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 | |
---|---|
地址 | 台北厅南门街 |
其它名称 | たいわんそうとくふこくごがっこう |
类型 | 国语学校 |
隶属 | 台湾总督府 |
创办日期 | 1896年 |
学区 | 日治台湾台北厅 |
校长 | 隈本繁吉 |
学生人数 | 845(1917年)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国語学校 |
假名 | こくごがっこう |
平文式罗马字 | Kokugo gakkō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是台湾日治时期所设的综合教育机构,后期转型为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师资培育机构。[1]该校早年与总督府医学校(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并列为两所台人最高学府,之后经过多次改制和变迁,演变为今日的台北市立大学以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两所学校。
校史
经历芝山岩事件后,1896年(明治29年)3月31日台湾总督府颁布〈台湾总督府直辖学校官制〉,开始着手设立国语学校与国语传习所的相关事宜。同年5月21日台湾总督府颁布〈国语学校及附属学校的名称位置〉,决定将国语学校设置在台北城内;另设三所附属学校,提供学生实习之用,并做为区域内其他小学校的模范。其分别为位于原芝山岩学堂的第一附属学校,整修艋舺学海书院设立之第二附属学校,以及原订设立于大稻埕、因找不到合适地点而改借用大龙峒保安宫作为校舍的第三附属学校,皆为以本岛人为对象之初等教育机构。
6月1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成立,当时台湾总督府民政局事务官町田则文担任首任校长,临时事务所设于第一附属学校。7月11日将事务所迁移到第二附属学校所在的学海书院,展开筹备建校工作。9月25日台湾总督府颁布《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规则》,招收学生分为师范部与语学部。12月于台北城南门街开始动工兴建新校舍。
1897年(明治30年)1月4日,因学海书院老旧残破,临时校舍跟着第二附属学校迁移至附近的艋舺清水祖师庙。6月29日,台湾总督府以府令第27号发布增设第四附属学校,以内地人学龄儿童为招生对象。[2]:3249月11日国语学校本部新校舍完工,10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学校位在台北城南门前,后方则是总督官邸与台北新公园,另一边为总督府法院本院。
1898年(明治31年)7月28日《台湾公学校令》发布后,台湾总督府于8月16日以告示第53号公布附属学校之改废。第一附属学校及第三附属学校废止改办公学校,第二附属学校改称第一附属学校,第四附属学校改称第二附属学校,而第一附属学校女子分教场则改制为第三附属学校。[2]:325
1902年(明治35年)3月30日,台湾总督府以告示第34号及第35号公布附属学校之改废。第二附属学校废止改办小学校,第三附属学校改称第二附属学校。[2]:328
国语学校分为师范部与语学部,语学部底下又分为土语(台语)科与国语科,修业年限皆为三年。土语科专收15岁到25岁小学校毕业以上的日本人,国语科则提供附属学校与国语传习所毕业的台湾人。1898年土语科改制为土语专修科,1902年废除。
师范部最初入学资格限制为18到30岁,中学四年级以上学历之日本人,目的在培育台湾各地国语传习所、师范学校等教育师资,修业年限两年。1902年7月6日总督府修订国语学校规则,将师范部分为甲乙两科。甲科维持培育日籍教师,乙科则将被废校的台北、台中两所师范学校学生并入,专门培育台籍公学校教师。同时也将原本第四附属学校的中学部并入,国语学校因而有了自己的中学部,并于日后成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
不谕是师范部或是语学部 ,台语语文的教学都在课桯中占有相当的分量。最初师范部每周34节课,土语课占了10节。加上每周2节的汉文课,实际上就是以台语来朗诵中国古文,所以课程相当于每周有12节课是在研究台语。[3]
1918年国语学校改名为台北师范学校,1920年3月台北师范学校设预科及本科,并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预科由小学考入,修业4年,本科系由预科毕业后直升,修业2年。设“教员养成讲习班”,修业六个月至一年不等,毕业后以代用教师任教。1927年,当局修正各级学校官制,将台北师范学校分割为台北第一师范学校及台北第二师范学校;台北第一师范学校(小学校师范部,后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校舍使用南门校舍,台北第二师范学校(公学校师范部)校舍使用新建之芳兰校舍。1940年,台北第二师范学校设“女子讲科”,并废止高等女学校师范科,将师资培育业务完全导入师范教育系统。1943年,台北第一及第二师范学校再度合并为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但仍保留两校区;其中,南门校区专收预科及女子部,芳兰校区专收本科生。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两校区分别独立,南门校区改为台湾省立台北女子师范学校,芳兰校区改为台湾省立台北师范学校,日后两校分别演变为台北市立大学博爱校区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任职期间 | 姓名 |
---|---|
1896-1900 | 町田则文 |
1901-1906 | 田中敬一 |
1906年9月18日-1907年5月21日 | 持地六三郎 |
1908-1910 | 本庄太一郎 |
1911-1919 | 隈本繁吉 |
校园生活
国语学校采取全部住宿制,并有舍监与学生共同起居。学生每日起床后,先进行十五分钟的晨操,然后才进入食堂用早餐。食堂的黑板会写上当天的修养课题(德目),由值日生就此题目作答,其他学生就此默想五至十分钟,然后才开始早餐。上午八点到下午三点为课堂时间,下课后进行农业实习。傍晚洗完澡后会有短暂的休息,然后回到自习室读书至九点就寝。宿舍早晚都要点名,晚自习结束时舍监会巡视各室,学生要行礼后才能入睡。[3]
附属学校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一附属学校(1896年改制):由1895年所创立的芝山岩学堂改制而成,1898年独立并改制为“八芝兰公学校”,即今日的士林国小。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一附属学校女子分教场(1897年创设):1898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1902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二附属学校”,1910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附属女学校”,1919年独立为“台湾公立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学校”,即今日的中山女中。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二附属学校(1896年创设):1898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一附属学校”,1910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附属公学校”,1919年独立为“艋舺公学校”,即今日的老松国小。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1896年创设):1898年独立并改制为“大龙峒公学校”,即今日的大龙国小。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四附属学校(1897年创设):1898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二附属学校”,1902年独立并改制为“台北第二小学校”,即今日的东门国小。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四附属学校增设寻常中等科(1898年创设):同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二附属学校中学科”,1902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中学部”,1907年独立为“台湾总督府中学校”,即今日的建国中学。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1904年创设):1905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高等女学校”,1907年改制为“台湾总督府中学校附设高等女学校”,1909年独立为“台湾总督府高等女学校”,即今日的北一女中。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代用附属小学校(1913年代用):由1905年创立的“台北第三寻常高等小学校”代用,1913年废止代用,该校即今日的南门国小。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校(1913年创设):1927年改称为“台湾总督府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即今日的北市大附小。
知名校友
- 三屋静
- 张李德和
- 魏清德
- 李崇礼
- 高文瑞:1916年毕业。
- 林济川
- 许丙
- 吴鸿麒,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伯父。曾任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庭与台湾高等法院之推事,于二二八事件中遇害。
- 吴浊流
- 陈澄波,画家。于二二八事件中遭到处决。
- 蔡培火
- 黄运金
- 陈瑞
- 许金德:1929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