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
宰相是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级官员的一项半正式官名(此列表也包括武则天年间的宰相,尽管武则天称自己治下的政权为“周”)。
起源
据《新唐书》编者欧阳修所述,唐朝沿袭前朝隋朝体系。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将政府分为五个部门: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后被隋炀帝改名殿内省。隋文帝年间,尚书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让最受尊敬的官员如高颎、杨素、苏威在不同的时期任尚书省长官,尚书省总有两个长官即尚书仆射,通常被视为宰相。欧阳修还称,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也被认为是宰相。[1]
唐朝重组
早期历史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最初很大程度沿袭包括五省在内的隋制,但他为尚书省设立了唯一的长官尚书令,由皇次子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担任。[2]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成为皇帝,部属无人敢担任尚书令,尚书令一职空缺。此后,尚书省由两位副长官尚书仆射领导[3]大约当时,可能在唐太宗命令下,多宰相的制度被正式化,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改名自内史省)长官被认为宰相。因门下、中书两省经常有不止一个长官,宰相并不必是四个。唐太宗末期,他开始授特定的并非一省长官的高官参预朝政等官名,指为宰相。贞观十七年(643年),他修订官名,将其正式化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三品。这些宰相被柏杨称为“实质宰相”。
名号变更
终唐一朝,门下省、中书省被数次改名,同中书门下三品也相应被数次改名(如唐玄宗年间,中书省、门下省分别短期改称紫微省、黄门省,实质宰相就被称作同紫微黄门三品)。[4]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又设立了一个次等但权力与前者相同的官名,最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被柏杨称为“第二级宰相”。安史之乱后,实质宰相衔虽未被官方废止,却也不再使用,最后一个得此衔的是至德二年(757年)—乾元元年(758年)间的李麟;[4][5]而二级宰相衔却变得很普遍,[6]在唐朝的余年里都得到使用。神龙元年(705年),[7]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除非被授实质宰相衔。从初唐直到唐睿宗景龙四年(710年),参预朝政一职的变体继续出现,如参知机务、参掌机密、参知政事、参谋政事,柏杨称之为“第三级宰相”。
职能
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相聚,政事堂最初在门下省。永淳二年(683年)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后,政事堂移到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为双关语。又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中书门下后。[8]唐肃宗年间,宰相们开始轮流休假,确保至少一个宰相总能当值;当表文被上奏给皇帝时,署所有宰相之名,无论是否当值。中书门下也被改回政事堂。[9]
唐朝宰相列表
此列表包括武则天的周朝,尽管这是否被认为唐朝的一部分是有争议的。此列表不包括被授予荣衔的地方管理者即使相。僭位者李煴和李𥙿手下的宰相也列入,但僭位者李承宏手下的宰相不列入,因李承宏虽被记载有多名宰相,却只有于可封、霍环见于史料,且其确切职务也无载。
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的名称变化:
- 尚书省(618年-662年)
- 中台(662年-670年)
- 尚书省(670年-684年)
- 文昌台(684年)
- 文昌都省(684年-685年)
- 文昌都台(685年-703年)
- 中台(703年-705年)
- 尚书省(705年-907年)
相应地,尚书省长官于618年至705年被视为宰相,[7]在这段时期官职如下:
- 尚书令(618年-626年)
- 尚书仆射(618年-662年)
- 匡政(662年-670年)
- 尚书仆射(670年-684年)
- 文昌相(684年-705年)
- 尚书仆射(705年-713年)
- 丞相(713年-742年)
- 尚书仆射(742年-907年)
担任尚书省长官(包括唐高祖年间仅是尚书省副长官的尚书仆射)的有:
姓名 | 始任官职 | 籍贯 | 在职时间 | 前职 | 去向/备注 |
高祖朝 | |||||
李世民 | 尚书令 | 陇西成纪 | 618年-626年 | 京兆尹 | 为天策上将兼司徒 |
裴寂 | 尚书右仆射知政事 | 蒲州桑泉 | 618年-629年 | 相国长史 | 为司空 |
萧瑀 | 尚书右仆射 | 常州武进 | 623年-626年 | 中书令 | 坐事免 |
尚书左仆射 | 627年 | 太子少师 | 罢 | ||
太宗朝 | |||||
封德彝 | 尚书右仆射 | 德州蓨县 | 626年-627年 | 中书令 | 薨 |
长孙无忌 | 尚书右仆射 | 河南洛阳 | 627年-628年 | 吏部尚书 | 罢 |
房玄龄 | 尚书左仆射 | 齐州临淄 | 629年-642年 | 中书令兼太子詹事 | 为司空 |
杜如晦 | 尚书右仆射 | 京兆杜陵 | 629年 | 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 | 罢 |
李靖 | 尚书右仆射 | 京兆三原 | 630年-634年 | 定襄道行军大总管 | 罢为特进 |
温彦博 | 尚书右仆射 | 并州祁县 | 636年-637年 | 中书令 | 薨 |
高士廉 | 尚书右仆射 | 德州蓨县 | 638年-643年 | 吏部尚书 | 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政事 |
高宗朝 | |||||
李𪟝 |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 曹州离狐 | 649年-650年 | 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 | 罢仆射 |
张行成 |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 定州义丰 | 651年-653年 | 侍中 | 薨 |
于志宁 |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 京兆高陵 | 651年-659年 | 侍中 | 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
褚遂良 |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 杭州钱塘 | 653年-655年 |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贬为潭州都督 |
刘仁轨 | 尚书左仆射 | 汴州尉氏 | 675年-681年 | 鸡林道行军大总管 | 为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三品 |
尚书左仆射、京师留守 | 683年-685年 | 京师副留守 | 薨 | ||
戴至德 | 尚书右仆射 | 相州安阳 | 675年-679年 | 户部尚书、同东西台三品 | 薨 |
睿宗朝 | |||||
苏良嗣 | 守文昌左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 京兆武功 | 686年-690年 | 守纳言 | 薨 |
韦待价 | 守文昌右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 京兆万年 | 686年-689年 | 燕然道行军大总管 | 为安息道行军总管 |
则天朝 | |||||
武承嗣 | 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 并州文水 | 690年-692年 | 纳言 | 罢为特进 |
岑长倩 |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 邓州棘阳 | 690年-691年 | 内史 | 被武则天所杀 |
豆卢钦望 |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 京兆万年 | 697年-698年 | 太子宫尹 | 罢为太子宾客 |
699年-700年 | |||||
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 | 705年-706年[10] | 特进 | 为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 | ||
王及善 | 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 洺州邯郸 | 699年 | 内史 | 薨 |
中宗复辟朝 | |||||
唐休璟 | 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 京兆始平 | 705年-706年[10] | 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 致仕 |
魏元忠 |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知兵部事 | 宋州宋城 | 706年-707年[10] | 中书令 | 以特进致仕 |
睿宗复辟朝 | |||||
宋王李成器 | 尚书左仆射 | 陇西成纪 | 710年[11] | 司徒兼扬州大都督左卫大将军 | 为司空 |
代宗朝 | |||||
雍王李适 | 尚书令 | 陇西成纪 | 763年-764年 | 天下兵马元帅兼中书令 | 为皇太子 |
郭子仪 | 尚书令 | 华州郑县 | 764年 | 司徒兼中书令、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大使 | 辞 |
李茂贞 | 守尚书令兼侍中 | 深州博野 | 901年-903年 | 检校太尉、凤翔彰义节度使、同平章事 | 辞 |
705年后,尚书省长官不被视为宰相,除非得到宰相头衔。
内史省长官
- 内史省(618年-620年)
- 中书省(620年-662年)
- 西台(662年-671年)
- 中书省(671年-684年)
- 凤阁(684年-705年)
- 中书省(705年-713年)
- 紫微省(713年-717年)
- 中书省(717年-907年)
相应地,内史省长官在这些时期官职如下:
- 内史令(618年-620年)
- 中书令(620年-662年)
- 右相(662年-671年)
- 中书令(671年-684年)
- 内史(684年-705年)
- 中书令(705年-713年)
- 紫微令(713年-717年)
- 中书令(717年-742年)
- 右相(742年-757年)
- 中书令(757年-907年)
担任内史省长官的有:
姓名 | 始任官职 | 籍贯 | 在职时间 | 前职 | 去向/备注 |
高祖朝 | |||||
萧瑀 | 内史令 | 见上 | 618年-623年 | 隋民部尚书 | 为尚书右仆射 |
窦威 | 内史令 | 岐州平陆 | 618年 | 相国司录参军 | 薨 |
封德彝 | 兼中书令 | 见上 | 620年-626年 | 中书侍郎 | 为尚书右仆射 |
杨恭仁 | 兼中书令 | 华州华阴 | 623年-626年 | 遥领纳言、凉州都督 | 罢 |
秦王李世民 | 中书令(加官) | 见上 | 625年-626年 | 太尉、司徒、尚书令、天策上将、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 为皇太子 |
太宗朝 | |||||
房玄龄 | 中书令 | 见上 | 626年-629年 | 太子左庶子 | 为尚书左仆射 |
宇文士及 | 中书令 | 京兆长安 | 626年-627年 | 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 罢为殿中监 |
李靖 | 检校中书令 | 见上 | 628年 | 刑部尚书 | 为关内道行军大总管 |
温彦博 | 中书令 | 见上 | 630年-636年 | 御史大夫 | 为尚书右仆射 |
杨师道 | 中书令 | 华州华阴 | 639年-643年 | 侍中、参豫朝政 | 罢为吏部尚书 |
吏部尚书摄中书令 | 645年 | 吏部尚书 | 贬为工部尚书 | ||
岑文本 | 中书令 | 邓州棘阳 | 644年-645年 | 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 薨 |
马周 | 守中书令 | 博州茌平 | 644年-648年 | 中书侍郎 | 薨 |
长孙无忌 | 司徒、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三省事 | 见上 | 648年-649年 | 司徒摄侍中 | 为太尉 |
褚遂良 | 中书令 | 见上 | 648年-650年 | 黄门侍郎、参豫朝政 | 贬为同州刺史 |
高宗朝 | |||||
高季辅 | 兼中书令 | 德州蓨县 | 649年-651年 | 检校刑部尚书 | 为侍中 |
柳奭 | 守中书令 | 蒲州解县 | 652年-654年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罢为吏部尚书 |
来济 | 中书令 | 扬州江都 | 655年-657年 | 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贬为台州刺史 |
崔敦礼 | 中书令 | 京兆咸阳 | 655年-656年 | 侍中 | 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
李义府 | 兼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 | 瀛州饶阳 | 657年-658年 | 守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 贬为普州刺史 |
右相 | 663年 | 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流放嶲州 | ||
杜正伦 | 兼中书令 | 相州洹水 | 657年-658年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贬为横州刺史 |
许敬宗 | 中书令 | 杭州新城 | 658年-662年 | 侍中 | 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知西台事 |
刘祥道 | 兼右相 | 魏州观城 | 664年 | 司列太常伯 | 罢为司礼太常伯 |
陆敦信 | 检校右相 | 苏州吴县 | 665年-666年 | 左侍极 | 罢为大司成 |
刘仁轨 | 兼右相检校右中护 | 见上 | 666年-670年 | 大司宪兼知政事 | 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
阎立本 | 守右相 | 京兆万年 | 668年-673年 | 司平太常伯 | 薨 |
郝处俊 | 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 | 安州安陆 | 675年-679年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为侍中 |
李敬玄 | 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 | 亳州谯县 | 676年-680年 | 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贬为衡州刺史 |
薛元超 | 守中书令 | 蒲州汾阳 | 681年-683年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检校太子左庶子 | 罢 |
崔知温 | 守中书令 | 许州鄢陵 | 681年-683年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薨 |
中宗朝 | |||||
裴炎 | 中书令 | 绛州闻喜 | 683年-684年 | 侍中、于东宫平章事 | 被武则天所杀 |
睿宗朝 | |||||
骞味道 | 检校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 | 兰州金城 | 684年-685年 |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 贬为青州刺史 |
裴居道 | 内史 | 绛州闻喜 | 685年-687年[13] | 秋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 为纳言 |
岑长倩 | 内史 | 见上 | 686年-690年 |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为文昌右相、同三品 |
邢文伟 | 守内史 | 滁州全椒 | 690年 |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贬为珍州刺史 |
则天朝 | |||||
豆卢钦望 | 守内史 | 见上 | 693年-694年 | 司宾卿 | 贬为赵州刺史 |
李昭德 | 检校内史 | 京兆长安 | 694年 | 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为朔方道行军长史 |
王及善 | 内史 | 见上 | 697年-699年 | 前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 为文昌左相同平章事 |
武三思 | 检校内史 | 并州文水 | 698年[14]-700年 | 前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 罢为特进、太子少保 |
狄仁杰 | 内史 | 并州阳曲 | 700年 | 检校纳言、河北道安抚大使 | 薨 |
李峤 | 知内史事 | 赵州赞皇 | 704年 | 知纳言事 | 罢为成均祭酒 |
守中书令 | 706年-709年 | 守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为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
杨再思 | 守内史 | 郑州原武 | 704-705年 |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 为户部尚书同三品 |
检校中书令 | 705年-709年 | 检校扬州大都督 | 为尚书右仆射同三品 | ||
中宗复辟朝 | |||||
崔玄𬀩 | 守内史 | 恒州井陉 | 705年 | 鸾台侍郎、兼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罢为博陵郡王 |
袁恕己 | 守中书令 | 沧州东光 | 705年 |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罢为南阳郡王 |
韦安石 | 中书令 | 京兆万年 | 705年-706年 |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罢为户部尚书 |
711年 | 侍中 | 为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 |||
魏元忠 | 中书令 | 见上 | 705年-707年 | 侍中 | 以特进致仕 |
宗楚客 | 中书令 | 蒲州河东 | 709年-710年 | 左卫将军、同三品 | 为临淄王李隆基所诛 |
萧至忠 | 中书令 | 常州武进 | 709年-710年 | 守侍中 | 贬为许州刺史 |
710年 | 许州刺史 | 贬为晋州刺史 | |||
713年 | 吏部尚书 | 自杀 | |||
睿宗复辟朝 | |||||
钟绍京 | 行中书令 | 虔州赣县 | 710年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罢为户部尚书 |
韦嗣立 | 中书令 | 郑州阳武 | 710年 | 宋州刺史 | 贬为许州刺史 |
姚崇 | 兼中书令 | 陕州硖石 | 710年-711年 | 兵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 贬为申州刺史 |
兼紫微令 | 713年-716年 | 兵部尚书、同三品 | 罢为开府仪同三司 | ||
玄宗朝 | |||||
崔湜 | 检校中书令 | 定州安喜 | 712年-713年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流放窦州 |
张说 | 检校中书令 | 见上 | 713年 | 尚书左丞 | 贬为相州刺史 |
兼中书令 | 723年-726年 | 守兵部尚书同三品 | 罢为尚书右丞相 | ||
张嘉贞 | 兼中书令 | 蒲州猗氏 | 720年-723年 | 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 贬为豳州刺史 |
萧嵩 | 兼中书令 | 常州武进 | 729年-733年 | 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 罢为尚书右丞相 |
张九龄 | 中书令 | 韶州曲江 | 733年-736年 |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 罢为尚书右丞相 |
李林甫 | 兼中书令 | 陇西成纪 | 736年-752年 | 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 卒 |
杨国忠 | 右相兼文部尚书 | 蒲州永乐 | 752年-756年 | 御史大夫判度支事、剑南节度使 | 被杀于马嵬坡 |
崔圆 | 中书令 | 青州益都 | 757年-758年 |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 罢为太子少师 |
代宗朝 | |||||
李辅国 | 司空兼中书令 | 不详 | 762年 | 天下兵马元帅行军司马、开府仪同三司 | 罢为博陆郡王,旋即被唐代宗派人刺杀 |
德宗朝 | |||||
李怀光 | 中书令、朔方邠宁同华陕虢河中晋绛慈隰行营兵马副元帅 | 渤海靺鞨 | 783年-784年 | 朔方节度使 | 为太尉,不受,旋即叛唐 |
李晟 | 司徒、中书令 | 洮州临潭 | 784年-793年 | 京畿渭北商华行营兵马副元帅 | 薨 |
浑瑊 | 检校司徒兼中书令 | 皋兰州 | 796年-799年 | 邠宁庆行营兵马副元帅 | 薨 |
宪宗朝 | |||||
韩弘 | 守司徒兼中书令、同平章事、宣武节度使 | 滑州匡城 | 819年-822年 | 宣武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同平章事 | 薨 |
懿宗朝 | |||||
白敏中 | 守司徒、中书令 | 并州太原 | 860年-861年 | 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 出为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凤翔节度使 |
昭宗朝 | |||||
韦昭度 | 太保兼中书令 | 京兆杜陵 | 888年 | 太保兼侍中 | 出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 |
门下省长官
- 门下省(618年-662年)
- 东台(662年-671年)
- 门下省(671年-684年)
- 鸾台(684年-705年)
- 门下省(705年-713年)
- 黄门省(713年-720年)
- 门下省(720年-907年)
相应地,门下省长官在这些时期官职如下:
- 纳言(618年-620年)
- 侍中(620年-662年)
- 左相(662年-671年)
- 侍中(671年-684年)
- 纳言(684年-705年)
- 侍中(705年-713年)
- 黄门监(713年-720年)
- 侍中(720年-742年)
- 左相(742年-757年)
- 侍中(757年-907年)
担任门下省长官的有:
姓名 | 始任官职 | 籍贯 | 在职时间 | 前职 | 去向/备注 |
高祖朝 | |||||
刘文静 | 纳言 | 京兆武功 | 618年 | 相国府司马 | 战败除名 |
窦抗 | 兼纳言 | 岐州平陆 | 618年 | 将作大匠 | 罢为左武侯大将军 |
陈叔达 | 判纳言 | 湖州乌程 | 618年-626年 | 黄门侍郎 | 坐事免 |
裴矩 | 检校侍中 | 绛州闻喜 | 624年-625年 | 太子詹事 | 罢为判黄门侍郎 |
宇文士及 | 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 见上 | 625年-626年 | 天策府司马 | 为中书令 |
齐王李元吉 | 侍中(加官) | 陇西成纪 | 625年-626年 | 司空、并州大都督、隰州都督、稷州刺史 | 为秦王李世民所杀 |
太宗朝 | |||||
高士廉 | 侍中 | 见上 | 626年-627年 | 太子右庶子 | 贬为安州大都督 |
杜如晦 | 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 见上 | 628年-629年 | 兵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 | 为尚书右仆射 |
王珪 | 守侍中 | 并州祁县 | 628年-633年 | 黄门侍郎 | 贬为同州刺史 |
魏征 | 检校侍中 | 邢州巨鹿 | 632年-636年 | 秘书监、参豫朝政 | 罢为特进、知门下省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
杨师道 | 侍中 | 见上 | 636年-639年 | 太常卿 | 为中书令 |
刘洎 | 侍中 | 荆州江陵 | 644年-645年 | 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 赐死 |
长孙无忌 | 司徒摄侍中 | 见上 | 645年-648年 | 司徒 | 为司徒、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三省事 |
张行成 | 兼侍中 | 见上 | 649年-651年 | 少詹事同掌机务 | 为尚书右仆射 |
高宗朝 | |||||
高季辅 | 侍中 | 见上 | 651年-653年 | 兼中书令 | 薨 |
宇文节 | 侍中 | 河南洛阳 | 652年-653年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流放桂州 |
崔敦礼 | 侍中 | 见上 | 653年-655年 | 兵部尚书 | 为中书令 |
韩瑗 | 侍中 | 京兆三原 | 655年-657年 | 守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贬为振州刺史 |
许敬宗 | 侍中 | 见上 | 657年-658年 | 卫尉卿 | 为权检校中书令 |
辛茂将 | 兼侍中 | 兰州狄道 | 658年-659年 | 大理卿 | 薨 |
许圉师 | 检校侍中 | 安州安陆 | 659年-662年 | 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同三品 | 贬为虔州刺史 |
窦德玄 | 检校左相 | 河南洛阳 | 664年-666年 | 大司宪 | 薨 |
姜恪 | 检校左相 | 秦州上邽 | 668年-672年 | 司戎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 薨 |
张文瓘 | 侍中 | 贝州武城 | 675年-678年 | 大理卿、同东西台三品 | 薨 |
郝处俊 | 侍中 | 安州安陆 | 679年-681年 | 中书令、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 罢为太子少保 |
裴炎 | 侍中 | 见上 | 681年-683年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为中书令 |
刘景先 | 守侍中 | 魏州观城 | 683年-684年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于东宫平章事 | 贬为辰州刺史 |
睿宗朝 | |||||
王德真 | 守侍中 | 京兆 | 684年-685年 | 检校豫王府长史、太常卿 | 贬为同州刺史、流放象州 |
苏良嗣 | 守纳言 | 见上 | 685年-686年 | 冬官尚书 | 为守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
韦思谦 | 守纳言 | 郑州阳武 | 686年-687年 |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同三品 | 以太中大夫致仕 |
裴居道 | 纳言 | 见上 | 687年-690年[13] | 内史 | 下狱死 |
魏玄同 | 兼检校纳言 | 定州鼓城 | 687年-689年 | 地官尚书、同三品 | 为武则天所杀 |
张光辅 | 守纳言 | 京兆长安 | 689年 | 凤阁侍郎、同平章事、诸军节度 | 为武则天所杀 |
武承嗣 | 纳言 | 并州文水 | 689年-690年 | 天官尚书 | 为文昌左相、同三品 |
武攸宁 | 纳言 | 并州文水 | 690年-691年 | 凤阁侍郎 | 罢为左羽林卫大将军 |
守纳言 | 691年-692年 | 左羽林卫大将军 | 罢为冬官尚书 | ||
则天朝 | |||||
史务滋 | 守纳言 | 宣州溧阳 | 690年-691年 | 司宾卿 | 自杀 |
宗秦客 | 检校纳言 | 蒲州解县 | 690年 | 凤阁侍郎 | 贬为遵化尉 |
欧阳通 | 司礼卿兼判纳言事 | 潭州临湘 | 691年 | 夏官尚书 | 为武则天所杀 |
姚璹 | 守纳言 | 湖州武康 | 694年-697年 | 司宾少卿 | 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
娄师德 | 守纳言 | 郑州原武 | 697年[14]-699年 | 清边道行军副大总管、安抚河北 | 充陇右诸军大使 |
狄仁杰 | 兼纳言 | 见上 | 698年[14]-700年 |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为内史 |
李峤 | 知纳言事 | 见上 | 703年-704年 | 兼尚书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为成均祭酒、同三品 |
韦安石 | 知纳言事 | 见上 | 704年-705年 | 鸾台侍郎、同三品、神都留守、判天官秋官二尚书事 | 罢为守刑部尚书 |
侍中 | 709年-710年 | 特进 | 罢为太子少保 | ||
中宗复辟朝 | |||||
敬晖 | 纳言 | 绛州太平 | 705年 | 左羽林将军 | 罢为平阳郡王 |
桓彦范 | 纳言 | 润州曲阿 | 705年 | 检校左羽林将军 | 罢为扶阳郡王 |
魏元忠 | 侍中 | 见上 | 705年 | 兵部尚书、同三品 | 为中书令 |
杨再思 | 行侍中 | 见上 | 705年-707年 | 检校中书令 | 为中书令 |
苏瓌 | 侍中 | 京兆武功 | 706年-707年 | 户部尚书 | 罢为行吏部尚书 |
韦巨源 | 侍中 | 京兆万年 | 707年-709年 | 吏部尚书 | 为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
纪处讷 | 侍中 | 秦州上邽 | 707年-710年 | 太仆卿、同三品 | 为临淄王李隆基所杀 |
萧至忠 | 守侍中 | 见上 | 709年 | 行中书侍郎、同三品 | 为中书令 |
睿宗复辟朝 | |||||
李日知 | 守侍中 | 郑州荥阳 | 711年 | 黄门侍郎、同三品 | 罢为户部尚书 |
窦怀贞 | 守侍中 | 京兆始平 | 711年 | 左台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为左台御史大夫 |
刘幽求 | 守侍中 | 冀州武强 | 711年-712年 | 吏部尚书 | 为守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
尚兼侍中 | 713年 | 尚书右仆射、知军国重事 | 罢为太子少师 | ||
岑羲 | 侍中 | 邓州棘阳 | 712年-713年 |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为唐玄宗李隆基所杀 |
玄宗朝 | |||||
魏知古 | 守侍中 | 深州陆泽 | 712年-714年 |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罢守工部尚书 |
卢怀慎 | 检校黄门监 | 滑州灵昌 | 714年-716年 | 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 | 去官养疾 |
宋璟 | 吏部尚书兼黄门监 | 邢州南和 | 716年-720年 | 刑部尚书 | 罢为开府仪同三司 |
源乾曜 | 侍中 | 相州临漳 | 720年-729年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为尚书左丞相 |
裴光庭 | 侍中 | 绛州闻喜 | 730年-733年 | 中书侍郎、兼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薨 |
裴耀卿 | 侍中 | 绛州稷山 | 734年-736年 | 守黄门侍郎、兼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为尚书左丞相 |
牛仙客 | 守侍中 | 泾州鹑觚 | 738年-742年 | 守工部尚书、知门下省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 薨 |
李适之 | 左相 | 陇西成纪 | 742年-746年 | 刑部侍郎 | 罢为太子少保 |
陈希烈 | 左相兼兵部尚书 | 宋州宋城 | 747年-754年 | 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为太子太师 |
韦见素 | 左相 | 京兆万年 | 756年-757年 | 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事 | 罢为尚书左仆射 |
肃宗朝 | |||||
苗晋卿 | 左相 | 潞州壶关 | 757年 | 致仕宪部尚书 | 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行侍中 | 757年-759年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为太子太傅 | ||
侍中 | 760年-763年 | 太子太傅 | 罢为太子太保 | ||
代宗朝 | |||||
王缙 | 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南淮西山南东道行营节度事 | 并州祁县 | 764年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未几兼东都留守 |
德宗朝 | |||||
浑瑊 | 侍中 | 见上 | 784年-796年 | 朔方节度使、邠宁振武永平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为兼中书令 |
马燧 | 兼侍中 | 汝州郏城 | 785年-795年 | 河东节度使、检校司徒、同平章事 | 薨 |
僖宗朝 | |||||
王铎 | 兼侍中 | 并州太原 | 881年-882年 | 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 为诸道行营都统、兼指挥诸军兵马收复京城及诸道租庸等使 |
朱玫 | 侍中 | 邠州 | 886年[15] | 邠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 为王行瑜所杀 |
郑从谠 | 太傅兼侍中 | 郑州荥阳 | 886年-887年 | 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为太子太保 |
韦昭度 | 太保兼侍中 | 见上 | 887年-888年 | 司徒、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为兼中书令 |
昭宗朝 | |||||
徐彦若 | 兼侍中、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使 | 河南偃师 | 896年-900年 | 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清海军节度使 |
崔胤 | 兼侍中 | 贝州武城 | 903年-904年 | 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诸道盐铁转运等使 | 罢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
实质宰相
正式化之前
姓名 | 始任官职 | 籍贯 | 在职时间 | 前职 | 去向/备注 |
太宗朝 | |||||
杜淹 | 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 京兆杜陵 | 627年-628年 | 御史大夫 | 薨 |
魏征 | 秘书监、参豫朝政 | 见上 | 629年-632年 | 尚书右丞 | 为检校侍中 |
特进知门下省事、国朝典章、参议得失 | 636年-642年 | 侍中 | 罢为太子太师 | ||
萧瑀 | 御史大夫、参议朝政 | 见上 | 630年 | 太常卿 | 罢为太子少傅 |
特进、参豫朝政 | 635年-636年 | 特进 | 罢为岐州刺史 | ||
戴胄 | 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 相州安阳 | 630年-633年 | 民部尚书 | 薨 |
侯君集 | 兵部尚书、参豫朝政 | 邠州三水 | 630年-632年 | 右卫大将军 | 以丧罢 |
632年-643年 | 前兵部尚书 | 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杀 | |||
李靖 | 三两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 | 见上 | 634年 | 尚书右仆射 | 罢为特进 |
刘洎 | 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 见上 | 639年-644年 | 尚书左丞 | 为侍中 |
岑文本 | 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 见上 | 642年-644年 | 中书舍人兼侍郎 | 为中书令 |
第一级实质宰相
官职设立于643年。官职名随内史省、门下省的名称而不时变动,有:
- 同中书门下三品(643年-662年)
- 同东西台三品(662年-672年)
- 同中书门下三品(672年-684年)
- 同凤阁鸾台三品(684年-705年)
- 同中书门下三品(705年-713年)
- 同紫微黄门三品(713年-720年)
- 同中书门下三品(720年-738年)
姓名 | 始任官职 | 籍贯 | 在职时间 | 前职 | 去向/备注 |
太宗朝 | |||||
萧瑀 | 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643年-646年 | 特进 | 贬为商州刺史 |
李世𪟝 | 特进、太子詹事、同三品 | 见上 | 643年-649年 | 兵部尚书 | 贬为叠州都督 |
开府仪同三司、同三品 | 650年-670年 | 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 薨 | ||
高士廉 | 开府仪同三司、同三品、平章政事 | 见上 | 643年-647年 | 尚书右仆射 | 薨 |
长孙无忌 | 太尉、同三品 | 见上 | 649年-659年 | 司徒、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三省事 | 贬为扬州都督,黔州安置 |
高宗朝 | |||||
宇文节 | 黄门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51年-652年 | 黄门侍郎 | 为侍中 |
柳奭 | 中书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51年-652年 | 中书侍郎 | 为守中书令 |
高季辅 | 侍中、同三品 | 见上 | 651年-653年 | 兼中书令 | 薨 |
于志宁 | 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 见上 | 651年-659年 | 兼中书令 | 免 |
褚遂良 | 吏部尚书、同三品 | 见上 | 652年-655年 | 同州刺史 | 贬为潭州都督 |
韩瑗 | 守黄门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52年-655年 | 兵部侍郎 | 为侍中 |
来济 | 守中书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52年-655年 | 守中书侍郎 | 为中书令 |
杜正伦 | 黄门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56年-657年 | 户部侍郎 | 为兼中书令 |
崔敦礼 | 太子少师、同三品 | 见上 | 656年 | 侍中、检校太子詹事 | 薨 |
许圉师 | 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同三品 | 见上 | 659年 | 守黄门侍郎 | 为左散骑常侍、检校侍中 |
任雅相 | 兵部尚书、同三品 | 华州渭南 | 659年-662年 | 兵部尚书 | 薨 |
李义府 | 兼吏部尚书、同三品 | 见上 | 659年-662年 | 普州刺史 | 以母丧罢 |
662年-663年 | 前吏部尚书 | 流放嶲州 | |||
卢承庆 | 度支尚书、同三品 | 幽州范阳 | 659年-660年 | 度支尚书、参知政事 | 免 |
许敬宗 | 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知西台事 | 见上 | 662年-670年 | 右相 | 以特进致仕 |
上官仪 | 西台侍郎、同三品 | 陕州陕县 | 662年-665年 | 西台侍郎 | 为武则天所杀 |
乐彦玮 | 检校西台侍郎、同三品 | 京兆长安 | 665年 | 太子右中护 | 罢 |
孙处约 | 西台侍郎、同三品 | 汝州郏城 | 665年 | 西台侍郎 | 罢 |
姜恪 | 司戎太常伯、同三品 | 见上 | 665年-668年 | 司戎太常伯 | 为检校左相 |
杨弘武 | 西台侍郎、同三品 | 华州华阴 | 667年-668年 | 西台侍郎 | 薨 |
戴至德 | 西台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67年-675年 | 司戎太常伯 | 为尚书右仆射 |
李安期 | 东台侍郎、同三品 | 定州安平 | 667年 | 东台侍郎 | 罢为荆州大都督长史 |
赵仁本 | 司列少常伯、同三品 | 陕州河北 | 667年-670年 | 司列少常伯 | 罢为左肃机 |
张文瓘 | 东台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69年-675年 | 东台舍人、参知政事 | 为侍中 |
李敬玄 | 西台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69年-670年 | 右肃机 | 以丧免 |
670年-676年 | 前西台侍郎 | 为中书令 | |||
郝处俊 | 东台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69年-679年 | 东台侍郎 | 为侍中 |
刘仁轨 | 太子左庶子、同三品 | 见上 | 672年-675年 | 陇州刺史 | 为尚书左仆射 |
太子少傅、同三品 | 681年-683年 | 尚书左仆射 | 罢为尚书左仆射、京师留守 | ||
来恒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扬州江都 | 676年-678年 | 黄门侍郎 | 薨 |
薛元超 | 中书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76年-681年 | 黄门侍郎 | 为守中书令 |
李义琰 | 中书侍郎、同三品 | 魏州昌乐 | 676年-683年 | 中书侍郎 | 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 |
高智周 | 黄门侍郎、同三品 | 常州晋陵 | 676年-679年 | 黄门侍郎 | 罢为御史大夫 |
张大安 | 太子左庶子、同三品 | 魏州繁水 | 677年-680年 | 太子左庶子 | 贬为普州刺史 |
王德真 | 中书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80年 | 中书侍郎 | 罢为相王府长史 |
裴炎 | 黄门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80年-681年 | 黄门侍郎 | 为侍中 |
崔知温 | 黄门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80年-681年 | 黄门侍郎 | 为守中书令 |
中宗朝 | |||||
岑长倩 | 兵部尚书、同三品 | 见上 | 683年-686年 | 兵部侍郎、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 为内史 |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 690年-691年 | 内史 | 为武则天所杀 | ||
郭待举 | 左散骑常侍、同三品 | 许州颍川 | 683年-684年 | 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平章事 | 罢为太子左庶子 |
魏玄同 | 黄门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683年-687年 | 吏部侍郎、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 为兼检校纳言 |
韦弘敏 | 太府卿、同三品 | 京兆杜陵 | 684年 | 左散骑常侍 | 贬为汾州刺史 |
睿宗朝 | |||||
刘祎之 | 中书侍郎、同三品 | 常州晋陵 | 684年-687年 | 中书侍郎、豫王府司马 | 赐死 |
武承嗣 | 太常卿、同三品 | 见上 | 684年 | 礼部尚书 | 罢为礼部尚书 |
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 685年 | 礼部尚书 | 罢 | ||
文昌左相、同三品 | 690年-692年 | 纳言 | 罢为特进 | ||
特进、同三品 | 697年 | 特进 | 罢 | ||
骞味道 | 检校内史、同三品 | 见上 | 684年-685年 |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 贬为青州刺史 |
韦思谦 | 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同三品 | 见上 | 685年-686年 | 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 为守纳言 |
裴居道 | 秋官尚书、同三品 | 见上 | 685年[13] | 秋官尚书 | 为内史 |
韦方质 | 守凤阁侍郎、同三品 | 京兆万年 | 685年-690年 | 守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 流放儋州 |
韦待价 | 天官尚书、同三品 | 见上 | 685年-686年 | 天官尚书 | 为守文昌右相 |
苏良嗣 | 守文昌左相、同三品 | 见上 | 686年-690年 | 守纳言 | 薨 |
王本立 | 守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同三品 | 不详 | 689年-690年 |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同平章事 | 罢为地官尚书 |
则天朝 | |||||
王孝杰 | 夏官尚书、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同三品 | 京兆新丰 | 694年-696年 | 夏官尚书、武威道行军大总管 | 免 |
武三思 | 春官尚书、同三品 | 见上 | 697年 | 春官尚书 | 罢 |
司空、同三品 | 705年 | 梁王 | |||
豆卢钦望 | 文昌右相、同三品 | 见上 | 697年-698年 | 太子宫尹 | 罢为太子宾客 |
699年-700年 | |||||
武攸宁 | 夏官尚书、同三品 | 并州文水 | 698年[14]-699年 | 夏官尚书 | 罢为冬官尚书 |
魏元忠 |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牧群大使、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同三品 | 见上 | 701年-703年 |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 贬为高要尉 |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5年 | 卫尉卿、同平章事 | 为中书令 | ||
苏味道 | 凤阁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702年-704年 | 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 罢为冬官尚书 |
李迥秀 | 右奉宸内供奉、同三品 | 京兆泾阳 | 702年-704年 | 右奉宸内供奉、同平章事 | 贬为卢州刺史 |
韦安石 | 守鸾台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同三品 | 见上 | 702年-704年 | 守鸾台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同平章事 | 为知纳言事 |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5年 | 守刑部尚书 | 为兼检校中书令 | ||
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 711年 | 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 | 罢为特进 | ||
韦嗣立 | 凤阁侍郎、同三品 | 见上 | 704年 | 天官侍郎 | 罢为成均祭酒 |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9年-710年 | 太府卿 | 贬为宋州刺史 | ||
李峤 | 成均祭酒、同三品 | 见上 | 704年 | 知纳言事 | 罢为地官尚书、监修国史 |
守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6年 | 守吏部尚书 | 为守中书令 | ||
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9年-710年 | 中书令 | 贬为怀州刺史 | ||
姚元崇 | 相王府长史知夏官尚书、同三品 | 见上 | 704年-705年 | 相王府长史知夏官尚书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贬为亳州刺史 |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710年 | 许州刺史 | 为兼中书令 | ||
713年 | 同州刺史 | 为紫微令 | |||
中宗复辟朝 | |||||
安国相王李旦 | 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 | 陇西成纪 | 705年 | 安国相王 | 辞 |
张柬之 | 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 见上 | 705年 | 判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为中书令、同三品 |
袁恕己 |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 见上 | 705年 |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为守中书令 |
杨再思 | 户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 见上 | 705年 |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 为检校中书令 |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9年 | 中书令 | 薨 | ||
祝钦明 | 太子少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 京兆始平 | 705年-706年 | 太子少詹事 | 贬为申州刺史 |
李怀远 | 左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邢州柏仁 | 705年-706年 | 太子少詹事 | 致仕 |
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6年 | 致仕左散骑常侍 | 薨 | ||
唐休璟 | 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05年 | 夏官尚书、检校凉州都督 | 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
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9年-710年 | 致仕尚书左仆射 | 薨 | ||
韦巨源 | 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05年 | 太子宾客 | 罢为礼部尚书 |
守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706年-707年 | 礼部尚书 | 为侍中 | ||
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 709年-710年 | 侍中 | 死于唐隆政变 | ||
宗楚客 | 左卫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07年-709年 | 行兵部尚书 | 为中书令 |
纪处讷 | 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07年 | 兼太府卿 | 为侍中 |
萧至忠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07年-709年 | 吏部侍郎 | 为守侍中 |
张仁愿 | 左屯卫大将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同中书门下三品 | 华州下邽 | 708年-710年 | 左屯卫大将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 罢为左卫大将军 |
韦温 | 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 | 京兆万年 | 709年-710年 | 礼部尚书 | 为临淄王李隆基所杀 |
苏瓌 |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09年-710年 | 侍中 | 罢为太子少傅 |
张锡 | 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贝州东武城 | 710年 | 工部尚书 | 贬为绛州刺史 |
裴谈 | 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蒲州解县 | 710年 | 刑部尚书 | 罢为蒲州刺史 |
睿宗复辟朝 | |||||
钟绍京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10年 | 中书侍郎、参豫机务 | 为中书令 |
平王李隆基 | 殿中监、兼摄左右万骑、同中书门下三品 | 陇西成纪 | 710年 | 殿中监兼摄左右万骑 | 为皇太子 |
李日知 |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10年-711年 | 黄门侍郎 | 为侍中 |
宋璟 | 检校吏部尚书、兼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10年-711年 | 洛州大都督府长史 | 贬为楚州刺史 |
魏知古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11年-712年 | 右散骑常侍 | 为守侍中 |
崔湜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11年-712年 | 太子詹事 | 为检校中书令 |
陆象先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 苏州吴县 | 712年-713年 |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
窦怀贞 | 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12年-713年 | 尚书右仆射、军国重事宜共平章 | 自杀 |
岑羲 |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12年 | 户部尚书 | 为侍中 |
玄宗朝 | |||||
刘幽求 | 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 见上 | 712年 | 侍中 | 流放封州 |
尚书右仆射、同三品 | 713年 | 尚书右仆射、知军国重事 | 罢为太子少师 | ||
郭元振 |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并州阳曲 | 713年 | 兵部尚书 | 流放新州 |
薛讷 | 和戎大武诸军节度使、同紫微黄门三品 | 绛州万泉 | 714年 | 和戎大武诸军节度使 | 战败除名 |
张说 | 守兵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 | 见上 | 721年-723年 | 天兵军节度使 | 为兼中书令 |
王晙 | 兵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 | 沧州景城 | 723年 | 吏部尚书兼太原尹 | 贬为蕲州刺史 |
李林甫 | 礼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 | 见上 | 734年-736年 | 黄门侍郎 | 为兼中书令 |
牛仙客 | 守工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 | 见上 | 736年-738年 | 朔方节度使 | 为守侍中 |
肃宗朝 | |||||
李麟 | 宪部部尚书、同三品 | 陇西成纪 | 757-758 | 宪部部尚书、同平章事 | 罢为太子少师 |
吕𬤇 | 黄门侍郎、勾当度支使、同中书门下三品 | 蒲州河东 | 760 | 黄门侍郎、勾当度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罢为太子宾客 |
第二级实质宰相
官职设立于682年。官职名随内史省、门下省的名称而不时变动,有:
常被简称作同平章事。
- 郭待举(682年-683年)
- 岑长倩(682年-683年)
- 郭正一(682年-683年)
- 魏玄同(682年-683年)
- 刘景先(682年-683年)
- 李景谌(684年)
- 沈君谅(684年-685年)
- 崔詧(684年-685年)
- 韦方质(684年-685年)
- 张光辅(687年-689年)
- 骞味道(688年)
- 王本立(688年-689年)
- 范履冰(689年-690年)
- 邢文伟(689年-690年)
- 傅游艺(690年-691年)
- 乐思晦(691年)
- 任知古(691年-692年)
- 格辅元(691年)
- 裴行本(691年-692年)
- 狄仁杰(691年-692年、697年[14]-698年)
- 杨执柔(692年)
- 李游道(692年)
- 袁智弘(692年)
- 崔神基(692年)
- 崔元综(692年-694年)
- 李昭德(692年-694年)
- 姚璹(692年)
- 李元素(692年、694年-696年)
- 王璿(692年)
- 娄师德(693年-696年、697年)
- 韦巨源(693年-694年)
- 陆元方(693年-694年、699年-700年[14])
- 苏味道(694年-694年、698年-704年)
- 韦什方(694年)
- 杨再思(694年-699年)
- 杜景佺(694年、697年-698年)
- 周允元(694年-695年)
- 孙元亨(696年-696年)
- 王方庆(696年-698年)
- 李道广(696年-698年)
- 宗楚客(697年-698年、704年)
- 豆卢钦望(697年-698年、705年-709年)
- 姚元崇(698年-704年)
- 李峤(698年-700年、703年)
- 吉顼(699年-700年)
- 魏元忠(699年-701年)
- 王及善(699年)
- 张锡(700年-701年)
- 韦安石(700年-704年)
- 李怀远(701年)
- 顾琮(701年-702年)
- 李迥秀(701年-702年)
- 朱敬则(703年-704年)
- 唐休璟(703年-705年)
- 崔玄𬀩(704年-705年)
- 张柬之(704年-705年)
- 房融(704年-705年)
- 韦承庆(704年-705年)
- 袁恕己(705年)
- 于惟谦(706年-707年)
- 崔湜(709年、710年)
- 赵彦昭(709年-710年)
- 郑愔(709年)
- 岑羲(710年)
- 张嘉福(710年)
- 郭元振(711年)
- 张说(711年)
- 窦怀贞(711年)
- 陆象先(711年-712年)
- 卢怀慎(713年-715年)
- 源乾曜(716年、720年)
- 苏颋(716年-720年)
- 张嘉贞(720年)
- 李元纮(726年-729年)
- 杜暹(726年-729年)
- 萧嵩(728年-729年)
- 裴光庭(729年-730年)
- 宇文融(729年)
- 张九龄(733年)
- 韩休(733年)
- 陈希烈(746年-747年)
- 韦见素(754年-757年)
- 崔圆(756年-757年)
- 房琯(756年-757年)
- 裴冕(756年-757年、769年)
- 崔涣(756年-757年)
- 李麟(756年-757年)
- 张镐(757年-758年)
- 苗晋卿(757年)
- 王玙(758年-759年)
- 吕𬤇(759年、759年-760年)
- 李岘(759年、763年-764年)
- 李揆(759年-761年)
- 第五琦(759年)
- 萧华(761年-762年)
- 裴遵庆(761年-763年)
- 元载(762年-777年)
- 刘晏(763年-764年)
- 王缙(764年-777年)
- 杜鸿渐(764年-769年)
- 杨绾(777年)
- 常衮(777年-779年)
- 李忠臣(779年-784年)[16]
- 崔祐甫(779年-780年)
- 乔琳(779年)
- 杨炎(779年-781年)
- 卢杞(781年-783年)
- 张镒(781年-782年)
- 关播(782年-784年)
- 萧复(783年-784年)
- 刘从一(783年-785年)
- 姜公辅(783年-784年)
- 卢翰(784年-786年)
- 李勉(784年-786年)
- 张延赏(785年、787年)
- 刘滋(786年-787年)
- 崔造(786年)
- 齐映(786年-787年)
- 韩滉(786年-787年)[17]
- 柳浑(787年)
- 李泌(787年-789年)
- 窦参(789年-792年)
- 董晋(789年-793年)
- 赵憬(792年-796年)
- 陆贽(792年-794年)
- 贾耽(793年-805年)
- 卢迈(793年-797年)
- 崔损(796年-803年)
- 赵宗儒(796年-798年)
- 郑余庆(798年-800年、805年-806年)
- 齐抗(800年-803年)
- 杜佑(803年-812年)
- 高郢(803年-805年)
- 郑珣瑜(803年-805年)
- 韦执谊(805年)
- 杜黄裳(805年-807年)
- 袁滋(805年)
- 郑𬘡(805年-809年)
- 武元衡(807年、813年-815年)
- 李吉甫(807年-808年、811年-814年)
- 于𬱖(808年-813年)
- 裴垍(808年-810年)
- 李藩(809年-811年)
- 权德舆(810年-813年)
- 李绛(811年-814年)
- 张弘靖(814年-816年)
- 韦贯之(814年-816年)
- 裴度(815年-819年、822年、826年-830年)
- 李逢吉(816年-817年、822年-826年)
- 王涯(816年-818年、833年-835年)
- 崔群(817年-819年)
- 李鄘(817年-818年)
- 李夷简(818年)
- 皇甫镈(818年-820年)
- 程异(818年-819年)
- 令狐楚(819年-820年)
- 萧俛(820年-821年)
- 段文昌(820年-821年)
- 崔植(820年-822年)
- 杜元颖(821年-823年)
- 王播(821年-822年、827年-830年)
- 元稹(822年)
- 牛僧孺(823年-825年、830年-832年)
- 李程(824年-826年)
- 窦易直(824年-828年)
- 韦处厚(826年-828年)
- 路随(828年-835年)
- 李宗闵(829年-833年、834年-835年)
- 宋申锡(830年-831年)
- 李德裕(833年-834年、840年-846年)
- 贾𫗧(835年)
- 李固言(835年、836年-837年)
- 舒元舆(835年)
- 李训(835年)
- 郑覃(835年-839年)
- 李石(835年-838年)
- 陈夷行(837年-839年、841年-842年)
- 杨嗣复(838年-840年)
- 李珏(838年-840年)
- 崔郸(839年-841年)
- 崔珙(840年-843年)
- 李绅(842年-844年)
- 李让夷(842年-846年)
- 崔铉(843年-845年、849年-855年)
- 杜悰(844年-845年、861年-863年)
- 李回(845年-846年)
- 郑肃(845年-846年)
- 白敏中(846年-851年)
- 卢商(846年-847年)
- 崔元式(847年-848年)
- 韦琮(847年-848年)
- 马植(848年-849年)
- 周墀(848年-849年)
- 魏扶(849年-850年)
- 崔龟从(850年-851年)
- 令狐绹(850年-859年)
- 魏谟(851年-857年)
- 裴休(852年-856年)
- 郑朗(856年-857年)
- 崔慎由(856年-858年)
- 萧邺(857年-859年)
- 刘瑑(858年)
- 夏侯孜(858年-860年、862年-864年)
- 蒋伸(858年-862年)
- 杜审权(859年-863年)
- 毕𫍯(860年-863年)
- 杨收(863年-866年)
- 曹确(863年-870年)
- 萧寘(864年-865年)
- 路岩(864年-871年)
- 高璩(865年)
- 徐商(865年-869年)
- 于琮(867年-872年)
- 刘瞻(869年-870年、874年)
- 韦保衡(870年-873年)
- 王铎(870年-873年、877年-879年)
- 刘邺(871年-874年)
- 赵隐(872年-874年)
- 萧仿(873年-875年)
- 裴坦(874年)
- 崔彦昭(874年-877年)
- 郑畋(874年-878年、882年-883年[18])
- 卢携(874年-878年、879年-880年)
- 李蔚(875年-878年)
- 豆卢瑑(878年-880年)
- 崔沆(878年-880年)
- 郑从谠(878年-880年、883年-886年)
- 王徽(880年-881年)
- 裴澈(880年-881年、883年-887年[19])
- 萧遘(881年-887年[20])
- 郑昌图(886年[21])
- 韦昭度(881年-887年、893年-895年)
- 孔纬(886年-891年、895年)
- 杜让能(886年-893年)
- 张濬(887年-891年)
- 刘崇望(889年-892年)
- 崔昭纬(891年-895年)
- 徐彦若(891年-893年、894年-900年)
- 郑延昌(892年-894年)
- 崔胤(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
- 郑綮(894年)
- 李磎(894年、895年)
- 陆希声(895年)
- 王抟(895年-896年、896年-900年)
- 孙偓(895年-897年)
- 陆扆(896年、899年-903年)
- 朱朴(896年-897年)
- 崔远(896年-900年、904年-905年)
- 裴贽(900年-903年)
- 王溥(901年-903年)
- 裴枢(901年、903年-905年)
- 韦贻范(902年、902年)
- 苏检(902年-903年)
- 独孤损(903年-905年)
- 柳璨(904年-905年)
- 张文蔚(905年-907年)
- 杨涉(905年-907年)
第三级实质宰相
此官职作为正式化前官职的变体重现,甚至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实质宰相官职正式化后,但直到开元元年(713年)后才正式重现。官职为知军国重事的刘幽求为最后一个以宰相衔变体为正式头衔的,尽管大和四年(830年)裴度曾短暂为平章军国重事。唐末,乾宁二年(895年)李知柔被短暂临时受任掌管中书省事务,授权知中书事,因而也被认为宰相并列入《新唐书·宰相表》;类似地,卢光启也被授两个类似的官衔权句当中书事、参知机务。
- 张亮(643年-646年)(参豫朝政)
- 褚遂良(644年-647年、648年)(参豫朝政)
- 许敬宗(645年)[22](同掌机务)
- 高季辅(645年)[22](同掌机务)
- 张行成(645年)[22](同掌机务)
- 崔仁师(648年)(参知机务)
- 李义府(655年-657年)(参知政事)
- 卢承庆(659年)(参知政事)
- 乐彦玮(665年)(知军国政事)
- 孙处约(665年)(知军国政事)
- 刘仁轨(665年-666年)(知政事)
- 张文瓘(667年-669年)(参知政事)
- 李旦(710年)(参谋政事)
- 刘幽求(710年-711年(参豫机务)、713年(知军国重事))
- 钟绍京(710年)(参豫机务)
- 薛稷(710年)(参豫机务)
- 崔日用(710年)(参豫机务)
- 窦怀贞(712年)(军国重事宜共平章)
- 裴度(830年)(平章军国重事)
- 李知柔(895年)(权知中书事)
- 卢光启(901年(权句当中书事)、901年-902年(参知机务))
参见
参考文献
- ^ 1.0 1.1 《新唐书》卷六十一
-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
- ^ Charles Hucker, 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94, entry 4826.
- ^ 4.0 4.1 4.2 4.3 《新唐书》卷六十二
- ^ 李麟的同时代人吕𬤇也被记载在乾元二年(759年)拜相时居此衔直至三年(760年)被罢相,但《新唐书·宰相表》并不这么表示。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新唐书》卷一百四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新唐书》卷六十三
- ^ 7.0 7.1 《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
- ^ 《新唐书》卷四十六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
- ^ 10.0 10.1 10.2 与尚书仆射在705年以后不居相位不一致的是,担任尚书仆射的豆卢钦望、唐休璟和魏元忠仍被载入唐中宗第二次任内的宰相列表。见《新唐书》卷六十一。
- ^ 当时,尚书仆射一般已不被视为宰相的职位。但《新唐书·宰相表》仍将李成器列为宰相。见《新唐书》卷六十一。
- ^ 12.0 12.1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 ^ 13.0 13.1 13.2 《新唐书》卷六十一宰相表记载裴居道于垂拱元年(685年)成为内史,二年(686年)成为纳言,但又记载三年(687年)他成为纳言。根据《旧唐书》卷六武则天本纪,他于685年成为内史,687年成为纳言。根据《新唐书》卷四武则天本纪,他于686年成为内史,687年成为纳言。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新唐书》宰相表有一些武则天年间根据宰相变动的分录,因在其他随后的分录中立即出现重复,被注释者和《资治通鉴》首编司马光认为是错误的,故相应地在此不予考虑。此外,它没有记载陆元方第二次拜相的任期何日终止,但《资治通鉴》记载了。见《新唐书》卷六十一。
- ^ 作为僭位者李煴的主要拥戴者,朱玫于建贞元年(886年)李煴的短暂统治期间自任为侍中,但不被列入《新唐书》唐朝宰相列表之中。
- ^ 李忠臣于建中四年(783年)加入朱泚的秦政权,为秦宰相,但《新唐书》宰相表继续将他认为宰相,直到他于兴元元年(784年)被唐军俘斩。
- ^ 韩滉未被列入宰相表,可能因为他仍任镇海军节度使,故可能只是荣誉宰相,但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仍被列入。比较《新唐书》卷六十二和卷七十三存档副本. [200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存档副本. [200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 ^ 中和元年(881年),郑畋被列入唐朝宰相目录内;但当时因农民军黄巢攻打,唐僖宗已逃出京城长安,郑畋时任凤翔节度使防御黄巢进一步进攻,因而在881年不应该被认为宰相。
- ^ 裴澈于886年-887年间任僭位者李煴的宰相,但没有被公认皇帝唐僖宗官方罢相直至887年伏诛。
- ^ 萧遘于886年短暂任僭位者李煴的宰相,但没有被公认皇帝唐僖宗官方罢相直至887年伏诛。
- ^ 因侍奉僭位者李煴,郑昌图没有被列入《新唐书·宰相表》。
- ^ 22.0 22.1 22.2 许敬宗、高季辅和张行成都被《新唐书》卷六十一记作实质宰相,但这些似乎是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李治临时监国时的临时措施。虽然没有明证他们被罢相,但直到唐太宗去世后三人分别被任为宰相之前,他们都没有再次被称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