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号交响曲 (马勒)
第5号交响曲乃古斯塔夫·马勒的第5首交响曲作品,作于1901年至1902年。此曲为马勒交响曲中较普及的一首,其第1乐章开头的一段小号独奏以及第4乐章,都被使用于电影《魂断威尼斯》。
第5号交响曲是马勒在20世纪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在连续三首带人声的交响曲创作后,重新回到纯器乐写作,此举标志着其第二创作时期的开展。[1]
创作背景
马勒于1897年接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总监,1899年夏季于沃特湖畔的麦亚尼希购置了一幢马勒创作小屋。马勒之妻爱尔玛这样描述先生的创作天地:“那是一间简陋的石屋,有三扇窗跟一道门⋯⋯有一架钢琴,书架上有歌德跟康德的全集;音乐方面,只有巴哈。”[2]1901年2月,由于工作繁重而引发了肠出血,几乎致命[注 1]这一次濒死经验对马勒的心理有相当之影响:“我想,我人生最后的时刻来临了。”[4]
度过生死关头之后,重返工作状态的马勒显得异常积极。与爱尔玛的相遇,亦在其生活中注入一股活泉。学者认为,此时期的马勒所展现的特别正面的态度,显示他以“生”克“死”的倾向,藉以走出他长期以来在思想、艺术和生活中对“死亡”这一概念的纠结。[5]
与此前的四首交响曲作品不同,第5号交响曲自始便摒弃标题、人声及歌词等因素,仅部分地引用自己歌曲作品的旋律作为素材。好友布鲁诺·瓦尔特曾表示:
没有任何音乐之外的思想或情感对《第5号》之音乐施行影响力。它是音乐──热情的、疯狂猛烈的、感伤的、全面的、庄严的、温和的,充满了人类心灵中各种情绪与情感,但就只是音乐,没有任何形而上学问题之描绘,进入这纯粹的音乐进展中。[6]
1901年夏季,马勒在创作小屋完成了第1、第2乐章,其余乐章则在一年后完成。在这期间,马勒与爱尔玛正式结为连理。[注 2]“秋天他为我弹奏完整的《第五号交响曲》。这是第一次他为我演奏一首新的作品,我们为这个时刻,安静的手臂挽着手臂,走向他在森林的工作室。”[7]
首演
1904年10月18日,科隆,由马勒亲自指挥。首演的听众反应不甚正面,曾令马勒大为光火。听众对第4乐章小柔板的接受度较高,理查德·施特劳斯则认为第一、第二乐章的表现更为杰出。[8]1905年起,大众对此曲的看法始趋肯定。
出版
第5号交响曲有二次正式的出版纪录(1904年11月、1908年),但期间与其后马勒仍不断对之提出修改。[9]学者指出,透过删去一部分的击乐使用,使第5号交响曲的织体得以更轻快、清晰。[10]
分析
配器
第3乐章中,马勒标示要有一支 "必须的法国号"(Corno obligato),但由于该乐章只动用四支法国号,所以通常都会由法国号首席负责 "必须的法国号",其他法国号手则负责另外的四个声部。
概要
第5号交响曲在形式上有五个乐章,但马勒将之划分为三个篇章,其中第一乐章为第二乐章之导奏,第四与第五乐章亦有相近之处,第三乐章则独立看待。[11]
全曲演奏时间约70分钟。
- 第1乐章
开头的送葬进行曲跟《第2号交响曲》的情形相仿,但比较短小。曲调相当悲愁,也比较没有那么紧张。最初由小号吹奏出一段信号乐。接着,在一段A♭调乡愁风的旋律相随之下,突然转慢(ritenuto)的主题之双重提示。第二段B♭小调,是借着铜管乐器叫嚣般的切分音节奏来赋予强音的。[12]
- 第2乐章
- 第3乐章
- 第4乐章
第四乐章是马勒的代表作,亦是被公演得最多的马勒音乐。同时,本乐章亦有用于电影配乐上。其中以1971年的《魂断威尼斯》最为著名。
这乐章很多时都会被抽出作独立演奏,其中原因,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不少音乐会制作者或是评论家,都不认为演奏全首马勒的交响曲能吸引观众入场观赏。故此,只会把其中较易被接受的乐章抽出演奏。就以英国为例,第一次演绎全套第5号交响曲,是在1945年10月21日由汉森.恩格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的演出。比只演奏本乐章 - 由亨利·活特于1909年8月31日在伦敦的逍遥音乐会中作首演,足足迟了36年。
本乐章的速度标示为 "小柔板",同时马勒在乐谱上亦用德文标示 "非常慢"(sehr langsam)。全乐章只用上五部弦乐器及竖琴作演奏。在中提琴和竖琴的分解和弦所引领下,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旋律,并由大提琴再一次奏出。中段旋律亦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经过三次转调后,乐曲返回最开头的旋律,但改由第二小提琴拉奏。后来第一小提琴紧接,并引领乐团来到结尾的最高潮,然后突然之间,所有声部都收下来,最后以ppp的声量完结。
不同指挥家对这乐章的演奏速度可以相距甚远。例如拉图的录音是9分33秒,而阿巴多、卡拉扬与邓许泰特的版本则接近12分钟。
1968年6月8日,在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的葬礼弥撒上,指挥家伯恩斯坦亦指挥演奏这乐章。
- 第5乐章
评价
- 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92年《时代杂志》为文:
伟大的音乐表达了对哲学的深思及真理的探索,在这首特别的交响曲中,它有几个乐段是如此地震撼着灵魂的最深处,特别是第一乐章,大提琴与中提琴一同拉奏的那一段,它是极度强烈且动人的。马勒音乐中所有的热情与挣扎,使我感觉到它与我们改革时期的处境有些贴切。
⋯⋯你如果听整首音乐,你可以听到生活与死亡的主题。在他的音乐中,有着光明与悲剧性挣扎的黑暗相对抗。生活总是充满了冲突与对立,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就不是生活了。而马勒就是有能力可以捕捉到人类处境的样貌。[13]
轶事
注释
参考资料
- 参照
- 文献
- 沈银真. 探討馬勒《第五號交響曲》之音樂內涵與創作思維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06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