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薄扶林水塘

坐标22°15′51.65″N 114°8′13.3″E / 22.2643472°N 114.137028°E / 22.2643472; 114.13702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薄扶林水塘
从西高山山顶眺望薄扶林水塘
西高山山顶眺望薄扶林水塘
薄扶林水塘在香港的位置
薄扶林水塘
薄扶林水塘
薄扶林水塘在香港的位置
水库位置香港南区薄扶林
大坝位置薄扶林
坐标22°15′51.65″N 114°8′13.3″E / 22.2643472°N 114.137028°E / 22.2643472; 114.137028
总库容23.3万立方米
竣工时间1863年

薄扶林水塘(英语:Pok Fu Lam Reservoir)是香港第一个水塘,位于香港岛薄扶林钢线湾对上,西高山奇力山之间的薄扶林谷薄扶林郊野公园之内。它分为上下两塘,总共的储水量约为26万立方米(约6800万加仑)。

历史

在开埠初期,香港市民食水来源主要是来自附近的山涧溪流或自行开凿的地下水。随着城市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这些原始的供水方法开始不胜负荷,而且井水易受污染,引致痢疾,开拓水源遂成为当时香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时香港的居民主要居住在香港岛西北部的维多利亚城,但香港岛缺乏天然水源,而且可供开发的土地很有限。所以在无计可施之下,政府在1859年10月14日毅然悬赏1000英镑,寻求解决食水问题的方案,并打算拨款25,000英镑作为该项水务计划的经费。

1860年2月29日,当时任职英国皇家工程部的文员罗宁(S.B. Rawling)建议利用薄扶林谷的形势,盖建水坝拦截薄扶林谷地的雨水以供民饮用。最初的建议包括一个3,000万加仑的储水库、一条直径10吋从薄扶林水塘经罗便臣道般含道长17,400英尺的引水管、两个储水池,以及连接储水池的输水系统,并设立30个供水点和125个灭火龙头,拟价格为23,417英镑。

政府在初步接纳建议后,于1860年7月10日正式通过法例,由政府负责向市民提供食水。但为节省开支,政府将建造费用多次削减,以致水塘的容量从原先拟建的3000万加仑大减至200万加仑。

第一个薄扶林水塘终于1863年竣工,成为香港首座储水库。虽然水塘落成,但由于水塘的容量太小,根本不能解决食水问题。因为根据当时的估计,全港每天的用水量为50万加仑。因此水塘在建成后,便马上要进行水坝加高及扩建水塘的打算。后来,工程师威尔逊提出可在原址上游兴建第二个水塘以提升储水量。政府采纳这建议,扩建薄扶林水塘工程于1877年竣工,储水量增加至6800万加仑。而集水区则扩展至416英亩,水塘输出的流量每天可达200万加仑。1866年至1871年的扩建工程,耗资22万港元。

虽然水塘经过扩建,但亦未能完全解决香港食水的需求问题。政府因而兴建第二个水塘──大潭水塘

历史建筑

薄扶林水塘多座建筑已被古物古迹办事处评级,其中更有七项设施被列为法定古迹。详细资料如下:

名称 历史评级 落成年份 补充资料
前看守员房舍 法定古迹 1860年-1863年 新古典建筑风格建筑物,配以中式瓦顶,现时为薄扶林管理中心
量水站 法定古迹 1863年 用作监测存水的流量和深度,以层列花岗石铺筑而成,设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输水隧道进水口。
石桥(五座) 法定古迹 1863年-1871年 位于水塘东部,以花岗岩建造,饰有半圆拱或平圆拱,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其中四座早于2009年成法定古迹,最后一座于2020年年中才获审批。
方形暗渠 II 1863年
薄扶林水塘土堤 II 1863年 以黏土、碎石及沙泥建造。
薄扶林水塘旧石坝 II 1863年 是薄扶林水塘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部分,但石坝目前只有部分得到保存,而且在 1877 年水塘扩建后已丧失原来的功能。
配水库通风口 II 1863年
滤水池 II 1863年 位于水坝后

环境与生态

政府自1970年代起一直在薄扶林水塘及郊野公园进行植林工作,现已成为香港林木覆盖状况最好的地区之一,绿树林荫。树种主要有原生树种大头茶浙江润楠,及人工种植的湿地松台湾相思红胶木水楠木荷黧蒴锥黄牙果包衣椆布渣叶细叶榕等。

成龄的混合林和林中的山涧,是两栖动物理想的栖息地。有记录的两栖动物最少有七种:包括黑眶蟾蜍短脚角蟾香港湍蛙小棘蛙沼蛙大绿蛙斑腿泛树蛙。另外爬虫类有变色树蜥,还有被放生的中国水龙(长鬣蜥)和红耳龟。

水塘和河流为水鸟林鸟提供了湿地生境,公园内常见的鸟类有黑鸢(麻鹰)、白头鹎红耳鹎麻雀红咀蓝鹊鹊鸲大山雀翠鸟画眉噪鹃、褐翅鸦鹃(毛鸡)、黑领噪鹛、紫啸鸫、八哥、暗绿绣眼鸟、黑领椋鸟、黑喉噪鹛、珠颈斑鸠等。比较少见的有小白鹭、夜鹭、绿鹭、黑尾腊嘴雀、灰鹡鸰。

区内亦有不少哺乳类动物,如赤腹松鼠箭猪鼬獾针毛鼠果子狸小灵猫豹猫赤麂,野猪等。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