魯克完全失去了作為軍港和前進基地的使用價值,聯合艦隊的旭日旗從此在環礁上空銷聲匿跡。雖然「冰雹行動」有時被稱為「日本的珍珠港事件」,但兩者在規模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日軍在珍珠港總共進行了兩輪空襲,而美軍在特魯克則進行了30輪,每一輪造成的打擊效果都遠勝珍珠港[68]。米契爾的「冰雹」在日本的防空體系上砸出了一道深坑。2月17日,美軍如期登陸埃尼威托克,沒有遭遇任何空中干擾。在曾經的航空重鎮拉包爾上空,日軍戰機傾巢出動的光景也從此一去不復返[69]。壓制特魯克和占領埃尼威托克為馬利安納群島和帛琉群島戰役鋪平了道路。隨著塞班島易手,美軍陸基重型轟炸機便可長途奔襲,對日本本土腹地進行戰略轟炸[70]。
1944年2月21日,日本大本營通報了2月17日至18日特魯克遇襲的情況,承認損失巡洋艦兩艘、驅逐艦三艘、運輸船13艘、戰機120架,同時宣稱擊沉美軍巡洋艦兩艘(其中一艘或為戰艦)、擊毀航空母艦和不明軍艦各一艘、擊落敵機54架以上[71]。儘管日方輕描淡寫地表示特魯克內的船隻是為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戰役準備的消耗品,其損失因戰事失利而無關緊要[72]。但事實上,日本在一夜之間損失的是全國三個月的造船完工量,國內運輸船舶總噸位的4%,以及1943年11月1日至1944年6月30日損失總噸位的十分之一[73]。雖然主力艦隻不在港內,可是大量現代化運輸艦和給油艦的沉沒嚴重損害了日本向本土運輸物資、以及向海外據點增派兵員的能力[72],同時也約束了日本海軍今後的行動:在孤注一擲的雷伊泰灣海戰發動前夕,由於無法調集足夠的艦隊給油艦支援艦隊行動,日本聯合艦隊被迫從林加群島和日本本土分兵出擊,從而提前暴露了戰略意圖[74]。「大東亞共榮圈」其他部分也因生命線切斷而日益衰弱。前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常年擔憂的這種消耗與絞殺,最終將日本引向了沒落的深淵[72]。
海軍丁事件
堂堂「太平洋上的直布羅陀」面對空襲竟如此不堪一擊,令日軍上下極為震動。日本軍政高層對此高度重視,將其稱為「海軍丁事件」[註 2]並責成海軍省軍務局聯合軍令部對特魯克的作戰準備、作戰實施、盡職情況等各項事宜進行調查,試圖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以資借鑑[75]。軍務局派出了由海軍水雷學校校長大森仙太郎少將、海軍大學校教官直井俊夫大佐以及海軍航空本部委員池上二男中佐組成的調查團,一行三人於1944年3月下旬從東京出發,途徑塞班抵達特魯克。經過一周的質詢,大森等人確實在特魯克排查出航空部隊指揮關係以及港口裝卸設施等方面的若干突出問題,但考慮到當時聯合艦隊正在中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為了避免問責進一步動搖軍心,調查團最終在調查結論中只是不置可否地表示[76]:「從大局來看,以如此貧弱的兵力試圖抵擋如此強大的攻擊,無論作戰指揮人選如何,結果也難免大同小異。」[77]指揮官小林仁中將也未被過多責難,僅受到了轉入預備役的處分,由原忠一中將接替第四艦隊司令一職。但到了戰後,他卻被批得體無完膚:「身為特魯克指揮官,第四艦隊司令小林仁中將理應下令積極布防並理清轄區內部隊間的指揮鏈。但他對此卻漫不經心、碌碌無為,坐視美軍特遣艦隊在17日至18日出兵空襲特魯克,結果導致守軍在迎擊敵軍空襲時陷入嚴重的混亂之中。」[78]
特魯克的結局
1944年2月時,美軍指揮層曾就如何處置特魯克產生過激烈爭論,隨著「冰雹行動」的大獲全勝,繞過特魯克的意見最終占了上風[19]。但在繞道而行前,島上的航空威脅必須被徹底消除以絕後患。1944年4月30日,TF 58為摧毀陸上的航空設施和軍用建築重返特魯克[79]。經過兩天交戰,美軍共擊落敵機63架、掃射摧毀60架、炸毀建築423座、機庫6座,自身損失飛機22架。第二次空襲剝奪了特魯克僅剩的補給和航空基地價值,至此其再也無法對日本繼續戰爭發揮任何作用。1944年3月後的一年半間,特魯克繼續頻繁受到美國陸軍航空軍遠程轟炸機不分晝夜的高空轟炸。大部分攻擊由B-24轟炸機實施,從1944年10月起,新型的B-29轟炸機也加入到轟炸行動中[80]。在戰爭結束前夕,英國太平洋艦隊怨仇號航空母艦還對特魯克進行了一次代號「囚徒行動」的小規模空襲,不過效果有限[79]。
為了應對可能的登陸行動,日本於1944年1月5日向特魯克增派第52師團共約14,000人以加強防禦[81]。馬利安納戰役結束後,駐特魯克日軍加快了武裝島嶼的進展:所有主要的火砲設施均被轉移至山洞內以防砲擊,灘頭上也布設了大量地雷和反戰車陷阱。島上的防禦工事至1945年6月大致完工,但未及使用日本便已戰敗。由於密不透風的海上封鎖,特魯克的補給線自1944年6月便徹底斷絕。此後14個月間只有三艘日軍潛艦成功偷越封鎖線,運來數百噸聊勝於無的大米。為了解決數萬人的吃飯問題,日軍守備隊不得不開展糧食自給運動,甚至連司令原中將都得脫光膀子,和陸軍士兵一起下地種紅薯[81][82]。等到特魯克最終於1945年9月2日向美軍投降時,島上日軍已處於飢餓狀態,大約2,400人死於營養不良和其他疾病[83]。
船舶墓地
「冰雹行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墓地,大量日軍船隻沉沒在清澈的潟湖底部,有些從海面上便清晰可見。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特魯克環礁的旅遊業發展日益興盛,長眠海底的沉船也成了潛水愛好者的探險聖地。遊客們經常在當地導遊的帶領下潛入近岸的沉船內部,搜尋瓷器、水壺、酒瓶甚至遺骨留作紀念,迫使特魯克當地政府於1971年將沉船作為「國家紀念文物」立法保護,禁止破壞[84]。日本政府曾於1975年派遣潛水員進入部分沉船內部,收殮了少量陣亡士兵的遺骸,但絕大多數依然散落海底任人參觀,令日軍遺屬難以釋懷[28][85]。
日艦毀傷概況
列表整理自日本復員廳第二復員局(原海軍省)1952年向駐日盟軍司令部提交的報告[86]、《戰史叢書》第62卷[87]、以及克勞斯·林德曼1989年出版的著作等[88]。
沉沒軍艦
船名 | 艦種 | 排水量(噸) | 沉沒時間 | 沉沒地點 | 沉沒原因 |
---|---|---|---|---|---|
阿賀野號 | 輕巡洋艦 | 6,500 | 2月17日 | 特魯克以北170海里處 | 潛艦雷擊 |
香取號 | 訓練巡洋艦 | 5,800 | 2月17日 | 北水道外 | 艦砲擊沉 |
那珂號 | 輕巡洋艦 | 5,195 | 2月17日 | 特魯克西南海面 | 航空魚雷和炸彈 |
舞風號 | 驅逐艦 | 2,000 | 2月17日 | 北水道外 | 艦砲擊沉 |
文月號 | 驅逐艦 | 1,320 | 2月18日 | 特魯克環礁 | 航空魚雷 |
追風號 | 驅逐艦 | 1,270 | 2月18日 | 北水道外 | 航空魚雷 |
太刀風號 | 驅逐艦 | 1,215 | 2月18日 | 庫奧普環礁 | 觸礁後被炸沉 |
驅二十四號 | 獵潛艦 | 440 | 2月17日 | 特魯克以西 | 艦砲擊沉 |
驅二十九號 | 獵潛艦 | 440 | 2月18日 | 特魯克以西 | 航空魚雷 |
第十五昭南丸 | 特設獵潛艦 | 350 | 2月17日 | 北水道附近 | 艦砲擊沉 |
魚艇十號 | 魚雷快艇 | 85 | 2月17日 | 特魯克以西 | 艦砲擊沉 |
沉沒船舶
船名 | 艦種 | 排水量(噸) | 沉沒時間 | 沉沒地點 | 沉沒原因 |
---|---|---|---|---|---|
辰羽丸 | 陸軍貨輪 | 5,784 | 2月17日 | 特魯克以西80海里處 | 航空魚雷 |
五星丸 | 海軍雜貨運輸船 | 1,931 | 2月17日 | 烏曼島東北1,600米處 | 航空魚雷 |
平安丸 | 特設潛水母艦 | 11,614 | 2月17日 | 達博隆島北部高地以西1,850米處 | 航空魚雷 |
愛國丸 | 海軍雜貨運輸船 | 10,437 | 2月17日 | 6號燈塔以東1,400米處 | 航空炸彈 |
麗洋丸 | 海軍雜貨船 | 5,445 | 2月17日 | 6號燈塔東南1,060米處 | 航空炸彈 |
西江丸 | 海軍雜貨船 | 5,385 | 2月17日 | 8號燈塔東南970米處 | 航空魚雷 |
清澄丸 | 海軍雜貨船 | 8,613 | 2月17日 | 達博隆島北部高地西南3,150米處 | 航空炸彈 |
舊金山丸 | 海軍雜貨船 | 5,831 | 2月17日 | 8號燈塔東南1,330米處 | 航空炸彈 |
天城山丸 | 海軍雜貨運輸船 | 7,620 | 2月17日 | 烏曼島西南1,850米處 | 航空魚雷 |
第三圖南丸 | 海軍油輪 | 19,209 | 2月17日 | 特魯克灣內 | 航空炸彈 |
富士山丸 | 海軍油輪 | 9,524 | 2月18日 | 柳島東北2,400米處 | 航空炸彈 |
花川丸 | 海軍雜貨船 | 4,739 | 2月18日 | 法拉-貝蓋茨島西南3,400米處 | 航空魚雷 |
夕映丸 | 陸軍貨輪 | 3,217 | 2月17日 | 烏曼島西北1,430米處 | 航空魚雷 |
山鬼山丸 | 海軍雜貨船 | 4,776 | 2月18日 | 特魯克附近 | 航空炸彈 |
神國丸 | 海軍油輪 | 10,020 | 2月17日 | 帕拉姆島西部高地東北5,900米處 | 航空魚雷 |
富士川丸 | 海軍油輪 | 6,938 | 2月17日 | 8號燈塔西南2,300米處 | 航空魚雷 |
瑞海丸 | 特設巡洋艦 | 2,700 | 2月17日 | 北水道外 | 航空魚雷 |
赤城丸 | 特設巡洋艦 | 7,389 | 2月17日 | 北水道外 | 航空炸彈 |
伯耆丸 | 海軍雜貨運輸船 | 7,112 | 2月17日 | 達博隆島 | 航空魚雷 |
松丹丸 | 海軍雜貨船 | 1,999 | 2月18日 | 長野丸東南350米處 | 航空炸彈 |
北洋丸 | 海軍雜貨船 | 4,216 | 2月17日 | 8號燈塔東南1,315米處 | 航空炸彈 |
寶洋丸 | 海軍油輪 | 8,691 | 2月17日 | 特魯克附近 | 航空炸彈 |
大吉丸 | 民用貨輪 | 1,891 | 2月17日 | 特魯克環礁(不詳) | 航空炸彈 |
長野丸 | 陸軍貨輪 | 3,824 | 2月17日 | 8號燈塔東南2,050米處 | 航空炸彈 |
里約熱內盧丸 | 海軍雜貨運輸船 | 9,626 | 2月17日 | 烏曼島東北2,500米處 | 航空炸彈 |
山霧丸 | 海軍雜貨運輸船 | 6,438 | 2月18日 | 特魯克附近 | 航空炸彈 |
第六雲海丸 | 海軍雜貨船 | 3,220 | 2月17日 | 烏曼島西南2,500米處 | 航空魚雷 |
桃川丸 | 海軍雜貨船 | 3,829 | 2月18日 | 6號燈塔東北980米處 | 航空炸彈 |
大邦丸 | 海軍雜貨船 | 2,827 | 2月17日 | 烏曼島山頂以北2,700米處 | 航空魚雷 |
乾祥丸[註 3] |
海軍雜貨船 | 4,861 | 2月17日 | 達博隆島(不詳) | 航空魚雷 |
日豐丸 | 海軍淡水船 | 3,763 | 2月17日 | 達博隆島錨地6號燈塔東北1,500米處 | 航空炸彈 |
曉天丸 | 陸軍貨輪 | 6,854 | 2月17日 | 特魯克以西北緯8度0分,東經149度17分 | 潛艦雷擊 |
受損艦艇
船名 | 艦種 | 排水量(噸) | 受損時間 | 受損情況 |
---|---|---|---|---|
明石號 | 維修艦 | 9,020 | 2月17日 | 輕微損傷 |
秋津洲號 | 水上飛機母艦 | 4,650 | 2月17日 | 中度損傷 |
宗谷號 | 運輸艦 | 3,800 | 2月17日 | 輕度損傷(觸礁) |
波勝號 | 靶艦 | 2,571 | 2月17日 | 輕度損傷 |
春雨號 | 驅逐艦 | 1,685 | 2月17日 | 輕度損傷 |
時雨號 | 驅逐艦 | 1,685 | 2月17日 | 輕度損傷 |
松風號 | 驅逐艦 | 1,270 | 2月17日 | 中度損傷 |
伊10號 | 潛艦 | 2,200 | 2月17日 | 輕度損傷 |
呂42號 | 潛艦 | 965 | 2月17日 | 輕度損傷 |
羽衣丸 | 特設掃雷艇 | 233 | 2月17日 | 中度損傷(觸礁) |
驅特二十號 | 獵潛艦 | 130 | 2月17日 | 輕度損傷 |
白鳳丸 | 氣象觀測船 | 不詳 | 2月17日 | 觸礁 |
白根丸 | 民用商船 | 不詳 | 2月17日 | 觸礁 |
注釋
參考資料
引用
- ^ Bernstein (1994),第17頁.
- ^ The Reduction of Truk (1947),第2頁.
- ^ Evans (2014),Chapter 6.
- ^ 竹下高見 (1987),第45頁.
- ^ Hackett (2016).
- ^ Morison (2011),第316-317頁.
- ^ Rems (2014).
- ^ Morison (2011),第316頁.
- ^ Bernstein (1994),第19頁.
- ^ 戦史叢書 (1974),第1-2頁.
- ^ 戦史叢書 (1974),第224-226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540-541頁.
- ^ 13.0 13.1 Reynolds (1968),第137頁.
- ^ Blair (1975),第562頁.
- ^ Reynolds (1968),第136頁.
- ^ 16.0 16.1 Morison (2011),Appendix IV.
- ^ 17.0 17.1 17.2 Lindemann (2005),第32頁.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Buell (2013),Chapter 16.
- ^ 19.0 19.1 Morison (2011),第319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15-616頁.
- ^ Blair (1975),第567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16頁.
- ^ The Reduction of Truk (1947),第3頁.
- ^ Lindemann (2005),第94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16-617頁.
- ^ Bernstein (1994),第18頁.
- ^ Morison (2011),第317頁.
- ^ 28.0 28.1 加藤邁 & 杉本作兵衛 (1987),第40頁.
- ^ Lindemann (2005),第24頁.
- ^ Lindemann (2005),第41頁.
- ^ 31.0 31.1 31.2 戦史叢書 (1973),第618頁.
- ^ Morison (2011),第320頁.
- ^ 33.0 33.1 33.2 The Reduction of Truk (1947),第12頁.
- ^ 戦史叢書 (1974),第245頁.
- ^ 35.0 35.1 Lindemann (2005),第19頁.
- ^ 柳田邦男 (1985),第345頁.
- ^ Lindemann (2005),第44頁.
- ^ 38.0 38.1 Reynolds (1968),第138頁.
- ^ Bernstein (1994),第20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22頁.
- ^ Lindemann (2005),第20, 55頁.
- ^ 42.0 42.1 Bernstein (1994),第21頁.
- ^ Lindemann (2005),第63頁.
- ^ Lindemann (2005),第82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24頁.
- ^ 46.0 46.1 Morison (2011),第326頁.
- ^ Hornfischer (2016),第14頁.
- ^ 48.0 48.1 Morison (2011),第328頁.
- ^ Reilly (1989),第70頁.
- ^ 50.0 50.1 Morison (2011),第329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23頁.
- ^ Lindemann (2005),第47, 71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19頁.
- ^ Lindemann (2005),第64頁.
- ^ Bernstein (1994),第22頁.
- ^ Lindemann (2005),第54頁.
- ^ 57.0 57.1 Morison (2011),第324-325頁.
- ^ Lindemann (2005),第47-48頁.
- ^ Bernstein (1994),第23頁.
- ^ Lindemann (2005),第49頁.
- ^ Lindemann (2005),第73頁.
- ^ Reynolds (1968),第139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20頁.
- ^ Willmott (2005),第220頁.
- ^ Hornfischer (2016),第18頁.
- ^ Bernstein (1994),第24頁.
- ^ Morison (2011),第321頁.
- ^ Morison (2011),第330頁.
- ^ Central Pacific Operations (1946),第194-195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25頁.
- ^ 72.0 72.1 72.2 Lindemann (2005),第27頁.
- ^ Willmott (2005),第32, 292頁.
- ^ Prados (2016),第110-111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27頁.
- ^ 戦史叢書 (1974),第251-255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28頁.
- ^ Lindemann (2005),第23頁.
- ^ 79.0 79.1 Lindemann (2005),第83頁.
- ^ The Reduction of Truk (1947),第14-16頁.
- ^ 81.0 81.1 Lindemann (2005),第86頁.
- ^ 加藤邁 & 杉本作兵衛 (1987),第33-35頁.
- ^ The Inspection of Truk (1945),第39頁.
- ^ Trumbell (1972),第XX10頁.
- ^ 産経新聞 (2007).
- ^ 第二復員局殘務処理部 (1952),第2-6頁.
- ^ 戦史叢書 (1973),第621-622頁.
- ^ Lindemann (2005),Part Three: The Wrecks.
書籍
- Blair, Clair. Silent victory : the U.S. submarine war against Japan 1st. Philadelphia and New York: J. B. Lippincott Company. 1975. ISBN 0-397-00753-1.
- Buell, Thomas B. The Quiet Warrior: A Biography of Admiral Raymond A. Spruance.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3. ISBN 978-1-612-51211-2.
- Evans, Robert A. Truk Lagoon: A Cultural Geography. Page Publishing. 2014. ISBN 978-1-634-17032-1.
- Hornfischer, James D. The fleet at flood tide : America at total war in the Pacific, 1944-1945. New York, NY: Bantam Books. 2016. ISBN 978-0-345-54871-9.
- Lindemann, Klaus. Hailstorm Over Truk Lagoon: Operations Against Truk by Carrier Task Force 58, 17 and 18 February 1944, and the Shipwrecks of World War II 2nd. Belleville, Mich: Resource Publications. 2005 [1989]. ISBN 1-59752-347-X.
- Morison, Samuel E. Aleutians, Gilberts and Marshalls, June 1942-April 1944.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7.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1. ISBN 978-1-59114-553-0.
- Prados, John. Storm Over Leyte: The Philippine Invasio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apanese Navy.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2016. ISBN 978-0-451-47361-5.
- Reilly, John C. Operational Experience of Fast Battleships: World War II, Korea, Vietnam.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1989. ISBN 978-0-160-02057-5.
- Reynolds, Clark G. The Fast Carriers: The Forging of an Air Navy Reprint 1978 with corrections and new preface. Huntington, NY: 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1968. ISBN 0-88275-608-7.
- United States Navy Department Office of Public Relations. Navy Department communiques 1-624 2.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6. OCLC 12041171.
- Willmott, H. P. 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The Last Fleet Ac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253-00351-5.
-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 (编). 中部太平洋方面海軍作戦〈2〉昭和17年6月以降. 戦史叢書 62. 朝雲新聞社. 1973. OCLC 905879357.
-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 (编). 大本営海軍部・聯合艦隊〈5〉第三段作戦中期. 戦史叢書 71. 朝雲新聞社. 1974. OCLC 905879419.
- 竹下高見. 昭和十九年二月のトラック空襲 : 『トラック空襲』(その一). 太平洋学会学会誌. 1987, (34): 42-57. ISSN 0387-4745.
- 加藤邁; 杉本作兵衛. 昭和十九年二月のトラック空襲 : 『トラック空襲』(その二). 太平洋学会学会誌. 1987, (37): 25-47. ISSN 0387-4745.
- 柳田邦男. 零戦燃ゆ: 熱闘篇. 文藝春秋. 1985. ISBN 978-4-163-62970-4.
在線資源
- Bernstein, Marc. Hail Storm at Truk. Naval History Magazine (U.S. Naval Institute): 17-24. [January/February 1994] [201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Rems, Alan P. Two Birds with One Hailstone. Naval History Magazine (U.S. Naval Institute). February 2014, 28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 Hackett, Bob. History of the IJN's No. 4 Naval Construction and Repair Department at Truk, Carolines. Combinedfleet.com. 2016 [2018-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 Comdr. F. O. Iffrig, USN; et al (编). The Inspection of Truk. USS Columbia (CL 56) World War II Cruise Book 1942-45 (Baltimore, MD: Horn Shafer Co.). 1945: 39-42 [2018-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 Trumbell, Robert. The Graveyard Lure of Truk Lagoon. The New York Times. 1972-04-30: XX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Chapter IX: Central Pacific Operations. The Campaigns of the Pacific War.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6 [2018-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7).
-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The Reduction of Truk. Washington, D.C.: Naval Analysis Division. 1947 [2018-09-08]. OCLC 5695525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9).
- 第二復員局残務処理部. 参照資料第12 昭和19年2月17日、18日トラツク方面に於て米機動部隊の空襲等に依り被害をうけた日本艦船. 内南洋群島方面の海軍作戦 其の2(マーシャル群島方面の作戦) (报告)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952-06-09 [2018-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 日本兵遺骨が見世物に トラック環礁. 産経新聞. 200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拓展閱讀
- Rottman, Gordon L. The Marshall Islands 1944: Operation Flintlock, the capture of Kwajalein and Eniwetok.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472800145.
- Stafford, Edward P. The Big E: The Story of the USS Enterprise reissue.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2. ISBN 1-55750-998-0.
- トラック島海軍戦記編集委員会 (編). トラック島海軍戦記. トラック島海軍戦友会. 1983. OCLC 15418167.
外部連結
- Jeffery, William. A CRM Approach in Investigating the Submerged World War II Sites in Chuuk Lagoon (PDF). Micronesi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mes Cook University, Townsville, Australia). November 2006, 5: 137–155 [2018-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5-26).
- Muir, Dan. Order of Battle, Raid On Truk 17–18 February 1944. NavWeaps. [2018-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1).
- 戦没船データベース:トラック港内の沈没船. 全日本海員組合. [2018-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