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变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变相,亦称变绘等,佛教术语,陈述佛陀、圣人的“神变”之“相”,指将佛经或佛教故事中的典故、事件,或佛经描述的世界概貌,如地狱天界净土等,以绘画、佛像为载体,予以展示、传播。

习惯上,经文中的情节故事画叫经变经变画,重在“经”;非情节性的人物画叫变相变像变像图,重在“像”;有时一并通称为变相。在藏传佛教中,这种形式称为“曼荼罗”。

概述

“变相”的“变”,指神变(巴利语sappātihāriya;或梵语vikurvaṇa-ṛddhi巴利语vikubbana藏语རྣམཔརཧཕྲུལ威利转写rnam-par-hphrul,或藏语རདསུཧཕྲུལ威利转写rdsu-hphrul;或梵语parināma),即佛、菩萨、阿罗汉圣人用三明六通展现种种神奇的变化,以方便教化众生[1]。变相即指通过艺术手段——通常以绘画、雕塑的方式——将神变之相展现出来,在古时候就已经存在。实际上,这种艺术形式在婆罗门教中已经存在,佛教只是加以利用,例如佛陀就曾教导用有轮绘像教化众生离苦向道。

在印度桑吉Śānchī)大塔佛教遗址,以及巴户特英语BharhutBhārhut)佛塔遗址,就有许多变相雕刻和壁画。据《洛阳伽蓝记·卷五》记载,北魏时,印度犍陀罗国还有“雀离浮图[1]

在北传佛教中的发展

变相

古代汉字文化圈内,通常只有士族儒生道士僧人等才会识字,平民识字的人不多,民众文化程度低下。为了传播推广宗教教义,方便大众阅读理解,政府或宗教组织以至个别画家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复杂的经文转化为图画,陈列给民众参观学习,此风盛行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地区。

中国甘肃青海西藏自治区等地,有着众多佛教的经变画,其中敦煌的莫高窟的壁画更是杰出代表作。敦煌石窟壁画常见有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变相,像“割肉饲鹰变相”,绘画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圣人的“净土变相”,西方三圣来迎的“净土变相”,“华严经变”、“法华经变”、“地狱变相”、“地藏十王变相”(佛道合流的产物)[2]等等。

描述释迦牟尼佛成佛前降魔过程的《降魔变文》(法国国家图书馆

变文

受佛教变相的影响,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称为“变文”,是一种佛教通俗化、佛经再翻译的运动。简而言之,僧侣将佛经中的道理和故事,用梵呗讲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写成稿本后即是变文。有时变文也书写在变绘上,亦称变相或变文。如《降魔变文》、《破魔变文》、《维摩诘经变文》、《金刚经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

变文不仅描述佛教故事,这种文学体裁也用于描述古代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或将本土人物和佛教传说结合起来,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韩擒虎话本》、《唐太宗入冥记》、《子至孝变文》、《刘家太子变文》、《董永变文》。

变文对后世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艺术的形成和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注释

  1. ^ 1.0 1.1 《一行佛学辞典搜索》:【神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经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变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罗华庆, 敦煌地藏圖像和“地藏十王廳”研究,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