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Matin Luther/论大同与小康
论大同与小康
大同和小康,是两种不相同的社会制度。儒家认为,在大同世界里,人们都不会将物资据为己有,反而怕自己为社会出力不够;老人、小孩、寡妇、鳏夫和伤残的人都可以得到供养,人民生活无休。而小康社会里,人们都只会为自己出力,将物资据霸占,并且出现了阶级的差别。明显地,大同世界比小康社会似乎好得多;孔子亦似乎比较向往的是大同世界。然而,整体来说,儒家思想一直在提倡礼制、阶级和家庭,似乎又比较倾向小康社会。到底为何,儒家思想会这样自相矛盾的呢?
这问题看起来似乎很艰深,事实上却是十分简单。其实儒家思想之所以以小康为目标,而不是以大同为目标,是一个很聪明的行为。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确很伟大,可是,伟大的理想,才是最难实现的啊!要求当权者放下权力,富人放下财产,奸臣放下野心,然后要求人人都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大同世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比要使一只骆驼穿过一个针孔,更要困难。为什么?因为人毕竟也是人啊,人总是自私的。当一个小孩子正在品尝他最喜欢的雪糕的时候,就算是他的父母,问他一句:“可不可以让我吃一口?”通常,这小孩子也不愿意。就算他真是让你吃一口,他心里其实是很不愿意让你吃的;因为,他把这个雪糕当成是自己的东西,将这个雪糕据为己有了。所以,相对大同来说,小康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既然小康比较容易实现的话,那么,强调“现实”的儒家当然就会选择一个较容易实现的理想世界。
然而,我认为,这是一个逃避问题的方法。的确,要在现今这个文明社会里,推行三皇五帝的大同社会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现今的社会,不可能所有人也愿意将自己的财产分配给别人,也不可能所有人也愿意无条件的为社会出一点力。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沉沦在“小康”这个表面美丽,内里却丑恶的社会当中。表面上,小康社会一片繁荣的现象,歌舞声平;可是,在繁华的背后,却充满了权力的争斗,阶级的差别,礼仪的迂腐,以及世袭制度的不公平。在小康社会里,人因为自己的自私,而尽量将资源独吞;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看不起别人;因为自己的奸险,以为别人也是同样的奸险,就与别人有了隔膜。由此可见,小康社会并不是我们眼中,也不是儒家眼中,这么理想的社会。
大同社会,的确是难以实现的。儒家说,人性本善;可是,如果人的性真是善的话,那么,为何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依然不可以回到大同社会去呢?人的本性若真是善的话,那么,大同世界就很容易达到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正如荀子所说,人要透过礼教“化性起伪”,社会才可以变得安定。就如我之前在《人性的本质》一文当中所说,人之所以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都是因为后天的教导所致的。如果人真是性本善的话,那么,人就无须太多后天的教训,也不用小康社会里所谓的礼教。那就是说,我们现今的社会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大同社会,这个理想中的世界,因为人性本善,改去人性中的恶,是容易的。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啊!正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日”,要改去人性的恶的部分,并不容易;何况要每一个人也将恶的部分改掉,更是没有可能的。大同社会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人放不下自己的自私、对别人的不信任和对别人的偏见,这些恶的性格。
当然,有些人马上就会问:若然人要放下自己本性的恶,是很困难的话,那么,当初为何又会有大同社会的出现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原始的社会里,人类掌握的技术和拥有的资源都不足,自然就少了机会去将公共资源霸占。由于以前的原始人,都是由拥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一群家庭成员组成的;既然大家也是自己的家人,自然就少了不信任对方的理由。既然大家也是一家人,就更加不可以歧视对方,反而要互相帮助和扶持,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当人类进入了耕种的时代,粮食和人口开始增加,便出现了纷争。人类拥有的粮食多了,人便会将收成储存起来,形成资产;人就开始因为互相妒忌对方的资产,而发生争执。人口愈来愈多了,渐渐地,一个家族的成员便由不到一百多人,变成一千多人;因为土地不足的关系,人便开始远离自己家族的土地,与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住在一起,自然就会起更多纷争。纷争渐渐发展下去,就会形成战争;战争中的胜利者便开始奴役战败者,把他们当成奴隶,并轻视他们,形成了阶级之别。结果,大同世界,就是这样灭亡了;继续发展下去,便会有一个至高的统治者打败了其他的家族,成为君主,并且实施所谓的礼教,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形成所谓的小康社会。
那么,既然大同社会是我们遥不可及的,而小康社会却只不过是金玉其外的,那么,我们应以一个怎么样的理想社会,作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呢?我们就得由大同和小康之间取一个平衡。既然人是性本恶的话,就必须加以控制人性的恶,所以,我们就不能放弃小康社会中的法律;也不能完全摆脱小康社会财产私有化的现象,以免对富人做成不公平;亦不可以完全脱离阶级的限制,因为这样会对那些辛辛苦苦,才得到今天的名誉和地位的人不公道。所以,我认为,社会必须要有法律去约束人民,又要保障所有人的私有财产,以及减少阶级之间的冲突,并且协助那些辛勤工作,希望提升其社会阶级的人。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就更复杂了。我们总不能奉行小康社会中的专制独裁政权,但也不可能恢复大同世界的无政府形态,因为这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所以,当权者应该压抑自己本身恶的本性,以体恤和关心人民的政策来统治国家。人民亦应当尊敬当权者,除非当权者对人民多行不义。当权者的产生方面,我认为,完全由人民直选的共和制,虽然表面上比较接近大同世界;可是,这不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因为,在真正民主的共和制社会中,政党轮替的现象是无可避免的,总会有不同政见的人先后当选为最高的统治者。正因为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现在当选为最高统治者的人,厌恶以前的统治者的政策,将这些政策全部废除;但这些政策当中,其实是对人民有利的话,这样,便对人民的利益有所损害了。本来,人民是可以作为一个监察统治者的作用,可以阻止当权者胡作非为;可是,如果当权者在推翻前人的建树,但同时推出一些表面对人民有利的“善政”的话,那就糟糕了。人民便会容让当权者将以前的政策全部推翻,并支持当权者推行的新政策,最后受害的还是人民。在历史上,这种例子可有不少;拿破仑、希特勒、墨索里尼,以及毛泽东,当初都是以推出一些合符人民需求的政策,然后顺理成章地将以前留下来的政策推翻,并且渐渐地实行自己的野心,最后,使人民受害。所以,我认为,站在人民的角度来说,真正对人民又利的政权,应是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君主立宪制的政府。君主的存在有什么好处呢?一般来说,在君主立宪制底下最有实权的人──首相,任期都只有四到五年最多,就算连任,当权的日子也只有八到十年。一般来说,首相都是由议会或者人民选出的,自然就会有政党轮替的情况出现,所以便会有机会出现共和制中政策不稳定的问题;可是,君主却是终身制的,只要他没有在有生之年当中放弃王位,他依然是君主;他便能够有稳定政策的作用。如果法律给他权力去监察首相的行为的话,只要首相作出了一些有违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他就运用他的权力可以阻止首相。所以,作为君主的人必然是一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并且要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精确的能力,才能监察政府的各种政策是否对国家和人民有利。身为国家元首的君主,更有责任要去为人民向首相和内阁争取利益,也应该为减少阶级斗争而出力。他亦绝对不应独裁,要接受法律的约束。由于他代表人民,他就应由人民以民主的投票方式选出,或是由一个能够代表人民的议会推选出。君主不应将自己的王位世袭,但亦应培养自己的子孙能继承自己的王位;若然他的子孙全部都不是政治人才的话,他就应当让另一个得到人民支持的贵族或有名望的人,透过选举而承继他的王位;就算他的子孙真是能够胜任君主一职,他们亦应先经过民主选举,在得到人民大力支持的大前提下,登上王位。因为君主的最大职责是监察政府,所以几个君主共同执政,会比一个君主独自执政来得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更能监察政府的施政;所以,要参选成为君主的人,最好是几个人一同参选,在当选之后,共同执政。
结语,大同和小康,当然前者比后者理想;可是,大同世界的实现,却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就应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既保留了小康社会的政治部分政治制度,同时以和解阶级的对立的社会问题,使人民团结起来,和睦相处;又选出一个能够爱民如子的君主监察政府的行为,防止暴政的出现,同时为人民谋福利,理想的社会就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