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九六式15厘米榴彈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制式名稱 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砲
全備重量 4,140kg
砲身重量 1388kg(閉鎖機共)[1]
口徑 149.1mm
砲身 3,523mm(23.6口徑)
初速 540m/s
最大射程 11,900m
高低射界 -5°~+65°
水平射界 左右15°
使用弾種 九二式榴彈
九五式破甲榴弾
使用勢力 大日本帝國陸軍、國民革命軍、中國人民解放軍
総生産數 378門[2]

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砲1930年代中期開発、採用的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主力重榴彈炮。編入由司令部直轄的軍炮兵建制的野戰重炮兵[3]

開発

北満冬季試験時的本砲

開発於1920年(大正9年)7月20日,根據「參第398號」研究方針為基礎、1926年(大正15年)2月25日的「陸普第644號」改定新榴弾砲性能要求。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戦歐州戦場的經驗教訓,設定目標為:

  • 最大射程 約12,000m
  • 高低射界 -5°至+65°
  • 方向射界 約30°
  • 運動性:4匹挽馬牽引。或汽車牽引

是對現有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日語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的激進現代替代型號。而改進4年15厘米榴彈炮的計劃只是延長其壽命的措施,在性能方面沒有直接關係。 但受大正時代宇垣裁軍的影響,該槍的試製開始時間大大推遲,最終於1934年1月(昭和9年)開始設計。由於形勢的變化,停止了挽馬牽引,改為只能汽車(拖拉機)牽引。1935年(昭和10年)9月完成了試製炮,並進行了反覆的性能測試和缺陷部件的修正。 1937年(昭和12年),即第3年,臨時定為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砲

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日語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相比,採用了許多先進技術,例如採用自摺疊式炮管和使用板簧的懸掛系統,不僅性能而且操作,例如能夠快速安排火炮放列。並且本身的可操作性也得到了改進。另一方面,輪子依舊是木頭加實心橡膠(小部分是充氣橡膠輪胎),行軍速度為24km/h,機動性比英美蘇的新型榴彈炮高。

実戦

1940年(昭和15年)満州野戦重砲兵第7連隊九八式六屯牽引車牽引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砲的前車

就在該系統正式採用前,盧溝橋事變暴發。8門96式15厘米榴彈炮全部被派往華北的支那駐屯軍砲兵連隊實戰測試。1937年10月,裝備該炮的第2營在攻打正定城的國民革命軍時,以短延時引信和瞬發引信混用為攻城炮,摧毀城牆,開闢突擊路線,開戰大獲成功。這門性能如預期的火炮受到炮兵部隊的高度評價,並於1938年5月(昭和13年)在陸軍兵工廠大阪工廠日語大阪砲兵工廠制定標準並開始量產。

抗日戰爭打響後,1938年9月,在武漢會戰中最為慘烈的長江南岸馬頭鎮戰役中,原支那駐屯軍砲兵連隊於1938年6月改編的第27山地炮兵團裝備此炮,壓制中國的反坦克炮部隊(不過一門炮被射程更遠的中國德造150毫米SFH_18榴彈砲從射程外轟擊摧毀)。 1939年(昭和14年)諾門罕事變中,裝備此炮的野戦重砲兵第1連隊參戰。

1940年(昭和15年)開始,遵從德國陸軍(及美國陸軍)的標準,被稱為「師炮」的野砲兵連隊的野炮(裝備改良型三八式野炮九十式野炮)改用輕榴彈炮(九一式十糎榴弾砲日語九一式十糎榴弾砲),輕榴彈炮(九一式十糎榴弾砲日語九一式十糎榴弾砲)改用重榴彈炮(十五糎榴彈)。但由於隨後的情況,如國力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取而代之的是老式的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日語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可以挽曳。多餘的火炮編入野砲兵連隊中。 此外,該炮比同代同級別的重型榴彈炮,如美軍的M1 155mm榴彈炮英語M114 155 mm howitzer和德軍的155mm的SFH_18榴彈砲,重量略輕,最大射程也略短。

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砲(防盾欠。遊就館)

太平洋戰爭中,野戦重砲兵第1連隊的24門大炮參加了南方作戰菲律賓戰役巴丹半島科雷吉多島第14軍第1炮兵隊(以該炮為主力,還裝備了九六式二十四糎榴弾砲日語九六式二十四糎榴弾砲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日語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八九式十五糎加農砲日語八九式十五糎加農砲九二式十糎加農砲日語九二式十糎加農砲九八式臼砲日語九八式臼砲等)從1942年4月14日起,巴丹半島南端炮台隔海約10000米的科雷吉多島美國遠東陸軍要塞和弗萊爾島每天都遭到炮擊,與300毫米級要塞炮、海岸炮展開炮戰。4月19日,240毫米炮彈擊中科雷吉多炮台彈藥庫,360毫米炮被擊毀,為戰役勝利做出了貢獻。

此後,該炮作為野戦重砲兵連隊的主炮,與九二式十糎加農砲日語九二式十糎加農砲一起,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等戰場,巧妙地隱蔽炮兵陣地和擾亂炮擊。由於零星的成績,被海軍陸戰隊暱稱為「手槍皮特」。

1945年沖繩島戰役中,野戦重砲兵第1連隊、野戦重砲兵第23連隊成為主力重炮。

到戰爭結束時的總生產數量為 378 門。

穿甲能力

在穿甲方面,根據1945年8月美國陸軍部的情報資料,繳獲的96式15厘米榴彈炮的穿甲能力為1發穿甲彈1,000碼(約914.4米)/4.0英寸(約 101 毫米)、750 碼(約 685.8 米)/ 4.4 英寸(約 111 毫米)、500 碼(約 457.2 米)/ 4.7 英寸(約 119 毫米)、250 碼(約 228.6 米)/ 4.9在(約 124 毫米)[4]

現存砲

全景(欠防盾。遊就館)

現存的陳列在東京千代田區靖國神社遊就館的一門該炮原屬參加沖繩戰役的野戦重砲兵第1連隊第2大隊第4中隊,戰後被駐沖繩美軍收繳,陳列於沖繩退伍軍人協會設施內,1966年(昭和41年)歸還日方,展示于靖國神社。此外,在沖繩縣西原町的西原中央社區中心,展出了2004年在該鎮營壕遺址發現的一門炮。兩門炮都缺少炮盾。

日本國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門國共內戰使用過的該炮,防盾和車輪都被改造過。

參考文獻

  1.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戦重砲 騎砲 他』光人社、p296。
  2.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戦重砲 騎砲 他 日本の陸戦兵器徹底研究』光人社、p294
  3. ^ 師団隷下の野砲兵連隊や山砲兵連隊野砲山砲・軽榴弾砲などの軽砲を運用)するは「師団砲兵」と稱す。
  4. ^ "Japanese Tank and AntiTank Warfare" http://usacac.army.mil/cac2/cgsc/carl/wwIIspec/number34.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戦重砲 騎砲 他』光人社、2012年
  • 白井明雄『日本陸軍「戦訓」の研究』芙蓉書房出版、200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