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街影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佐敦渡船街文华新村(八文楼)

街影法港英时代的香港建筑法例,1969年时政府于香港《建筑物(规划)规例》中加入限制建筑街影的要求,确保街道日照和空气流通,于1987年被撤销。

内容

纽约1916年对街道建筑的限制

香港曾经历过不少瘟疫、如19世纪末的鼠疫和始于1968年的香港流感等,使港英政府明白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而1960年代香港刚转型作转口港,被列为疫埠会对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冲击,因此由英国引入街影的建筑概念,促成香港街影法的规划,保持公共空间的日照和通风。[1]

街影法针对20层以下的建筑物的街影投射面积(street shadow area)[2],不同情况有不同限制,内容大致如下:

  • 大厦与地面之间要呈特定的日光角度斜面(daylight plane)
  • 街道中心作为起点,向两边的楼宇划一条76度角(政策推出初期为63.5度)向上斜的线[3]

建筑

湾仔谢斐道杜志台

斜面楼是1969至1987年街影法时期所产生的一种建筑物类型的泛称。此类建筑物为符合当时规定同时用尽地积比率,会逐渐递减顶楼的建筑面积大小,形成梯级的外观。于1990年代前人口较密集的市区较普遍:

现况

西九龙是众多地区其中最多屏风楼的地方

80年代中期起,由于大多香港楼宇的高度开始超越此法所规定的二十层限制,此法应用性日渐减弱,最终于1987年被废除。此后香港开始进入“屏风楼”年代,发展商都在有限的地积比率下以高度增加楼宇面积。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1. ^ 搜查線:街影法係咩? 斜面大廈關佢事. 东方日报. 2017-07-27 [201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2. ^ Angel. 本土樓宇奇觀(五)樓梯樓你見過未?. metro Pop. 2016-09 [201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3. ^ 袁志敏. 香港特色斜面樓灣仔佐敦最多 殖民時代遺留香港享日照權 建築系教授:無諗過之後起咁多屏風樓! (YouTube 影片). 苹果日报. 2020-10-04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