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公都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公都子
公都子像。出自萬曆年間刻本《孟子聖跡圖》。
本名氏:公都
名:采,一說彧
國籍
活躍時期戰國時期
知名於孟子弟子

公都采(?—?),又名公都彧,在《孟子》書中稱為公都子戰國魯國人,孟子弟子。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公都子被詔封為平陰伯。公都子也是今日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1][2][3][4]

生平

齊國大夫蚔鼃不願出任靈丘縣官,於是轉任士師。士師的職責是為君主進言,孟子問蚔鼃為何好幾個月不進言,蚔蛙於是進言,但不被接納,怒而辭職。齊國人諷刺孟子害蚔鼃辭官,自己卻留下,稱孟子「為了蚔鼃打算得很好;但孟子自己所打算的是甚麼,大家都不知道。」公都子把這事情告訴孟子。孟子說,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他的話不被採納,就應該離去。孟子是客卿,沒有進言的責任;孟子要不要辭職,可以自己決定[5]

公都子問孟子,為何外人都說孟子好辯?孟子闡述了自己辯論的目的,宣示自己反對楊朱墨翟等人的邪說,捍衛儒家聖道的決心[6]

公都子問孟子,齊國人皆稱匡章不孝,為何孟子和他結交?孟子說匡章並非不孝,而是父子互相督促為善[7]

公都子和孟季子討論的內在性和外在性,孟子闡述義存在於人的內心。公都子說告子認為人性沒有善與不善的區別,孟子強調性善的觀點。[8]

公都子曾問孟子,同樣都是人,有的人是大人,有的人是小人,差別為何呢?孟子回答,依照心志去做者就是大人,依照耳目感官去做者則是小人。立定大體的心,不被外界聲色影響,就能成為大人[9]

公都子問孟子,滕公的弟弟滕更,在孟子門下求學,孟子應以禮相待,但滕更發問,孟子卻不回答。孟子表示,倚仗權勢、倚仗賢能,倚仗年齡,倚仗功勞,倚仗自己是老朋友來發問的,不回答。孟子說,滕更是權貴,且自認賢才而發問,所以孟子不願意回答[10]

《孟子外書》記載,孟母葬禮時,公都子負責操辦飲食之事[11]

參考資料

  1. ^ 《孟子弟子考》:公都子采,贈平陰伯。趙岐曰孟子弟子。
  2. ^ 劉培桂. 孟子弟子新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1. 
  3. ^ 車吉心 (編). 齐鲁文化大辞典. 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9. 
  4. ^ 簡逸光. 公都子. 台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5. ^ 孟子·公孫丑下》:孟子謂蚔鼃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蚔鼃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蚔鼃,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6. ^ 孟子·滕文公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汙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咸以正無缺。』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7. ^ 孟子·離婁下》: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8. ^ 孟子·告子上》: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屍,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9. ^ 孟子·告子上》: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10. ^ 孟子·盡心上》: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11. ^ 《孟子外書·孝經第三》:孟母之喪,門弟子各治其事,陳臻治貨,季孫郊治車,咸丘蒙治器,萬章治縗,充虞治櫬,公都彧治饌,陳代治牲,樂正克治儀,公孫丑治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