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托管领土
联合国托管领土(法语:Territoires sous tutelle des Nations unies)是由联合国托管理事会负责暂时管理的领土,其机制是透过联合国托付给某个国家代管,联合国仅负责授权而未拥有实际的管辖权,因此与联合国直接管辖的领土不同。
在1946年国际联盟解散后,其托管地转交联合国的托管制度管理。由于受到南非施压,其中时为国际联盟托管地的西南非洲并未过渡至联合国托管领土制度[1]。当时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政府拒绝为西南非洲独立作准备,亦不同意联合国采用的多数决原则,但西南非最终于1990年独立,更名为纳米比亚。
至今,所有联合国托管领土均已实现自治或独立。帕劳是托管领土中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它曾是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的一部分,直到1994年10月独立正式生效,并于同年12月正式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因此联合国托管理事会随即于1994年停止运作,只在有需要的时候召开会议。
托管领土
托管领土 | 前身 | 管理国 | 现属于 | 备注 |
---|---|---|---|---|
英属喀麦隆 | 德属喀麦隆 | 英国 | 尼日利亚 | 北部(北喀麦隆)于1961年5月加入北尼日利亚。 |
喀麦隆 | 南部(南喀麦隆)于1961年10月加入喀麦隆。 | |||
法属喀麦隆 | 法国 | 喀麦隆 | 于1960年1月宣布独立为喀麦隆共和国。 | |
新几内亚领地 | 德属新几内亚 | 澳大利亚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于1975年9月宣布独立,与巴布亚领地合并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
瑙鲁托管地 | 澳大利亚 | 瑙鲁 | 于1968年1月宣布独立为瑙鲁共和国。 | |
卢旺达-乌隆地 | 德属东非 | 比利时 | 卢旺达 | 北部(卢旺达)于1962年7月宣布独立为卢旺达共和国。 |
布隆迪 | 南部(乌隆地)于1962年7月宣布独立为布隆迪共和国。 | |||
坦噶尼喀托管地 | 英国 | 坦桑尼亚 | 于1964年4月宣布独立,与桑给巴尔合并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 |
法属多哥兰 | 多哥兰 | 法国 | 多哥 | 于1960年4月宣布独立为多哥共和国。 |
英属多哥兰 | 英国 | 加纳 | 于1956年12月加入英属黄金海岸。 | |
西萨摩亚托管地 | 德属萨摩亚 | 新西兰 | 萨摩亚 | 于1962年1月宣布独立为西萨摩亚独立国。 |
太平洋群岛托管地 | 南洋群岛 | 美国 | 美国 | 北马里亚纳群岛于1978年1月加入美国为自由邦。 |
马绍尔群岛 | 马绍尔群岛于1979年5月宣布独立为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加罗林群岛东部及中部于1986年11月宣布独立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
帕劳 | 加罗林群岛西部于1981年1月宣布独立为帕劳共和国。 | |||
索马里兰托管地 | 意属东非 | 意大利 | 索马里 | 于1960年6月宣布独立,与英属索马里兰合并为索马里兰国。 |
拟议托管领土
- 耶路撒冷:根据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耶路撒冷会成为由联合国托管理事会管理的耶路撒冷独立个体,但巴勒斯坦人与依舒夫均反对这个方案。
- 朝鲜地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曾在战时提出在朝鲜地区设立由苏联及美国共同管理的托管领土,并曾在1945年莫斯科会议上提及这个提议。该方案引发了朝鲜地区的内乱,并最终随着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逝世而搁置[2]。
- 越南:罗斯福亦曾提议将法属印度支那纳入联合国托管领土,作为法兰西殖民管治及独立的替代方案[3]。
- 意属利比亚:苏联曾在1945至1947年期间建议将的黎波里塔尼亚改为托管领土,并交由苏联管理10年,或由苏联、美国及英国三国共同管理;亦提出在整个利比亚设立由意大利管理的托管领土的方案[4]。
- 巴勒斯坦托管地:哈里·S·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时的美国政府亦曾提议将巴勒斯坦托管地纳入联合国托管制度内[5][6]。
- 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旧金山和约允许美国将该两处群岛交由联合国托管,但最终美国直至将移交日本为止仍未实行[7]。
参考来源
- ^ Dugard, John. The South West Africa/Namibia Dispute: Documents and Scholarly Writings on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South Afric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加州大学出版社. 1973: 124 [2022-04-05]. ISBN 0-520-02614-4.
- ^ 姜万吉. 한국사 17: 분단구조의 정착 1. 한길사. 1994: 133–137. ISBN 978-89-356-0086-1.
- ^ Bradley, Mark Philip; Anderson, David L. 1. Setting the Stage: Vietnamese Revolutionary Nationalism and the First Vietnam Wa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2010-12-31: 93–119. ISBN 978-0-231-13480-4. doi:10.7312/ande13480-003.
- ^ St John, Ronald Bruce. The Soviet Penetration of Libya. The World Today. 1982, 38 (4): 131–138. JSTOR 40395373.
-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Israel: A Chronology. Compiled by Raymond H. Geselbracht from Harry S. Truman and the Founding of Israel (Westport, Connecticut, 1997) by Michael T. Benson. 哈里·S·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 [201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31).
- ^ Pugh, Jeffrey D. Whose Brother's Keeper? International Trusteeship and the Search for Peace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2012-11-01, 13 (4): 321–343 [2022-04-05]. ISSN 1528-3577. doi:10.1111/j.1528-3585.2012.00483.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2).
- ^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with two declarations) (PDF). 联合国. 1951-09-08 [2022-04-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