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毓英
黄毓英(1885年—1912年5月7日),字子和,云南会泽人。中国民主革命家。[1]与杨振鸿、马骧合称“云南革命三杰”。[2]
生平
黄毓英自幼生活于云南,后来其父黄玉田赴四川任职,全家人便随之迁居四川。1903年,黄毓英和兄长黄毓兰留学日本,先后在弘文学院、东斌学校学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黄毓英当即加入,此后曾赴南洋、云南参与革命活动。1910年初,黄毓英入云南新军任排长,在新军中进行活动,争取到蔡锷等高级将领及士兵支持革命。[1]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的中国同盟会会员积极准备响应,黄毓英参与了昆明重九起义的策划,并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所以,起义成功后,成立云南军都督府时,一批下级军官及士兵推举黄毓英任都督,被黄毓英谢绝。[1]
云南军都督府成立后,黄毓英先后奉命援川、援黔。1911年11月,云南组织滇军援川军一个师,以云南军都督府军务部总长韩建铎为师长(后来改称“滇军援川军总司令”),下辖两个梯团:谢汝翼任第一梯团长,顾品珍、张开儒、黄毓成协助;李鸿祥任第二梯团长,张子贞、黄毓英、杨发源协助。滇军抵达四川南部的叙府、泸州后,形势已发生变化,川军、滇军还在自流井发生武装冲突。蔡锷希望事件得到和平解决。1912年2月20日,成都、重庆两个军政府派出代表抵达自流井,同滇军代表等进行协商,达成了《北伐条约》八款,决定川军和滇军共同组织北伐队进行北伐。随后,清室退位,南北统一,北伐军便停止组织。滇军援川军撤回云南,谢汝翼、李鸿祥两个梯团于1912年5月6日同时回到昆明。[1]
此时,唐继尧任司令的云南北伐军途经贵州、实行援黔时遇到困难。唐继尧请求云南军政府派军队支援,云南军政府决定在援川军两个梯团主力撤回云南的同时,抽调张子贞的一个支队,组成“援黔遵义支队”,由张子贞任支队长,黄毓英、王秉钧任副支队长,赴贵州支援唐继尧。在率部自四川赴贵州途中,黄毓英于1912年5月7日在贵州思南遇袭身亡,享年27岁。[1]
中华民国初期,昆明曾为黄毓英建一祠堂,称“黄武毅公祠”。孙中山为该祠堂题写了“乾坤正气”匾额。[1]
曾外孙女陈彦行,前香港无线电视女艺员,前香港数码电台数码一台主持人[3]。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黄毓英死亡之谜,云南大学新闻网,2007-07-27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9-16.
- ^ 《滇声》报揭露袁贼罪行,生活新报,2006-8-28[永久失效链接]
- ^ 黄欣华. 45歲陳彥行遭呃簽3千萬保單 出身名門一直唔敢提︰怕影衰祖先. 香港01. 2021-12-28 [2021-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