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特朗乐碗
打击乐器 | |
---|---|
乐器别名 | jaltarang, jal-tarang, jal-yantra, jalatarangam, jalatharangam |
分类 | 敲击乐器 |
H-S分类 | 111.242.11 (静置状态的碗状乐器,开口面向上) |
起源 | 四至六世纪 |
著名演奏家 | |
Milind Tulankar, Seetha Doraiswamy, Smt. Shashikal Arun Dani, Anayampatti S. Ganesan |
贾特朗乐碗(英语:Jal tarang[1],印地语:जल तरंग,乌尔都语:جل ترنگ),是一种有固定音高的印度敲击乐器,由一组以瓷、玻璃或金属所制成,大小不同的碗组成,碗内盛置了水,以乐槌来演奏。其发声原理是藉敲打碗边而产生振动,再传至水引发震动音波,从而产生不同音频。根据萨克斯-霍恩博斯特尔分类法,被归纳为体呜乐器。
起源
最先记载有贾特朗乐碗的文献,可以追溯至印度教哲学家瓦茨亚亚那的作品《欲经》,当中记载着演奏一种以玻璃盛载水的乐器[2],相信这就是现时贾特朗乐碗的雏形,贾特朗乐碗被视为当时未出嫁少女64种需要认识的知识之一[2]。而真正最先出现“贾特朗乐碗”这名称的,是在一本写于中世纪时期,论述印度教音乐的论文集《Sangeet Parijaat》[3]。《Sangeet Parijaat》内提及贾特朗乐碗被归纳在“Ghan-Vadya”范畴内~以撞击乐器表面而发声的体呜乐器。
乐器构造及演奏方式
而另一本文献《SangeetSaar》则指出一套完整的贾特朗乐碗应包涵共22只不同大小的乐碗、另外亦可以采用15只为一组的配搭(称为“平庸”)。乐器多以青铜或瓷所制造,低音部分的乐碗称为“Mandra Swar”;而高音部分则称为“Taar Swar”。演奏前,先在乐碗上注入不同分量的水,使其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再将乐碗以弧形或半圆形排列于乐手面前,配以特制的木槌轻敲打碗边而发声。木槌的外形与演奏甘美兰的排式座锣(Bonang)所采用的一种类近,但体积较小。乐碗的音高主要依从传统印度音乐的音调来进行调较,与西方音乐的调性及十二平均律不尽相同。
除了惯常的敲打碗边以发声外,《SangeetSaar》也提及到:乐手可以将乐碗内的水轻轻地搞动,以制造出有音色上的微妙变化。
现代使用的音乐作品
美国作曲家亨利·考埃尔于1958年创作的《第13号交响曲》中,把贾特朗乐碗在内的数件印度乐器放入乐团中[4]。而披头士乐队的主音吉他手乔治·哈里森于1982年在他的个人大碟《Gone Troppo》中,也有将贾特朗乐碗用于乐曲中,并担任演奏者。
注释
- ^ 其英文名称亦可翻译为:jaltarang、jal-tarang、jal-yantra、jalatarangam或jalatharangam。
- ^ 2.0 2.1 "The Kama Sutra of Vatsyaya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adCentral.com.
- ^ 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 內的記錄。. [2015-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 K. Ishwaran, B. Smith (1978): Contributions to Asian Studies. E.J.Brill, Leiden: the Netherlands. 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