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哈薩克族
中國哈薩克族 جۇڭگو قازاقتارى Қытайда тұратын қазақтар | |||||||||
---|---|---|---|---|---|---|---|---|---|
總人口 | |||||||||
1,562,518(2021年) | |||||||||
分佈地區 | |||||||||
新疆、甘肅 | |||||||||
語言 | |||||||||
哈薩克語、漢語、維吾爾語 俄語(回流哈薩克哈薩克族通用語)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薩滿教、騰格里信仰 | |||||||||
相關族群 | |||||||||
哈薩克族 |
中國哈薩克族,通稱哈薩克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56個民族之一,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據2020年普查數據共有156.2萬人口,列中國各民族的第17位。哈薩克族是中亞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中國、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和蒙古國等國。在中國,90%以上的哈薩克族人口都分布在與中亞毗連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此外,在甘肅省也有聚居區分布;歷史上,青海省也曾有哈薩克族聚居區,1984年6月在政府的組織下大部分遷回了新疆。[1]
哈薩克族通用哈薩克語,與哈薩克斯坦及蒙古的哈薩克族使用西里爾字母的哈薩克文不同,中國哈薩克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傳統哈薩克文。由於中國哈薩克族長期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頻繁的交往,不少哈薩克族兼通這些民族的語言。哈薩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蘭教。
與哈薩克斯坦的同族不一樣,中國哈薩克族仍以畜牧業為主要生計[2],城市化程度較低。
歷史
背景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將也兒的石河以西廣袤的欽察草原分封給了自己的長子朮赤,是為「朮赤兀魯思」,既朮赤汗國。後朮赤先於成吉思汗去世,朮赤次子拔都繼位,並於1242年長子西征勝利後在伏爾加河下游裏海北岸建都薩萊,正式立國,被稱為欽察汗國或金帳汗國。拔都將大致與哈薩克斯坦位置相當的區域封給了哥哥斡兒答,是為白帳汗國;將白帳汗國以北的一片區域封給了弟弟昔班,是為藍帳汗國。[3]:187-191
金帳汗國以東的天山兩側及以南的河中地區等均是察合台汗國的屬地,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及其後人統治。[4]14世紀中葉,察合台汗國分裂,其後帖木兒帝國崛起,一度稱霸中亞。15世紀上半葉,帖木兒帝國趨於衰落,來自北方欽察草原上的被稱為烏茲別克人的各游牧部族趁機南下占據了河中的綠洲地帶。15世紀中葉,昔班的後人阿布海兒成為烏茲別克首領,他祖父是藍帳汗易卜拉欣;朮赤十三子禿花帖木兒後人白帳汗兀魯斯的兩個孫子克列與賈尼別克,因為與阿布海兒不和,率部自立,占據了錫爾河以北的草原地帶,於1465年8月建立哈薩克汗國。[5][6]
早在哈薩克建國之前,哈薩克人就與中國西域建立了直接聯繫。1456年,克列與賈尼別克投奔當時統治著中國西域的東察合台汗國,也先不花可汗將其西境七河流域的西部劃給兩位哈薩克汗王,這一領地的確立為哈薩克汗國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7]此後直到16世紀,兩國曾聯手對敵,互相聯姻,但也曾兵戈相向。16世紀末,一支衛拉特人從蒙古西部草原越過阿爾泰山遷入西域,隨後進入哈薩克草原。1640年,準噶爾部統一了衛拉特蒙古各部,建立準噶爾汗國;1680年準噶爾擊敗南疆的葉爾羌汗國,統一天山南北。早期摩擦中,哈薩克人在頭克汗的帶領下曾取得過一些勝利,但總體上處於劣勢。頭克汗去世後,哈薩克汗國分立為大、中、小三個「玉茲」。1723年至1728年,準噶爾軍隊深入哈薩克草原腹地,最終控制了大玉茲。同時,沙皇俄國也從西、北兩個方向對哈薩克汗國入侵。至18世紀中葉,小玉茲被沙皇俄國兼併,大玉茲臣屬準噶爾汗國,而中玉茲則受到了兩國的雙重控制。[6]
1745年,準噶爾可汗噶爾丹策零染病去世,其子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繼位。[8]1749年,年少荒唐不理政務的那木扎爾囚禁了替自己打理政務的姐姐鄂蘭巴雅爾,姐夫薩因伯勒克擁立噶爾丹策零的庶長子達爾扎,並發兵伊犁囚禁了那木扎爾。由於達爾扎母親出身卑微,繼立後一些出身顯赫的貴族不服,密謀擁立噶爾丹策零幼子策妄達什,但還未行動就敗露了。策妄達什被處死,密謀者達什達瓦被殺,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出逃哈薩克汗國,投靠了中玉茲的阿布賚汗。1753年,阿睦爾撒納和達瓦齊率部偷襲伊犁,殺死達爾扎後,達瓦齊繼位為琿台吉。不久,阿睦爾撒納和達瓦齊反目,劣勢的阿睦爾撒納向阿布賚求援,達瓦齊不敵,放棄首都伊犁退往博爾塔拉。哈薩克人在伊犁大肆燒殺,焚毀了固爾札廟和海努克廟。[9]1754年,達瓦齊反擊,阿睦爾撒納戰敗投清。1755年7月,清朝乾隆皇帝順勢發動西征,清軍迅速擊敗了達瓦齊,平定了伊犁。[10]1755年8月,阿睦爾撒納叛清自立。1756年3月,清軍再次攻占伊犁,阿睦爾撒納出逃中玉茲。1757年,阿睦爾撒納與阿布賚反目,阿布賚上表歸順清朝,被稱為「左部哈薩克」。1758年,清軍在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中兵至大玉茲領地,原本就附屬於準噶爾汗國大玉茲投降,也成為清朝藩屬,被稱為「右部哈薩克」。[11]
對於如何管理哈薩克各部,清廷最初多以為既已歸降,應實施具體管理,但乾隆認為哈薩克遠離內地,決定對哈薩克人施行寬鬆的羈縻從屬政策。所以哈薩克歸附後,仍維持原有體制。清廷應阿布賚汗所請,賜予各部封號,並在烏倫古開市貿易。但對於阿布賚希望清廷准許哈薩克人到塔爾巴哈台附近準噶爾舊有牧場進行游牧的請求,清政府在給阿布賚的敕書中予以了婉言拒絕。[6]
入界內附
由於準噶爾汗國末年,瘟疫流行,內戰不止,大量人口死亡,而隨著很多部族出走俄羅斯、哈薩克和中國其他地區,準噶爾人口進一步減少。在清朝平定準噶爾戰爭中,不少參與叛亂和被懷疑參與叛亂的部落被清軍剿滅,未參與叛亂的部落也有很多被清軍編入八旗或遷往漠北。平定準噶爾戰爭過後,原準噶爾部人口已經降至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左右,很多準噶爾人的原有牧場成為閒曠之地。清統一新疆後,哈薩克歸附,希望清廷准其到伊犁、塔爾巴哈台西北原準噶爾部的牧場游牧,被清廷拒絕。1760年,清廷曾下令凡入境者一律予以驅逐[12]。但越境遊牧的現象卻日益嚴重,沿邊各地均有越界放牧的哈薩克人,清政府不得不整治邊防,將私自跨境者驅逐出界。[6]
1762年,清政府新設立伊犁將軍府統轄全新疆的軍政事務,惟其所統治疆域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區域,因此當時居於伊犁、塔城、阿爾泰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哈薩克族開始受到清朝政府的直接統治[13]。由於伊犁等處沿邊地區地曠人稀,從1766年開始,清政府對自願內附的哈薩克人採取了來者不拒,妥善安置的政策。1766年,塔塔拜等十一人請求內附,被安排到雅爾(今哈薩克斯坦烏爾扎爾)。1767年,清廷開始准許哈薩克人到卡倫以內的空閒地方游牧,並歸定牧稅為百分之一,此後哈薩克請求內徙者逐漸增多,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伊犁、塔爾巴哈台,以及齋桑泊等地成了哈薩克的牧地。[14]但是隨著7萬餘眾的土爾扈特人於1771年回歸新疆,被安置在各地,以及內附哈薩克游牧民的陸續安插,可用來成批安置內附哈薩克人的沿邊閒曠草場越來越少。1776年,清採取了限制接收哈薩克入界內附的政策,規定只有在伊犁、塔爾巴哈台等處有親屬的才能被接收安插。1777年冬,大批哈薩克人越界進入塔爾巴哈台沿邊躲避風雪,與巡邊部隊發生衝突。1790年,游牧於齋桑泊一帶的阿巴克克烈部首領庫庫岱率團到北京覲見乾隆皇帝,被冊封為鎮國公。1794年,清政府允許哈薩克人在繳納租稅後,進入清西部疆界與卡倫巡邏線之間的「界內線外」隙地游牧。入界納租游牧合法後,跨界而來的哈薩克人成倍增長,沿邊地帶不敷使用後,哈薩克牧民進一步深入新疆,分布區域從最初的阿勒泰地區擴散到了塔城、博格達、巴里坤、瑪納斯等地,不少哈薩克人開始常年駐牧在新疆界內。[6][15]:137[16]
至19世紀初,新疆伊犁、塔爾巴哈台界內卡外隙地,實際上已經成為移民中國的哈薩克人的固定游牧場所。1864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喪失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數十萬平方公里領土,根據該條約,在新喪失區域游牧的哈薩克人被劃歸俄國。由於正值同治新疆回變,清政府並不能有效控制西北邊境,十萬多俄屬哈薩克人越過新劃邊界遷入中國。[17]其中,庫庫岱公之子阿吉率部屬南下遷至薩烏爾山。[18]1864年,寧遠阿奇木伯克阿布都魯素率領維吾爾族塔蘭奇屯民起義,攻占寧遠城。11月,起義軍領導權被邁孜木雜特篡奪,建立「塔蘭奇蘇丹國」。1871年,哈薩克阿勒班部落的塔扎別克率領一千多戶哈薩克牧民突破俄軍的圍堵,遷徙到伊犁的托古斯塔留游牧,沙俄遂以此為藉口發動侵略伊犁的大規模戰爭,7月,沙俄武裝強占伊犁。[16][19]由於俄國入侵,部分哈薩克部落遷往博爾塔拉、天山北部裕勒都斯草原、額林哈畢爾噶以及烏魯木齊河上游。1878年,清政府收復新疆後,再次清理和安置境內哈薩克人,願意歸俄的不留難,願意歸中國的擇地安插。1882年7月,3000餘戶黑宰部哈薩克人投奔伊犁,被伊犁將軍金順安置到博羅塔拉北山一帶住牧。1884年4月,中俄簽訂《會訂塔城哈薩克歸附條約》,又有1800多帳戶哈薩克牧民選擇脫離俄國前往中國。1894年5月,中方收回巴爾魯克山,將790戶哈薩克牧民安插到巴爾魯克山察罕托海一帶。[6]
1884年,新疆建省,最高行政長官變為甘肅新疆巡撫,但由於伊塔地區靠近俄國占領的哈薩克草原,處於國防前哨的位置,因此仍另設有管轄範圍縮小為伊塔地區的伊犁將軍。建省後的伊犁將軍仍駐惠遠城,統轄伊犁塔城的滿營和錫伯、索倫、察哈爾、額魯特各營,監督蒙古、哈薩克、布魯特各部落,節制伊犁鎮標(兼受巡撫節制)及伊塔道,辦理中俄交涉事務等。阿爾泰地區則屬於清政府1761年設立科布多參贊大臣管理,而科布多受烏里雅蘇台將軍統轄,1905年,將阿爾泰從科布多劃出,另設阿爾泰辦事大臣,直屬中央。[13]新疆建省後,仿照蒙古族所行的札薩克制度,在哈薩克各部落中設置王、公、貝子、台吉、烏庫爾台、扎楞、藏根等職,統治各部落牧民。同時改行定額租賦,牧民負擔較前加重。光緒末年,阿勒泰的哈薩克牧民大批逃往鎮西(今巴里坤)、木壘、烏魯木齊與綏來(今瑪納斯)等地山區,有的還逃往青海,大體上形成了此後中國境內哈薩克的分布狀況。[20]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成立後,楊增新被袁世凱任命為新疆都督,後長期任新疆省長。伊犁將軍改稱伊犁鎮邊使,阿爾泰辦事大臣改稱阿爾泰辦事長官,仍直屬中央,1914年伊犁改鎮守使,開始歸新疆省統轄。1916年,塔城參贊改為道尹,兼管哈薩克族部落,直屬新疆省長兼都督統轄。1919年,阿爾泰改道尹,劃歸新疆省。[13]楊主政新疆期間,在民族和宗教的政策上,採用了懷柔牽制的政策。作為一個傳統士大夫,楊增新治理新疆更傾向用傳統的方式,注重農業和傳統手工業,在各地廣修水渠,開墾荒地,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地區發展羊毛加工業。在其治理下,新疆社會繁榮,秩序井然,民族和宗教矛盾得到極大的緩和。[21]
1912年,阿勒泰扎克熱亞(札木爾克)、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族使團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庫庫岱公第四世孫艾林為郡王,吾木爾泰為公,馬米和扎卡利亞為貝子,下設12個台吉,12個烏庫爾台。[2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年,因不滿俄羅斯徵兵政策,中亞地區爆發大規模抗俄起義。中亞各族共計二十多萬人因躲避戰亂而逃入中國新疆境內,其中哈薩克族人數最多。對於哈薩克族的遷徙,楊增新指令各縣劃定地段,分別安插。1928年,楊增新遇刺身亡,金樹仁繼任新疆省主席。1930年代初,史達林發動農業集體化,蘇聯多地爆發大饑荒,哈薩克斯坦的饑荒使得很多哈薩克人逃亡至中國。除饑荒之外,當時蘇聯政府主導的階級鬥爭也影響了哈薩克,富裕的哈薩克人被劃定為「巴依」,財產被分給窮人,一些富人為保護自己的財產遷入中國。1930年,阿巴克克烈部切如齊氏族台吉達列力汗·蘇古爾巴也夫及其所部牧民從外蒙古烏列蓋返回阿爾泰,該部是其祖父時從阿爾泰遷往烏列蓋的。1932年,哈密暴動,甘肅回族軍閥馬仲英受哈密叛軍邀請入疆。福海一帶哈薩克族發動暴動,並多次進攻承化寺。1933年,馬仲英部將馬如龍率軍攻入阿勒泰,艾林郡王的異母弟沙里福汗則率部抵抗,迫使馬部退出阿山地區。[17][15]:137-140
1933年,盛世才通過政變上台,任新疆臨時督辦。盛世才掌權後,依靠蘇聯穩固統治,曾長期實行親蘇親共政策。但由於盛世才治下的殘酷剝削,新疆哈薩克族從1934年起便相繼向甘肅、青海兩省遷移,至1938年估計有18,000人的克烈部落哈薩克人進入甘肅與青海。1934年,居住在哈密及巴里坤一帶的哈薩克族中有五百戶東遷,其中約三百戶遷至甘肅酒泉一帶,約二百戶遷至青海湖以西茶卡一帶。1936年底,巴里坤又有約四千餘戶哈薩克族相約東遷,由於此次遷移規模大且有組織,途中遭到盛世才派軍追擊攔截,到甘肅安西時僅剩下約九百戶,由頭人沙不魯巴依等率領遷往青海茶卡,與此前的二百戶合居。1938年,盛世才在新疆製造了「陰謀暴動案」,出動人馬大肆逮捕哈薩克族頭人,同時又以邀請哈薩克族部落頭目去烏魯木齊開會名義將20多名部落頭目和牧主抓捕,部分直接被殺害,部分被關入獄。後又將把準備搬遷到甘肅的胡達巴依、葉爾米克巴依等18人抓進監獄,除幾人生還外,其餘均死在獄中。遷到甘肅酒泉一帶的哈薩克族,因遭馬步芳部苛擾,於1939年至1941年間,也有一部分陸續遷來青海湖以西的茶卡、尕斯、馬海一帶,其中以1939年1月間遷茶卡的約七百戶規模最大。 都蘭、茶卡一帶原為蒙古族的游牧地區,1939年,蒙哈兩族爆發嚴重衝突,1940年8月間,約有三百戶移往共和縣。海西的其他哈薩克族則奪得馬步芳茶卡駱駝場中一百多峰駱駝,準備西遷西藏,西遷約有九百戶人,行至阿爾頓曲克(今青海省格爾木市境)時被馬步芳下屬一團兵力,以及蒙、藏民團一千餘人包圍。後由馬軍押送返回茶卡,途中在巴隆宗家附近被馬軍繳械,部分頭人被逮捕,雙發爆發混戰,約一百戶哈薩克族被殺,幾乎全部財產被奪走或丟棄,剩餘八百戶哈薩克族再次逃到阿爾頓曲克,後約一百戶逃往柴達木西端的尕斯,其餘七百戶逃入西藏。[23]
1942年,盛世才轉而與中國國民政府合作,蘇聯開始積極扶植遭盛世才壓迫的新疆各少數民族人士,組織各種武裝及政治組織。[24][25][26]
1943年,達列力汗·蘇古爾巴也夫在蘇聯派出的以波波夫少將為首的12人顧問團陪同下,從蘇聯回到新疆阿山青河縣布爾根河流域。布爾根河地區是當時阿山牧民暴動武裝的基地,由阿巴克克烈部落莫勒合氏族的烏斯滿·巴圖爾領導的游擊武裝占據。1944年9月,盛世才因試圖再度投靠蘇聯史達林而被國民政府調離新疆。他的調離使新疆暫時出現權力真空,新疆北部爆發了多個起義。[27]11月7日,起義部隊開始攻打伊犁的首府伊寧,不久即取得勝利。11月12日,伊犁解放組織在伊寧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臨時政府。伊寧淪陷後,極端民族主義者對當地漢族民眾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造成極其慘重的傷亡後才被臨時政府制止。[28]阿山方面,達列力汗與烏斯滿所部也對當地國軍據點發起進攻。1944年2月,達列力汗率部進攻青河縣的亞哈提國軍據點,殲敵300餘人。同年5月,達列力汗鼓動周邊吉木乃縣、哈巴河縣等縣哈薩克族脫離國府控制前往青河。同年10月,「人民反盛組織」與「阿爾泰哈薩克民族復興委員會」在青河布爾根開會,成立12人組成的「阿山革命臨時政府」。同年11月,阿山游擊隊進攻駐紮在青河縣床木希的500多名國軍,殲敵300多人。[26]1945年起,阿山游擊隊開始全面進攻駐紮在阿山地區的國軍。1945年2月,游擊隊占領吉木乃縣。1945年3月,收縮在二台的2000餘名國軍被達列力汗親率游擊隊包圍,國軍乘車突圍被大雪所困,被殲千餘人,損失大批武器及兩部電台。[26]
三區革命初期是蘇聯支持下的反盛世才及中國國民黨的少數民族各界人士的大雜燴,泛伊斯蘭主義者、泛突厥主義者、共產主義者都在其中。最初革命的領導權主要把持在宗教上層人士手中,他們試圖將事變引導到使新疆脫離中國、對漢族人進行仇殺的道路上。[29]1945年4月8日,三區革命的各游擊隊及各武裝合併,成立了民族軍,由蘇聯將領波利諾夫擔任總指揮。民族軍是由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多民族共同組成的軍隊,成立後進行了一系列進攻,將臨時政府的控制區擴展到伊犁河谷之外。1945年8月初,阿山游擊隊進攻承化縣,期間有吉木乃游擊隊配合,並得到了蒙古人民共和國軍隊大約50多人的支援,但未能攻克承化縣。[30]8月21日,在吉木乃縣游擊隊配合下,民族軍列斯肯團攻克塔城地區的要地和豐,隨後進軍阿山。9月1日,夜渡額爾齊斯河,列斯肯團包圍布爾津縣城,經一晝夜戰鬥,全殲布爾津縣城國軍。9月5日下午,列斯肯率先頭部隊到達承化縣阿葦灘和達列力汗會師。9月5日夜,國軍棄城逃向蒙古國邊境,在奧爾尕提達坂遭到蒙方阻攔,後路被追擊而來的達列力汗截斷。中國國民黨方面的阿山專員高伯玉、少將警備司令宛凌雲及手下3000多名官兵被迫投降。國軍至此被逐出阿山全區。[26][30]9月20日,在阿山的游擊隊被改編為民族軍阿山哈薩克族騎兵團,達列力汗擔任團長。[30]
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蘇聯達成《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後,蘇聯受到條約的壓力而停止支持三區革命。9月,三區政府在民族軍進攻阿克蘇受挫後開始與國民政府和談。1946年6月27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臨時政府解散,改組為伊犁專區參議會。[31]1946年7月1日,新疆省成立了由「三區」、新疆「七區」(中國國民黨統治區)、國民政府三方面人士組成的新疆省聯合政府,張治中任主席。[25]達列力汗任省府委員兼衛生處處長,但經三區方面批准未到迪化就任,仍然留在承化縣。[26]
阿山方面,烏斯滿在蘇聯顧問撤走後的11月4日前往承化就任公署專員,他堅定維護哈薩克族的傳統宗教,政治上希望實行伊斯蘭教法,現實中要求維護部落的土地權利及部下的利益,反對蘇聯開採礦產。[32]而達列力汗則代表親蘇聯勢力抵制實行伊斯蘭教法,與烏斯滿的矛盾激化。在奪取阿山後,新成立的行政公署除了烏斯滿出任公署專員外,其部下僅一人獲出任公職,也引起了烏斯滿的不滿。1946年3月,烏斯滿離開承化,返回家鄉富蘊縣庫拉特草原。5月,烏斯滿在阿山東部自行收稅。同月,蘇聯采鎢隊到富蘊縣採礦,烏斯滿主張武裝驅離,遭到達列力汗等人的強烈反對,雙方決裂。隨後,阿勒泰的克烈部落也分裂為追隨烏斯滿的「上阿勒泰」和追隨達列力汗的「下阿勒泰」,1946年初冬至1947年春,雙方發生戰爭。[33][34]
1946年6月,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1946年8月至9月間,烏斯滿多次派人赴迪化聯絡國民政府方面,要求給予援助並派軍隊到阿山。當局隨即給烏斯滿調撥大量武器彈藥,並派出軍統特務攜電台跟隨烏斯滿行動,以便烏斯滿和迪化聯絡。1946年11月,烏斯滿襲擊福海縣。1947年1月至3月,烏斯滿率600人的武裝先後五次偷襲承化縣等地,脅迫大批牧民遷移。1946年12月,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和阿巴索夫等「三區」方面人員作為新疆代表,到南京參加了制憲國民大會。[35]會議期間,三區方面開始與中國共產黨方面直接接觸,請求中國共產黨將東突厥斯坦人民革命黨接受為自己的下屬組織,並由中共中央派幹部去領導工作。中共中央僅同意與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先建立友誼關係,並未答應充當後者的領導。[28]
1947年2月,三區方面發布命令,撤銷烏斯滿一切職務,任命達列力汗擔任阿山行政公署專員。[26]並從伊寧、塔城等地調集3個騎兵團,並附以炮兵,歸伊斯哈克江指揮,向阿爾泰進兵。烏斯滿於2月間退出承化到青河以北的溫都哈拉附近與三區方面周旋,後於3月間被迫退到苦兒圖,4月中旬又退到大石頭與烏龍布拉克一帶。後與國民政府部署在北塔山的騎一師馬希珍連取得聯繫。[36][37][38]1947年5月,麥斯武德接替張治中出任新疆省主席,三區領導人和國民政府的關係惡化。[39]6月5日,北塔山事件爆發,外蒙古軍隊在飛機的支援下進犯新疆境內的北塔山地區,烏斯滿部參與守土成功擊退入侵蒙古軍。8月,三區在省政府的人員陸續返回伊寧,三區與國民政府統治的「七區」重新形成武裝對峙。受國民政府支持的烏斯滿、哈力伯克、喬嘉甫等勢力對「三區」發動武裝進攻。烏斯滿兵分三路進攻阿山,達列力汗不敵率部撤離。但在民族軍總指揮部調軍增援後,烏斯滿大部主力遭殲滅,僅率殘部逃走。1947年10月17日,民族軍進駐承化縣。10月22日,阿山各縣全部被民族軍收復,烏斯滿自此一蹶不振。為表彰達列力汗恢復阿山的戰功,三區方面授予其「人民英雄」勳章。[26]
1948年4月間,烏斯滿率部離開北塔山附近的大石頭、烏龍布拉克一帶南下到奇台。1948年8月1日,民主革命黨和民主青年團合併成立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以下簡稱「新盟」)[40],新盟成立大會在伊寧召開。9月13日,「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阿山分會」在承化縣成立,達列力汗當選主席。新盟從自己的名稱上就批判並拋棄了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採用「新疆」這一稱謂,摒棄了「東突厥斯坦」的稱號。新盟主席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後來在《國際形勢與新盟》一文中所強凋說:「雖然按言論自由精神,我省的地理名稱可以隨意稱呼,但在政治上、程序上必須稱之為新疆,這在新盟組建會議上已作了專門規定,我們採用了『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41][42]
民國時期,雖然中國共產黨對新疆的影響極其有限,但在新疆當地發展有親共產主義的組織。這些組織中最主要的是1948年成立的新盟,1944年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發展而來的戰鬥社和1947年成立的先鋒社。新盟是三區革命後期的領導機構,其成員主要由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青年構成,戰鬥社和先鋒社成員主要由漢族和回族青年構成。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進軍新疆前,鄧力群曾先行到新疆與上述的三個組織建立聯繫,開展了爭取新疆和平解放的努力,得到三個組織的積極響應。[43]1949年8月,達列力汗等三區領導人受中共中央邀請到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乘飛機途經蘇聯時發生扎巴依喀勒山空難,達列力汗等機上全體人員遇難。[26]
共和國時期
1949年9月26日,國民政府新疆省主席包爾漢·沙希迪正式通電起義,將省政府改組成新疆省臨時人民政府,暫時維持全省政務,聽候中央人民政府的命令。[44]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12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以王震為書記,由於部隊正在進軍新疆途中,新疆分局未組建工作機構和開展工作。11月7日,王震、徐立清等人到達迪化後,新疆分局正式組建成立。[45]12月,成立新疆省人民政府和新疆軍區。12月29日,駐新疆的國民黨軍新疆警備司令部及其所屬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新疆和平解放。哈薩克族地區隨之成為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轄的一部分。1950年1月10日,民族軍在伊寧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下轄第13師、第14師,軍部駐伊寧,主要領導人中第14師師長阿里木堅諾夫·烏布拉音拜為哈薩克族。[46]
1949年9月28日,美國前駐迪化副領事、中情局特工馬克南離開迪化,後前往奇台和烏斯滿會面。1950年3月19日,堯樂博斯帶領哈密武裝逃進奇台南山,與烏斯滿、原新疆省政府財政廳廳長賈尼木漢,以及騎兵第七師回合。3月,烏斯滿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疆反共復國軍總司令。烏斯滿等人裹挾2萬多牧民發動武裝叛亂,叛亂迅速蔓延到天山南北。4月,烏斯滿等部開始向解放軍駐守哈密東北地區沁城、小堡、南山口、伊吾等地的部隊發動攻擊,並大肆進行搶劫,在2個月的時間裡,共進行了搶劫300餘起,燒毀民房30餘間,造成130餘群眾死傷。位於奇台南山的大、小紅柳峽一帶是烏斯滿武裝的中心所在,東向巴里坤取包圍態勢,並企圖伺機奪取哈密,截斷解放軍與關內的交通。而該武裝的主力則奇台沿公路向西運動以圖攻占新疆首府迪化。4月15日,解放軍冒風雪突襲紅柳峽,烏斯滿率部逃走。烏斯滿殘部由新疆逃至甘肅敦煌、安西一帶,經新疆、甘肅部隊聯合清剿,大部分到11月已被人民解放軍殲滅。1951年2月19日,烏斯滿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以北,甘青兩省交界的海子被捕。4月29日,迪化各族各界群眾8萬餘人,在人民廣場舉行公審大會,審判烏斯滿的叛亂罪行,烏斯滿被執行槍決。[47][48]1952年至1953年間,經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烏斯滿裹挾到鎮西的300戶哈薩克族牧民遷回阿勒泰。[49]
1952年8月22日,新疆省第一屆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舉行,宣布正式成立新疆省民族區域自治籌備委員會,籌委會主要領導中副主任安尼瓦爾·加庫林為哈薩克族。[45]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區在伊寧市正式宣告成立。1955年11月,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區改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50]1954年還成立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1960年代初,中國正值經濟困難時期,而中蘇關係惡化,蘇聯煽動霍爾果斯和塔城兩地的包括哈薩克族在內的各族居民大量遷往哈薩克斯坦,是為「伊塔事件」。[51]
1951年1月,甘肅省敦煌縣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員會」。[52]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甘青新三省邊境哈族頭人聯誼會及各族團結會」。會上討論了劃分哈薩克族牧居區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權,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等問題,擬定了《甘青新邊境各族代表關於加強民族團結,安置邊境哈族的協議意見》。按該文件規定,甘肅以海子為中心,東至哈爾騰東端的托遜堡,西至安南壩,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爾圖,為哈薩克族居住和放牧區域;青海都蘭方面以格爾木為中心,東至達齎,西至烏圖美仁,南至古爾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帶為哈薩克族居住放牧區。1953年,甘肅省政府在敦煌縣以南,以海子為中心的地區置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區[a]籌備委員會。1954年4月26日,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區成立,駐博羅轉井[53];1955年,改名為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1998年,縣政府駐地由博羅轉井鎮遷至紅柳灣鎮。1953年9月11日,青海省在格爾木成立了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1954年7月15日,海西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正式成立。[54]
1983年,青海省海西州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的哈薩克族向政府前去調研民族問題的人反映,由於當地哈薩克族人口少,婚配存在困難;放牧區域海拔過高,人畜易生病等原因,希望可以遷回故鄉新疆阿勒泰地區。1983年10月13日至15日,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指導下,青海、新疆兩省區有關部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這部分哈薩克族群眾的返遷問題,並形成了《關於青海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群眾搬遷新疆問題的會議紀要》。國家民委、財政部為此下撥100萬元安置專款,青海省承擔返遷費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撥安置基建專款。1984年,阿爾頓曲克區238戶1175名哈薩克族集體遷回新疆,主要安置地在阿勒泰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烏魯木齊市。[55]
1985年之後,回遷人口中有一小部分又陸續返回海西。2002年,海西州專門撥款為他們新設了定居村落馬海村。[56]2010年當地政府批給土地,後由西寧的一家穆斯林協會投資60萬在馬海村修建了大柴達馬海清真寺。[57]
1991年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獨立後,哈政府開始倡導境外哈薩克族回歸「歷史祖國」,並推出了眾多政策支持,中國部分哈薩克族人選擇遷居哈薩克斯坦。據哈薩克斯坦2012年出版的《哈薩克斯坦與國外哈薩克族》一書相關統計,自1991年至2011年,有10.6萬以上的中國哈薩克族移民至哈薩克斯坦。[58]
語言文字
中國哈薩克族通行哈薩克語,該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欽察語支,其形態結構為黏著語類型,與之相近的親屬語言有維吾爾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塔塔爾語、西部裕固語、撒拉語等。[59]哈薩克語比較統一,方言差別不大。哈薩克語詞彙豐富,除傳承下來的大量古突厥詞彙外,還有很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借詞,蒙古語、俄語、漢語借詞也有不少。[60]
哈薩克族的先人在公元6至8世紀使用過突厥文,8世紀以後使用過回鶻文。[60]10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廣泛傳播,哈薩克族的先人逐漸採用阿拉伯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察合台文。20世紀初哈薩克族將察合台文進行了改革,形成了傳統的哈薩克文。[61]由於阿拉伯字母並不能充分的表達出哈薩克語的語音系統,前蘇聯的哈薩克族曾於1917年和1924年前後兩次對哈薩克文進行改革[62]。
中國哈薩克族的書面語言從1930年代開始發展,1940年代在阿勒泰、迪化、塔城和伊犁地區正式出版發行了哈薩克語報刊,學校開始講授哈薩克語[59]。1954年,中國哈薩克族又在蘇聯兩次改革的基礎上對哈薩克文字母表進行了一次修訂,修訂後共有字母33個,其中元音字母9個,輔音字母24個。與阿拉伯文一樣,傳統哈薩克文以詞為單位從右往左連寫,字母視其位置不同,存在詞首、詞中和詞末3種變體。[63]
1959年,中國哈薩克族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並於1965年開始推行,稱「哈薩克新文字」[64],相應的傳統哈薩克文被稱為「哈薩克老文字」。由於哈薩克新文字的推行效果不佳,1982年9月13日,新疆政府決定全面恢復使用老文字,新文字僅作為拼音符號加以保留。[65]
由於中國哈薩克族長期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頻繁的交往,不少哈薩克族兼通這些民族的語言。[66]
宗教信仰
歷史上,哈薩克族有過原始的圖騰崇拜,如太陽、火、老鷹、狼等都曾是崇拜的對象,後來還信奉過薩滿教、祆教、景教、佛教等,八世紀後,有部分氏族部落開始接受伊斯蘭教,到十六世紀,伊斯蘭教已基本上成為哈薩克全民族信仰的宗教。[61]
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制約以及部落制度、傳統習俗的影響,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族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哈薩克族的所信奉的伊斯蘭教同新疆其他各穆斯林民族一樣,具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殘存有很多薩滿信仰和拜火、拜日等習俗。受薩滿教等自然宗教的影響,哈薩克族崇尚「萬物有靈」的自然觀念,崇拜日月,敬仰水火,崇拜各種自然神,認為「萬物皆有生命」,每種牲畜都有一個專門的保護神,受神的支配,哈薩克人也崇拜狼,認為狼是騰格里的寵物與使者[67]。整體上,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意識較其他穆斯林民族要淡薄,這體現在哈薩克族居住區的清真寺少,神職人員少,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民眾也少。但伊斯蘭教對哈薩克族的現實生活,特別是婚喪嫁娶、民俗風情方面仍具有很大的影響,哈薩克人在飲食、喪葬等生活方面都遵守伊斯蘭教所規定的禮儀和禁忌。[61][16]
哈薩克族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遜尼派教義,在哈薩克的宗教體系中並無門宦制度,教派紛爭很少。哈薩克族的禮拜寺很少或沒有瓦合甫財產,由於長期游牧,固定禮拜寺很少,且多以氏族部落為單位建立,只有在氏族部落人數過少時才幾個氏族共建一個。與伊斯蘭教《布哈里聖訓實錄》的要求不同,在哈薩克族喪葬習俗中,「如果丈夫去世,其妻子立即頭戴白布哭唱輓歌」,而且「送葬時,死者家屬要哭唱送喪歌」。哈薩克族的遺產制度與古蘭經的規定也不盡相同。[16][68]
文化習俗
哈薩克族在游牧、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文化。影響哈薩克文化發展的周邊民族文化,包括中亞和南疆的綠洲農業文化,維吾爾文化、俄羅斯文化、烏克蘭文化、塔塔爾文化,以及中原漢文化和中國北方滿族—通古斯文化等。[67]
文學藝術
哈薩克文學包括書面文學和口頭文學,口頭文學的地位十分重要。[69]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愛情長詩、民歌、諺語等在哈薩克口頭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長詩所占地位突出。據統計,哈薩克族約有200多部長詩,代表作如《英雄塔爾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詩有《薩裏海與薩曼》、《阿爾卡勒克英雄》等。哈薩克族工藝美術豐富多采,婦女會製作氈房、各種氈製品、毛製品和服飾。不少男子會製作木器、鐵器和骨器。用金銀、玉石製作的各種裝飾品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哈薩克族愛好音樂,能歌善舞,民間樂器有冬不拉等。[70][71]
民居
哈薩克族傳統上,絕大多數牧民都是按季節轉場放牧,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其中,在春、夏、秋三季,牧民住的是可以拆卸和攜帶的圓形氈房。哈薩克氈房是游牧轉場時適合搬遷的一種簡易住房,特點是攜帶方便,易於搭卸,是中國哈薩克族的傳統民居。冬季,牧民則遷往俗稱「冬窩子」的冬季牧場,住在土打牆住房或木房中。[61]
哈薩克氈房由圍牆、房杆、頂圈、房氈和門等部分組成,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氈房骨架一般就地取材,下部用紅柳枝杆和芨芨草做成圓柵,上部用筆直的木桿搭成圓錐性骨架,然後上下兩部分結合就搭成了氈房的框架。氈房的頂圈一般也使用紅柳木製成。骨架外面鋪蓋有毛氈。天窗在穹廬頂的中央,上有活動的氈蓋,氈蓋平時打開通風透光,風雪時蓋上多避風寒。氈房的大小是根據房牆的多少來定的,一般氈房用六塊氈牆,每塊氈牆寬約2-3米,高1.7-2米。氈房門多東向而開,高1.5米左右,裝有雕花雙扇木板門。氈房中間是火塘,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後半部分住人待客,右後方存放食物、炊具。受伊斯蘭教影響,氈房的西牆不掛人像,睡覺時不能頭東腳西。除了食宿之外,還會在氈房裡舉行賽歌會、阿肯彈唱或舞會等活動。[61][72]
冬季的房屋多用木頭、土坯和石塊構建而成,外形為四方平頂,也房頂呈穹廬形的圓頂房。哈薩克族房屋四周一般還有用來圈放牲畜的籬笆或土牆。[72]
傳統節日
中國哈薩克族的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納吾魯孜節。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為伊斯蘭教宗教節日,又分別被稱為宰牲節和開齋節。諾魯孜節為波斯歷新年,是伊朗人和伊朗周邊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日喜慶時,哈薩克族還會舉行傳統的刁羊、賽馬和姑娘追等遊戲。[67][73]
納吾魯孜節,是伊朗歷的新年,日期為每年的春分,在公曆3月22日前後。節日當天,哈薩克族會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每家都做「諾魯孜粥」(庫吉)。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如彈唱、對唱、摔跤等。[61]
肉孜節,也稱為開齋節。「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每年伊斯蘭曆九月為齋月。齋月期間,穆斯林在日出之後至日落之前,不能進食飲水。封齋結束,會有盛大而隆重的開齋節慶祝活動。青年男女常常選擇節日期間舉行婚禮。古爾邦節也是穆斯林的宗教節日,在伊斯蘭曆十二月十日,肉孜節後的七十天。古爾邦為阿拉伯語,意為「犧牲」、「獻牲」,因此又譯為「宰牲節」。古爾邦節時,有條件的穆斯林會至少宰殺一隻羊。節期間,大家都要相互串門祝賀,品嘗主人家的羊肉。親友相聚,通常還會有彈琴、唱歌、跳舞等活動。古爾邦節清晨的禮拜,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當地的禮拜寺參加聚禮。聚禮後,各家要去墓地祈禱,祈求平安。由於伊斯蘭曆與公曆之間的差異,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在春夏秋冬都可能出現。[61]
傳統服飾
歷史上,哈薩克族主要過著游牧生活,因此其傳統服飾具有濃厚的牧區生活特點。作為牧民服飾,哈薩克族傳統服裝主要用牲畜皮毛為原料製成,而且為了方便騎馬,一般製作的都很寬大。男子的傳統服飾由里到外一般包括繡花套頭襯衫、坎肩、短大衣、袷袢,袷袢常為對襟、無扣、長及膝部。冬天則穿皮大衣或棉大衣,大衣樣式為翻領、對襟,有時內絮駝毛,稱「庫普」。男子腰帶多鑲有金屬花飾,右側可掛小刀。男子下裝多為寬鬆、結實的皮褲或棉褲。女子穿連衣裙,外套對襟坎肩或制服。女青年的連衣裙色彩鮮艷,袖口繡花,裙襬綴有數道荷葉邊,外套繡花坎肩;姑娘多穿繡花套褲。冬天穿對襟皮大衣或棉大衣。女裝多用花布、綢緞、絲絨等縫製。[74]
帽子是哈薩克族傳統服裝的一個重要組成,男子的帽子因地區、部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阿爾泰地區的克烈部落冬季盛行一種「三葉」皮帽,多用羊羔皮和狐狸皮製做,用紅色、紫色、黃色緞子做面子,左、右、後三面下垂,頂上飾以鷹羽毛製成的纓。天熱時則扎三角布制的頭巾。伊犁地區冬季戴一種叫「標爾克」的圓形皮帽,夏季則戴氈帽。烏魯木齊地區,克烈部落的三葉皮帽較高,奈曼部落的較矮。婦女少女戴水獺皮圓帽,帽頂繡花並綴一簇貓頭鷹羽毛;還戴一種用紅、綠或黑色絨布製做的圓形硬帽,即塔克亞帽,上用金線、珍珠等組成各種圖案。結婚時,新娘要戴高筒尖頂禮帽,稱「沙吾克烈」,帽上繡花卉,鑲珠寶,綴以珠串等飾物,頗為別致和華貴。沙吾克烈只戴一年,而後換戴花頭巾。婦女生育後戴白布蓋頭,叫「克米謝克」,僅露臉部,中老年婦女的克米謝克通常繡有各種圖案,未婚少女禁止戴克米謝克。[74][75]
哈薩克族無論男女均穿高筒皮靴。男靴有長過膝蓋的高筒靴及狩獵穿的軟靴兩種,女靴穿用時須加套鞋。冬天穿氈子縫成的氈襪,氈襪的襪筒長出靴筒口,襪口上用黑布鑲邊、繡花。哈薩克人用的手巾很別致,用一條寬一二尺,長三四尺、五六尺或丈余的白布,兩頭尺多長的邊上,繡滿花草,盡頭結著絲線彩絡。哈薩克族婦女喜戴手鐲,左右樣式各異,不必成對。過去哈薩克族男子還戴戒指,上鑲名字,作圖章用。[74]
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聯合申報的「哈薩克族服飾」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6]
婚嫁習俗
歷史上,哈薩克族家庭為父系家長制,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允許一夫多妻,並實行夫兄弟婚制度和幼子繼承制;現代,中國哈薩克族已經同中國的其他各民族一樣,僅允許一夫一妻制。哈薩克族有禁止近親結婚的傳統,實行「氏族婚外制」,即限制同一氏族的男女結婚,同部落的結婚必須相隔七代以上,民間有相隔七條河才可結婚的說法。[61]傳統的哈薩克族婚俗,包括提親、訂婚、「吉爾提斯」儀式、送彩禮、出嫁、迎親共六個階段,在女方家舉辦四次,男方家舉辦兩次。[77]
提親儀式,或稱說親儀式,音譯為「庫達里克」,意為「有情人終成眷屬」,一說音譯為「伙達拉斯蘇」[78]。由男方父母或其他長者,攜帶禮物到女方家,若女方有意則會收下禮物,並宰殺牲畜邀請親戚朋友聚會,款待男方家人,雙方即可商定訂婚日期。[77]訂婚儀式,音譯為「庫達拉蘇」,一說音譯為「烏勒特熱托依」,即從此把男女雙方的命運聯結在一起的意思[78],一般在女方家舉行。由男方父母帶幾名近親、一匹馬、禮品到女方家,女方家宰羊款待。根據習俗,要選紅毛白頭或黃毛白頭的羊,以表示姑娘的赤誠、純真。還要將男方客人推到河裡行「踏水禮」,表示親事一旦定下就不能反悔。[77]當定親的客人離去時,女方要同樣回送禮物。[78]
「吉爾特斯」儀式,即展示彩禮的儀式,男方送給女方的牲畜及各種結婚用品準備好後,請自家的親友來觀看準備的彩禮,參加儀式的親戚則帶一些禮物來使之更加齊全豐富,吉爾斯特儀式也是為了展示男方家對待婚姻的誠懇。在吉爾特斯儀式當天,主人把用大毛毯包起並縫好的彩禮放在地毯上,然後從婦女中推選一個「剪彩」的人,剪彩的人把包裹剪開,把各種物品在氈房中陳列出來,雙方親屬便陸續前來觀賞男方送給女方的各種用品。[77][78]
送彩禮儀式,又稱登門儀式,在吉爾特斯儀式之後舉行。男方在女方選定的吉日將彩禮送往女方家,女方則宴請那方親友和自己親友。新郎和家人一起前往女方家,但新郎不能進岳父母的家門。第二天,女方選擇兩三位有威望的婦女打開彩禮讓大家檢驗、評論。男方回家時,女方要回贈馬、駱駝和衣服等。儀式之後,新郎就可以隨時到女方家走動了。[78]
出嫁儀式包括送親和迎親兩個階段。娘家送親要宰殺牛、羊,設宴款待四方來客。整個部落的人都會參加,同時要舉行賽馬、刁羊、姑娘追、對歌等娛樂遊戲活動。這些活動結束後,新娘在娘家休息1到2天,擇吉日啟程。新娘告別娘家時要唱 「怨嫁歌」,其他人則回唱「勸嫁歌」。婆家迎親儀式是哈薩克青年男女走向婚姻殿堂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最熱鬧的環節,一般在男方家舉行。迎親的主要內容是「揭面紗」,男方家親朋好友唱 「揭面紗歌」,新郎在歌聲中掀開新娘的面紗。晚上是婚禮的高潮,人們彈奏冬不拉、跳民族舞蹈,一直慶祝到天明。[77]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劇,哈薩克族的生活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中國哈薩克族已基本變為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哈薩克婚禮儀式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儀式逐步簡化,「踏水禮」已非常罕見,將「說親」和「定親」儀式合二為一。青年男女間自由戀愛的增多,也是程序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傳統的婚禮大多在草原上舉行,並伴有大型娛樂遊戲活動。定居後,婚禮多在家或者各種宴會廳舉行。儀式歌作為是哈薩克婚禮的一大特色,也越來越多的融入現代氣息,並有所精簡。婚禮服飾上,女性穿婚紗,男性穿西裝已成為中國哈薩克婚禮的一個主流。傳統哈薩克婚禮的禮物多以牲蓄為主,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變為現金和少量的實物為主。時間上,傳統的婚禮一般在宗教節日前後,持續一個月左右,而如今多為一兩天時間,且很多城市男女會選擇在法定假日或周末舉行自己的婚禮以方便賓客的到來。[77]
喪葬習俗
哈薩克族的葬禮基本按照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舉行,但也保留了很多原有的古老習俗。[79]葬禮大體上分為臨終前請毛拉念經「贖罪」、整容、掛旗弔唁、報喪、奔喪、出殯、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動。[80]哈薩克族死者去世後的第3天、第7天、第40天和周年都要過「乃孜爾」儀式,對死進行悼念。[81]
哈薩克族實行的是無棺土葬。死者的遺體被淨身後,用白布纏裹,直體仰身安置到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入葬時,遺體頭北腳南,面朝西方聖地麥加的方向。一般墓穴是在一個直土坑的西壁上挖出的洞穴。遺體安放完成後,用土坯樹枝先封住側洞,再往直坑中填土,最後堆石成丘。死者去世一周年時,要重修墳墓。普通人的墳墓用石塊壘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圓形或方形墓冢,而有聲望的死者則在墳上用磚石砌起高塔。[82]
傳統上,男性死者生前所騎乘的馬,要被剪去馬尾、馬鬃,或將尾、鬃梳成辮狀,這種馬哈薩克語稱「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騎乘、鞭打。[82]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了眾多與哈薩克族有關的文化遺產。[83][84][85][86]
類別 | 序號 | 編號 | 項目名稱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批次 |
---|---|---|---|---|---|
民間文學 | 559 | Ⅰ—72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沙灣縣、福海縣 | 第二批 |
傳統音樂 | 625 | Ⅱ—126 | 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第二批 |
631 | Ⅱ—132 | 哈薩克族冬布拉藝術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第二批 | |
1078 | Ⅱ—148 | 哈薩克族民歌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第三批 | |
1085 | Ⅱ—155 | 哈薩克族庫布孜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第三批 | |
傳統舞蹈 | 1100 | Ⅲ—111 | 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第三批 |
曲藝 | 281 | Ⅴ—45 |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 第一批 |
789 | Ⅴ—96 | 哈薩克族鐵爾麥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第二批 |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815 | Ⅵ—43 | 賽馬會(當吉仁賽馬會、玉樹賽馬會、哈薩克族賽馬) |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富蘊縣 | 第二批 |
傳統美術 | 830 | Ⅶ—54 | 草編(大名草編、徐行草編、萊州草辮、沐川草龍、湖口草龍、哈薩克族芨芨草編織技藝) | 河北省大名縣,上海市嘉定區,山東省萊州市,四川省沐川縣,江西省湖口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托里縣 | 第二批 |
859 | Ⅶ—83 | 哈薩克氈繡和布繡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 | 第二批 | |
傳統技藝 | 966 | Ⅷ—183 |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 | 第二批 |
傳統醫藥 | 1357 | Ⅸ—23 | 哈薩克族醫藥(布拉吾藥浴熏蒸療法、臥塔什正骨術、凍傷療法)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 | 第四批 |
民俗 | 1201 | Ⅹ—126 | 諾茹孜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 | 第三批 |
1025 | Ⅹ—118 | 哈薩克族服飾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第二批 | |
1214 | Ⅹ—139 | 婚俗(朝鮮族回婚禮、達斡爾族傳統婚俗、彝族傳統婚俗、裕固族傳統婚俗、回族傳統婚俗、哈薩克族傳統婚俗、錫伯族傳統婚俗、赫哲族婚俗、畲族婚俗、瑤族婚俗) |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四川省美姑縣,甘肅省張掖市,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疆嘎善文化傳播中心,黑龍江省同江市,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福建省霞浦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 | 第三批 |
部落組成
哈薩克族由於長期處於游牧狀態,形成了具有游牧宗法特點的封建制社會形態,封建主占有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占有生產者,同時又保留著以父系家長制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部落氏族制度,由部落頭人、宗教上層、大小牧主組成封建統治階級,占有大量的牲畜、草場和生產工具,享有各種封建特權,對廣大牧民進行剝削。哈薩克族極其看重部落關係,各氏族、各部落都有各自的系譜、印記和口號。每個哈薩克人都需要牢記自己的氏族關係、部落印記、部落口號和先祖數代以上的姓名,這些系譜提供了各氏族、部落起源與發展的歷史線索,也是同一氏族、部落成員之間相互認同、履行職責、維護自身及部落權利的重要依據。[61]哈薩克族曾長期處於蒙古人的統治之下,氏族部落集團的上層「汗」、「蘇丹」都由蒙古貴族充任,稱為「托熱」(白骨頭);普通牧民被稱為「哈拉」(黑骨頭);社會地位最低的是被稱為「苦爾」和「昆」的男女奴隸。[87]
中國哈薩克族以大玉茲和中玉茲的部落為主。[87]大玉茲的部落主要有烏孫、杜拉特(咄陸)、黑宰、阿勒班(悅般)、素宛、康里、札剌亦兒等。中玉茲的部落主要有奇卜察克(欽察)、奈曼(乃蠻)、克烈、阿爾根、弘吉剌、瓦克(汪古)等。[6]每個部落包括若干個氏族,氏族內的牧民又以較親近的血緣關係為基礎,組成一個個「葉利」(部落),以及更小的「阿吾勒」(牧村)。阿吾勒的大小不等,有的只有三五家,也有的十幾家或更多一些的,通常是由較親近的血緣關係的組成,一般以一家牧主或富裕牧民為中心。[88]
中國哈薩克族的部落組成隨清代的幾次劃界和陸續遷入而不斷變化,至1884年新疆建省時,在伊犁地區游牧的主要是黑宰、阿勒班和素宛等部落,在塔城地區的主要是克烈、瓦克和奈曼部落,其中奈曼部落主要是曼畢特、賽布拉特、吐爾圖吾力三個氏族;在阿勒泰地區的主要是克烈、乃蠻兩個部落;另外在迪化、奇台、巴里坤、木壘等地也有少數哈薩克牧民。[16]主要部落的頭領都被清政府封以爵位,伊犁地區設有公一名(阿吾里汗公),烏庫爾台一名(阿卡拉克希),伊勒格台一名,下設有藏根若干名,此外還有五十戶長和十戶長。塔爾巴哈台地區設有公一名(馬木爾別克公),下設烏庫爾台、伊勒格台、藏根、五十戶長和十戶長。在烏魯木齊南山哈薩克族中設有一個藏根,歸馬木爾別克管轄。阿山地區,在建省前設有一個公,四個比,由五人共管;建省後,改為一個公,兩個貝子,四個烏庫爾台,七人共管,下設有扎楞、藏根。阿爾泰地區哈薩克族的內外事務均由七人共同管理,其中公的權力最大,伊塔地區公的權力遠不能與之相比。[89]
民國時期,新疆境內哈薩克族的部落分布基本上保持了清朝末年的部落分布情形,以克烈、乃蠻、瓦克、阿勒班、素宛等部落為主,尤以克烈、乃蠻部落的人數較多。[90]克烈部落分成阿巴克克烈和阿夏瑪衣勒克烈兩大支,其中阿巴克克烈主要在新疆境內,可分為姜太開、賈迪克等12個大氏族,每個氏族有分為多個小部落。克烈部多數分布在阿勒泰地區的7個縣,塔城地區的托里、烏蘇、沙灣縣和自烏蘇以東至巴里坤的天山一帶以及甘肅境內。乃蠻部落是民國時期中國哈薩克族的三大部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博爾塔拉地區近靠哈薩克斯坦的沿邊各縣,如哈巴河、吉木乃、和布克賽爾、額敏、塔城、博樂、溫泉以及伊犁的霍城、伊寧、尼勒克、鞏乃斯各縣,自烏蘇至巴里坤的天山中也都雜居有乃蠻人。乃蠻分為9大氏族,中國境內的多為托勒克塔依大氏族。黑宰部原是乃蠻部分支,從托勒克塔依部落大氏族的瑪塔依氏族中分化而來。黑宰部自19世末到伊犁地區定居後,人口發展迅速,成為該地區的一個大部落。阿勒班部分沙熱、吉布勒兩大氏族,主要分布在昭蘇、特克斯、鞏留縣。素宛部落主要分布在伊寧、霍城兩縣,下分都司巴格斯、坎巴格斯、托加爾斯坦、拜杜格4個大氏族。瓦克部落雜居在北疆的哈薩克族地區,常和克烈部一起住牧。原住在阿爾泰山及齋桑泊一帶,被稱為老瓦克;1930年代,有一批瓦克人遷到托里縣巴爾魯克山東部游牧,被稱為新瓦克。民國時期,克烈部和一部分乃蠻部哈薩克牧民曾不斷向東遷徙。[91]
北洋政府基本延續了清代對哈薩克族的治理政策,各哈薩克貴族、部落頭人重新封以各級爵位,楊增新治疆時將千戶、百戶改為農官、鄉約。國民政府時,在哈薩克地區推行保甲制,委任哈薩克頭人為區鄉保甲長。[22]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哈薩克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氏族部落不再具有社會組織形式的地位。[92]
人口及分布
中國哈薩克族人口於1911年時已接近20萬[16],1944年達43萬,1949年約為44萬,1979年87萬,1982年90萬,1985年96.4萬,2000年127.75萬。[15]:95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中國哈薩克族人口有146萬人,在普查的31個省級區劃和現役軍人中均有分布,生活在新疆的約占97%,人數均超過4000還有河南、廣東和甘肅三省。[93][94]在中國,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天山北部準噶爾盆地邊緣的廣大地區,包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以及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此外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烏魯木齊縣和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也有聚居區分布。2016年,哈薩克族占新疆總人口的6.88%,占伊犁州人口的21.1%[50]。哈薩克族在新疆是人口僅次於維吾爾族和漢族的第三大民族,在伊犁州是人口僅次於漢族和維吾爾族的第三大民族。[95]
歷史上,青海省也曾有哈薩克族聚居區,1954年曾在青海省設立地級區劃「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1984年,已改名「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州」的海西轄區內的哈薩克族在政府組織下遷往新疆,1985年5月21日,海西改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96]
自治地方
哈薩克族鄉
所屬省份 | 所屬地州市 | 所屬縣市區 | 哈薩克族鄉 |
---|---|---|---|
新疆 | 昌吉州 | 奇台縣 | 五馬場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奇台縣 | 喬仁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瑪納斯縣 | 旱卡子灘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瑪納斯縣 | 塔西河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瑪納斯縣 | 清水河子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阜康市 | 三工河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阜康市 | 上戶溝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昌吉市 | 阿什里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呼圖壁縣 | 石梯子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昌吉州 | 呼圖壁縣 | 獨山子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哈密地區 | 伊吾縣 | 前山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哈密地區 | 哈密市 | 德外里都如克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哈密地區 | 哈密市 | 烏拉台哈薩克族鄉 |
新疆 | 烏魯木齊市 | 米東區 | 柏楊河哈薩克族鄉 |
各地人口
位次 | 地區 | 總人口 | 哈薩克族 | 占哈薩克族 人口比例(%) |
占地區 少數民族 人口比例(%) |
占地區 人口比例(%) |
---|---|---|---|---|---|---|
合計 | 1,335,110,869 | 1,463,012 | 100 | 1.305 | 0.110 | |
31省份合計 | 1,332,810,869 | 1,462,588 | 99.971 | 1.306 | 0.110 | |
G1 | 西北 | 96,646,530 | 1,424,386 | 97.360 | 6.967 | 1.474 |
G2 | 中南 | 375,984,133 | 17,810 | 1.217 | 0.058 | 0.005 |
G3 | 華東 | 392,862,229 | 8,987 | 0.614 | 0.228 | 0.002 |
G4 | 西南 | 192,981,185 | 7,273 | 0.497 | 0.019 | 0.004 |
G5 | 華北 | 164,823,663 | 3,052 | 0.209 | 0.033 | 0.002 |
G6 | 東北 | 109,513,129 | 1,080 | 0.074 | 0.011 | 0.001 |
1 | 新疆 | 21,815,815 | 1,418,278 | 96.942 | 10.922 | 6.501 |
2 | 河南 | 94,029,939 | 4,805 | 0.328 | 0.428 | 0.005 |
3 | 廣東 | 104,320,459 | 4,602 | 0.315 | 0.223 | 0.004 |
4 | 甘肅 | 25,575,263 | 4,444 | 0.304 | 0.184 | 0.017 |
5 | 湖南 | 65,700,762 | 2,775 | 0.19 | 0.042 | 0.004 |
6 | 湖北 | 57,237,727 | 2,191 | 0.15 | 0.089 | 0.004 |
7 | 西藏 | 3,002,165 | 2,143 | 0.146 | 0.078 | 0.071 |
8 | 江蘇 | 78,660,941 | 2,124 | 0.145 | 0.552 | 0.003 |
9 | 貴州 | 34,748,556 | 2,093 | 0.143 | 0.017 | 0.006 |
10 | 廣西 | 46,023,761 | 1,884 | 0.129 | 0.011 | 0.004 |
11 | 四川 | 80,417,528 | 1,882 | 0.129 | 0.038 | 0.002 |
12 | 江西 | 44,567,797 | 1,718 | 0.117 | 1.128 | 0.004 |
13 | 北京 | 19,612,368 | 1,602 | 0.11 | 0.2 | 0.008 |
14 | 海南 | 8,671,485 | 1,553 | 0.106 | 0.109 | 0.018 |
15 | 福建 | 36,894,217 | 1,492 | 0.102 | 0.187 | 0.004 |
16 | 安徽 | 59,500,468 | 1,203 | 0.082 | 0.304 | 0.002 |
17 | 山東 | 95,792,719 | 1,116 | 0.076 | 0.154 | 0.001 |
18 | 雲南 | 45,966,766 | 896 | 0.061 | 0.006 | 0.002 |
19 | 陝西 | 37,327,379 | 794 | 0.054 | 0.419 | 0.002 |
20 | 浙江 | 54,426,891 | 695 | 0.048 | 0.057 | 0.001 |
21 | 青海 | 5,626,723 | 680 | 0.046 | 0.026 | 0.012 |
22 | 上海 | 23,019,196 | 639 | 0.044 | 0.231 | 0.003 |
23 | 天津 | 12,938,693 | 476 | 0.033 | 0.144 | 0.004 |
24 | 吉林 | 27,452,815 | 467 | 0.032 | 0.021 | 0.002 |
25 | 遼寧 | 43,746,323 | 448 | 0.031 | 0.007 | 0.001 |
26 | 內蒙古 | 24,706,291 | 377 | 0.026 | 0.007 | 0.002 |
27 | 河北 | 71,854,210 | 320 | 0.022 | 0.011 | 0 |
28 | 山西 | 35,712,101 | 277 | 0.019 | 0.296 | 0.001 |
29 | 重慶 | 28,846,170 | 259 | 0.018 | 0.013 | 0.001 |
30 | 寧夏 | 6,301,350 | 190 | 0.013 | 0.009 | 0.003 |
31 | 黑龍江 | 38,313,991 | 165 | 0.011 | 0.012 | 0 |
現役軍人 | 2,300,000 | 424 | 0.045 | 0.417 | 0.018 |
教育
1870年,卓塔阿吉在阿勒泰沙爾鐵勒克建立起了新疆境內的第一所經文學堂「卓塔阿吉麥德爾薩」,並從布哈拉請來木爾扎巴合大毛拉任伊瑪目。哈薩克族的著名進步詩人阿合提·烏魯木吉等許多阿勒泰哈薩克族的知名人士都曾在此學習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教規。1920年,阿合提在卓塔阿吉麥德爾薩原址建立了阿合提清真寺學堂。哈薩克族學者沙比提·努爾木哈米提在1875年左右修建的沙比提麥德爾薩也曾有很多阿勒泰哈薩克族名人求學。沙比提大毛拉去世後,塔塔乃毛拉、奧汗毛拉、買買江毛拉繼承了他的教學工作。1900年,馬米貝子請土耳其人卡克爾、烏孜別克人努爾哈布都拉大毛拉在承化克朗河畔創辦了「阿巴哈亞學校」。[98]在伊斯蘭經文學校中,除宗教課程外,還設歷史、地理、算術等課程。[99]
1908年,清政府派教使司到新疆指導興辦新式學堂,由於政府對哈薩克語教學未做考慮,所以這一改革對哈薩克族影響不大。同年,科布多辦事大臣錫恆又向清廷奏報阿爾泰開辦小學堂並設教務處一事,稱「阿爾泰蒙哈雜處,習俗異宜」,「亟宜興修學校,啟以文明,一以消其獷野之風,一以鼓其頹靡之氣」。[100]
1922年,新疆設立了省立蒙哈學校等培養了一批懂漢語文的哈薩克族知識分子。[101][102]
1951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批准的《關於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會議的報告》指出:「關於少數民族教育中的語文問題,會議規定凡有現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如蒙古、朝鮮、維吾爾、哈薩克、藏族,小學和中學的各科課程必須用本民族語文教學。」[99]在中國的高校中,伊犁師範學院、新疆教育學院、新疆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院校開設有哈薩克語言文學專業,其中中央民族大學的教學包含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學體系。與完善的高等教育相比,哈薩克語基礎教育的狀況並不樂觀。[103]進入21世紀後,由於居住在縣城的許多哈薩克家庭傾向於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學習,哈薩克語學校生源急速減少。為解決生源問題,教育部門實施哈漢合校,將各級哈語學校併入漢語學校。合校後,由於遠離居住地,很多學生不得不寄宿在學校。另一方面,許多學校尤其是鄉鎮學校不重視雙語班,盲目合校後,教學質量降低。部分小學甚至出現了90%學生為哈薩克族,卻不開設哈薩克語文課程的現象。[104]
沙塔爾·沙吾提自2000年7月獲任命為新疆教育廳廳長後,主導編寫的少數民族《語文》教材及教輔材料中被指存在「宣揚不利於國家統一及民族團結的『泛突厥主義』思想及『去中國化』的排漢論述」。2016年8月,陳全國任中共新疆黨委書記後,發現教材有「嚴重政治問題」,發文要求自治區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的所有教輔資料停止使用。[105][106][107][108]
名人
政治界
體育界
拳擊
- 托合塔爾別克·唐拉提汗:2023年世界男子拳擊錦標賽男子80公斤級銀牌得主、2022年亞洲運動會男子80公斤級金牌得主
- 哈那提·斯拉木:2008年北京奧運沉量級銅牌得主,後移民哈薩克
- 巴依克吾孜·達那別克:2022年杭州亞運超重量(92公斤)級銅牌得主
摔角
綜合格鬥
- 居馬別克·吐爾遜:外號「天山雪豹」,後移民哈薩克
- 沙依蘭·努爾丹別克
滑雪
- 巴亞尼·加林:中國女子越野滑雪運動員
速度滑冰
- 阿合娜爾·阿達克:中國國家隊成員,曾代表中國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109]
- 哈那哈提·木哈買提:中國國家隊成員,十四冬速度滑冰項目公開組男子團體追逐銀牌得主[110]
- 葉爾哈那提·阿依提納馬:十四冬速度滑冰項目公開組男子集體出發銀牌、男子團體追逐銅牌得主[111]
- 葉爾太·合蘭:十四冬速度滑冰項目公開組男子團體追逐銅牌得主[112]
演藝界
備註
- ^ 此處的自治區為縣級
參考文獻
- ^ 劉維新主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編. 新疆民族辞典.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10: 298. ISBN 7-228-03623-9.
- ^ 中国民委-哈萨克族-发展现状. [2021-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 ^ 劉學銚. 五胡興華: 形塑中國歷史的異族. 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2013-09-13. ISBN 9789866330445.
- ^ 蒙古对西域的统治与哈萨克族的近代化. 中國網.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楊思遠主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丛书 哈萨克斯坦经济.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6.03: 192. ISBN 978-7-5136-4054-1.
- ^ 6.0 6.1 6.2 6.3 6.4 6.5 6.6 厉声:历史上哈萨克汗国与中国睦邻关系的回顾.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2016-11-14 [2017-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郭蘭瑛,張應平,董平著. 新疆哈萨克民族文化现代化研究. 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14.11: 109. ISBN 978-7-5130-3131-8.
- ^ 張淑媛,蘇克勤編著. 中外历史大事概览.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04: 125. ISBN 978-7-215-07495-8.
- ^ 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編. 伊犁研究 史地篇.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5.03: 100. ISBN 978-7-5112-7723-7.
- ^ 周遠廉著. 清朝兴亡史 第5卷 全盛之时.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6.03: 385. ISBN 978-7-5402-4103-2.
- ^ 王靈桂主編. 新疆发展简史.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08: 50–52. ISBN 978-7-5097-7751-0.
- ^ 何新華著. 清代朝贡文书研究.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6.02: 460. ISBN 978-7-306-05603-0.
- ^ 13.0 13.1 13.2 張岩. 新疆近现代政府对哈萨克族的统治. 西北史地. 1996, (1): 47–56.
- ^ 厲聲,石嵐著.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14.04: 184. ISBN 978-7-5316-3828-5.
- ^ 15.0 15.1 15.2 馮瑞. 哈萨克族民族过程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4. ISBN 9787105062119.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何榮. 论近代中俄哈萨克族宗教发展的特点. 新疆地方志. 2006, (2): 60–64.
- ^ 17.0 17.1 努爾巴哈提·吐爾遜. 中國哈薩克族跨國移民研究——以哈薩克斯坦為例. 《西北民族研究》 , 2016 (1) :85-98
- ^ 熱合木江·沙吾提編著. 哈萨克族传统习俗文化. 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9.06: 283. ISBN 978-7-5425-0977-2.
- ^ 清代新疆民族. 鳳凰網.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 ^ 馮瑞(熱依曼)著. 哈萨克族民族过程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05: 138–141. ISBN 7-105-06211-8.
- ^ 杨增新纵横捭阖护天山. 鳳凰網. 北京晚報.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 ^ 22.0 22.1 哈萨克族-历史沿革. 國家民委網站-摘自《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中國少數民族》卷. [2017-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9).
- ^ 政協青海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所編印. 哈萨克族迁居青海始末. 青海文史資料選輯.
- ^ 新疆三區革命史,民族出版社,1998年
- ^ 25.0 25.1 阿地里·居瑪吐爾地. 中华民族全书·中国柯尔克孜族.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2年. ISBN 978-7-227-04758-2.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楊衍銀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 中华著名烈士 第27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05: 112–117. ISBN 7-5073-1351-4.
- ^ 杨耀健,抗战时期的中苏外交,文史精华2005年第12期.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4).
- ^ 28.0 28.1 新疆民族军,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2008-12-10.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6).
- ^ 周竞红,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战士,中国民族宗教网,2009-07-24.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6).
- ^ 30.0 30.1 30.2 新疆民族军,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2008-12-10.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6).
- ^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 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13卷 边疆与少数民族.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5.03: 40–41. ISBN 978-7-305-14838-5.
- ^ 張治中著. 张治中回忆录 第2版.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4.04: 384. ISBN 978-7-5075-4158-8.
- ^ 菅志翔,結構、現實需要與文化傳承——以烏斯滿的行為邏輯和社會互動為例,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 ^ 王柯.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1930年代至1940年代.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 296–298. ISBN 9789629965006.
- ^ Benson, Linda. The Ili Rebellion: the Moslem challenge to Chinese authority in Xinjiang, 1944-1949. M.E. Sharpe. 1990: 97 [2017-10-31]. ISBN 0-87332-50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 ^ 黃建華著. 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04: 162. ISBN 7-105-05473-5.
- ^ 馬效忠著. 马步芳传.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2.10: 452. ISBN 978-7-5034-3381-8.
- ^ 宋希濂. 新疆三年见闻录. [2017-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賀靈主編.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9.08: 176. ISBN 978-7-228-12777-1.
- ^ 刘永加,新疆因为什么两次组团参加新政协,人民政协网,2014-02-27.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4).
- ^ 厲聲. 三区革命运动中的“二次革命”及其背景. 石河子大學學報. 2011年, (第2期).
- ^ 李景田主編.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1921-20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2011.04: 679. ISBN 978-7-5035-4491-0.
- ^ 史海泉.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党建工作经验探究. 人民論壇. 2013, (17) [2017-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1949年档案之三十九:新疆起义(图). 中國新聞網. 中國檔案資訊網.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45.0 45.1 賽福鼎·艾則孜. 1955年10月1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 ^ 張明金等主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第3版. 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08: 148–149. ISBN 7-5033-1940-2.
- ^ 尹家民. 新疆,王震的荣耀之地.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7).
- ^ 揭秘纵横新疆数十年的“巨匪”乌斯满最后岁月. 大公網. 鳳凰網歷史.
- ^ 王國強. 走进回族.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8: 122 [2018-01-01]. ISBN 97872270369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1).
- ^ 50.0 50.1 吳楚克; 趙環宇. 哈萨克族:在欧亚地缘政治博弈中举足轻重. 中國民俗學網. 中國民族報.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宋國濤著. 开国第一任司令员.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3.04: 167. ISBN 978-7-5115-1521-6.
- ^ 高小強,鐵文英編著.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概论.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5.04: 172. ISBN 978-7-5660-0822-0.
- ^ 柴生祥主編. 甘肃民族工作概览.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2014.11: 279. ISBN 978-7-5421-2761-7.
- ^ 中共格爾木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组织史 1952.9-1987.10 自编本. 中共格爾木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 1987.10: 12–13.
- ^ 劉新海. “青海村”里的哈萨克人. 阿克塞哈薩克文化網. 阿勒泰新聞網. [201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9).
- ^ 郅振璞. 流浪哈萨克定居了. 人民日報. 2007-06-24 [2017-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1).
- ^ 青海唯一哈萨克族村落“华丽转身”. 鳳凰網-新華網. [2017-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1).
- ^ 杜曼·加合甫. 新疆哈萨克语学校教学现状调查. 語言田野調查實錄(十). [2017-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3).
- ^ 59.0 59.1 哈萨克族语言文字. 新疆語言文字. [2017年3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4月1日).
- ^ 60.0 60.1 哈萨克族语言文字. 中國網-精河新聞網. [2017-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1).
- ^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伊犁綠河谷. 哈萨克族民俗风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源縣政府網站. 2017-06-14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 ^ 民族文字--哈萨克文. 東方網. [201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第二部分 现行文字5.哈萨克文. 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7-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1).
- ^ 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1).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老文字的决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屆人大常委會十七次會議. 1982年9月13日.
- ^ 哈萨克族. 中央政府入口網站. 國家民委網站. [2017-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8).
- ^ 67.0 67.1 67.2 哈萨克族风俗简介. 阿勒泰新聞網. [2017-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6).
- ^ 加娜爾·加汗. 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新疆社會經濟. 1998, (2): 72–75.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編. 中华文脉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烏魯木齊: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10: 54–55. ISBN 978-7-5469-6400-3.
- ^ 哈萨克族. 中國網-民族工作大全. [2017-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1).
- ^ 《親歷者》編輯部編著. 中国最美的地方 绚丽新疆.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5.06: 196. ISBN 978-7-113-19740-7.
- ^ 72.0 72.1 王曉莉.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五洲傳播. 2007-8: 59 [2017-10-25]. ISBN 97875085116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5).
-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中國民族統計年鑑.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 ^ 74.0 74.1 74.2 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服饰奇葩). 人民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1).
- ^ Kazakh women never wore hijab (PHOTOS). 哈薩克國際通訊社.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5).
- ^ 民族服饰 哈萨克族.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1).
- ^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羅彬. 新疆哈萨克族婚礼仪式传播研究. 人民網. 今傳媒. 2015-05-07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 ^ 78.0 78.1 78.2 78.3 78.4 賽力克·木胡什. 哈萨克族婚俗. 民族畫報. [2017-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中國少數民族民俗大辭典編寫組編.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5.01: 178. ISBN 7-204-01975-X.
- ^ 帕提曼. 哈萨克族民俗文化:暨哈萨克族研究资料索引:1879-2005.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10: 100–101. ISBN 978-7-105-09630-5.
- ^ 耿德奎主編. 乌苏四棵树煤炭志.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9.01: 33–34. ISBN 978-7-228-12259-2.
- ^ 82.0 82.1 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中國網. [2017-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2008-03-28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2008-06-16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2011-06-09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2014-12-03 [2017-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
- ^ 87.0 87.1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委會編.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汇编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其档案集成 第4辑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第42卷.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5.12: 578. ISBN 7-81108-045-1.
- ^ 《昌吉回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編.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概况丛书 昌吉回族自治州概况. 《昌吉回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 1984.08: 66.
- ^ 蘇北海. 近现代新疆哈萨克族宗法氏族部落: 16–21.
- ^ 田衛疆主編;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新疆历史与文化 2006.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10: 240–241. ISBN 978-7-228-10790-2.
- ^ 阿布都力江.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部落分布与迁徙.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4)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 ^ 蔡俊堂主編. 酒泉历史文化读本.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5.03: 301. ISBN 978-7-5490-0817-9.
- ^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7-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0).
- ^ 哈萨克族简介. 中央民族大學哈語系. [2017-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3).
- ^ 田雪原主編. 中国民族人口 第4集. 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5.11: 126–127. ISBN 7-80202-140-5.
- ^ 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年鑑編輯委員會編. 海西年鉴 1988.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0.02: 26. ISBN 7-225-00339-9.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stats.gov.cn. [2017-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 ^ 葛豐交; 房若愚. 伊斯兰教对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影响. 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6, (2): 16-21.
- ^ 99.0 99.1 戴慶; 廈董艷.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2017-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柳岳武. 清末“开蒙智”探微 ——以代表性蒙旗为中心. 我有話要說……. 史學月刊. [2017-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夏仕武.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7.
- ^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 教育大辞典.第4卷,民族教育,华侨华文教育,港澳教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07: 25. ISBN 7-5320-2720-1.
- ^ 蘇德編. 中国边境民族教育论.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2.03: 229–230. ISBN 978-7-81108-995-0.
- ^ 新疆財經學院編. 从传统到现代 新疆民族教育改革十年. 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07: 12. ISBN 7-5370-6117-3.
- ^ 传新疆维文教材涉去中国化 被停用. 中央通訊社. 2017-10-17 [2017-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 ^ RFA独家:新疆全面停用维、哈文字辅选教材. [2017-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3).
- ^ 王亞虹. 自治区党委党校、新疆行政学院举行专题民主生活会辅导党课. 新疆黨校. [2018-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0).
- ^ 教材涉分裂主义 3新疆高官遭查. 中時電子報. 旺報.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4).
- ^ 林至柔. 滑冰女將阿合娜爾 冬奧新寵兒 新疆正妹上熱搜 被讚又颯又美. 旺報 (中國時報). 2022-02-11 [2024-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6).
- ^ 哈那哈提·木哈买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信息發布系統. [2024-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4).
- ^ 叶尔哈那提·阿依提纳马.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信息發布系統. [2024-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4).
- ^ 叶尔太·合兰.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信息發布系統. [2024-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4).
擴展閱讀
- 李儒忠. 新疆哈薩克族現代教育發展研究. 新疆大學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631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