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沙门(梵文:श्रमण śramaṇa;巴利语:शमण samaṇa),又译为桑门、丧门、娑门、沙门那、沙迦懑曩、室摩那弩、舍罗摩弩,意译为道士、道人、贫道等,意为“勤息”、“止息”等意,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沿用,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在汉传佛教中,意义略同于和尚。
起源
沙门原义为能舍离世间贪爱[1]、断除停止种种不善之恶法[2]、已灭除种种有漏的染污的法[3]。
印度吠陀时代晚期,婆罗门教因过度世俗化,权威受到挑战,印度诞生了数个反对婆罗门特权、关心人民福祉的新兴教派,普遍存在出家求道为沙门的传统,此一思想潮流称为“沙门思潮”,此一时期称为“沙门时期”,印度诸宗教皆以沙门作为出家修道者的代称。佛教也是印度沙门的其中一个教,其他还有耆那教、印度苦行僧等皆是沙门。沙门诸教不承认后期婆罗门所提出祭祀升天的说法,而是相信原来的轮回。如之,沙门不再接受婆罗门的思想,并对其思想提出新的解释,佛教、耆那教等都属于此一系统。
沙门后来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指能够脱离烦热苦报,生、老、病、死的因,能解脱生死的苦的人,也就是能证沙门果的人,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真正的沙门,佛陀称作是实行沙门[4]。沙门的意义不同于和尚,佛教传入中国时称僧侣为道士、道人。后来由于北魏太武灭佛才改称道教神职人员,如祭酒、鬼卒之名为道士。但在当时还并未太流行,南朝陆修静将道教授第一次所录的神职人员为“散气道士”,隋唐道教神职人员统称为道士,但是佛教沙门们还是自称为贫道,差不多到了宋朝才多自称为贫僧。
佛教中的沙门
佛对出家沙门的说法
- 在《中阿含经》中所谓的“沙门”是指能证解脱者,但因为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虽有佛教出家的外表装扮,但内心及言行不能真正符合沙门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不能称作真正实义的沙门。
- 在《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有提到四种沙门:
- 行色相沙门:如果有出家人剃发的模样,但身口意行却都不清净,徒具沙门形相而无实质,称作行色相沙门[5]
- 密行虚诳沙门: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虽然表面装出很有威仪的样子,来蒙骗赚取世间人的尊敬,但事实上心中却贪爱世间法、执著人我的表相,对于解脱道所说世间一切法无常、苦、空的道理,不能信受,不能亲证,所以不喜爱也不愿离开世间的种种法。这种人就称为密行虚诳沙门[6]
- 求名闻称赞沙门:贪求名声而外表像是有持戒的人,希望因此得到他人的赞叹。[7]
- 实行沙门:不求名闻利养、能证解脱果。[8]
《瑜伽师地论》中的沙门分类
参考文献
- ^ 《翻译名义集》:“ 沙门,或云桑门,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
- ^ 《玄应音义》:“沙门,此云止息,谓止息一切诸不善法。又曰劬劳,谓修一切劬劳苦行。又曰听闻,谓多闻熏习是常业也。”
- ^ 《俱舍论》:“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 ^ 《中阿含经》卷48〈4 双品〉:““云何沙门?谓息止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沙门。”《 (CBETA, T01, no. 26, p. 725, c4-6)
- ^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4:“云何名行色相沙门。迦叶。此一沙门。虽复剃除须发著佛袈裟受持钵器色相具足。而身不清净。口不清净。意不清净。不自调伏麁恶不善。广贪财利命不清净。得破戒罪法。迦叶。此名行色相沙门。”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13-17)
- ^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4:“迦叶白言云何名密行虚诳沙门。迦叶。此一沙门。虽知行业亦具威仪。吃麁恶饮食。诈欢诈喜。于行住坐卧。恒构虚诳。又不亲近在家出家四圣种族。诈默无言诳赚有情。心无清净亦无调伏。亦不息念虚妄推度。住着我人之相。若遇空法而生怖畏如登崖险。若见比丘善谈空者如遇冤家。迦叶。此说名为密行虚诳沙门。”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18-25)
- ^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4:“此一沙门。为求名闻称赞诈行持戒。惑乱他人恃衒多闻要他称赞。或居山野。或处林间。诈现少欲无贪。假行清净之行。于其心内无其离欲。无其寂静无其息虑。无证菩提亦不为沙门。亦不为婆罗门。亦不为涅槃。而求称赞名闻。迦叶。此名求名闻称赞沙门。”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27-p. 213, a3)
- ^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4:“此一沙门。不为身命而行外事。亦不言论名闻利养。唯行空无相无愿。若闻一切法已。正意思惟涅槃实际。恒修梵行不求世报。亦不论量三界喜乐之事。唯见性空不得事法。亦不议论我人众生寿者及补特伽罗。见正法位离诸虚妄。于解脱道断诸烦恼。达一切法自性清净。内外不着。无集无散。于彼法身如来明了通达。无其见取。亦不言论色身离欲。亦不见色相。亦不见三业造作。亦不执凡圣之众法无所有。断诸分别自性凝然。不得轮回不得涅槃。无缚无解无来无去。知一切法寂静湛然。迦叶。此说名为实行沙门。” (CBETA, T12, no. 352, p. 213, a4-16)
- ^ 9.0 9.1 9.2 9.3 《瑜伽师地论》卷97:“诸沙门略有四种。一者胜道沙门。二者论道沙门。三者命道沙门。四者污道沙门。” (CBETA, T30, no. 1579, p. 853, c22-24)
- ^ 10.0 10.1 10.2 10.3 《瑜伽师地论》卷29:“沙门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活道沙门。四坏道沙门。” (CBETA, T30, no. 1579, p. 446, c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