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炮台
東
歷史
清朝道光年間,為了阻止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當時的清朝水師把附近的大鵬營升為大鵬協,下設左右二營,總部及左營設於深圳的大鵬所城,而右營則是駐在新建的東涌所城,落成於1832年(一說是1817年),設有6門大炮,以控制海面交通。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炮台遂被廢棄。[1]於1937年到1940年期間用作佛山華英中學臨時校舍[2][3][4][5]、東涌鄉事委員會及後成為東涌公立學校校址一部份,東涌公立學校於2003年停辦。香港日治時期,炮台曾被日軍重建。炮台重建後,炮台所在地被用作警署用途,而炮台所在地於1979年8月2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並曾於1988年全面維修。現在兼為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和展示廳及東涌商會辦事處。
-
東涌炮台牌坊
-
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和展示廳
-
東涌商會
-
已停辦東涌公立學校舊校舍
-
已停辦的東涌公立學校
-
東涌炮台西面城牆上
特色
東涌炮台現址面積為70乘80米,城牆以花崗石砌成,設有三道拱形城門,分別為北面正門的「拱辰門」、東面的「接秀門」及西面的「聯庚門」。向北面的城牆上現時仍現存6門大炮,東面設有4門而西面只有兩門,分置於花崗石及水泥的基座上,有鑄於1805年、1809年和1843年的,炮身刻有漢字,寫有鑄造年份,據學者考證此6門大炮並非炮台原有,而是由不同炮台移來作裝飾之用。
-
北面城牆上的大炮
-
拱辰門
參見
參考文獻
- 粱炳華 主編,《香港離島區風物誌》,離島區議會,2007年3月
外部連結
- 東涌炮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生態遊 第六站:東涌炮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電台節目:老土正傳 第三章:《烽火燃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