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鲁凯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鲁凯族
Drekai
族旗
总人口
约13,948人(2024年6月)[1]
分布地区
高雄市茂林区屏东县雾台乡三地门乡青叶村与玛家乡三和村台东县金峰乡嘉兰村与卑南乡东兴村
语言
鲁凯语中华民国国语
宗教信仰
基督宗教鲁凯族传统信仰
相关族群

鲁凯族鲁凯语:Drekay),为台湾原住民族,分布于屏东县雾台乡三地门乡青叶村与玛家乡三和村高雄市茂林区台东县金峰乡嘉兰村与卑南乡东兴村,人口约一万三千余人。

族群分类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伊能嘉矩在与栗野传之丞合撰的《台湾蕃人事情》中,将台湾原住民族分为七族与平埔族,并首先以“ツアリセン”为鲁凯族族名[2]:78。四十三年(1910年)鸟居龙藏发表〈Études anthropologiques: les aborigènes de Formose〉一文,将台湾高山族分为九族,并称鲁凯族为“Tsarisène”[2]:79。四十四年(1911年)台湾总督府蕃务本署在其出版的《Report on the Control of the Aborigines in Formosa》报告书中,使用“Tsarisen”作为鲁凯族的官方族群名称[2]:79

雾台群披肩(中央研究院藏)

大正元年(1912年)森丑之助在《日本百科大辞典》中将Tsarisen、Piyuma与Paiwan三族合并为パイワン族日语パイワン族,并将高山族重新分为六族[2]:79、80昭和十年(1935年)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学教室主任移川子之藏马渊东一宫本延人合著《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之研究》,再度分高山族为九族,同时改Tsarisen的族名为“Rukai”(鲁凯),并将其分为大南群、鲁凯群与下三社群[2]:81、82。十四年(1939年)鹿野忠雄将鲁凯族并入排湾族,称为鲁凯亚族,并分为下三社群、西鲁凯群与东鲁凯群。[2]:85、87

战后,鲁凯族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独立一族,是早期的九族之一。

物质文化

建筑

鲁凯族的建筑形式因社会阶级不同而有差别,头目住宅与庭院宽敞,梁柱具有象征身份的木雕,另设有司令台,一般住宅则规模较小。室内空间以单室为主,附属建筑有谷仓与工作房等。除谷仓为高架式,其余建筑多为浅穴或平地式,建材以板岩木材为主,于台东县境内则使用、木材与茅草[3]:182

饮食

雾台群好茶部落(屏东县雾台乡好茶村)储谷桶(屏东县雾台乡鲁凯族文物馆藏)

渔猎

鲁凯族各部落皆有范围明确的猎场,狩猎通常在农闲时进行,使用猎枪陷阱捕捉鹿山猪山羊山羌等动物,狩猎过程禁止女性参加,并有许多禁忌须遵守[4]:12,所获猎物大腿内脏则缴纳予拥有猎场的贵族[4]:7捕鱼则不分男女由部落集体进行,鱼获较多时需向贵族交纳赋税[4]:12

农业

鲁凯族的农业以烧垦为主[4]:11,平民须将相当数量的作物缴交给贵族[4]:7。开垦土地时先由男性砍除地面的树木杂草,将其曝晒后焚烧,再由两性合作清除地面上残余的树根石块耕作的型态为轮流种植多种作物,且同时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农事主要由女性承担,劳动时并无一定的组织型态,有时以换工(轮流在参与者的耕地上工作)的方式进行,并以收成的一部分作为参与者的报酬[5]:10、11

作物以小米芋头番薯树豆花生玉蜀黍为主,其中小米的耕种面积最大[4]:11。小米依外壳颜色而有不同的称呼,储藏时将30左右绑为一把叠放,另选若干留作种子,遇有结婚结拜等重要仪式时才拿出食用,有时须储藏两至三年的小米收获,才能因应仪式的需要[5]:10。芋头则用以烘烤成芋头干,方便长期储存与携带,是饥荒时重要的食物来源。[4]:11

聚落

隘寮群

雾台群伊拉部落(屏东县雾台乡雾台村)女子条纹棉布长裙(上)与刺绣丧帽(下)(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藏)

隘寮群鲁凯族分布北起大母母山,南至隘寮南溪,东临雾头山。行政区隶属于屏东县雾台乡隘寮北溪流域雾台村佳暮村大武村吉露村阿礼村,及隘寮南溪流域的好茶村。因日治时期集团移住与战后时期移入,隘寮群鲁凯族亦分布于玛家乡三和村三地门乡青叶村、三地村与德文村相助巷。另于1960年代,有部分好茶村与阿礼村的鲁凯族迁徙至台东县金峰乡嘉兰村新富社区、正兴村历坵村[6]:8、9

屏东县三地门乡

  • 青叶部落:昭和十七年(1942年)由Talamakau部落与Dadiri部落成立,1976年由阿乌更名为青叶

屏东县雾台乡

  • 伊拉(谷川,Kudrengere)部落:昭和十七年(1942年)并入三地门(Tjimur)部落,1947年迁回原址,1955年迁至现址。
  • 神山(下雾台,Kabalelhadhane)部落:1982年由华容更名为神山
  • 雾台(上雾台,Vedai)部落
  • 吉露(Kinulane)部落:1967年由去怒更名为吉露,2010年迁至长治百合园区。
  • 阿礼(Adiri)部落:2010年迁至长治百合园区。
  • 佳暮部落:分为旧佳暮(Karamedisane)与新佳暮(Kabadanan)。
  • 大武(Labwane)部落:昭和十八年(1943年)迁至Talamakau部落原址,后分为上大武(Talamakau)与下大武(Derau)。
  • 好茶(Kucapungane)部落:1977年迁至新好茶,2010年复迁至玛家乡礼纳里(Rinari)。

屏东县玛家乡

下三社群

木刻浮雕(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藏)

下三社群鲁凯族分布于荖浓溪支流浊口溪流域邹族上四社群以南,故称为下三社群行政区隶属于高雄市茂林区茂林里万山里多纳里。下三社群鲁凯族北侧与邹族和布农族接壤,向西经六龟区汉族平埔族来往,往南则与排湾族拉瓦尔(Raval)亚族交会,故在习俗上因复杂的族群关系多少受他族影响。[6]:9

高雄市茂林区

  • 芒仔(茂林,Terdreka)部落:昭和十五年(1940年)~十六年(1941年)迁至现址,1957年由玛雅更名为茂林
  • 万斗笼(万山,Oponoho)部落:1954年迁至现址。
  • 墩仔(多纳,Kongadavange)部落

大南群

大南群鲁凯族分布于花东纵谷南端、吕家溪与大南溪间的山麓冲积扇行政区隶属于台东县卑南乡东兴村。大南群鲁凯族与排湾族巴卡罗(Paqaloqalo)群及汉族杂居,1969年时因大南部落发生损失惨重的火灾,因“大南”音同“大难”,居民认为不吉,故将村名改为“东兴”。[6]:9

台东县卑南乡

与排湾族的比较

鲁凯族传统领袖服饰

鲁凯族与排湾族的社会组织极为相似,在日治时期曾被规划为排湾群,但至少有下列几点的差异性[7]

  • 鲁凯族没有排湾族盛行的五年祭。
  • 鲁凯族为父系社会,长男继承家产。排湾族为双系社会由长嗣继承。鲁凯族是重男轻女的社会,排湾族则是两性平等的社会。
  • 排湾族的贵族权势集中,且有扩大的企图心。鲁凯族的贵族鲁凯族的丧葬以一人一墓为主,排湾族则是一家一墓。
  • 权力分与直、旁系的亲属而逐渐削弱。
  • 鲁凯族为侧身葬,排湾族为屈肢葬。
  • 鲁凯族的百合花象征着女子的纯洁,与男子的狩猎丰硕。在婚前如果发生亲密关系,该女子就没有资格配戴百合花。百合花只能侧戴,只有头目阶级的人才能花心向前。除了真正的百合花以外,族人也利用现代的纸材剪成花瓣的形状,放在额前,是另一种人造的百合花意象。

统计

县市别鲁凯族人口(2000年)[8]
县市 鲁凯族人口 总人口 比率
屏东县 5,395 872,902 0.62%
高雄县 1,781 1,262,969 0.14%
台东县 1,447 204,919 0.71%
台北县 881 3,722,082 0.02%
高雄市 683 1,493,806 0.05%
桃园县 372 1,808,833 0.02%
花莲县 238 327,064 0.07%
台中县 232 1,510,480 0.02%
宜兰县 178 444,950 0.04%
台北市 131 2,624,257 0.00%
南投县 131 487,398 0.03%
台南市 93 725,985 0.01%
台南县 90 1,120,394 0.01%
台中市 86 989,047 0.01%
彰化县 77 1,255,332 0.01%
新竹县 47 451,316 0.01%
云林县 39 705,440 0.01%
新竹市 37 395,746 0.01%
基隆市 30 387,504 0.01%
嘉义市 28 266,126 0.01%
嘉义县 23 552,749 0.00%
苗栗县 20 534,366 0.00%
澎湖县 18 83,214 0.02%
金门县 14 56,275 0.02%
连江县 13 17,775 0.07%
总计 12,084 22,300,929 0.05%
乡镇市区别鲁凯族人口 (2020年7月)[1]
乡镇市区 鲁凯族人口 总人口 比率
屏东县雾台乡 2,890 3,269 88.4%
高雄市茂林区 1,560 1,927 80.95%
屏东县屏东市 783 198,359 0.39%
台东县卑南乡 1,159 17,099 6.78%
屏东县三地门乡 998 7,658 13.03%
屏东县玛家乡 700 6,737 10.39%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1.0 1.1 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每月一次). 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 [2024年7月31日]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潘英.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 台原出版社. 1998. ISBN 9579261857 (中文(台湾)). 
  3. ^ 李干朗俞怡萍. 《古蹟入門》.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ISBN 9573238381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赵贵忠(台邦·撒沙勒). 《魯凱族文明簡介》. 屏东县雾台乡鲁凯族文物馆. 2000 (中文(台湾)). 
  5. ^ 5.0 5.1 乔宗忞. 《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 南投县: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2001. ISBN 9570282967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赵贵忠(台邦·撒沙勒). 《魯凱族好茶部落歷史研究》. 南投县: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6. ISBN 9789860500660 (中文(台湾)). 
  7. ^ 魯凱族部落&文化.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8. ^ 行政院主计处编. 《中華民國8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台北市: 行政院主计处. 2002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