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
李东阳 | |
---|---|
大明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 |
籍贯 | 湖广茶陵县 金吾左卫军籍 |
族裔 | 汉族 |
字号 | 字宾之,号西涯 |
谥号 | 文正 |
出生 | 正统十二年六月初九日(1447年7月21日) 京师 |
逝世 | 正德十一年(1516年) 京师 |
配偶 | 刘氏(聘) |
亲属 | 曾祖李文祥,祖李允兴 父李淳,母刘氏;继母麻氏 |
出身 | |
|
李东阳(1447年7月21日—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1],湖广茶陵县(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卫(今属北京市)军籍,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在北京长大,自幼即以才华之名。天顺甲申进士,正德初累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内阁首辅,文坛领袖。卒谥文正。
生平
早年
李东阳的曾祖父李文祥,在家乡茶陵起兵追随明太祖,后驻北京。李东阳祖父李允兴,追随明成祖征战。李东阳父亲李淳,为金吾卫军之余,工于书法,家境贫寒,靠出卖苦力、摆渡船工为生。后来李淳儿子东阳的“神童”名声鹊起后,李淳在北京成为私塾教师,课徒为生。
李东阳在浓郁的家乡和家庭文化氛围熏陶下,幼年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李东阳四岁时随父亲在京师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被视为神童。顺天府官员将李东阳推荐给景帝,李东阳当著景帝写下“龙、凤、龟、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兴,将其放在膝上,并赐珍奇水果和金银元宝。之后,在六岁、八岁时又两次入宫面圣,准其进入顺天府学读书。
求学
李东阳刻苦师法颜鲁公,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时人称赞李东阳“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李东阳16岁考中举人,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联捷进士,时年十八岁。[2]
仕途
李东阳考中进士之后,获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编修、侍讲、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直文渊阁,进入内阁参与机要,后进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称贤相。李东阳工古文,内阁疏草多出自其手。孝宗驾崩,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同为顾命大臣[3]。
武宗即位,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因见宦官刘瑾把持朝政,武宗荒淫无度,自己多次上疏进谏又毫无效果,李东阳以年老多病为由,数次辞职未成。正德七年(1512年)获准退休,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赠太师,谥文正[4]。
文学成就
李东阳入阁多年,在朝时间长,地位高,不仅自己才学渊博,又能奖励后学,推荐隽才,因此不少文学之士都围聚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诗人派别。李东阳也就在明中期一度领导文坛。因而《明史》中写道:“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
参与编撰著作
李东阳先后主持或参与编撰:
所以《明史》记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诗作点滴
民间生活
1472年(成化八年)李东阳回到湖南长沙时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写道:
- “湖南近凋瘵,
- 叹息为苍生。”
后又在《浮客户》诗中描写船民生活:
- “江南人家船为屋,
- 白发长年水中宿。
- 生儿不识徒步劳,
- 生女赤脚随波涛。”
白发苍苍的老人仍必须长年漂泊于水中,即使是小孩也要随波逐涛,劳动者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
李东阳在家乡茶陵吟道:
- “春尽田家郎未归,
- 小池凉雨试𫄨衣。
- 园桑绿罢蚕初熟,
- 野麦青时雉始飞。”
写出了农村妇女春末夏初正葛布缝衣,摘桑养蚕一派劳动繁忙,生机勃勃的景象。
透过这些诗,反映出李东阳关心民间疾苦的忧国忧民之心。
民间风俗
李东阳的诗还对长沙、茶陵民间特有风俗习惯端午节长沙龙舟竞渡的欢腾场面描写:
- “江头彩旗耀日明,
- 船上挝鼓不停声。
- 湖南乐声君记取,
- 五月五日潭州城。”
这是端午节长沙百姓龙舟竞渡的欢腾场面。
这是明代茶陵农民春社的习俗,洋溢着盎然生机。
写景
李东阳善于写景,他在《游岳麓寺》吟道:
- “危峰高瞰楚江干,
- 路出羊肠第几盘。
- 万树松杉双径合,
- 四山风雨一僧寒。
- 平沙浅草连天远,
- 落日孤城隔水看。
- 蓟北湘南俱到眼,
- 鹧鸪声里独凭栏。”
这首诗写出了山的高峻,道的险曲,寺的宏伟,景的幽深,并透出一股孤独苍凉之气,是历代吟咏麓山诗词中情景交融的一首。李东阳的许多抒怀诗感情真挚,思味隽永。
抒怀诗
李东阳从燕京写了一首《寄彭民望》赠失意回乡的好友、湖南同乡彭民望:
- “斫地哀歌兴未阑,
- 归来长铗尚须弹。
- 秋风布褐衣堪短,
- 夜雨红湖梦亦寒。
- 木叶下时惊岁晚,
- 人情阅尽见交难。
- 长安张食淹留地,
- 惭愧先生苜蓿盘。”
李东阳诗中引典抒情浑然一体,对友人沉沦不遇、晚景凄凉的状况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拟古乐府百首
另外,李东阳所写的《拟古乐府百首》以乐府体诗作史论成一家之言,也从形式上为前后七子拟古诗的创作开了先河。茶陵诗派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
后世评论
李东阳有《怀麓堂集》100卷传世,并收入《四库全书》,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书籍之一。杨一清在《怀麓堂稿序》中评论李东阳:“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参考文献
- ^ 今北京市积水潭
- ^ 《天顺八年甲申科进士登科录》:金吾左卫军籍,治《书经》,年十八岁中式天顺八年甲申科第二甲第一名进士。六月初九日生,行一,曾祖李文祥;祖李允兴;父李淳;母刘氏;继母麻氏。具庆下,妻刘氏(聘),弟东山;东川;东溟。由顺天府学军生中式顺天府乡试第四十四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八十五名
-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81):“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四年,《宪宗实录》成,由左庶子兼侍讲学士,进太常少卿,兼官如故。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阁臣徐溥等以诏敕繁,请如先朝王直故事,设官专领。乃擢东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入内阁专典诰敕。八年以本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谢迁同日登用。久之,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81):“瑾既得志,务摧抑缙绅。而焦芳入阁助之虐,老臣、忠直士放逐殆尽。东阳悒悒不得志,亦委蛇避祸。而焦芳嫉其位己上,日夕构之瑾。先是,东阳奉命编《通鉴纂要》。既成,瑾令人摘笔画小疵,除誊录官数人名,欲因以及东阳。东阳大窘,属芳与张彩为解,乃已。瑾凶暴日甚,无所不讪侮,于东阳犹阳礼敬。凡瑾所为乱政,东阳弥缝其间,亦多所补救。尚宝卿崔璿、副使姚祥、郎中张玮以违制乘肩舆,从者妄索驿马,给事中安奎、御史张彧以核边饷失瑾意,皆荷重校几死。东阳力救,璿等谪戍,奎、彧释为民。九载秩满,兼支大学士俸。河南贼平,荫子世锦衣千户。再疏力辞,改荫六品文官。其冬,帝欲调宣府军三千入卫,而以京军更番戍边。东阳等力持不可,大臣、台谏皆以为言。中官旁午索草敕,帝坐乾清宫门趣之,东阳等终不奉诏。明日竟出内降行之,江彬等遂以边兵入豹房矣。东阳以老疾乞休,前后章数上,至是始许。赐敕、给廪隶如故事。又四年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正。”
官衔 | ||
---|---|---|
前任: 刘健 |
明朝内阁首辅 1506年-1512年 |
继任: 杨廷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