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进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进士
明代王琼进士服
汉语名称
繁体字 進士
简化字 进士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tiến sĩ
儒字 進士
越南语别称
国语字 hoàng giáp
儒字 黃甲
韩语名称
谚文진사
汉字進士
日语名称
汉字 進士
满语名称
满文 ᡩᠣᠰᡳᡴᠠᠰᡳ
穆麟德转写dosikasi

进士原是科举的科目之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到了元朝以后,惟存进士一科,遂成为科举功名的最高等级。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历史

隋炀帝大业元年(38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为科举的开始。

时,“进士科”和“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进士科除考经学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武后为了与唐朝宗室、善考明经的士族抗衡,特别重视进士科的地位,以选拔贤才。唐武宗下诏,凡进士及第者称为“衣冠户”,其家享受轻税免役之权,成为一种殊荣[1]。宋真宗时,尚有衣冠户之名[2],后来由“官户”所取代。[3]

唐朝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4]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明经科较易,而五十岁登进士第,已经很年轻了。一般进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经十人中取一二人[5]韩愈称进士考试,到最后录取时,“有终身不得与者焉”,一旦得第时,“班白之老半焉”[6]。依据徐松《登科记考》记载,孟郊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登进士第,时四十六岁。从他的〈登科后〉一诗来看,登科的喜事几乎把几十年为仕途的努力和艰辛都一扫而空。 [7]

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8],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时人称进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9]

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10]。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通过他们宣扬自己的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温卷”。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知己”。在唐朝,进士及第后,要到吏部进行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有一名考生张元因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宋朝的科举制度,一开始,也分为进士明经、诸科等。直到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废明经、诸科,只用进士科一科取士。

元朝正式仅存进士一科。明朝、清朝继承,亦只有进士一科取士。自此,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明朝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

日本

日本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唐代制度,由式部省实行的次于秀才明经的第三等官吏考试制度,亦称进士试。 因为比秀才叙位低,问题又难,所以考进士的人并不多。平安时代贞观年间废除进士制度,后遂成为汉文考试选拔纪传道日语紀伝道的学生文章生日语文章生之别称。

参考文献

  1. ^ 文苑英华》卷429《会昌五年正月三日南郊赦文》
  2.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辛未
  3. ^ 宋史》卷377《王庠传》
  4. ^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进士科“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5. ^ 通典》卷15《选举三》:“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6. ^ 《全唐文》卷555,《赠张童子序》
  7. ^ 李建崑、邱燮友 等 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孟郊诗集校注》上下册。国立编译馆中华学术著作委员会 主编,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1997年10月。
  8. ^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序》中指出:“唐代进士科所取的人数,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
  9. ^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条
  10. ^ 唐摭言》卷八,“通榜”条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