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影法
街影法是港英時代的香港建築法例,1969年時政府於香港《建築物(規劃)規例》中加入限制建築街影的要求,確保街道日照和空氣流通,於1987年被撤銷。
內容
香港曾經歷過不少瘟疫、如19世紀末的鼠疫和始於1968年的香港流感等,使港英政府明白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而1960年代香港剛轉型作轉口港,被列為疫埠會對經濟以至整個社會都會造成衝擊,因此由英國引入街影的建築概念,促成香港街影法的規劃,保持公共空間的日照和通風。[1]
街影法針對20層以下的建築物的街影投射面積(street shadow area)[2],不同情況有不同限制,內容大致如下:
建築
斜面樓是1969至1987年街影法時期所產生的一種建築物類型的泛稱。此類建築物為符合當時規定同時用盡地積比率,會逐漸遞減頂樓的建築面積大小,形成梯級的外觀。於1990年代前人口較密集的市區較普遍:
現況
80年代中期起,由於大多香港樓宇的高度開始超越此法所規定的二十層限制,此法應用性日漸減弱,最終於1987年被廢除。此後香港開始進入「屏風樓」年代,發展商都在有限的地積比率下以高度增加樓宇面積。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 ^ 搜查線:街影法係咩? 斜面大廈關佢事. 東方日報. 2017-07-27 [2018-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 ^ Angel. 本土樓宇奇觀(五)樓梯樓你見過未?. metro Pop. 2016-09 [2018-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 ^ 袁志敏. 香港特色斜面樓灣仔佐敦最多 殖民時代遺留香港享日照權 建築系教授:無諗過之後起咁多屏風樓! (YouTube 影片). 蘋果日報. 2020-10-04 [2021-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外部連結
- Notes on Building (Planning) Regulations (2015)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urveyors
- 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Online: Building (Planning) Regulations (196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KU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