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殿
41°53′54″N 12°28′36″E / 41.89833°N 12.47667°E
萬神殿 | |
---|---|
概要 | |
類型 | 古羅馬神廟 |
建築風格 | 古羅馬建築 |
用途 | 博物館 |
地點 | 義大利羅馬第九區 弗拉米尼烏斯競技場 |
地址 | Piazza della Rotonda, 00186 Roma RM、Piazza della Rotonda 18, 00186 Roma、Piazza Della Rotonda, Roma |
座標 | 41°53′55″N 12°28′36″E / 41.8986°N 12.4768°E |
郵政編碼 | 00186 |
興建期 | 113–125 AD (current building) |
高度 | |
高度 | 43.3 米 |
技術細節 | |
材料 | 混凝土 |
建築面積 | 2,000 平方米、1,500 平方米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 |
保護情況 | 義大利國家遺跡[*] |
網站 | |
https://www.pantheonroma.com/ http://www.polomusealelazio.beniculturali.it/index.php?it/232/pantheon http://www.pmlaz.beniculturali.it | |
地圖 | |
The location of the church today Click on the map to see marker. |
萬神殿(義大利語:Pantheon,拉丁語:Pantheum),又譯萬神殿、潘提翁神殿,位於義大利羅馬,是一座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為教堂。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由於其完美的古典幾何比例,萬神殿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使的設計」。
萬神殿始建於羅馬共和國向帝國轉變時期(約前29-19年),屋大維的副手馬庫斯·阿格里帕受委託修建了一座早期神廟。後於公元80年焚毀。圖密善皇帝修復後又於110年左右焚毀。120年代,由哈德良皇帝重建。[1]
這座建築總體呈圓柱形,在山牆下有一條由大型花崗岩科林斯柱組成的門廊(一級有8根,後面有兩組四根)。一個長方形的前廳將門廊與圓形的大廳連接起來,圓形大廳位於一個帶圍堰的混凝土穹頂下,中央有一個寓意通向天堂的圓形開孔。萬神殿的穹頂在建成近兩千年後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穹頂。[2]半球體的高度和內圓的直徑相同,有43公尺(142英尺)。[3]
萬神殿是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築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被持續使用。自7世紀以來,萬神殿一直被用作一座教堂,專門供奉「聖母和殉道者們」 (拉丁語:Sancta Maria ad Martyres,但非正式地稱為「Santa Maria Rotonda」)[4]。萬神殿前的廣場被稱為羅通達廣場。萬神殿是國家財產,由義大利文化遺產及旅遊部通過拉齊奧馬球博物館管理。2013年,參觀萬神殿的人數超過600萬。
萬神殿巨大的圓形穹頂單元,帶有傳統的神廟門廊,在古羅馬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在古典復興時期,它成為了一個標準樣板,並被後來的建築師多次借鑑。[5]
歷史
萬神殿始建於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相傳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69年12月19日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上邊的銘文刻著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盧奇烏斯之子馬庫斯·阿格里帕在第三次擔任執政官時所建),但已很難考證這部分是否來自阿格里帕時代。
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為剷除異教影響,三角楣上的浮雕和廟內的眾神雕像被搗毀,但建築保留了下來。這一時期雖然廟內的大理石和穹頂上的鍍金青銅板屢次被盜,但最終都重新尋獲。中世紀時期門廊正上方加蓋了一座鐘塔。
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義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1435年,東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該建築進行保護。
17世紀中葉,當聖座準備重建聖伯多祿大殿時,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伯多祿大殿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烏爾巴諾八世為了仿造其他中世紀時期的教堂,下令拆除中世紀鐘塔,並在門廊兩側建兩座巴洛克風格的鐘塔。這些作為都引起了羅馬人的不滿,拉丁諺語「蠻族沒做的事,巴貝里尼做了」(「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由此而來。巴貝里尼(Barberini)是烏爾巴諾八世的姓氏。
不過義大利人最終還是報了仇:在為義大利第一位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造墓時,人們特地熔化了聖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來做墓地裝飾,象徵性地奪回了萬神廟的青銅;而兩座鐘塔也最終在1883年被拆除。
萬神殿今天還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建築結構
萬神殿的結構簡潔明瞭,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個洞也是萬神殿唯一的採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
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萬神殿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
萬神殿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能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蹟。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麼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們後來利用分析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特殊,是使用來自那不勒斯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粒料。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粒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圖集
-
陰天的萬神殿
-
2016年使用魚眼鏡頭拍攝的圓頂照片。
-
2006年從Piazza della Minerva向東南方望去的萬神殿。
-
從揚尼科洛山上看到的萬神殿圓頂。
-
夜晚的萬神殿
-
2013年拍攝的萬神殿
-
橫向遠觀門廊景色。
-
由下往上看向門廊頂
-
夜晚拍攝的圓頂
-
祭壇
-
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之墓「國家之父」
埋葬於萬神殿的名人
對建築藝術的影響
作為古羅馬紀念性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名作,萬神殿對西方建築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布魯內萊斯基的直徑達42米的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1436年完工。[6]
萬神殿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世界各國建築師應用在許許多多議會、教堂、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如濟安·貝尼尼設計的聖塔瑪麗亞阿桑塔教堂(1664年)[7]、馬爾他的莫斯塔圓頂教堂[8]、英國的胡爾島住宅、那不勒斯的保羅聖芳濟教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麥克勞林大樓、加拿大蒙特婁銀行總行大樓、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維吉尼亞大學的托馬斯·傑斐遜圖書館[7]、傑斐遜紀念堂、德國國會大廈、莫爾黑德天文和科學中心、坎培拉澳洲戰爭紀念館、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以及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大禮堂等。
另見
- 羅馬尼亞雅典娜神廟
- 巴黎先賢祠
- 名人堂
- 名人墓地
- 里斯本國家先賢祠
- 委內瑞拉國家先賢祠
- 國家英雄萬神殿
- 英雄萬神殿
- 多米尼加共和國國家萬神殿
- 海地國家先賢紀念館
- 聖費爾南多萬神殿
- 曼徹斯特中央圖書館
- 東南大學大禮堂
- 古羅馬建築
腳註
- ^ MacDonald 1976,第94–132頁
- ^ Moore, David. The Pantheon. romanconcrete.com. 1999 [September 2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1).
- ^ Rasch 1985,第119頁
- ^ MacDonald 1976,第18頁
- ^ Summerson (1980), 38–39, 38 quoted
- ^ Ross 2000
- ^ 7.0 7.1 Summerson (1980), 38–39
- ^ Schiavone, Michael J. Dictionary of Maltese Biographies Vol. 2 G–Z. Pietà: Pubblikazzjonijiet Indipendenza. 2009: 989–990. ISBN 9789993291329.
參考資料
- Cinti, Siro; De Martino, Federico; Carandini, Andrea; De Carolis, Marco; Belardi, Giovanni. Pantheon. Storia e Futuro / History and Future. Rome, Italy: Gangemi Editore. 2007. ISBN 978-88-492-1301-0 (義大利語).
- Claridge, Amanda. Rome. Oxford Archaeological Guides. Oxford Oxfordsh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19-288003-9.
- Cowan, Henry. The Master Builders: : A History of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From Ancient Egypt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77. ISBN 0-471-02740-5.
- Favro, Diane. Making Rome a World City.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August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34–263. ISBN 978-0-521-00393-3.
- Hetland, L. M. Dating the Pantheon. Journal of Roman Archaeology. 2007, 20 (1): 95–112. ISSN 1047-7594. doi:10.1017/S1047759400005328.
- King, Ross. Brunelleschi's Dome. London: Chatto & Windus. 2000. ISBN 0-7011-6903-6.
- Kleiner, Fred S. A History of Roman Art.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2007. ISBN 978-0-534-63846-7.
- Lancaster, Lynne C. Concrete Vaulted Construction in Imperial Rome: Innovations in Contex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84202-6.
- Loewenstein, Karl. The Governance of Rome. The Hague,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 1973. ISBN 978-90-247-1458-2.
- MacDonald, William L. The Pantheon: Design, Meaning, and Progen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ISBN 0-674-01019-1.
- Marder, Tod A. Specchi's High Altar for the Pantheon and the Statues by Cametti and Moderati.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Publications, Ltd.). 1980, 122 (922): 30–40. JSTOR 879867.
- Marder, Tod A. Alexander VII, Bernini, and the Urban Setting of the Panthe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991, 50 (3): 273–292. JSTOR 990615. doi:10.2307/990615.
- Mark, R.; Hutchinson, P.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antheon. Art Bulletin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1986, 68 (1): 24–34. JSTOR 3050861. doi:10.2307/3050861.
- Ramage, Nancy H.; Ramage, Andrew. Roman art : Romulus to Constantine 5t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9. ISBN 978-0-13-600097-6.
- Rasch, Jürgen. Die Kuppel in der römischen Architektur. Entwicklung, Formgebung, Konstruktion, Architectura. Architectura. 1985, 15: 117–139.
- Roth, Leland M.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Its Elements, History, And Meaning.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ISBN 0-06-438493-4.
- Stamper, John W. The Architecture Of Roman Temples: The Republic To The Middle Empire. The Edinburgh Buil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81068-X.
- Summerson, John (1980), 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1980 edition, Thames and Hudson World of Art series, ISBN 0-500-20177-3
- Thomas, Edmund.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the Pantheon from Agrippa to Septimius Severus via Hadrian. Hephaistos. 1997, 15: 163–186.
- Wilson-Jones, Mark. Principles of Roman Architec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300-10202-X.
外部連結
關於Pantheon 的圖書館資源 |
- Official webpage from Vicariate of Rome website
- Pantheon Live Webca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ve streaming Video of the Pantheon
- Pantheon Ro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irtual Panorama and photo gallery
- Pantheon, article in Platner's Top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Rome
- Pantheon Rome vs Pantheon Par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omás García Salgado, "The geometry of the Pantheon's vaul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antheon at Great Buildings/Architecture Week website
- Art & History Pantheon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1-24.
- Summer solstice at the Pantheon
- Structurae資料庫中Pantheon的數據
- Video Introduction to the Panthe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anoramic Virtual Tour inside the Panthe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igh-resolution 360° Panoramas and Images of Pantheon | Art Atl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udio guide Pantheon Ro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