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师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师爷,即幕客幕宾幕友,指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所聘请的私人行政助理。幕客在更古之时即参谋记室[1]由于科举主以四书五经与八股文取士,中举为官者容易缺乏行政实务上所需的财务会计与法律知识,往往需要聘请精于此道的人才协助处理政务,私人幕僚之需求随应运而生。师爷之文化始于明朝,兴盛于清朝清末新政后逐渐没落。

师爷并非官定的正式职务,因此并无制式的教育体系,其职业之传承常借由父子、家族方式教授传承,世代传承下一些特定地区也因此成为幕客僚臣的主要产地,如绍兴籍人士就因熟悉刑名律法而广为明清官员聘用,绍兴师爷也几乎成为师爷的同义词。

香港现代在律师事务所中为客户提供法律意见,但没有律师牌照服务人员,也俗称为师爷,正名为法律行政员(Legal Executive)。法庭中为客户提供法律意见的公务员或书记官,也俗称为刑名师爷。

简介

秦朝张耳为客,李斯曾做吕不韦舍人都算是幕友的原始称呼。[2]幕宾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郗生可谓入幕宾也”。韩振称:“掌守令司道督抚之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也。”[3]

幕友的职责主要有刑名(掌管律法,协助断案)、钱谷(掌管税务)、帐房(掌管财务,执掌易与钱谷重叠)、书启、教读、征比、阅卷、朱墨、挂号(上述多为秘书性质)等种类,其中又以前两者最重要,合称<刑钱>[4]收入亦最厚,汪辉祖说:“幕客佐吏全在明习《律例》”,“幕客之用律,犹秀才之用四子书也”。据瞿同祖说1790年“州县的‘刑名’幕友年收为二百六十两,‘钱谷’幕友为二百二十两。”

清代从总督巡抚知府县令,皆聘有幕宾,清代的幕友多来自绍兴府八县,所以又称绍兴师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宋朝以后更形成“吏强官弱,浸以成风”。[5]孝宗时宰相吕颐浩说:“缘官不知法,致吏得以欺。”陈天锡说,师爷对于主官,犹如“饥渴之于食饮,寒暑之于裘葛,而不可离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认为这些人“无官之责,有官之权”。

雍正时,邬思道田文镜的幕宾。赵翼包世臣李善兰汪世铎华衡芳林则徐左宗棠等人都曾做过幕宾。《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即出生于师爷世家,其父在师爷职涯中贫病死去,沈复承父业,拜师学做师爷。游幕一生,因正直不贪,终身贫困,“春寒彻骨,沽酒御寒,囊为之罄。”[6]爱妻芸娘去世,竟无钱装殓。曾国藩幕府人员多达八九十人,李鸿章是其中的一员。幕宾在清代地方政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官之考成倚之,民之身家属之”。[7]

由于中国科举的局限性,官员大多仅通晓文学经学,并不够了解法律与实际繁杂不堪的地方政治与庶务。[8]所以大多数的地方官员都需要幕友来辅佐。陈天锡说,师爷对于主官,犹如“饥渴之于食饮,寒暑之于裘葛,而不可离矣”。清代劣幕堪称最多,形成难以控制的社会势力。[9]乾隆年间按察使沈作朋甚至与幕友徐掌丝暗通声气,作奸犯科。汪辉祖谈到乾隆末年,“以守正为迂阔矣,江河日下,砥柱为难,甚至苞苴关说,狼狈党援,端方之操,十无二三”。嘉庆道光时期,出现了幕友劣幕化的趋势。咸丰年间,旗员出身的陕甘总督乐斌不晓公事,委托给幕友彭沛霖,结果彭沛霖因此四处招摇撞骗。[10]清代有“官一幕二衙门三”的说法,民间称劣幕“一代做官,三代打砖”。幕友仍能参加科举考试,如汪辉祖几十年后终于考中进士。绍兴范家相(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二甲12名)早年做幕友,后来考中进士。

幕宾虽居幕府,唯非官非吏,无品无位,没有公家薪水,但有私人馈赠束脩,高达两百两以上,[11]州县官所入廉俸,年不过数十两,实不敷延请幕友。[12]故有“炭敬”、“冰敬”之类的灰色收入,周询《蜀海丛谈》记载,清末四川省总督两司及盐茶道衙门的幕友,各府厅州县官员,“三节”皆例镇节敬。“大席”每席每郡邑多者二十两,督署且略厚;各“小席”,多者十两,少亦四两。《清稗类钞》记载:在湖南省作幕的“绍兴师爷”任麟,其弟子“月必以所得馆谷分润于师”,是为“幕例”。汪辉祖是清代名幕,其薪金之丰厚,可列当时全国幕友薪金之前茅。汪辉祖表示:“吾辈从事于幕者,类皆章句之儒,为童子师,岁修不过数十金;幕修所人或数倍焉,或十数倍矣。”[13]又说:“处幕馆者,章身不能无具,随从不能无人,加以庆吊往还,亲朋假乞,无一可省,岁修百金,到家亦不坦六、七十金。人口之家、仅是敷衍,万一久无就绪。势且借贷无门。”。章学诚在《与执政论时务书》中说:“州县有千金之通融,则胥吏得乘而牟万金之利;督抚有万金之通融,州县得乘而牟十万之利。”曾国藩讲过,“俸入悉以养士”。

幕宾常与胥吏混称,但幕宾地位实则远高于胥吏。

相关

注释

  1. ^ 徐珂清稗类钞》第 1 卷
  2. ^ 郑天挺《清代的幕府》
  3. ^ 清经世文编》卷二十五《幕友论》
  4. ^ 李渔叔《鱼千里斋随笔》提到: “各省掌刑名、钱谷,以藩、臬两司幕为最重,为之者多积年老吏,年辈较高,令长显仕履任,必就求其推介幕友相助。论荐时,视地方政事繁简,而定其人。大县则派老于吏事者往,偏州小邑,不过以三、四等人才充之,皆其徒党也。别讹报销,上呈大府核夺,如出彼革之手,纵有挂漏,必为曲意弥缝;使另易其人,则索疲求垢,事事驳桔矣。其根株固结如此。”
  5. ^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蔡居厚传》
  6. ^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夜至江阴江口,春寒彻骨,沽酒御寒,囊为之罄。”
  7. ^ 汪辉祖:《佐治药言》
  8. ^ 胡林翼致友人信:“幼年精力,半耗于八股及时俗应酬,是以学识太小,本领太低,力不如志,以为可惜”,许同莘评价道:“才如(胡)文忠,而犹为此语”,更何况其他人呢(《公牍学史》)。
  9. ^ 何桂芳在《请查禁谋荐幕友片》中说:“各省州县到任,院司幕友必荐其门生故旧,代办刑名钱谷,该州县不问其人例案精熟与否,情愿厚出束脩,延请入幕,只因上下通气,申文免驳诘。”
  10. ^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11. ^ 陶正清《吏治因地制宜三事疏》说“凡州县之费,莫费于延请幕宾,若浙江诸剧邑,非七八人不足分办,而就中所优倚重者,非二三百金不能延至。统而计之,已至千金之外。”
  12. ^ 清史列传·姚文田》记载“州县官 ……所入廉俸,即尽支领,亦不敷延请幕友。”
  13. ^ 汪辉祖:《佐治药言》,“自处宜洁”条。

参考书目

  • 凌林煌:《曾国藩幕府(全期)成员之量化分析》,《思与言》,33.4(1995年12月),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