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唐朝宰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权句当中书事

宰相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級官員的一项半正式官名(此列表也包括武则天年间的宰相,尽管武则天称自己治下的政权为“”)。

起源

据《新唐书》编者欧阳修所述,唐朝沿袭前朝隋朝体系。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将政府分为五个部门: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后被隋炀帝改名殿内省。隋文帝年间,尚书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让最受尊敬的官员如高颎杨素苏威在不同的时期任尚书省长官,尚书省总有两个长官即尚书仆射,通常被视为宰相。欧阳修还称,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也被认为是宰相。[1]

唐朝重组

早期历史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最初很大程度沿袭包括五省在内的隋制,但他为尚书省设立了唯一的长官尚书令,由皇次子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担任。[2]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成为皇帝,部属无人敢担任尚书令,尚书令一职空缺。此后,尚书省由两位副长官尚书仆射领导[3]大约当时,可能在唐太宗命令下,多宰相的制度被正式化,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改名自内史省)长官被认为宰相。因门下、中书两省经常有不止一个长官,宰相并不必是四个。唐太宗末期,他开始授特定的并非一省长官的高官参預朝政等官名,指为宰相。貞觀十七年(643年),他修订官名,将其正式化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三品。这些宰相被柏杨称为“实质宰相”。

名号变更

终唐一朝,门下省、中书省被数次改名,同中书门下三品也相应被数次改名(如唐玄宗年间,中书省、门下省分别短期改称紫微省黄门省,实质宰相就被称作同紫微黄门三品)。[4]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又设立了一个次等但权力与前者相同的官名,最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被柏杨称为“第二级宰相”。安史之乱后,实质宰相衔虽未被官方废止,却也不再使用,最后一个得此衔的是至德二年(757年)—乾元元年(758年)间的李麟[4][5]而二级宰相衔却变得很普遍,[6]在唐朝的余年里都得到使用。神龙元年(705年),[7]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除非被授实质宰相衔。从初唐直到唐睿宗景龙四年(710年),参預朝政一职的变体继续出现,如参知机务参掌机密参知政事参谋政事,柏杨称之为“第三级宰相”。

职能

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相聚,政事堂最初在门下省。永淳二年(683年)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后,政事堂移到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为双关语。又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中书门下后。[8]唐肃宗年间,宰相们开始轮流休假,确保至少一个宰相总能当值;当表文被上奏给皇帝时,署所有宰相之名,无论是否当值。中书门下也被改回政事堂。[9]

唐朝宰相列表

此列表包括武则天的周朝,尽管这是否被认为唐朝的一部分是有争议的。此列表不包括被授予荣衔的地方管理者即使相。僭位者李煴李𥙿手下的宰相也列入,但僭位者李承宏手下的宰相不列入,因李承宏虽被记载有多名宰相,却只有于可封霍环见于史料,且其确切职务也无载。

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的名称变化:

  • 尚书省(618年-662年)
  • 中台(662年-670年)
  • 尚书省(670年-684年)
  • 文昌台(684年)
  • 文昌都省(684年-685年)
  • 文昌都台(685年-703年)
  • 中台(703年-705年)
  • 尚书省(705年-907年)

相应地,尚书省长官于618年至705年被视为宰相,[7]在这段时期官职如下:

  • 尚书令(618年-626年)
  • 尚书仆射(618年-662年)
  • 匡政(662年-670年)
  • 尚书仆射(670年-684年)
  • 文昌相(684年-705年)
  • 尚书仆射(705年-713年)
  • 丞相(713年-742年)
  • 尚书仆射(742年-907年)

担任尚书省长官(包括唐高祖年间仅是尚书省副长官的尚书仆射)的有:

姓名 始任官职 籍贯 在职时间 前职 去向/备注
高祖朝
李世民 尚书令 陇西成纪 618年-626年 京兆尹 天策上将司徒
裴寂 尚书右仆射知政事 蒲州桑泉 618年-629年 相国长史 司空
萧瑀 尚书右仆射 常州武进 623年-626年 中书令 坐事免
尚书左仆射 627年 太子少师
太宗朝
封德彝 尚书右仆射 德州蓨县 626年-627年 中书令
长孙无忌 尚书右仆射 河南洛阳 627年-628年 吏部尚书
房玄龄 尚书左仆射 齐州临淄 629年-642年 中书令兼太子詹事 司空
杜如晦 尚书右仆射 京兆杜陵 629年 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
李靖 尚书右仆射 京兆三原 630年-634年 定襄道行军大总管 罢为特进
温彦博 尚书右仆射 并州祁县 636年-637年 中书令
高士廉 尚书右仆射 德州蓨县 638年-643年 吏部尚书 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政事
高宗朝
李勣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曹州离狐 649年-650年 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 罢仆射
张行成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定州义丰 651年-653年 侍中
于志宁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京兆高陵 651年-659年 侍中 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褚遂良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杭州钱塘 653年-655年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贬为潭州都督
刘仁轨 尚书左仆射 汴州尉氏 675年-681年 鸡林道行军大总管 为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三品
尚书左仆射、京师留守 683年-685年 京师副留守
戴至德 尚书右仆射 相州安阳 675年-679年 户部尚书、同东西台三品
睿宗朝
苏良嗣 守文昌左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京兆武功 686年-690年 守纳言
韦待价 守文昌右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京兆万年 686年-689年 燕然道行军大总管 为安息道行军总管
则天朝
武承嗣 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并州文水 690年-692年 纳言 罢为特进
岑长倩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邓州棘阳 690年-691年 内史 武则天所杀
豆卢钦望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京兆万年 697年-698年 太子宫尹 罢为太子宾客
699年-700年
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 705年-706年[10] 特进 为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
王及善 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洺州邯郸 699年 内史
中宗复辟朝
唐休璟 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京兆始平 705年-706年[10] 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致仕
魏元忠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知兵部事 宋州宋城 706年-707年[10] 中书令 以特进致仕
睿宗复辟朝
宋王李成器 尚书左仆射 陇西成纪 710年[11] 司徒兼扬州大都督左卫大将军 为司空
代宗朝
雍王李适 尚书令 陇西成纪 763年-764年 天下兵马元帅兼中书令 为皇太子
郭子仪 尚书令 华州郑县 764年 司徒兼中书令、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大使
李茂贞 守尚书令兼侍中 深州博野 901年-903年 检校太尉、凤翔彰义节度使、同平章事

705年后,尚书省长官不被视为宰相,除非得到宰相头衔。

内史省长官

内史省的名称变化:[4][12]

  • 内史省(618年-620年)
  • 中书省(620年-662年)
  • 西台(662年-671年)
  • 中书省(671年-684年)
  • 凤阁(684年-705年)
  • 中书省(705年-713年)
  • 紫微省(713年-717年)
  • 中书省(717年-907年)

相应地,内史省长官在这些时期官职如下:

  • 内史令(618年-620年)
  • 中书令(620年-662年)
  • 右相(662年-671年)
  • 中书令(671年-684年)
  • 内史(684年-705年)
  • 中书令(705年-713年)
  • 紫微令(713年-717年)
  • 中书令(717年-742年)
  • 右相(742年-757年)
  • 中书令(757年-907年)

担任内史省长官的有:

姓名 始任官职 籍贯 在职时间 前职 去向/备注
高祖朝
萧瑀 内史令 见上 618年-623年 民部尚书 为尚书右仆射
窦威 内史令 岐州平陆 618年 相国司录参军
封德彝 兼中书令 见上 620年-626年 中书侍郎 为尚书右仆射
杨恭仁 兼中书令 华州华阴 623年-626年 遥领纳言、凉州都督
秦王李世民 中书令(加官) 见上 625年-626年 太尉司徒、尚书令、天策上将、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为皇太子
太宗朝
房玄龄 中书令 见上 626年-629年 太子左庶子 为尚书左仆射
宇文士及 中书令 京兆长安 626年-627年 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罢为殿中监
李靖 检校中书令 见上 628年 刑部尚书 关内道行军大总管
温彦博 中书令 见上 630年-636年 御史大夫 为尚书右仆射
杨师道 中书令 华州华阴 639年-643年 侍中、参豫朝政 罢为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摄中书令 645年 吏部尚书 贬为工部尚书
岑文本 中书令 邓州棘阳 644年-645年 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马周 守中书令 博州茌平 644年-648年 中书侍郎
长孙无忌 司徒、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三省事 见上 648年-649年 司徒摄侍中 为太尉
褚遂良 中书令 见上 648年-650年 黄门侍郎、参豫朝政 贬为同州刺史
高宗朝
高季辅 兼中书令 德州蓨县 649年-651年 检校刑部尚书 为侍中
柳奭 守中书令 蒲州解县 652年-654年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罢为吏部尚书
来济 中书令 扬州江都 655年-657年 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贬为台州刺史
崔敦礼 中书令 京兆咸阳 655年-656年 侍中 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义府 兼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 瀛州饶阳 657年-658年 守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贬为普州刺史
右相 663年 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流放嶲州
杜正伦 兼中书令 相州洹水 657年-658年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贬为横州刺史
许敬宗 中书令 杭州新城 658年-662年 侍中 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知西台事
刘祥道 兼右相 魏州观城 664年 司列太常伯 罢为司礼太常伯
陆敦信 检校右相 苏州吴县 665年-666年 左侍极 罢为大司成
刘仁轨 兼右相检校右中护 见上 666年-670年 大司宪兼知政事 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阎立本 守右相 京兆万年 668年-673年 司平太常伯
郝处俊 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 安州安陆 675年-679年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为侍中
李敬玄 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 亳州谯县 676年-680年 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贬为衡州刺史
薛元超 守中书令 蒲州汾阳 681年-683年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检校太子左庶子
崔知温 守中书令 许州鄢陵 681年-683年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宗朝
裴炎 中书令 绛州闻喜 683年-684年 侍中、于东宫平章事 被武则天所杀
睿宗朝
骞味道 检校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 兰州金城 684年-685年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贬为青州刺史
裴居道 内史 绛州闻喜 685年-687年[13] 秋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为纳言
岑长倩 内史 见上 686年-690年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为文昌右相、同三品
邢文伟 守内史 滁州全椒 690年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贬为珍州刺史
则天朝
豆卢钦望 守内史 见上 693年-694年 司宾卿 贬为赵州刺史
李昭德 检校内史 京兆长安 694年 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为朔方道行军长史
王及善 内史 见上 697年-699年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为文昌左相同平章事
武三思 检校内史 并州文水 698年[14]-700年 前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罢为特进、太子少保
狄仁杰 内史 并州阳曲 700年 检校纳言、河北道安抚大使
李峤 知内史事 赵州赞皇 704年 知纳言事 罢为成均祭酒
守中书令 706年-709年 守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为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杨再思 守内史 郑州原武 704-705年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户部尚书同三品
检校中书令 705年-709年 检校扬州大都督 为尚书右仆射同三品
中宗复辟朝
崔玄暐 守内史 恒州井陉 705年 鸾台侍郎、兼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罢为博陵郡王
袁恕己 守中书令 沧州东光 705年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罢为南阳郡王
韦安石 中书令 京兆万年 705年-706年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罢为户部尚书
711年 侍中 为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魏元忠 中书令 见上 705年-707年 侍中 以特进致仕
宗楚客 中书令 蒲州河东 709年-710年 左卫将军、同三品 为临淄王李隆基所诛
萧至忠 中书令 常州武进 709年-710年 守侍中 贬为许州刺史
710年 许州刺史 贬为晋州刺史
713年 吏部尚书 自杀
睿宗复辟朝
钟绍京 行中书令 虔州赣县 710年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罢为户部尚书
韦嗣立 中书令 郑州阳武 710年 宋州刺史 贬为许州刺史
姚崇 兼中书令 陕州硖石 710年-711年 兵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贬为申州刺史
兼紫微令 713年-716年 兵部尚书、同三品 罢为开府仪同三司
玄宗朝
崔湜 检校中书令 定州安喜 712年-713年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流放窦州
张说 检校中书令 见上 713年 尚书左丞 贬为相州刺史
兼中书令 723年-726年 守兵部尚书同三品 罢为尚书右丞相
张嘉贞 兼中书令 蒲州猗氏 720年-723年 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贬为豳州刺史
萧嵩 兼中书令 常州武进 729年-733年 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罢为尚书右丞相
张九龄 中书令 韶州曲江 733年-736年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罢为尚书右丞相
李林甫 兼中书令 陇西成纪 736年-752年 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杨国忠 右相兼文部尚书 蒲州永乐 752年-756年 御史大夫判度支事、剑南节度使 被杀于马嵬坡
崔圆 中书令 青州益都 757年-758年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罢为太子少师
代宗朝
李辅国 司空兼中书令 不详 762年 天下兵马元帅行军司马、开府仪同三司 罢为博陆郡王,旋即被唐代宗派人刺杀
德宗朝
李怀光 中书令、朔方邠宁同华陕虢河中晋绛慈隰行营兵马副元帅 渤海靺鞨 783年-784年 朔方节度使 为太尉,不受,旋即叛唐
李晟 司徒、中书令 洮州临潭 784年-793年 京畿渭北商华行营兵马副元帅
浑瑊 检校司徒兼中书令 皋兰州 796年-799年 邠宁庆行营兵马副元帅
宪宗朝
韩弘 守司徒兼中书令、同平章事、宣武节度使 滑州匡城 819年-822年 宣武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同平章事
懿宗朝
白敏中 守司徒、中书令 并州太原 860年-861年 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出为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凤翔节度使
昭宗朝
韦昭度 太保兼中书令 京兆杜陵 888年 太保兼侍中 出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

门下省长官

门下省的名称变化:[4][12]

  • 门下省(618年-662年)
  • 东台(662年-671年)
  • 门下省(671年-684年)
  • 鸾台(684年-705年)
  • 门下省(705年-713年)
  • 黄门省(713年-720年)
  • 门下省(720年-907年)

相应地,门下省长官在这些时期官职如下:

  • 纳言(618年-620年)
  • 侍中(620年-662年)
  • 左相(662年-671年)
  • 侍中(671年-684年)
  • 纳言(684年-705年)
  • 侍中(705年-713年)
  • 黄门监(713年-720年)
  • 侍中(720年-742年)
  • 左相(742年-757年)
  • 侍中(757年-907年)

担任门下省长官的有:

姓名 始任官职 籍贯 在职时间 前职 去向/备注
高祖朝
刘文静 纳言 京兆武功 618年 相国府司马 战败除名
窦抗 兼纳言 岐州平陆 618年 将作大匠 罢为左武侯大将军
陈叔达 判纳言 湖州乌程 618年-626年 黄门侍郎 坐事免
裴矩 检校侍中 绛州闻喜 624年-625年 太子詹事 罢为判黄门侍郎
宇文士及 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见上 625年-626年 天策府司马 为中书令
齐王李元吉 侍中(加官) 陇西成纪 625年-626年 司空、并州大都督、隰州都督、稷州刺史 为秦王李世民所杀
太宗朝
高士廉 侍中 见上 626年-627年 太子右庶子 贬为安州大都督
杜如晦 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见上 628年-629年 兵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 为尚书右仆射
王珪 守侍中 并州祁县 628年-633年 黄门侍郎 贬为同州刺史
魏征 检校侍中 邢州巨鹿 632年-636年 秘书监、参豫朝政 罢为特进、知门下省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杨师道 侍中 见上 636年-639年 太常卿 为中书令
刘洎 侍中 荆州江陵 644年-645年 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赐死
长孙无忌 司徒摄侍中 见上 645年-648年 司徒 为司徒、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三省事
张行成 兼侍中 见上 649年-651年 少詹事同掌机务 为尚书右仆射
高宗朝
高季辅 侍中 见上 651年-653年 兼中书令
宇文节 侍中 河南洛阳 652年-653年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流放桂州
崔敦礼 侍中 见上 653年-655年 兵部尚书 为中书令
韩瑗 侍中 京兆三原 655年-657年 守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贬为振州刺史
许敬宗 侍中 见上 657年-658年 卫尉卿 为权检校中书令
辛茂将 兼侍中 兰州狄道 658年-659年 大理卿
许圉师 检校侍中 安州安陆 659年-662年 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同三品 贬为虔州刺史
窦德玄 检校左相 河南洛阳 664年-666年 大司宪
姜恪 检校左相 秦州上邽 668年-672年 司戎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张文瓘 侍中 贝州武城 675年-678年 大理卿、同东西台三品
郝处俊 侍中 安州安陆 679年-681年 中书令、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罢为太子少保
裴炎 侍中 见上 681年-683年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为中书令
刘景先 守侍中 魏州观城 683年-684年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于东宫平章事 贬为辰州刺史
睿宗朝
王德真 守侍中 京兆 684年-685年 检校豫王府长史、太常卿 贬为同州刺史、流放象州
苏良嗣 守纳言 见上 685年-686年 冬官尚书 为守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韦思谦 守纳言 郑州阳武 686年-687年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同三品 以太中大夫致仕
裴居道 纳言 见上 687年-690年[13] 内史 下狱死
魏玄同 兼检校纳言 定州鼓城 687年-689年 地官尚书、同三品 为武则天所杀
张光辅 守纳言 京兆长安 689年 凤阁侍郎、同平章事、诸军节度 为武则天所杀
武承嗣 纳言 并州文水 689年-690年 天官尚书 为文昌左相、同三品
武攸宁 纳言 并州文水 690年-691年 凤阁侍郎 罢为左羽林卫大将军
守纳言 691年-692年 左羽林卫大将军 罢为冬官尚书
则天朝
史务滋 守纳言 宣州溧阳 690年-691年 司宾卿 自杀
宗秦客 检校纳言 蒲州解县 690年 凤阁侍郎 贬为遵化尉
欧阳通 司礼卿兼判纳言事 潭州临湘 691年 夏官尚书 为武则天所杀
姚璹 守纳言 湖州武康 694年-697年 司宾少卿 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娄师德 守纳言 郑州原武 697年[14]-699年 清边道行军副大总管、安抚河北 陇右诸军大使
狄仁杰 兼纳言 见上 698年[14]-700年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为内史
李峤 知纳言事 见上 703年-704年 兼尚书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为成均祭酒、同三品
韦安石 知纳言事 见上 704年-705年 鸾台侍郎、同三品、神都留守、判天官秋官二尚书事 罢为守刑部尚书
侍中 709年-710年 特进 罢为太子少保
中宗复辟朝
敬晖 纳言 绛州太平 705年 左羽林将军 罢为平阳郡王
桓彦范 纳言 润州曲阿 705年 检校左羽林将军 罢为扶阳郡王
魏元忠 侍中 见上 705年 兵部尚书、同三品 为中书令
杨再思 行侍中 见上 705年-707年 检校中书令 为中书令
苏瓌 侍中 京兆武功 706年-707年 户部尚书 罢为行吏部尚书
韦巨源 侍中 京兆万年 707年-709年 吏部尚书 为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纪处讷 侍中 秦州上邽 707年-710年 太仆卿、同三品 为临淄王李隆基所杀
萧至忠 守侍中 见上 709年 行中书侍郎、同三品 为中书令
睿宗复辟朝
李日知 守侍中 郑州荥阳 711年 黄门侍郎、同三品 罢为户部尚书
窦怀贞 守侍中 京兆始平 711年 左台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左台御史大夫
刘幽求 守侍中 冀州武强 711年-712年 吏部尚书 为守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尚兼侍中 713年 尚书右仆射、知军国重事 罢为太子少师
岑羲 侍中 邓州棘阳 712年-713年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为唐玄宗李隆基所杀
玄宗朝
魏知古 守侍中 深州陆泽 712年-714年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罢守工部尚书
卢怀慎 检校黄门监 滑州灵昌 714年-716年 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 去官养疾
宋璟 吏部尚书兼黄门监 邢州南和 716年-720年 刑部尚书 罢为开府仪同三司
源乾曜 侍中 相州临漳 720年-729年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尚书左丞相
裴光庭 侍中 绛州闻喜 730年-733年 中书侍郎、兼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裴耀卿 侍中 绛州稷山 734年-736年 守黄门侍郎、兼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尚书左丞相
牛仙客 守侍中 泾州鹑觚 738年-742年 守工部尚书、知门下省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适之 左相 陇西成纪 742年-746年 刑部侍郎 罢为太子少保
陈希烈 左相兼兵部尚书 宋州宋城 747年-754年 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太子太师
韦见素 左相 京兆万年 756年-757年 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事 罢为尚书左仆射
肃宗朝
苗晋卿 左相 潞州壶关 757年 致仕宪部尚书 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行侍中 757年-759年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太子太傅
侍中 760年-763年 太子太傅 罢为太子太保
代宗朝
王缙 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南淮西山南东道行营节度事 并州祁县 764年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未几兼东都留守
德宗朝
浑瑊 侍中 见上 784年-796年 朔方节度使、邠宁振武永平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兼中书令
马燧 兼侍中 汝州郏城 785年-795年 河东节度使、检校司徒、同平章事
僖宗朝
王铎 兼侍中 并州太原 881年-882年 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为诸道行营都统、兼指挥诸军兵马收复京城及诸道租庸等使
朱玫 侍中 邠州 886年[15] 邠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王行瑜所杀
郑从谠 太傅兼侍中 郑州荥阳 886年-887年 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太子太保
韦昭度 太保兼侍中 见上 887年-888年 司徒、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兼中书令
昭宗朝
徐彦若 兼侍中、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使 河南偃师 896年-900年 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清海军节度使
崔胤 兼侍中 贝州武城 903年-904年 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诸道盐铁转运等使 罢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实质宰相

正式化之前

姓名 始任官职 籍贯 在职时间 前职 去向/备注
太宗朝
杜淹 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京兆杜陵 627年-628年 御史大夫
魏征 秘书监、参豫朝政 见上 629年-632年 尚书右丞 为检校侍中
特进知门下省事、国朝典章、参议得失 636年-642年 侍中 罢为太子太师
萧瑀 御史大夫、参议朝政 见上 630年 太常卿 罢为太子少傅
特进、参豫朝政 635年-636年 特进 罢为岐州刺史
戴胄 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相州安阳 630年-633年 民部尚书
侯君集 兵部尚书、参豫朝政 邠州三水 630年-632年 右卫大将军 以丧罢
632年-643年 前兵部尚书 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杀
李靖 三两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 见上 634年 尚书右仆射 罢为特进
刘洎 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见上 639年-644年 尚书左丞 为侍中
岑文本 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见上 642年-644年 中书舍人兼侍郎 为中书令

第一级实质宰相

官职设立于643年。官职名随内史省、门下省的名称而不时变动,有:

姓名 始任官职 籍贯 在职时间 前职 去向/备注
太宗朝
萧瑀 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643年-646年 特进 贬为商州刺史
李世勣 特进太子詹事、同三品 见上 643年-649年 兵部尚书 贬为叠州都督
开府仪同三司、同三品 650年-670年 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高士廉 开府仪同三司、同三品、平章政事 见上 643年-647年 尚书右仆射
长孙无忌 太尉、同三品 见上 649年-659年 司徒、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三省事 贬为扬州都督黔州安置
高宗朝
宇文节 黄门侍郎、同三品 见上 651年-652年 黄门侍郎 为侍中
柳奭 中书侍郎、同三品 见上 651年-652年 中书侍郎 为守中书令
高季辅 侍中、同三品 见上 651年-653年 兼中书令
于志宁 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见上 651年-659年 兼中书令
褚遂良 吏部尚书、同三品 见上 652年-655年 同州刺史 贬为潭州都督
韩瑗 守黄门侍郎、同三品 见上 652年-655年 兵部侍郎 为侍中
来济 守中书侍郎、同三品 见上 652年-655年 守中书侍郎 为中书令
杜正伦 黄门侍郎、同三品 见上 656年-657年 户部侍郎 为兼中书令
崔敦礼 太子少师、同三品 见上 656年 侍中、检校太子詹事
许圉师 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同三品 见上 659年 守黄门侍郎 为左散骑常侍、检校侍中
任雅相 兵部尚书、同三品 华州渭南 659年-662年 兵部尚书
李义府 兼吏部尚书、同三品 见上 659年-662年 普州刺史 以母丧罢
662年-663年 前吏部尚书 流放嶲州
卢承庆 度支尚书、同三品 幽州范阳 659年-660年 度支尚书、参知政事
许敬宗 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知西台事 见上 662年-670年 右相 以特进致仕
上官仪 西台侍郎、同三品 陕州陕县 662年-665年 西台侍郎 为武则天所杀
乐彦玮 检校西台侍郎、同三品 京兆长安 665年 太子右中护
孙处约 西台侍郎、同三品 汝州郏城 665年 西台侍郎
姜恪 司戎太常伯、同三品 见上 665年-668年 司戎太常伯 为检校左相
杨弘武 西台侍郎、同三品 华州华阴 667年-668年 西台侍郎
戴至德 西台侍郎、同三品 见上 667年-675年 司戎太常伯 为尚书右仆射
李安期 东台侍郎、同三品 定州安平 667年 东台侍郎 罢为荆州大都督长史
赵仁本 司列少常伯、同三品 陕州河北 667年-670年 司列少常伯 罢为左肃机
张文瓘 东台侍郎、同三品 见上 669年-675年 东台舍人、参知政事 为侍中
李敬玄 西台侍郎、同三品 见上 669年-670年 右肃机 以丧免
670年-676年 前西台侍郎 为中书令
郝处俊 东台侍郎、同三品 见上 669年-679年 东台侍郎 为侍中
刘仁轨 太子左庶子、同三品 见上 672年-675年 陇州刺史 为尚书左仆射
太子少傅、同三品 681年-683年 尚书左仆射 罢为尚书左仆射、京师留守
来恒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扬州江都 676年-678年 黄门侍郎
薛元超 中书侍郎、同三品 见上 676年-681年 黄门侍郎 为守中书令
李义琰 中书侍郎、同三品 魏州昌乐 676年-683年 中书侍郎 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
高智周 黄门侍郎、同三品 常州晋陵 676年-679年 黄门侍郎 罢为御史大夫
张大安 太子左庶子、同三品 魏州繁水 677年-680年 太子左庶子 贬为普州刺史
王德真 中书侍郎、同三品 见上 680年 中书侍郎 罢为相王府长史
裴炎 黄门侍郎、同三品 见上 680年-681年 黄门侍郎 为侍中
崔知温 黄门侍郎、同三品 见上 680年-681年 黄门侍郎 为守中书令
中宗朝
岑长倩 兵部尚书、同三品 见上 683年-686年 兵部侍郎、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为内史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690年-691年 内史 为武则天所杀
郭待举 左散骑常侍、同三品 许州颍川 683年-684年 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平章事 罢为太子左庶子
魏玄同 黄门侍郎、同三品 见上 683年-687年 吏部侍郎、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为兼检校纳言
韦弘敏 太府卿、同三品 京兆杜陵 684年 左散骑常侍 贬为汾州刺史
睿宗朝
刘祎之 中书侍郎、同三品 常州晋陵 684年-687年 中书侍郎、豫王府司马 赐死
武承嗣 太常卿、同三品 见上 684年 礼部尚书 罢为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685年 礼部尚书
文昌左相、同三品 690年-692年 纳言 罢为特进
特进、同三品 697年 特进
骞味道 检校内史、同三品 见上 684年-685年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贬为青州刺史
韦思谦 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同三品 见上 685年-686年 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为守纳言
裴居道 秋官尚书、同三品 见上 685年[13] 秋官尚书 为内史
韦方质 守凤阁侍郎、同三品 京兆万年 685年-690年 守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流放儋州
韦待价 天官尚书、同三品 见上 685年-686年 天官尚书 为守文昌右相
苏良嗣 守文昌左相、同三品 见上 686年-690年 守纳言
王本立 守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同三品 不详 689年-690年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同平章事 罢为地官尚书
则天朝
王孝杰 夏官尚书、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同三品 京兆新丰 694年-696年 夏官尚书、武威道行军大总管
武三思 春官尚书、同三品 见上 697年 春官尚书
司空、同三品 705年 梁王
豆卢钦望 文昌右相、同三品 见上 697年-698年 太子宫尹 罢为太子宾客
699年-700年
武攸宁 夏官尚书、同三品 并州文水 698年[14]-699年 夏官尚书 罢为冬官尚书
魏元忠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牧群大使、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同三品 见上 701年-703年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贬为高要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05年 卫尉卿、同平章事 为中书令
苏味道 凤阁侍郎、同三品 见上 702年-704年 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罢为冬官尚书
李迥秀 右奉宸内供奉、同三品 京兆泾阳 702年-704年 右奉宸内供奉、同平章事 贬为卢州刺史
韦安石 守鸾台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同三品 见上 702年-704年 守鸾台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同平章事 为知纳言事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05年 守刑部尚书 为兼检校中书令
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711年 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 罢为特进
韦嗣立 凤阁侍郎、同三品 见上 704年 天官侍郎 罢为成均祭酒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09年-710年 太府卿 贬为宋州刺史
李峤 成均祭酒、同三品 见上 704年 知纳言事 罢为地官尚书、监修国史
守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06年 守吏部尚书 为守中书令
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09年-710年 中书令 贬为怀州刺史
姚元崇 相王府长史知夏官尚书、同三品 见上 704年-705年 相王府长史知夏官尚书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贬为亳州刺史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10年 许州刺史 为兼中书令
713年 同州刺史 为紫微令
中宗复辟朝
安国相王李旦 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 陇西成纪 705年 安国相王
张柬之 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见上 705年 判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为中书令、同三品
袁恕己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见上 705年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为守中书令
杨再思 户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见上 705年 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为检校中书令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709年 中书令
祝钦明 太子少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京兆始平 705年-706年 太子少詹事 贬为申州刺史
李怀远 左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邢州柏仁 705年-706年 太子少詹事 致仕
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706年 致仕左散骑常侍
唐休璟 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05年 夏官尚书、检校凉州都督 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709年-710年 致仕尚书左仆射
韦巨源 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05年 太子宾客 罢为礼部尚书
守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06年-707年 礼部尚书 为侍中
尚书左仆射、同三品 709年-710年 侍中 死于唐隆政变
宗楚客 左卫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07年-709年 行兵部尚书 为中书令
纪处讷 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07年 兼太府卿 为侍中
萧至忠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07年-709年 吏部侍郎 为守侍中
张仁愿 左屯卫大将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同中书门下三品 华州下邽 708年-710年 左屯卫大将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罢为左卫大将军
韦温 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 京兆万年 709年-710年 礼部尚书 为临淄王李隆基所杀
苏瓌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09年-710年 侍中 罢为太子少傅
张锡 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贝州东武城 710年 工部尚书 贬为绛州刺史
裴谈 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蒲州解县 710年 刑部尚书 罢为蒲州刺史
睿宗复辟朝
钟绍京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10年 中书侍郎、参豫机务 为中书令
平王李隆基 殿中监、兼摄左右万骑、同中书门下三品 陇西成纪 710年 殿中监兼摄左右万骑 为皇太子
李日知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10年-711年 黄门侍郎 为侍中
宋璟 检校吏部尚书、兼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10年-711年 洛州大都督府长史 贬为楚州刺史
魏知古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11年-712年 右散骑常侍 为守侍中
崔湜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11年-712年 太子詹事 为检校中书令
陆象先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苏州吴县 712年-713年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窦怀贞 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12年-713年 尚书右仆射、军国重事宜共平章 自杀
岑羲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12年 户部尚书 为侍中
玄宗朝
刘幽求 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上 712年 侍中 流放封州
尚书右仆射、同三品 713年 尚书右仆射、知军国重事 罢为太子少师
郭元振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并州阳曲 713年 兵部尚书 流放新州
薛讷 和戎大武诸军节度使、同紫微黄门三品 绛州万泉 714年 和戎大武诸军节度使 战败除名
张说 守兵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 见上 721年-723年 天兵军节度使 为兼中书令
王晙 兵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 沧州景城 723年 吏部尚书兼太原尹 贬为蕲州刺史
李林甫 礼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 见上 734年-736年 黄门侍郎 为兼中书令
牛仙客 守工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 见上 736年-738年 朔方节度使 为守侍中
肃宗朝
李麟 宪部部尚书、同三品 陇西成纪 757-758 宪部部尚书、同平章事 罢为太子少师
吕𬤇 黄门侍郎、勾当度支使、同中书门下三品 蒲州河东 760 黄门侍郎、勾当度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为太子宾客

第二级实质宰相

官职设立于682年。官职名随内史省、门下省的名称而不时变动,有:

常被简称作同平章事

第三级实质宰相

此官职作为正式化前官职的变体重现,甚至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实质宰相官职正式化后,但直到开元元年(713年)后才正式重现。官职为知军国重事的刘幽求为最后一个以宰相衔变体为正式头衔的,尽管大和四年(830年)裴度曾短暂为平章军国重事。唐末,乾宁二年(895年)李知柔被短暂临时受任掌管中书省事务,授权知中书事,因而也被认为宰相并列入《新唐书·宰相表》;类似地,卢光启也被授两个类似的官衔权句当中书事、参知机务。

  • 张亮(643年-646年)(参豫朝政)
  • 褚遂良(644年-647年、648年)(参豫朝政)
  • 许敬宗(645年)[22]同掌机务
  • 高季辅(645年)[22](同掌机务)
  • 张行成(645年)[22](同掌机务)
  • 崔仁师(648年)(参知机务
  • 李义府(655年-657年)(参知政事)
  • 卢承庆(659年)(参知政事)
  • 乐彦玮(665年)(知军国政事)
  • 孙处约(665年)(知军国政事)
  • 刘仁轨(665年-666年)(知政事)
  • 张文瓘(667年-669年)(参知政事)
  • 李旦(710年)(参谋政事)
  • 刘幽求(710年-711年(参豫机务)、713年(知军国重事))
  • 钟绍京(710年)(参豫机务)
  • 薛稷(710年)(参豫机务)
  • 崔日用(710年)(参豫机务)
  • 窦怀贞(712年)(军国重事宜共平章)
  • 裴度(830年)(平章军国重事)
  • 李知柔(895年)(权知中书事)
  • 卢光启(901年(权句当中书事)、901年-902年(参知机务))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新唐书》卷六十一
  2.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
  3. ^ Charles Hucker, 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94, entry 4826.
  4. ^ 4.0 4.1 4.2 4.3 《新唐书》卷六十二
  5. ^ 李麟的同时代人吕諲也被记载在乾元二年(759年)拜相时居此衔直至三年(760年)被罢相,但《新唐书·宰相表》并不这么表示。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新唐书》卷一百四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新唐书》卷六十三
  7. ^ 7.0 7.1 《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
  8. ^ 《新唐书》卷四十六
  9.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
  10. ^ 10.0 10.1 10.2 与尚书仆射在705年以后不居相位不一致的是,担任尚书仆射的豆卢钦望、唐休璟和魏元忠仍被载入唐中宗第二次任内的宰相列表。见《新唐书》卷六十一。
  11. ^ 当时,尚书仆射一般已不被视为宰相的职位。但《新唐书·宰相表》仍将李成器列为宰相。见《新唐书》卷六十一。
  12. ^ 12.0 12.1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13. ^ 13.0 13.1 13.2 《新唐书》卷六十一宰相表记载裴居道于垂拱元年(685年)成为内史,二年(686年)成为纳言,但又记载三年(687年)他成为纳言。根据《旧唐书》卷六武则天本纪,他于685年成为内史,687年成为纳言。根据《新唐书》卷四武则天本纪,他于686年成为内史,687年成为纳言。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新唐书》宰相表有一些武则天年间根据宰相变动的分录,因在其他随后的分录中立即出现重复,被注释者和《资治通鉴》首编司马光认为是错误的,故相应地在此不予考虑。此外,它没有记载陆元方第二次拜相的任期何日终止,但《资治通鉴》记载了。见《新唐书》卷六十一。
  15. ^ 作为僭位者李煴的主要拥戴者,朱玫于建贞元年(886年)李煴的短暂统治期间自任为侍中,但不被列入《新唐书》唐朝宰相列表之中。
  16. ^ 李忠臣于建中四年(783年)加入朱泚的秦政权,为秦宰相,但《新唐书》宰相表继续将他认为宰相,直到他于兴元元年(784年)被唐军俘斩。
  17. ^ 韩滉未被列入宰相表,可能因为他仍任镇海军节度使,故可能只是荣誉宰相,但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仍被列入。比较《新唐书》卷六十二和卷七十三存档副本. [200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存档副本. [200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18. ^ 中和元年(881年),郑畋被列入唐朝宰相目录内;但当时因农民军黄巢攻打,唐僖宗已逃出京城长安,郑畋时任凤翔节度使防御黄巢进一步进攻,因而在881年不应该被认为宰相。
  19. ^ 裴澈于886年-887年间任僭位者李煴的宰相,但没有被公认皇帝唐僖宗官方罢相直至887年伏诛。
  20. ^ 萧遘于886年短暂任僭位者李煴的宰相,但没有被公认皇帝唐僖宗官方罢相直至887年伏诛。
  21. ^ 因侍奉僭位者李煴,郑昌图没有被列入《新唐书·宰相表》。
  22. ^ 22.0 22.1 22.2 许敬宗、高季辅和张行成都被《新唐书》卷六十一记作实质宰相,但这些似乎是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李治临时监国时的临时措施。虽然没有明证他们被罢相,但直到唐太宗去世后三人分别被任为宰相之前,他们都没有再次被称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