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賈特朗樂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賈特朗樂碗
打擊樂器
樂器別名jaltarang, jal-tarang, jal-yantra, jalatarangam, jalatharangam
分類敲擊樂器
H-S分類111.242.11
(靜置狀態的碗狀樂器,開口面向上)
起源四至六世紀
著名演奏家
Milind Tulankar, Seetha Doraiswamy, Smt. Shashikal Arun Dani, Anayampatti S. Ganesan

賈特朗樂碗(英語:Jal tarang[1]印地語जल तरंग烏爾都語جل ترنگ‎‎),是一種有固定音高的印度敲擊樂器,由一組以玻璃金屬所製成,大小不同的組成,碗內盛置了,以樂槌來演奏。其發聲原理是藉敲打碗邊而產生振動,再傳至水引發震動音波,從而產生不同音頻。根據薩克斯-霍恩博斯特爾分類法,被歸納為體嗚樂器英語Idiophone

起源

最先記載有賈特朗樂碗的文獻,可以追溯至印度教哲學家瓦茨亞亞那英語Vātsyāyana的作品《欲經》,當中記載着演奏一種以玻璃盛載水的樂器[2],相信這就是現時賈特朗樂碗的雛形,賈特朗樂碗被視為當時未出嫁少女64種需要認識的知識之一[2]。而真正最先出現「賈特朗樂碗」這名稱的,是在一本寫於中世紀時期,論述印度教音樂的論文集《Sangeet Parijaat》[3]。《Sangeet Parijaat》內提及賈特朗樂碗被歸納在「Ghan-Vadya」範疇內~以撞擊樂器表面而發聲的體嗚樂器。

樂器構造及演奏方式

一套由 C6 至 F7的賈達朗樂碗。

而另一本文獻《SangeetSaar》則指出一套完整的賈特朗樂碗應包涵共22隻不同大小的樂碗、另外亦可以採用15隻為一組的配搭(稱為「平庸」)。樂器多以青銅或瓷所製造,低音部份的樂碗稱為「Mandra Swar」;而高音部份則稱為「Taar Swar」。演奏前,先在樂碗上注入不同份量的水,使其能發出不同的音高,再將樂碗以形或半圓形排列於樂手面前,配以特製的木槌輕敲打碗邊而發聲。木槌的外形與演奏甘美蘭的排式座鑼(Bonang)所採用的一種類近,但體積較小。樂碗的音高主要依從傳統印度音樂的音調來進行調較,與西方音樂的調性十二平均律不盡相同。

除了慣常的敲打碗邊以發聲外,《SangeetSaar》也提及到:樂手可以將樂碗內的水輕輕地搞動,以製造出有音色上的微妙變化。

現代使用的音樂作品

美國作曲家亨利·考埃爾於1958年創作的《第13號交響曲》中,把賈特朗樂碗在內的數件印度樂器放入樂團中[4]。而披頭四樂隊的主音結他手喬治·哈里森於1982年在他的個人大碟《Gone Troppo英語Gone Troppo》中,也有將賈特朗樂碗用於樂曲中,並擔任演奏者。

註釋

  1. ^ 其英文名稱亦可翻譯為:jaltarangjal-tarangjal-yantrajalatarangamjalatharangam
  2. ^ 2.0 2.1 "The Kama Sutra of Vatsyaya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adCentral.com.
  3. ^ 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 內的記錄。. [2015-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4. ^ K. Ishwaran, B. Smith (1978): Contributions to Asian Studies. E.J.Brill, Leiden: the Netherlands. P.6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