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民國陸軍後勤指揮部

座標25°02′59″N 121°35′29″E / 25.04966°N 121.59130°E / 25.04966; 121.5913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民國陸軍後勤指揮部
ROC Army Logistics Command
陸軍後勤指揮部隊徽
存在時期1955年至今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軍種 中華民國陸軍
種類後勤
隸屬於國防部陸軍司令部
駐地臺灣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360號(精勤營區)25°02′59″N 121°35′29″E / 25.04966°N 121.59130°E / 25.04966; 121.59130
指揮官
指揮官 洪虎焱 陸軍中將
副指揮官 游玉堂 陸軍少將
參謀長 劉青勳 陸軍少將
副參謀長 蔡逸峰 陸軍上校
標識
陸勤部臂章陸勤部臂章

陸軍後勤指揮部(英語:Army Logistics Command隊名:「精勤部隊」,簡稱:「陸勤部」)隸屬中華民國國防部陸軍司令部,負責中華民國國軍陸海空三軍通用裝備及陸軍專用裝備之後勤支援任務。

沿革

陸軍後勤指揮部
  • 1955年9月1日,由陸軍總司令部第四署及各技勤特業處,併聯勤總部各相關特業署改組成陸軍供應司令部(簡稱「陸供部」),直隸陸軍總部。原屬聯勤之各技勤兵科學校亦同時撥歸陸軍。[註 1]
  • 1966年,陸軍總部再度設立陸軍總司令部後勤署,負責後勤政策及計畫業務。至此,陸供部專司後勤執行。
  • 1975年11月1日,陸供部改編為陸軍後勤司令部(簡稱「陸勤部」)。
  • 1998年7月1日,陸勤部運輸署及所屬單位移編聯勤。
  • 1999年7月1日,配合「精實案」,補給、保修署及直屬單位移編聯勤。
  • 2006年1月1日,配合「精進案」,陸勤部裁撤,併入聯勤。
  • 2008年2月1日,因應「精進案」第二階段成效檢討,編成「陸軍保修指揮部」。自編成至裁編,唯一一任指揮官由江修志少將擔任。
  • 2012年12月24日,因應國防部組織調整,陸軍保修指揮部裁撤。[2]
  • 2012年12月28日,因應國防部「精粹案」組織調整,原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裁撤,與陸軍保修指揮部整編為陸軍後勤指揮部(簡稱「陸勤部」)[3]
  • 2013年1月1日民國102年編成,地址仍在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360號「精勤營區」。

隊徽意涵

  • 隊徽緣起:1959年由陸軍總司令部核定,沿用迄今。
  • 盾牌外型:精實案後,陸軍總部規範軍團級隊徽為盾形,具有團結鞏固、精實戰力之意。
  • 四個圓環代表「精實、主動、服務、時效」四大勤務環環相扣,確保後支戰力永不中斷之意。
  • 麒麟古稱仁獸,乃主動、快速、負重、人本之表徵,象徵「後勤為先,主動服務」之後支精神。
  • 中間一顆大星、左右共六顆小星,代表設計時該部暨所屬單位六署一處,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擔負後支任務之意。六署一處分別為「兵工署」、「工兵署」、「運輸署」、「軍醫署」、「經理署」、「通信署」及「化學兵處」。 [4]

歷任司令、指揮官

陸軍供應司令
歷任 任期時間 姓名、軍階  備註
第一任 1955年—1959年 黃占魁 中將 聯勤副總司令兼任
第二任 1959年—1964年 唐君鉑 中將
第三任 1964年—1967年 宋 達 中將 宋楚瑜之父
第四任 1968年—1970年 周士瀛 中將
第五任 1971年—1973年 鄒 凱 中將
第六任 1973年—1974年 汪敬煦 中將
第七任 1974年—1975年10月31日 丁恩元 中將
陸軍後勤司令
歷任 任期時間 姓名、軍階  備註
第一任 1975年11月1日—1977年 丁恩元 中將
第二任 1977年—1978年 張家俊 中將
第三任 1978年—1980年 蔡 新 中將
第?任 1980年—1982年 邱守圻 中將
第四任 1982年5月11日—1984年3月17日 陶光遠 中將
第五任 1984年3月18日—1988年12月6日 劉傳榮 中將
第六任 1988年12月7日—1991年3月31日 丁之發 中將
第七任 1991年4月1日—1993年7月4日 張光錦 中將
第八任 1993年9月1日—1995年9月30日 楊德智 中將
第九任 1995年10月1日—1997年12月31日 周正之 中將
第十任 1998年1月1日—1998年3月31日 謝抗建 中將
第十一任 1998年4月1日—1999年7月15日 戴伯特 中將
第十二任 1999年7月16日—2000年6月30日 陳金生 中將
第十三任 2000年7月1日—2004年5月31日 薛承智 中將
第十四任 2004年6月1日—2005年12月31日 張林生 中將
陸軍保修指揮官
歷任 任期時間 姓名、軍階  備註
第一任 2008年2月1日—2012年12月25日 江修志 少將
陸軍後勤指揮官
歷任 任期時間 姓名、軍階  備註
第一任 2012年12月28日—2013年1月31日 吳有明 中將 原任末代國防部聯勤司令部中將司令、陸軍司令部中將副司令
第二任 2013年2月1日—2015年7月31日 葛弘俊 中將
第三任 2015年8月1日—2018年6月30日 房茂宏 中將 後調任國防部軍備局局長、陸軍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國防部常務次長
第四任 2018年7月1日—2020年10月31日 吳慶昌 中將 前任國防部軍備局局長
第五任 2020年11月1日—2022年5月31日 楊基榮 中將 原任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指揮官、後調任國防部總督察長、陸軍司令部副司令、現任國防部常務次長
第六任 2022年6月1日—2023年6月30日 林文祥 中將 原任陸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後調任軍備局局長
第七任 2023年7月1日—現任 洪虎焱 中將 原任陸軍司令部副參謀長

所屬單位

陸軍通信電子器材基地勤務廠

各地區支援指揮部並下轄:

  1. 補給、油料(補給油料庫)
  2. 保修(聯合保修廠)
  3. 運輸(運輸兵群)
  4. 衛勤(衛生營)
  5. 彈藥(彈藥庫)

退伍名人

參見

注釋

  1. ^ 為利於與美軍的後勤體系接軌,民國44年(1955年),駐臺美軍顧問團一度建議撤銷國軍的聯勤制度,將「技術勤務署」劃歸陸軍,另行成立「陸軍供應司令部」;但是蔣中正總統始終不同意撤銷聯勤建議,成立了「陸軍供應司令部」,並將「技術勤務署」劃交陸軍之後,「兵工外勤」由陸軍負責,至於「兵工研究發展」與「生產製造」則劃歸聯勤;這樣的劃分,致使後期的兵工軍官們,很難有機會在各自的兵工領域中,獲得完整的歷練。其次,便是對於「聯勤體制」的看法見仁見智。國軍聯勤體制的建立是蔣中正總統的卓見,他始終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概念,因為如果將國軍的後勤業務,交由聯勤統合辦理,那麼部隊長將可集中心力,專注於部隊的教育訓練與戰備任務;只是要將這個概念,真正加以落實,並不容易。在中、美雙方取得互諒與互讓之後,於保留聯勤的前提下,將「技術勤務署」的兵工、經理、通信、工兵、軍醫、運輸,軍需等業務撥交陸軍;但同時也將兵工與軍需分割成數個較小的單位,各保留一部分在聯勤總部,於是原先的兵工署便分割為「聯勤生產署」與「陸軍兵工署」,其中生產署保留在聯勤,負責兵工器材之研究發展與生產製造;至於兵工器材之補給保養業務,則移撥交由陸軍主政。「軍需署」也跟著細分為三個區塊,被服廠與糧襪生產工廠劃歸「生產署」留在聯勤;其餘再分為「經理」與「財務」兩個兵種,軍需品的補給與保養撥交陸軍,財務作業則留在聯勤,成為「財務署」。[1]

參考文獻

引用
  1. ^ 鄧克雄. 《美軍顧問團在台口述工作歷史》. 中華民國國防部編印. 
  2. ^ 陸軍保指部功成身退 併編後指部 (新聞稿). 青年日報. 2012年12月25日 [2012年12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29日). 
  3. ^ 聯勤今裁編降旗 後勤幹部昂然迎接新挑戰 (新聞稿). 軍聞社. 2012年12月28日. [失效連結]
  4. ^ 中華民國國軍部隊番號級部隊臂章簡介-陸軍篇. [2012-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5. ^ 記者謝宗憲. 陸軍206旅、通基廠編成 再創單位新猷. 青年日報. 2013年1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中文(臺灣)). 
  6. ^ 記者王勇智. 陸軍飛勤廠編成 提昇後勤能量. 青年日報社. 2013-01-18 [2012-06-26]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7. ^ 記者吳柏毅. 陸軍後校編成 賡續培育專業人才. 青年日報社. 2013-01-08 [2012-06-26]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8. ^ 記者謝宗憲. 陸軍汽基廠、二五七旅編成 朝精銳化邁進. 青年日報社. 2013-01-12 [2012-06-26]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