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关注度 (学者)
本页翻译品质需提升
如题。必须注意中文翻译不佳而模棱两可之处。
为避免任何“学者”利用此规建立条目,自我图利,甚或影响维基百科声誉,建议积极修葺此页面之翻译品质。
在翻译品质提升前,建议参考此规定者,应该英文版与中文版合并参考。
Hsinjenchen(留言) 2018年4月18日 (三) 01:48 (UTC)
什么叫“发想”?
“许多科学家、研究人员、哲学家和其他学者(统称为“学者”)即便其研究成果或发想对世界造成显见的影响,也没有关于他们本身的传记可作为二次文献。”这个“发想”是什么意思?不明语源,不敢随意删改,先列出来供诸位讨论。
“中学教师虽然有时也被称为教授”
以我的经验,中学教师从来就没有被称为教授过。也许这样的话在英文维基百科里有对应的语句,但是我觉得把这样的话写到中文维基百科上,没有任何意义。
我一直都不喜欢维基百科如此依赖英文维基百科的风气,好似英文维基的翻译版。我觉得中文很多词语和它们的概念和用法都是跟英文不同的,把中文维基时刻对应到英文维基是不妥的。
--Cooper2222(留言) 2017年12月20日 (三) 09:21 (UTC)
关注度论述共识讨论
如题,以上,若这些论述对反对删除无效的话也没用(本人曾以此反对,却有编者说无效,因为此非指引),不如讨论该不该成为指引。--MeritTim(留言-给予警告) 2019年2月16日 (六) 08:13 (UTC)
-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在合适的讨论页提出,而非再次编辑本讨论。
- 于英维为指引,架构已完成,准则清楚,基本适宜作为指引。--MeritTim(留言-给予警告) 2019年2月16日 (六) 11:29 (UTC)
- (-)反对见讨论页,及英维近期的讨论。--Temp3600(留言) 2019年2月17日 (日) 11:34 (UTC)
- 本讨论已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在合适的讨论页提出,而非再次编辑本讨论。
我在这里不是来提案寻求通过的,而是向大家征求改善文本的方案(可以是改善至可以升格为指引的状态,也可以是合并至其他指引)。산모사 DC17 2019年7月10日 (三) 08:58 (UTC)
- less is more。先缩小,从头开始整理。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19年7月11日 (四) 06:41 (UTC)
- 有什么不符合GNG/BIO但符合这里面标准的例子吗?--及时雨 留言 2019年7月11日 (四) 08:39 (UTC)
- 산모사 DC17 2019年7月11日 (四) 11:15 (UTC) 1有一半不符合;4完全不符合,但可以把WP:BOOK第四项同时适用于书本的作者代替;2、3、5、6、8在现时的WP:BIO不符合,但如果把WP:BIO的“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必须是在所属行业内取得特殊成就,将名入行业历史的人物”适用于学者,则符合。
- 标准1过于模糊了,还要考虑每个领域的高被引不一样(比如材料的标准很高?),这个谁来评价?标准2需要解释什么叫“国家级或国际级等级的荣誉”?举的诺贝尔奖的例子显然没有争议,国家自然科学奖呢?标准3什么叫著名?我能理解中科院院士显然算的,其他的呢?标准4,当做教科书的是否一定要一作?比如《基础有机化学》现在也才2个蓝链。标准5,每个学校都算?标准6的知名,什么叫知名?标准7,这样不是已经满足传记标准了吗。标准8,什么叫“重要”?标准9多余,本来就是只要符合任意一个关注度标准就ok。--曾晋哲(留言) 2019年7月13日 (六) 09:49 (UTC)
- 关于“对引文的考量”部分,相比于WoS和Scopus这类英文为主的学术索引平台,在中国大陆发表的中文论文,更容易在知网、维普网、万方上查询到引用次数,认为应该有所提及。-- Hazii·一打 ·🀇🀇🀇🀈🀉🀊🀋🀌🀍🀎🀏🀏🀏·听牌留言 2019年7月30日 (二) 17:21 (UTC)
已公示七天,有关增订WP:NPROF已通过。--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30日 (三) 03:27 (UTC)
-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Shizhao在条目存废讨论时多次以论文引用量作为关注度保留依据,Fire-and-Ice似乎不支持,所以有必要在客栈讨论一下。--Googol19980904(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5:46 (UTC)
- 最大的问题是BIO还没包括学者。--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5:57 (UTC)
- 你老板是什么级别的人物?--Googol19980904(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8:05 (UTC)
- 老板一般指博士生导师(因为事实上博士研究生是研究人员的雇员)。--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2020年11月23日 (一) 04:17 (UTC)
- (&)建议:英维有“学者关注度指引”,大家可以把它引过来。--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6:00 (UTC)
- 最好把英维的关注度全部都引过来,英维的电影关注度指引其实已经在中维被某些人拿来用作电影条目关注度的判断依据了。--Googol19980904(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8:10 (UTC)
- 和本讨论没啥关系,该学者关注度指引并不考虑论文引用量。Fire Ice 2020年11月21日 (六) 06:27 (UTC)
- Wikipedia:关注度 (学者):“有必要在条目中通过学术刊物中其他学者的引用数来证明这项贡献确实重要且可以归功于该学者。”--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7:17 (UTC)
- @蟲蟲飛:, 您引述的内容是有前提的:“当一位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某个重要的新概念、方法或想法,做出重要的发现或解决了一项重大学术问题,标准一(此人的研究在他们的学术领域中造成重大的影响,取得广泛的认可,由独立可靠的来源发表)也可以得到满足”,在此一情形下,才会用到学术刊物的引用数。--Wolfch (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10:48 (UTC)
- 前面的条件用“或”字带出,即有“新概念”已经符合条件,而且论文没“新概念”是没有期刊愿意发表,而且没有“新概念”也不会有论文引用。--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13:02 (UTC)
- Wikipedia:关注度 (学者):“有必要在条目中通过学术刊物中其他学者的引用数来证明这项贡献确实重要且可以归功于该学者。”--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1日 (六) 07:17 (UTC)
- 这和引用百度百科是同样的概念,只要我去刷这个引用量,那么就一定可以符合资格。先不提什么才算“学者”,论文引用量这种东西又不是唱片认证要怎么量化?还是现在有引用排行榜,如果有,那使用“论文引用量”没问题。没有,那又要怎么评断?难道要看所有实体书籍、报章杂志甚至是博硕论文? --无心*插柳*柳橙汁 2020年11月21日 (六) 11:21 (UTC)
- 中文维百图书档案馆站务案例资料库已经以分类号AFD-ATCL-01-01存档整理了中文维基建站以来有关利用引用量证明关注度的所有32起存废讨论或存废复核案例,并给近五年的案例整理了主要结论,附带三个可能用得上的细节问题:
- 其一是,[2018]AFD-01/02-8.14{ATCL}中Shizhao君首次提出H-index为标准进行量化衡量引用量;
- 其二是,[2012]AFD-05/25-1.6{ATCL}中Shizhao君提出非第一作者的论文的问题;
- 其三是,[2020]AFD-03/02-2.1{ATCL}中Shizhao君首次提出统计引用量时要同名作者的问题。--Kirk★ 0#0 2020年11月21日 (六) 16:10 (UTC)
- AFD-ATCL-01-01里的好几个关于我的意见整理,都有一个大错误:如果我提出保留的话,我会明确的用保留模板或用文字明确表明保留态度,没有明确表达保留的,我只是提出意见或提供一些参考而已--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4日 (二) 03:51 (UTC)
- 抱歉,即行复核更正。--Kirk★ 0#0 2020年11月24日 (二) 15:36 (UTC)
- 个人是支持以H-index作为一个保留条目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的。H-index(至多有H篇论文被分别引用了至少H次)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反映这位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质量及在其研究领域的的学术影响力。个人不支持仅以某个论文的引用量作为单一保留依据,因为可以被同僚“刷”出来,除非该论文确实备受学界瞩目(但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也会有其他来源加以支持)。--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2020年11月23日 (一) 04:17 (UTC)
- 但同时要提示H指数本身的弊端,就是总体上说在学术界做了越多年的学者H有越高的倾向,青年学者因为论文少即使工作突出H指数也未必一定高。不是否定H指数方案,但是如果作为关注度标准,也要设定机制稍微平衡这个弊端,而不是作为唯一度量标准,毕竟不一定是在学术界越多年、关注度就一定越高。--Kirk★ 0#0 2020年11月23日 (一) 13:58 (UTC)
- 学者关注度采用引用量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非常多的学者媒体曝光率极低甚至没有媒体报道,但是在他的行业领域中又非常有名,甚至是本领域的权威(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个生物物种的命名人,他可能在该物种相关的领域上就是一个权威。)。无论如何,这样的人如果不能进入百科全书是非常奇怪的事情。用媒体报道作为关注度的依赖,其实是一种方便的做法,毕竟媒体报道最容易验证。但是很多学者不能用这种方法去验证关注度的时候,引用量是一个相对方便的指标。毕竟衡量一个学者的贡献,看的是他的论文和专著,学界基本也是如此衡量一个学者的贡献。
- 当然,引用量也有引用量的问题,比如作为非第一作者的引用量,自引的引用量,甚至学生对导师的引用或同一课题组的互相引用,这些都可能是引用量灌水的方式。而且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引用量的衡量也不同,跨学科跨领域比较引用量,没有太大意义,甚至毫无意义。可能A学科一篇论文引用量至少上百才值得关注,B学科可能引用量几十就已经是顶级的论文了。此外,引用量指标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比较容易体现,但在很多人文社科领域,由于学科传统、写作方式等的极大差异,导致引用量算法对许多人文社科类的文章及其不友好,无法表现这些领域文章的实际引用情况。如何对这些领域学者的关注度做出正确的评价,值得进一步商榷。
- 其实我觉得,理想的方案,是有一个学者排名系统,可以根据学科和领域细分排名,如果某个学者在学科排名中非常靠前,那么关注度肯定没问题。但现实是这样的系统目前我只见到过微软学术有,但是微软学术的排名问题也很多,因为排名的依据是收录文章的引用量,所以引用量内含的问题都会反馈到这个排名系统里去(以我的使用体验和相关经验,微软学术很可能只是用算法简单的聚合排名而已,并没有对数据做过多少清洗和整理)。此外,微软学术收录的论文也存在学科偏差,有些学科收录的论文不多,这也会影响最终排名。还有就是微软学术领域划分不同学科有粗有细。总之不太完美。
- 总之,引用量、H指数,或者其他类的指标,我认为目前只能是作为一个辅助性的关注度验证工具,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考量或者个案讨论才可以解决关注度问题。毕竟如上所说,这些指标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即使同一指标在各学科之间也存在极大差异,除非对该学科有一定程度了解(或者我们的体量大到能做同行评审),否则其他人很多时候很难依靠这些指标做出正确的判断--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4日 (二) 03:40 (UTC)
- 但同时要提示H指数本身的弊端,就是总体上说在学术界做了越多年的学者H有越高的倾向,青年学者因为论文少即使工作突出H指数也未必一定高。不是否定H指数方案,但是如果作为关注度标准,也要设定机制稍微平衡这个弊端,而不是作为唯一度量标准,毕竟不一定是在学术界越多年、关注度就一定越高。--Kirk★ 0#0 2020年11月23日 (一) 13:58 (UTC)
- (✓)同意书生的看法,事实上一般学者的引用数只是个位数,甚至零,因为要不是重要的发现或观念,人家没必要引用您的论文。知网的论文都能看到引用数,通常引用数是零。--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4日 (二) 10:29 (UTC)
- 每个论文数据库的引用量计算都是不一样的,基本都是根据自己数据来计算的。一般而言,cnki的引用量几乎没有人用来参考,而google学术的引用量一般会比其他的数据库多,因为google学术的引用量会包括网页等不被论文数据库收录的来源,而像scopus这种的,则会受到数据库索引论文的标准所影响,不符合收录标准没有收录的论文不会用于引用量的计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4日 (二) 12:53 (UTC)
- 论文引用外,我认为诸如国立大学的教授或国公私立大学的荣誉教授之类也可以假定具备关注度。如果担心的话,可以再要求前述人士需要持有其领域的博士学位之类的,这样的话就有一定程度的筛选,各位认为如何?--AT 2020年11月24日 (二) 18:01 (UTC)
- 问题是如果这些学位获取之机构或程序等本身有问题的话该如何判断?论及部分地区,授予官僚或高级别人物有荣誉性质的学位,头衔加之为其论述文章“镀金”,对于该筛选机制可能已经是大打折扣。
- 另外商业性宣传中,也不乏荣誉头衔者加持助力,配之以泛滥论说而迷惑受众,相信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问题。
- 简而言之设计机制必不能独以数量为唯一考量,学术信誉、学术质量和利益联系等也应当顾及。为可针对不同地区或领域的个别情况,适宜预设复合筛选的机制避免漏洞之产生。--约克客(留言) 2020年11月25日 (三) 02:06 (UTC)
-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问题在于,学术信誉、学术质量和利益联系等方面,不在圈子里,恐怕外人很难轻易了解到,所以一个简单易行的验证方式还是有必要的。另外,教授的话,我觉得至少也得是终身制里的正教授或与此相当的职称才比较稳妥?--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5日 (三) 02:33 (UTC)
- 另外,授课为主的教授似乎和科研为主的教授可能不太一样吧?我想,基本上,学者的关注度,或许可以通过多方面考察,引用量考察学术影响力,媒体报道体现了社会影响力,在重要会议上被邀请作报告体现了本领域内的认可度。基本上这几项也是很多国家评终身教授或类似职称的考察条件。--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5日 (三) 02:40 (UTC)
- 约克客说的似乎更多的不是学者,而是一般人的情况比较多,也就是所谓的野鸡大学。这些学位上有争议的人物,往往在其他方面有充足的来源,因此不成问题。如果还是担心的话,可以再要求只限定于入选世界大学排名的大学,兼且持有博士学位的教授。--AT 2020年11月25日 (三) 03:40 (UTC)
- (✓)同意AT看法,其实论文引用量是很客观的指标,通常的论文引用数都是零,因为学术研究讲究创新,要不是很有影响力的观点,根本没必要引用,而且现在国际学术界也以此评定一位学者的影响力。--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5日 (三) 13:09 (UTC)
- “要不是很有影响力的观点,根本没必要引用。”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0年11月25日 (三) 13:30 (UTC)
- 理论上的确是这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6日 (四) 02:16 (UTC)
- 是的。我认为虫虫飞又在纸上谈兵,说些和具体问题没关系的话来刷存在感了。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0年11月26日 (四) 07:31 (UTC)
- 理论上的确是这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6日 (四) 02:16 (UTC)
- 持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只是现在基本这样,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未必如此,即使现在,放到全世界也未必完全如此。而且学者也不都是在大学里,大学里的学者只是全体学者的一小部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6日 (四) 02:13 (UTC)
- 是不是持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他的关注度并无必然相关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6日 (四) 02:15 (UTC)
- 没有。但是在缺乏关注度来源的情况下,这或许是一项合理的筛选标准之一。--AT 2020年11月26日 (四) 05:44 (UTC)
- 其实讨论了半天,Wikipedia:关注度_(学者)都已经写得很明白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7日 (五) 03:44 (UTC)
- 感觉写得有点复杂,而且部分地域性内容存在差异,建议重写。--AT 2020年11月27日 (五) 04:23 (UTC)
- 重写工程太大了,请大家看一下Wikipedia:关注度 (学者),有修订意见就提出,逐步把它完善。有什么修订,也请把修订建议贴在下面,集思广益。--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8日 (六) 07:06 (UTC)
- 重写工程是很大,但并非不可为。WP:重定向当年的重写其实是更巨大的重写工程,但还是重写成功并通过了。SANMOSA SPQR 2020年11月29日 (日) 13:07 (UTC)
- 我初步修订了一些。--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9日 (日) 03:03 (UTC)
- 重写工程太大了,请大家看一下Wikipedia:关注度 (学者),有修订意见就提出,逐步把它完善。有什么修订,也请把修订建议贴在下面,集思广益。--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28日 (六) 07:06 (UTC)
- 感觉写得有点复杂,而且部分地域性内容存在差异,建议重写。--AT 2020年11月27日 (五) 04:23 (UTC)
- 其实讨论了半天,Wikipedia:关注度_(学者)都已经写得很明白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7日 (五) 03:44 (UTC)
- 没有。但是在缺乏关注度来源的情况下,这或许是一项合理的筛选标准之一。--AT 2020年11月26日 (四) 05:44 (UTC)
- 是不是持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他的关注度并无必然相关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6日 (四) 02:15 (UTC)
- “要不是很有影响力的观点,根本没必要引用。”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0年11月25日 (三) 13:30 (UTC)
-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问题在于,学术信誉、学术质量和利益联系等方面,不在圈子里,恐怕外人很难轻易了解到,所以一个简单易行的验证方式还是有必要的。另外,教授的话,我觉得至少也得是终身制里的正教授或与此相当的职称才比较稳妥?--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5日 (三) 02:33 (UTC)
- 论文引用外,我认为诸如国立大学的教授或国公私立大学的荣誉教授之类也可以假定具备关注度。如果担心的话,可以再要求前述人士需要持有其领域的博士学位之类的,这样的话就有一定程度的筛选,各位认为如何?--AT 2020年11月24日 (二) 18:01 (UTC)
- 每个论文数据库的引用量计算都是不一样的,基本都是根据自己数据来计算的。一般而言,cnki的引用量几乎没有人用来参考,而google学术的引用量一般会比其他的数据库多,因为google学术的引用量会包括网页等不被论文数据库收录的来源,而像scopus这种的,则会受到数据库索引论文的标准所影响,不符合收录标准没有收录的论文不会用于引用量的计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24日 (二) 12:53 (UTC)
- 我是觉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先前讨论。我的一个建议是将现在WP:关注度 (学者)的所示条文分条讨论。SANMOSA SPQR 2020年11月29日 (日) 13:07 (UTC)
- 分条讨论就像上次学校关注度提案那样会很乱,像音乐关注度指引提案那样较容易处理。--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30日 (一) 04:24 (UTC)
- 但在出现地域性内容(不具普适性的条文)的情况下,分条讨论是惟一可有效处理地域性内容的方法。SANMOSA SPQR 2020年11月30日 (一) 05:54 (UTC)
- 我没所谓,反正分条或就着草稿讨论都是一样的。--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30日 (一) 14:23 (UTC)
- 分条讨论就像上次学校关注度提案那样会很乱,像音乐关注度指引提案那样较容易处理。--虫虫飞♡♡→♡℃※留言 2020年11月30日 (一) 04:24 (UTC)
- 看了一下WP:关注度 (学者),有些问题:
- “某些国家里的中学教师有时也被称为教授”这句应该是指欧洲语言中的professor一词吧,中文里有此现象吗?没有的话该句可删除。
- “在学术刊物的编辑委员会任职”和“重要学术期刊任总编辑”的部分除了排除边缘学说的期刊之外,也应该排除掠夺性期刊。
- 标准一和标准二互相参照,读起来很难理解。既然这八条是满足任一条都可以,那应该改写成没有参照其他标准的形式。
- 标准一太复杂,不但有子项目的子项目,而且没有客观标准。建议把它移到最后,改为“其他有独立可靠的来源能证明其在学术领域中造成重大的影响者”。
- 标准一的子项目“当一位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某个重要的新概念……”或可独立成一条标准。
- 不太懂“学术成果在专利、商业和财务上的应用通常并不能满足标准七”的意义,重要物品的发明人理应有自己的条目吧?
- 建议把一些例子换成对中文世界较重要的例子,例如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邵逸夫奖、吴大猷先生纪念奖、蔡元培奖、杰出科技贡献奖、考古人类学刊等等。--Yel D'ohan(留言) 2020年11月30日 (一) 19:27 (UTC)
- “某些国家里的中学教师有时也被称为教授”没有什么问题,这个规范不仅仅是针对中文语境
- 同意
- ....
- 我认为这本来就是需要灵活处理的问题,我认为这部分不需要调整
- ...
- 学术成果和专利及应用成果的评价方式不一样,学者和发明人也不一样
- 无所谓--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日 (二) 02:33 (UTC)
- 如果“教授”这个中文词从来不会指中学教师,那句话没有任何说明功能,还不如拿来处理像星海罗盘叶教授这种不是学者却用教授当称号的人物。标准一我不是要调整实际上的判准,而是修改行文方式,读者更容易理解。--Yel D'ohan(留言) 2020年12月2日 (三) 20:53 (UTC)
- 请User:Yel D'ohan把修改建议贴出来,大家如果没有异议就修改。--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06:52 (UTC)
- 我倒是觉得时间是最好的镜子。如果一个学者有关注度,有太多的办法可以证明他的关注度。相反如果他只是酒囊饭袋之辈,很快历史就忘了。Shizhao的标准肯定不够客观,但是绝对有用,是个好办法。因为一个学者引用量足够,其他的辅助关注度的资料也会随之提升,哪怕是农业、天文、地方志的专家学者也有很多办法和资料佐证。所以我支持用这些量化的基础进行一个初步筛选,如果筛选勉强过,那么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想起了2009年时候,《壮族通史》和黄现璠的条目上不是也打的昏天黑地,后来当时在缺乏足够检索办法前提下我也勉强护住了《壮族通史》,但那个条目的存废讨论旷日持久,成了混战一批。更令人唏嘘的是,当年提删者举了那么正义泠然的理由,居然六年后被发现缘是一位长期破坏者。真是想起了那首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同理我们撰写的条目也如此,学者要经得住考验。如果不行删了等出名后再写不迟。Walter Grassroot(留言) 2020年12月1日 (二) 05:36 (UTC)
- 可以找几个例子测试一下这些标准。--曾晋哲反对五个一(留言·Q) 2020年12月2日 (三) 04:21 (UTC)
- DRV已经有案例,您可以看一下。--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06:51 (UTC)
提议的微调
|
|
|
|
参考资料
以上,这是我觉得对读者比较友善的说明方式,以简单易懂为主要目标。大多更动的之处的考量前面已经说明过了,另外我把较容易客观判的标准往前移、把原本分散的“杰出教授”、“会士”、“最高级别的的学术职位”合并成同一项。--Yel D'ohan(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09:26 (UTC)
- (+)支持:修订版更清晰了。--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4日 (五) 10:52 (UTC)
- 一些小问题:
- 长江学者不是学术奖项
- “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在条目中通过学术刊物中其他学者的引用数来证明这项贡献确实重要且可以归功于该学者。”为何要在条目中列出引用数?这完全没有必要,除非这个引用数有特别的含义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7日 (一) 02:03 (UTC)
- @Shizhao:已根据您的意见修正,请审阅﹗此外,长江学者是奖项,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7日 (一) 02:16 (UTC)
- 长江学者只是一种学术荣誉,而不是奖项。--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7日 (一) 02:55 (UTC)
- 条文中已经说明了:“奖项、荣誉、奖金,如古根海姆奖、凌跨帕克斯奖、邵逸夫奖、唐奖、杰出科技贡献奖、长江学者等”,其实长江学者一个学系才一两位教授,通常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才能得到。--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7日 (一) 03:04 (UTC)
- 长江学者只是一种学术荣誉,而不是奖项。--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7日 (一) 02:55 (UTC)
- 说起来第三条终身教职的设定是否会有漏洞(排除掉一些本意应收录的学者),因为大陆的不少大学好像并不实行tenure(长聘、准聘)制度。--Kirk★ 0#0 2020年12月13日 (日) 09:24 (UTC)
- (:)回应:现在大陆的大学和香港、外国的大学制度也很相似,如北大、清华通常副教授以上都是终身教席。--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3日 (日) 10:06 (UTC)
- 终身教职的确是个问题,严格来说,大陆很多学校并非是tenure制度下的终身教职--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4日 (一) 02:43 (UTC)
- tenure的意思就是“终身教职”,在香港、外国,入职时叫“助理教授”,签三年约,通过评核,就升“副教授”(终身教席);在大陆入职时,叫“讲师”,签八年约;通过考核,就升“副教授”(终身教席)。因此大陆、香港、外国,“副教授”以上就是tenure(终身教席)。tenure不是一个制度,而是一个概念,tenure的意思就是(终身教席)。--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4日 (一) 02:54 (UTC)
- 中国大学很多相当于终身教授的,只是有教师编制的教授(所谓非升级走,就是最后给不给编制而已)。另外,参考[1],中国一些大学里的终身教授相当于是西方的university professor。而且对标西方终身教职的制度也只是部分大学在搞。所以我认为中国大学目前只有少数大学是西方的终身教职制度,而且还是近些年才有的。未实行类似制度之前,只要拿到编制,就是终身,和职称没有关系(也就是说,现在存在大量老人老办法的状况。),可以类比于国企的情况--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4日 (一) 03:15 (UTC)
- @Shizhao:有没有修订建议解决这个问题?--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4日 (一) 03:19 (UTC)
- @Shizhao:我根据您的意思,加了一个注脚,请审阅﹗--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4日 (一) 05:58 (UTC)
- 您的脚注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其他国家是不都是实行tenure,而只有中国很多大学例外?其次,有没有编制和是否取得tenure教职并不是严格等同,即使实行了tenure,也同样可能有编制问题。我对这方面只是至多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如果要特别说明,建议做更多的调查再下结论。我不敢保证我提供的说法是完全准确的,建议找更多有这方面经验的用户来讨论--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5日 (二) 02:52 (UTC)
- @Shizhao:我根据您的意思,修改了,请审阅﹗--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5日 (二) 02:57 (UTC)
- 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有编制这种说法?--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5日 (二) 03:01 (UTC)
- 而且中国的编制是只要有编制,很多时候就很难辞退了。编制和学术贡献、才能等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后勤部门的普通办事员也可以和大学教授一样有编制,甚至不少老师都没编制,还不如一个后勤跑腿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5日 (二) 03:05 (UTC)
- 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有编制这种说法?--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5日 (二) 03:01 (UTC)
- @Shizhao:我根据您的意思,修改了,请审阅﹗--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5日 (二) 12:38 (UTC)
- 为啥要删掉这一条?这一条还是很有用的,只是需要恰当修饰一下表述方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6日 (三) 01:45 (UTC)
- @Shizhao:我根据您的意思,补回了,请审阅﹗--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6日 (三) 01:54 (UTC)
- 还是那句话,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有编制一说?我建议改成“这里所说终身教授,特指美加地区的终身教授体系,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中的终身教授或类似职位,可能因教育和学术体系不同,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小心甄别。”--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6日 (三) 02:32 (UTC)
- @Shizhao:您的建议很好,已修正,请审阅﹗--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6日 (三) 03:02 (UTC)
- tenure的意思就是“终身教职”,在香港、外国,入职时叫“助理教授”,签三年约,通过评核,就升“副教授”(终身教席);在大陆入职时,叫“讲师”,签八年约;通过考核,就升“副教授”(终身教席)。因此大陆、香港、外国,“副教授”以上就是tenure(终身教席)。tenure不是一个制度,而是一个概念,tenure的意思就是(终身教席)。--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14日 (一) 02:54 (UTC)
- 根据WP:7DAYS,提案公示七天。--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23日 (三) 03:23 (UTC)
- 终身教职的确是个问题,严格来说,大陆很多学校并非是tenure制度下的终身教职--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2月14日 (一) 02:43 (UTC)
- 已公示七天,提案通过。--虫虫飞♡♡→♡℃※留言 2020年12月30日 (三) 03:27 (UTC)
- 本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对关注度 (学者)的语句修饰
通过。SANMOSA SPQR 2021年2月2日 (二) 11:10 (UTC)
-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大量(部分学校/学系接近五成)电脑科学、电子工程、电机工程大学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属于IEEE成员,故IEEE不宜与美国国家科学院、皇家学会并列。 --Yangwenbo99论 文 2021年1月13日 (三) 19:16 (UTC)
- IEEE Member本身只需会费以及从业时间,因此不属于高度选择性。方针应当指的是IEEE Fellow/Senior Member,建议进行相对更改。-Mys_721tx(留言) 2021年1月13日 (三) 19:27 (UTC)
- 另拟一案:
以上。SANMOSA SPQR 2021年1月16日 (六) 01:11 (UTC)
- (?)疑问:为什么要把“例如”删去?世界上的学术团体也不只这几个吧?--虫虫飞♡♡→♡℃※留言 2021年1月16日 (六) 02:09 (UTC)
- @蟲蟲飛:该词语已经由同义的“包括”取代。SANMOSA SPQR 2021年1月16日 (六) 15:37 (UTC)
- “包括”≠“例如”。--虫虫飞♡♡→♡℃※留言 2021年1月16日 (六) 16:00 (UTC)
- @蟲蟲飛:该词语已经由同义的“包括”取代。SANMOSA SPQR 2021年1月16日 (六) 15:37 (UTC)
- Senior Member 2020年新增211641人,建议仅限制为Fellow。-Mys_721tx(留言) 2021年1月16日 (六) 05:33 (UTC)
- @Mys 721tx:完成。SANMOSA SPQR 2021年1月16日 (六) 15:37 (UTC)
- 学术关注度指引是从英维译过来的,如果希望本站的关注度门槛比英维高是没问题,但条文要合理,可以禁用特定例子,但不能只限于特定例子,现修订如下:
- @Mys 721tx:完成。SANMOSA SPQR 2021年1月16日 (六) 15:37 (UTC)
- 以上。--虫虫飞♡♡→♡℃※留言 2021年1月17日 (日) 03:05 (UTC)
- 应为IEEE Fellow或Fellow,而非Fellow Member。-Mys_721tx(留言) 2021年1月17日 (日) 04:15 (UTC)
- 完成--虫虫飞♡♡→♡℃※留言 2021年1月17日 (日) 04:19 (UTC)
- IEEE Fellow 已被第三条“于主要的学术机构……会士、或类似的严格选拔最高级别学术职位”所吸收,而毋须在本条中单独列出。在下原提议中,将 IEEE 在此列出的原因是为“因高度选择性的荣誉而成为主要学术团体的会员”作例证。Yangwenbo99论 文 2021年1月18日 (一) 02:27 (UTC)
- @Yangwenbo99:根据您意见改了,请审阅﹗--虫虫飞♡♡→♡℃※留言 2021年1月18日 (一) 04:42 (UTC)
- 大家都理解“高度选择性”吗,是我常年不在中国中文没跟上吗?大概是说Highly selective吧,建议改成“竞争激烈且名额有限”。还有我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学会都叫fellow,万一一个学会不叫fellow咋办。--Gqqnb(留言) 2021年1月18日 (一) 14:43 (UTC)
- 公示虫虫飞的版本7日。@Gqqnb:现拟议版本未有提述fellow。SANMOSA SPQR 2021年1月26日 (二) 14:42 (UTC)
- 现在再发言不知会不会太晚,不过请问“……满足满足标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重复“满足”?-游蛇脱壳/克劳棣 2021年1月31日 (日) 07:04 (UTC)
- @克勞棣:已解决。不小心重复了。SANMOSA SPQR 2021年1月31日 (日) 08:44 (UTC)
- 现在再发言不知会不会太晚,不过请问“……满足满足标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重复“满足”?-游蛇脱壳/克劳棣 2021年1月31日 (日) 07:04 (UTC)
- 本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学者关注度的一个想法
许多高质量期刊对审稿人有h-index和该人文章引用量的标准(或其他类似标准),学者似乎也可以比照处理?即该学者如果符合该学者所在学科领域的高质量期刊审稿人的标准的话,即可假定该人有关注度?--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8月18日 (四) 03:05 (UTC)
- 单一指标无法跨学科衡量。--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5:53 (UTC)
- 关注度指引可以参考引用某些对学者的可度量标准,但应便于理解和查证。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生活保持低调(没有媒体报道、没有文献介绍)的高质量审稿人。--YFdyh0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7:35 (UTC)
- 首先这只是部分高质量期刊有这个要求,其次也不是用来进行跨学科考量。我只是提供一种可能用来衡量关注度的方法。这个方法即使有用,也只能在某些学科领域范围内起作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8月19日 (五) 03:2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