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
Armor Training Command
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部徽
存在時期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3月1日至今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部門 中華民國陸軍
種類訓練學校
功能兵科訓練
直屬陸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
駐軍/總部臺灣新竹縣湖口鄉長嶺村八德路三段11巷12號
別稱精是部隊
格言精益求精,實事求是
進行曲陸軍裝校校歌
指揮官
現任指揮官 周成境 陸軍少將
著名指揮官蔣中正趙志華羅文山霍守業趙振宇

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位於臺灣新竹縣湖口鄉長嶺村,簡稱為裝訓部,為國軍裝甲兵部隊官士兵之訓練養成單位。但裝甲步兵以及反裝甲之訓練在步訓部,裝甲砲兵之訓練在砲訓部。2013年12月,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暨裝甲兵學校更名為「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1][2]

歷史沿革

抗戰時期

陸軍裝甲兵學校正門與忠誠樓
陸軍裝甲兵學校教學大樓
  • 1933年長城抗戰之後,日軍機械化部隊帶來的威脅讓國府當局感到急需培養機械化幹部。1934年5月1日在南京三茅宮成立了陸軍交通兵學校籌備處,由津浦鐵路管理委員會委員長邱煒(浙江龍遊人,1929年任交通兵團首任團長、軍政部交通司司長等職)兼任籌備處主任。1935年2月,邱煒回老家為其母辦喪事,因突發急性闌尾炎去世。1935年3月,乃由剛歸國的歐美軍事交通考察團團長徐庭瑤接掌其事。1935年5月1日,徐庭瑤訓練總監部交通兵監兼任通信兵監併兼任交、輜、通各校籌備主任。
  • 1935年10月輜重兵學校、交通兵第二團(1930年分立該團,少將團長斯立)汽車訓練班(1933年成立,班主任為保定六期李承恩,首批學員從黃埔八期一總隊畢業生中抽調,學制一年)、戰車營(改稱戰車教導營)等3個單位合併編成陸軍交通輜重兵學校,簡稱陸軍交輜學校。1936年3月1日陸軍交輜學校正式成立。校長蔣中正兼,徐庭瑤任教育長,校址位於南京丁家橋前南洋勸業會舊址,輜重兵科仍位於原址岔路口,原輜重兵學校教育長斯立仍留任。正值中央軍校第十期的學生畢業,經報准交通兵科第一期學員全部選調軍校第十期畢業生來校受訓半年,至1936年10月22日舉行第一期畢業典禮。此後多因戰爭之故而不斷遷移校址,1937年11月遷校至湖南長沙
  • 1938年7月1日,陸軍交輜學校分拆,輜重兵科遷至貴州龍里另外成立輜重兵學校,交通兵科更名為陸軍機械化學校(簡稱「機校」),對外化名「精是學校」,徐庭瑤任校教育長,繼續在長沙辦學、訓練。1938年10月武漢陷落長沙大火,學校遷至廣西。1940年9月遷至湖南洪江,1944年6月遷至四川潼南,1946年5月遷至江蘇徐州
  • 1943年5月,中國駐印戰車訓練班正式成立(後改稱戰車編練處),中方命名為「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戰車訓練班」(班主任為蔡宗濂少將,後由舒適存繼任),美方則命名為「美軍駐印戰車學校」。戰訓班首由機械化學校(時在湖南洪江)派出戰車科第三、四期及技術科第三期畢業生185人及學校練習營(營長王先沂)全營官兵500多人,於4月間由昆明空運印度蘭伽基地,經接領裝備完成訓練編組(教官及助教由中、美軍、士官聯合編組)及訓練場地設施規劃等準備工作,5月開始訓練,至45年3月,先後編訓7個戰車營。
  • 1944年冬,裝甲兵教導總隊在重慶上清寺成立,陳誠親信石祖黃任總隊長。1945年3月,印緬歸國的戰車部隊相繼劃歸教導總隊指揮。

戡亂時期

  • 1945年11月,裝甲兵教導總隊移武漢,統一所有裝甲兵戰車部隊:
    • 戰車第一團:美軍在緬甸戰場的100餘量M3A3斯圖亞特以廢鐵價格賣給國軍,船運到上海,1946年下半年到徐州。老戰車團第1營和第48師142團一部在徐州接收裝備後正式組建戰車第一團(徐州戰車團),團長諶志立。下轄三個營: 第1營營長趙志華,第2營營長尤洪濤,第3營營長梁世星。1947年4月份戰車第一團裝備M3A3斯圖亞特113台。在華東中原地區作戰。陸續編入第一快速縱隊第三快速縱隊。第一營在魯南戰役覆沒,趙志華營長率7輛車逃出。蔣緯國於1946年起在戰一團擔任團附,47年8月起任團長。48年3月趙志華即接任團長。
    • 戰車第二團:蘭封戰役第200師第1149團戰第3、第4營調入陝西,1941年編成戰車二團(後稱「老二團」),團長郭彥。1946年該團人員與第48師142團一部編成新的戰2團,由西安移鄭州,配屬鄭州綏靖公署。團長蔣鐵雄吳文芝郭東場,下轄三個營:第1營營長陳銀慶,第2營營長郭東場,第3營營長杜玉恆。1947年4月份戰車第一團裝備T-26坦克43台、日本九七式中戰車6台。編入第二快速縱隊參加豫北作戰。
    • 戰車第三團:1946年1月駐印軍戰車第二、三營為基幹和接收日軍的戰車所,在北平豐臺組建,團長趙振宇張建勛。下轄三個營:第1營營長梁燕,第2營營長王綬輝,第3營營長王乃昌。在平津作戰。裝備九四九五九七(特)九七(一)等4種戰車。第一營配屬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駐印軍戰場第7營編為戰車第3團第2營。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戰車第3團的裝備、人員被解放軍改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閱兵式上的坦克就多數來自於戰三團。1949年3月在上海重建戰三團,參與了寧滬杭戰役月浦戰鬥中重創解放軍。海運南撤,參加了金門戰役。編號66的M5A1戰車在車長熊震球指揮下在解放軍第28軍登陸當晚一炮打中攻島解放軍的彈藥船,沖天大火使解放軍的攻島企圖暴露。這一戰被稱為「臺海第一戰」,該車被譽為「金門之熊」,陳列在古寧頭戰史館
    • 戰車第四團:原計劃在東北組建,但到達瀋陽後日軍戰車已被蘇聯軍隊帶走,因無裝備未實際組建。
    • 裝甲炮兵團:由駐印軍戰車第一、二營裝甲炮兵連及第48師炮兵營等單位編成,團部及第一、三兩營駐河南商邱,第二營隨戰車第三團駐北平,團長曾蔭槐駱競渡
    • 裝甲汽車兵團:源於駐印軍戰車第七營,營長鮑薰南。回國後,於1945年6月在昆明接收GMC三軸十輪大卡車360輛,道奇3/4噸輕型卡車(中型吉普)9輛和威利斯1/4噸吉普車10輛,成為汽車運輸營,轄6個連,每連裝備60輛GMC大卡車,擔任雲南霑益至廣西南寧之間的滇桂公路運輸。1945年10月1日,配屬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海運至遼西葫蘆島登陸。1946年6月1日改編為裝甲汽車兵團。營長鮑薰南上校升任團長,副團長孫鵬飛中校。轄兩個裝甲汽車營(第一營營長倪永壽,第二營營長閔克新),團直屬勤務連(沈紹先)、保養連(賈如林)、衛生隊(趙煥廷)各一,編制軍官300人,士兵2,676人,各式車輛352輛。1946年10月設立軍官教育隊,招募該團(原駐印軍)優秀軍士進行為期3個月速成軍官培養。1948年1月1日,該團增編第三個裝甲汽車營(營長錢惠康)。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時,該團駐鐵西區盼關屯,上層軍官已經離開,只有少數尉官和軍士仍在原位,技術裝備則保存完好,接收裝甲車58輛、輔助車42輛。1949年1月,裝甲兵司令部撤銷了該團番號。

1947年4月下旬徐州九里山軍火庫發生大爆炸,事後清理庫存,徐州九里山北營房「裝教總隊」有日式戰車214輛、美式m3a3戰車115輛、2.5噸吉姆西469輛、3.5噸道奇車900輛、2.5噸司蒂倍克77輛、2.5噸雪佛蘭8輛,1.5噸軍械車127輛,1/4噸指揮車66輛,工程車36輛。

1947年5月1日裝甲兵教導總隊與機械化學校合併改名為陸軍裝甲兵學校,校長胡獻群。1948年十一月遷至上海。1949年3月遷至臺灣臺中西屯,1952年2月遷至臺中清泉崗。1964年9月遷至新竹縣湖口鄉至今。

1947年8月1日,各裝甲團級部隊直屬陸軍總部。

1947年9月,蔣緯國去沖繩美軍基地接收「剩餘物資」名義的美軍戰車裝甲車,其中LVT水陸裝甲車123輛。

有兩張老兵給的照片標示獨戰一營二連一排(第二連沒有參與古寧頭戰役)裝甲兵第一排車長周昇雷與弟兄謝玉春朱更戌等二十五人站立於 M5A1 斯圖亞特(Stuart)輕型戰車前合照,該照片拍攝日期1949.08.12 拍攝地點是臺中的一個學校。據裝甲老兵謝玉春口述,民國三十七年底,獨戰一營滯留在上海虬江碼頭,先遣部隊三十人先去臺灣,民國三十八年過年後一千多人裝甲兵搭登陸艇抵臺。M5A1戰車(數量待查)抵基隆港後運去臺中西屯日據時期的機械學校(現今臺中高工)拼裝整訓,民國三十八年秋天(約九月十月)M5A1戰車數量不知及第一連、第三連官兵前往金門備戰,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參戰古寧頭戰役。

1948年3月1日,裝甲兵司令部在南京成立。裝甲兵司令徐庭瑤,參謀長蔣緯國後升任副司令。

1949年上海戰役,參戰的裝甲第一團第三營和裝甲第二團第一營工M5A1坦克74輛,裝甲炮兵團第二營M10自走炮12輛,獨立戰車第二營LVT水陸裝甲車57輛,裝甲汽車第二、四、五營吉姆西124輛。卻僅有51輛戰車撤走,損失92輛;裝甲車全損;附屬車343輛僅撤出2輛,軍官780人撤出416人,士兵5680撤出2101人。第三野戰軍特縱兵縱隊在上海接收裝甲車105輛、戰車50輛、水陸戰車86輛,特縱戰車團從之前的6個連擴編為2個美式戰車營、1個日式戰車營、1個裝甲車營、1個水陸戰車營。

遷台時期

  • 1969年12月16日,再改編為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暨裝甲兵學校,單位主官為指揮官(中將)兼校長(少將)。
  • 2013年12月13日,依據《軍事教育條例》修正條文規定,改編為「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1][2]
  • 2014年4月1日,單位名稱正式更改為「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公文及單位門牌)。

歷任首長

八七水災後陸軍裝甲兵重建筏子溪協和堤防竣工紀念碑,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虹揚橋
交輜學校--機械化學校--裝甲兵學校
  1. 校長 蔣中正
  2. 校長 胡獻群
  3. 校長 蔡慶華
  4. 校長 郭彥
  5. 校長 曾蔭槐
  6. 校長 趙志華
  7. 校長 王綬輝
  8. 校長 趙國昌
  9. 校長 秦祖熙
  10. 校長 張廣勳
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暨裝甲兵學校(中將編階)
  1. 指揮官兼校長 郭東暘
  2. 指揮官兼校長 秦祖熙
  3. 指揮官兼校長 劉明湘
  4. 指揮官兼校長 蔡士清
  5. 指揮官兼校長 毛道恪
  6. 指揮官兼校長 岳天
  7. 指揮官兼校長 游傑士
  8. 指揮官兼校長 余燕生
  9. 指揮官兼校長 李其賢
  10. 指揮官兼校長 黃耀羽
  11. 指揮官兼校長 羅文山
  12. 指揮官兼校長 胡家麒
  13. 指揮官兼校長 楊德智
  14. 指揮官兼校長 胡允武
  15. 指揮官兼校長 霍守業
  16. 指揮官兼校長 王福安
  17. 指揮官兼校長 陳體端
  18. 指揮官兼校長 楊國強
  19. 指揮官兼校長 朱善權
  20. 指揮官兼校長 陳良濬
  21. 指揮官兼校長 嚴德發
  22. 指揮官兼校長 吳有明
  23. 指揮官兼校長 陳泉官
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少將編階)
  1. 指揮官 邵定謙
  2. 指揮官 曹常勇
  3. 指揮官 黎賢聖[3][4]
  4. 指揮官 李兆明
  5. 指揮官 李定中
  6. 指揮官 張維燻
  7. 指揮官 楊建基
  8. 指揮官 周成境

隊徽含義

1.三角形涵義表示1944年3月3日,國軍裝甲兵於瓦魯班大捷的光榮歷史。
2.紅、黃、藍三色平衡表示,步、戰、砲三個主要戰鬥兵科及裝甲兵的誠、愛、熱的傳統精神。
3.白色的兩道閃電表示靈活通信與機動作戰的戰術思想。
4.十二塊履帶表示裝甲兵作人處世的十二項風格。
5.裝甲兵學校代號「精是」,意為實事求是、精益求精。

裝甲兵十二項風格

1.迅速而不草率。
2.活潑而不輕浮。
3.勇敢而不粗暴。
4.積極而不妄為。
5.溫和而不怯懦。
6.熱忱而不虛偽。
7.謹慎而不寡斷。
8.謙讓而不推諉。
9.自尊而不驕傲。
10.整潔而不奢侈。
11.莊嚴而不呆板。
12.禮貌而不諂媚。

裝甲兵節

為紀念1944年3月3日駐印軍戰車第一營奉命在緬北戰場反攻,由於國軍採用美援新式裝備,而且步兵與裝甲兵協同作戰的能力提升,指揮得宜,反觀日軍處於強弩之末,國軍在瓦魯班(Walawbum)取得大勝,並擄獲日軍第十八師團關防,威揚異域,稱為「瓦魯班戰役」,也以此日定為裝甲兵節。國軍裝甲兵隊徽外圍的三角形意喻瓦魯班大捷以茲紀念。

「瓦魯班戰役」在裝甲兵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相較於早期抗戰的國軍裝備劣勢,往往只能艱困抵抗敵軍的強大火力;此時則大為不同,在美國協助下組成的裝甲部隊,從事正面反攻並贏得勝利,因此這場戰役名列裝甲兵史的「四大戰役」之一。

裝甲兵四大戰役如下:「崑崙關戰役瓦魯班戰役延安戰役金門戰役」。

相關條目

引用

  1. ^ 1.0 1.1 王烱華; 趙元彬(攝). 軍事教育條例修正 9少將降編為9上校. 臺北: 臺灣蘋果日報. 2013年10月21日 [2014年5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5日). 
  2. ^ 2.0 2.1 張立臻; 阮正霖. 兵監學校組織調整 精進部隊戰力. 軍事新聞通訊社 (臺北: 青年日報). 2014-04-02.  [永久失效連結]
  3. ^ 國防部證實黎賢聖清白 今派任裝訓部指揮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晚報╱記者洪哲政/台北,2014-10-16,[1][2]
  4. ^ 黎賢聖今接任裝訓部指揮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蘋果日報╱記者陳培煌/台北,2014-10-16,[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