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Gisbrother/草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页是草稿箱

其他

福州外国语学校

水果

皇帝

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秦朝以前中国最高统治者的身份为“天子”,称号为“”,如“周武王”。秦朝建立后,因嬴政认为功绩“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而创立“皇帝”一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谓,自此以后“皇帝”取代了“王”,成为此后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称呼。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其它强大帝国的国君的翻译)也指罗马帝国统治者,还泛指欧洲某些强大帝国的统治者。在罗马共和国时期(509?∼27BC),imperator指得胜的将军,他的军队或者元老院这样称呼他。在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以后),统治者通常把此词加在姓前为名,逐渐演化应用于他的职务。

东亚

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或“万岁”等,以第三人称或文字记叙时称呼皇帝则多用“皇上”。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例如王莽篡政。

中国边疆的一些政权汉化以后,也使用皇帝的尊号。比如云南大理国西域于阗国,特别是入主中原的十六国(其中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北朝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清朝

历史上在同一时期称为皇帝的一般只有一个。但在某些时期,如南北朝时,同时有数个皇帝并立。三国时期时,魏、蜀、吴也曾经三帝并立。在一个王朝末期,各地方势力纷争产生多个政权,自封为皇帝,如明末大顺的李自成与大西的张献忠。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397个帝。

皇帝为了维护皇帝尊严,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有具体规定,例如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等等。皇帝的起居、服装、出行也有专门的规定,如冕服

日本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天皇(实际上征夷大将军,改表述,使不矛盾),约始于隋朝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记载是673年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末的同治光绪时期。

韩国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后,1897年李氏朝鲜王国改号为帝国大韩帝国),其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也改称“皇帝”,传子纯宗皇帝,至1910年日韩并合取消帝号。

越南

越南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则称“国王”。

欧洲

西方的“皇帝” 一词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元首。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King,Queen),只有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因为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18世纪早期,当时欧洲的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俄罗斯三国有“皇帝”。18世纪中期后,德国及英国国王相继获得“皇帝”称号。

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且法国自革命后自视为罗马共和国的再世,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Empereur),亦有自视为由共和之民意建立的罗马帝国精神继承人之意。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后来路易拿破仑亦仿效拿破仑,称帝加冕为“拿破仑三世”,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兵败被俘为止。

奥匈帝国

1804年,奥地利大公匈牙利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俄国

1721年俄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皇帝(Imperator)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者的最高头衔仅是“沙皇”(俄语:царь),也就是“恺撒”的意思,惟“沙皇”头衔在彼得称帝后,其层级地位仅略高于国王,相当罗马帝国末期之“副皇帝”。

德国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才接受“德国皇帝”这个头衔。

英国

仅有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乔治六世使用过“皇帝”的头衔。 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但因罗马帝国末期曾有数人于不列颠称帝之历史,加上亨利八世建立英国国教时,曾宣称已获得“皇权”(imperium),故伊利沙白一世时英国国会为对抗天主教廷在英重建权威,通过法案认定英国王冠为“皇冠”(imperial crown),无须教皇加冕。1801年不列颠与爱尔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巅与爱尔兰王国时,国会更建议乔治三世以“不列巅与爱尔兰皇帝”或“不列巅与汉诺威皇帝”(当时英王兼领德国境内汉诺威公国)头衔称帝,惟乔治三世基于传统拒绝称帝。

直到维多利亚女王,她推翻了印度莫卧儿王朝,加冕为印度女皇。她在1876年后的头衔是“托上帝鸿福,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拉丁文: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英文: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

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及其海外领地)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和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称则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

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港英时期香港,因为其宗主国的关系,加上广东话“王”“皇”同音,故此在某些场合会称呼“英女王”作“英女皇”,但正式的翻译应为女王(Queen),而非女皇(Empress)。

其他

自从俄国彼得一世法国拿破仑开始,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新兴国家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

海地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亨利一世

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1970年代加冕并自封为皇帝

注释


参考文献

徐连达. 帝国宫廷的深处.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07-01. ISBN 9787811183436. 

参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