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Matin Luther/論大同與小康
論大同與小康
大同和小康,是兩種不相同的社會制度。儒家認為,在大同世界裡,人們都不會將物資據為己有,反而怕自己為社會出力不夠;老人、小孩、寡婦、鰥夫和傷殘的人都可以得到供養,人民生活無休。而小康社會裡,人們都只會為自己出力,將物資據霸佔,並且出現了階級的差別。明顯地,大同世界比小康社會似乎好得多;孔子亦似乎比較嚮往的是大同世界。然而,整體來說,儒家思想一直在提倡禮制、階級和家庭,似乎又比較傾向小康社會。到底為何,儒家思想會這樣自相矛盾的呢?
這問題看起來似乎很艱深,事實上卻是十分簡單。其實儒家思想之所以以小康為目標,而不是以大同為目標,是一個很聰明的行為。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確很偉大,可是,偉大的理想,才是最難實現的啊!要求當權者放下權力,富人放下財產,奸臣放下野心,然後要求人人都相親相愛,互相幫助,從而實現大同世界,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比要使一隻駱駝穿過一個針孔,更要困難。為甚麼?因為人畢竟也是人啊,人總是自私的。當一個小孩子正在品嘗他最喜歡的雪糕的時候,就算是他的父母,問他一句:「可不可以讓我吃一口?」通常,這小孩子也不願意。就算他真是讓你吃一口,他心裡其實是很不願意讓你吃的;因為,他把這個雪糕當成是自己的東西,將這個雪糕據為己有了。所以,相對大同來說,小康是比較容易實現的。既然小康比較容易實現的話,那麼,強調「現實」的儒家當然就會選擇一個較容易實現的理想世界。
然而,我認為,這是一個逃避問題的方法。的確,要在現今這個文明社會裡,推行三皇五帝的大同社會制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現今的社會,不可能所有人也願意將自己的財產分配給別人,也不可能所有人也願意無條件的為社會出一點力。但是,我們絕對不可以沉淪在「小康」這個表面美麗,內裡卻醜惡的社會當中。表面上,小康社會一片繁榮的現象,歌舞聲平;可是,在繁華的背後,卻充滿了權力的爭鬥,階級的差別,禮儀的迂腐,以及世襲制度的不公平。在小康社會裡,人因為自己的自私,而盡量將資源獨吞;因為自己的偏見,而看不起別人;因為自己的奸險,以為別人也是同樣的奸險,就與別人有了隔膜。由此可見,小康社會並不是我們眼中,也不是儒家眼中,這麼理想的社會。
大同社會,的確是難以實現的。儒家說,人性本善;可是,如果人的性真是善的話,那麼,為何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依然不可以回到大同社會去呢?人的本性若真是善的話,那麼,大同世界就很容易達到了。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正如荀子所說,人要透過禮教「化性起偽」,社會才可以變得安定。就如我之前在《人性的本質》一文當中所說,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惡之心,都是因為後天的教導所致的。如果人真是性本善的話,那麼,人就無須太多後天的教訓,也不用小康社會裡所謂的禮教。那就是說,我們現今的社會可以輕而易舉實現大同社會,這個理想中的世界,因為人性本善,改去人性中的惡,是容易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啊!正所謂「學好三年,學壞三日」,要改去人性的惡的部分,並不容易;何況要每一個人也將惡的部分改掉,更是沒有可能的。大同社會之所以難以實現,是因為人放不下自己的自私、對別人的不信任和對別人的偏見,這些惡的性格。
當然,有些人馬上就會問:若然人要放下自己本性的惡,是很困難的話,那麼,當初為何又會有大同社會的出現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原始的社會裡,人類掌握的技術和擁有的資源都不足,自然就少了機會去將公共資源霸佔。由於以前的原始人,都是由擁有相同血緣關係的一群家庭成員組成的;既然大家也是自己的家人,自然就少了不信任對方的理由。既然大家也是一家人,就更加不可以歧視對方,反而要互相幫助和扶持,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當人類進入了耕種的時代,糧食和人口開始增加,便出現了紛爭。人類擁有的糧食多了,人便會將收成儲存起來,形成資產;人就開始因為互相妒忌對方的資產,而發生爭執。人口愈來愈多了,漸漸地,一個家族的成員便由不到一百多人,變成一千多人;因為土地不足的關係,人便開始遠離自己家族的土地,與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住在一起,自然就會起更多紛爭。紛爭漸漸發展下去,就會形成戰爭;戰爭中的勝利者便開始奴役戰敗者,把他們當成奴隸,並輕視他們,形成了階級之別。結果,大同世界,就是這樣滅亡了;繼續發展下去,便會有一個至高的統治者打敗了其他的家族,成為君主,並且實施所謂的禮教,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形成所謂的小康社會。
那麼,既然大同社會是我們遙不可及的,而小康社會卻只不過是金玉其外的,那麼,我們應以一個怎麼樣的理想社會,作為我們社會的發展方向呢?我們就得由大同和小康之間取一個平衡。既然人是性本惡的話,就必須加以控制人性的惡,所以,我們就不能放棄小康社會中的法律;也不能完全擺脫小康社會財產私有化的現象,以免對富人做成不公平;亦不可以完全脫離階級的限制,因為這樣會對那些辛辛苦苦,才得到今天的名譽和地位的人不公道。所以,我認為,社會必須要有法律去約束人民,又要保障所有人的私有財產,以及減少階級之間的衝突,並且協助那些辛勤工作,希望提升其社會階級的人。至於政治制度方面的問題,就更複雜了。我們總不能奉行小康社會中的專制獨裁政權,但也不可能恢復大同世界的無政府形態,因為這只會帶來更多的混亂。所以,當權者應該壓抑自己本身惡的本性,以體恤和關心人民的政策來統治國家。人民亦應當尊敬當權者,除非當權者對人民多行不義。當權者的產生方面,我認為,完全由人民直選的共和制,雖然表面上比較接近大同世界;可是,這不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因為,在真正民主的共和制社會中,政黨輪替的現象是無可避免的,總會有不同政見的人先後當選為最高的統治者。正因為這樣,問題就來了;如果現在當選為最高統治者的人,厭惡以前的統治者的政策,將這些政策全部廢除;但這些政策當中,其實是對人民有利的話,這樣,便對人民的利益有所損害了。本來,人民是可以作為一個監察統治者的作用,可以阻止當權者胡作非為;可是,如果當權者在推翻前人的建樹,但同時推出一些表面對人民有利的「善政」的話,那就糟糕了。人民便會容讓當權者將以前的政策全部推翻,並支持當權者推行的新政策,最後受害的還是人民。在歷史上,這種例子可有不少;拿破崙、希特拉、墨索里尼,以及毛澤東,當初都是以推出一些合符人民需求的政策,然後順理成章地將以前留下來的政策推翻,並且漸漸地實行自己的野心,最後,使人民受害。所以,我認為,站在人民的角度來說,真正對人民又利的政權,應是一個真正民主自由的君主立憲制的政府。君主的存在有甚麼好處呢?一般來說,在君主立憲制底下最有實權的人──首相,任期都只有四到五年最多,就算連任,當權的日子也只有八到十年。一般來說,首相都是由議會或者人民選出的,自然就會有政黨輪替的情況出現,所以便會有機會出現共和制中政策不穩定的問題;可是,君主卻是終身制的,只要他沒有在有生之年當中放棄王位,他依然是君主;他便能夠有穩定政策的作用。如果法律給他權力去監察首相的行為的話,只要首相作出了一些有違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他就運用他的權力可以阻止首相。所以,作為君主的人必然是一個愛民如子的明君,並且要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精確的能力,才能監察政府的各種政策是否對國家和人民有利。身為國家元首的君主,更有責任要去為人民向首相和內閣爭取利益,也應該為減少階級鬥爭而出力。他亦絕對不應獨裁,要接受法律的約束。由於他代表人民,他就應由人民以民主的投票方式選出,或是由一個能夠代表人民的議會推選出。君主不應將自己的王位世襲,但亦應培養自己的子孫能繼承自己的王位;若然他的子孫全部都不是政治人才的話,他就應當讓另一個得到人民支持的貴族或有名望的人,透過選舉而承繼他的王位;就算他的子孫真是能夠勝任君主一職,他們亦應先經過民主選舉,在得到人民大力支持的大前提下,登上王位。因為君主的最大職責是監察政府,所以幾個君主共同執政,會比一個君主獨自執政來得更具有代表性和客觀性,更能監察政府的施政;所以,要參選成為君主的人,最好是幾個人一同參選,在當選之後,共同執政。
結語,大同和小康,當然前者比後者理想;可是,大同世界的實現,卻是很難達到的。所以,我們就應在兩者之間取一個平衡,建立一個既保留了小康社會的政治部分政治制度,同時以和解階級的對立的社會問題,使人民團結起來,和睦相處;又選出一個能夠愛民如子的君主監察政府的行為,防止暴政的出現,同時為人民謀福利,理想的社會就會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