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人民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蚌會戰中為共產黨一方運輸糧草的農民

人民戰爭毛澤東中國共產黨主張的一種軍事鬥爭策略和動員機制,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之一。

概述

人民戰爭特點主要體現在戰爭的動員機制和戰爭的群眾性以及戰爭策略幾個方面。

戰爭的群眾性是指平民積極主動參與戰爭,除了參與正規作戰之外還大量參與非正規作戰及游擊作戰,包括戰爭的物資籌運及情報收集等,通過收買和金錢誘惑或強迫平民參與戰爭的行為則不在此列。

動員機制則是將民用設施最大限度的進行軍事化轉變,使之具有軍事價值。在戰爭中比較常見。例如利比亞內戰期間,利比亞叛軍通過改裝民用豐田皮卡打擊利比亞政府軍的「皮卡戰爭」。

戰爭策略指正規軍的運動戰和游擊隊的非對稱作戰相結合,對強大的敵人進行零敲碎打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消耗和疲憊對手,迫使對方撤退或打敗對方。雖然「人民戰爭」不等同於民眾起義叛亂或恐怖主義活動,但許多局部戰爭和衝突中案例中都有「人民戰爭」的影子。

中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越南獨立戰爭越南戰爭古巴革命尼泊爾共產黨的游擊戰安哥拉內戰車臣戰爭中得到體現和實踐,主要為爭取人民,組織人民,武裝人民,進行全民戰爭,利用後備軍人游擊隊民兵等非正規軍種對敵人發動不對稱戰爭配合正規作戰。

菲律賓共產黨印度共產黨(毛主義)等毛主義政黨將自己的軍事戰略稱為「持久人民戰爭」(Protracted People's War,縮寫為PPW)。該詞早在毛澤東時代就已出現,如毛澤東1970年5月20日聲明中有「持久的人民戰爭」一語,譯為英文即為PPW。而後《人民日報》上也出現了「持久人民戰爭」一語。[1]

人民戰爭列表

下列衝突被視為是共產黨發動的人民戰爭:

時間 衝突 國家 共產黨 革命根據地 死亡數 結果
1927年8月1日 – 1949年12月7日 國共內戰  中華民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 大約8百萬 共產黨勝利
1955年11月1日 – 1975年4月30日 越南戰爭  南越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C戰區英語War zone C (1966–72)
祿寧縣 (1972–75)
1,326,494–4,249,494 共產黨勝利
1959年5月23日 – 1975年12月2日 寮國內戰  寮王國 寮國人民革命黨 桑怒 20,000–62,000 共產黨勝利
1968年1月17日– 1975年4月17日 柬埔寨內戰  柬埔寨 柬埔寨共產黨 臘塔納基里省 275,000–310,000 共產黨勝利
1967年5月18日 – 納薩爾毛派叛亂  印度 印度共產黨(毛主義) 紅色走廊 大約14,000 進行中
1969年3月29日 – 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  菲律賓 菲律賓共產黨 薩馬島 超過40,000 進行中
1972年9月12日 – 土耳其毛主義叛亂  土耳其 土耳其共產黨/馬列
  • 土耳其工農解放軍
通傑利省 500+毛主義者被殺 進行中
1961年-1979年 尼加拉瓜革命  尼加拉瓜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桑解陣人民軍
北加勒比海岸自治區 30,000+ 共產黨勝利
1980年5月17日 – 秘魯內部衝突  秘魯 秘魯共產黨 (光輝道路)
  • 人民游擊軍(1991年前)
  • 人民解放軍
阿亞庫喬大區 70,000+ 進行中
1996年2月13日 – 2006年11月21日 尼泊爾內戰  尼泊爾 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 拉布蒂專區 17,800 和平協議英語Comprehensive Peace Accord
1965年–1983年 泰國共產主義叛亂  泰國 泰國共產黨
  • 泰國人民解放軍
那空拍儂府 1,450+軍警和官員 政府軍勝利
1948年4月2日 – 1988年9月21日, 2021年8月 – 緬甸共產主義叛亂  緬甸 緬甸共產黨
  • 緬甸人民軍
撣邦 3,000+ 進行中
1948年6月20日-1960年7月31日 馬來亞緊急狀態  馬來西亞 馬來亞共產黨 馬來半島 8,056 政府軍勝利
1962年12月 – 1990年11月3日 砂拉越共產主義叛亂  馬來西亞 北加里曼丹共產黨
  • 北加里曼丹人民軍
砂拉越 400–500 政府軍勝利
1968年6月17日–1989年12月2日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1968年—1989年)  馬來西亞 馬來亞共產黨 馬來半島 367 政府軍勝利

在其他國家,毛派曾經或仍在嘗試發動人民戰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