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 (六朝)
雍州刺史部,原以长安为中心。东晋孝武帝时(372年-396年),始于襄阳侨立雍州,并立侨郡县。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的五郡(襄阳郡、南阳郡、新野郡、顺阳郡、随郡)为雍州,而侨郡县犹寄寓在诸郡界。大明中,又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徐志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义阳三郡。北上洛,晋孝武立,领上洛、北商、酆阳、阳亭、北拒阳五县。北京兆领北蓝田、霸城、山北三县。并云景平中立。义阳,云晋安帝立,领平氏、襄乡二县。酆阳、阳亭、北拒阳,并云安帝立,余县不注置立。今并无此三郡。刘宋时领十七郡,六十县,户三万八千九百七十五,口十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七。去京都水四千四百,陆二千一百。
行政区划
刘宋
- 襄阳郡(三县:襄阳县、中庐县、邔县)
- 南阳郡(七县:宛县、涅阳县、云阳县、冠军县、郦县、舞阴县、许昌县)
- 新野郡(五县:新野县、山都县、池阳县、穰县、交木县)
- 顺阳郡(七县:南乡县、槐里县、顺阳县、清水县、朝阳县、丹水县、郑县)
- 京兆郡(三县:杜县、邓县、新丰县)
- 始平郡(四县:武当县、始平县、武功县、平阳县)
- 扶风郡(三县:筑阳县、郿县、泛阳县)
- 南上洛郡(二县:上洛县、商县)
- 河南郡(五县:河南县、新城县、河阴县、棘阳县、襄乡县)
- 广平郡(四县:广平县、酂县、比阳县、阴县)
- 义成郡(二县:义成县、万年县)
- 冯翊郡(三县:鄀县、高陆县)
- 南天水郡(四县:华阴县、西县、略阳县、河阳县)
- 建昌郡(二县:永兴县、安宁县)
- 华山郡(三县:华山县、蓝田县、上黄县)
- 北河南郡(八县:新蔡县、汝阴县、苞信县、上蔡县、固始县、缑氏县、新安县、洛阳县)
- 弘农郡(三县:邯郸县、圉县、卢氏县)
南齐
长官
- 晋雍州刺史(386年-403年)
- 杨亮(386年-387年)
- 朱序(388年-392年)[1]
- 郗恢(392年-398年)[2]
- 杨佺期(398年-399年)[3]
- 桓伟(400年-401年)[4]
- 刁畅(402年)
- 冯该(402年-403年)
- 王旷(403年)
- 楚雍州刺史(403年-405年)
- 晋雍州刺史(405年-420年)
- 宋雍州刺史(420年-479年)
- 赵伦之(420年-422年)[7]
- 褚叔度(422年-424年)[8]
- 刘粹(424年-426年)
- 刘遵考(426年-428年)
- 张邵(428年-431年)
- 刘道产(431年-442年)
- 刘真道(442年-443年)
- 萧思话(443年-445年)
- 刘骏(445年-448年)
- 萧思话(448年-449年)
- 刘诞(449年-451年)
- 臧质(451年-453年)[9]
- 柳元景(453年)
- 朱脩之(453年-454年)
- 柳元景(454年)
- 刘浑(454年-455年)
- 刘延孙(455年)
- 王玄谟(455年-458年)
- 刘休茂(458年-461年)
- 刘子仁(461年)
- 刘秀之(461年-464年)
- 刘子勋(464年)[10]
- 宗悫(464年-465年)
- 刘彧(465年)
- 刘休仁(465年)
- 袁𫖮(465年-466年)[11]
- 沈攸之(466年)
- 刘休若(466年-468年)
- 张永(未就任,468年)
- 张悦(468年-470年)
- 刘韫(470年-472年)
- 张兴世(472年-475年)[12]
- 张敬儿(475年-479年)[13]
- 萧长懋(479年)[14]
- 齐雍州刺史(479年-502年)
- 萧长懋(479年-480年)
- 萧赤斧(480年-482年)[15]
- 萧锵(482年-486年)
- 张瑰(486年-487年)
- 陈显达(487年-490年)
- 萧缅(490年-491年)
- 王奂(491年-493年)
- 萧子懋(493年-494年)[16]
- 曹虎(494年-498年)[17]
- 萧遥欣(498年)
- 萧衍(498年-501年)[18]
- 刘绘(未就任,500年-501年)
- 张欣泰(未就任,501年)
- 薛元嗣(未就任,501年)
- 王珍国(未就任,501年)[19]
- 萧伟(501年-502年)[20]
- 梁雍州刺史(502年-555年)
- 萧伟(502年-505年)
- 柳庆远(505年-508年)
- 萧昺(508年-512年)[21]
- 萧渊藻(512年-513年)[22]
- 柳庆远(514年-515年)
- 韦叡(515年-516年)
- 萧秀(517年-518年)[21]
- 萧恪(?-522年)[23]
- 萧续(522年-523年)
- 萧纲(523年-530年)
- 萧续(530年-535年)[24]
- 萧恭(?-541年)[25]
- 萧范(541年-546年)
- 萧詧(546年-555年)[24]
参考资料
- ^ 《晋书·卷九·帝纪第九》
- ^ 《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 ^ 《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 ^ 4.0 4.1 《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 ^ 《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 ^ 《晋书·卷十·帝纪第十》
- ^ 《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六》
- ^ 《宋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十二》
- ^ 《宋书·卷五·本纪第五》
- ^ 《宋书·卷六·本纪第六》
- ^ 《宋书·卷七·本纪第七》
- ^ 《宋书·卷八·本纪第八》
- ^ 《宋书·卷九·本纪第九》
- ^ 《宋书·卷十·本纪第十》
- ^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
- ^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
- ^ 《南齐书·卷四·本纪第四》
- ^ 《南齐书·卷六·本纪第六》
- ^ 《南齐书·卷七·本纪第七》
- ^ 《南齐书·卷八·本纪第八》
- ^ 21.0 21.1 《梁书·卷二·本纪第二》
- ^ 《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
- ^ 《南史·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 ^ 24.0 24.1 《梁书·卷三·本纪第三》
- ^ 《梁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