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Eartheater/sandbox2
三笠 みかさ | |
---|---|
概观 | |
舰种 | 战列舰 |
舰级 | 敷岛级(4号舰) |
制造厂 | 英国威格士造船厂 (Vickers, Sons & Maxim) |
动工 | 1899年1月24日 |
下水 | 1900年11月8日 |
服役 | 1902年3月1日 |
结局 | 最后服役于1923年 其后成为记念舰保存 |
除籍 | 1923年9月20日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15,140吨 |
全长 | 131.7米 |
全宽 | 23.2米 |
吃水 | 13.2米 |
功率 | 15,000匹 |
最高速度 | 18节 |
续航距离 | 7,000浬(10节) |
乘员 | 860人 |
武器装备 | 2座双联装30.5厘米主炮 14门15.2厘米单装副炮 20门7.6厘米单装炮 16门47毫米单装炮 4座45厘米鱼雷发射管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三笠 |
假名 | みかさ |
平文式罗马字 | Mikasa |
三笠号战列舰(みかさ)是大日本帝国海军于1890年晚期建造的前无畏舰,本舰则以奈良县的三笠山命名,是敷岛级的四号舰,但因为设计有很大分别,有资料将本舰独立为一舰级。本舰在日俄战争期间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的旗舰,参加过旅顺口海战、黄海海战以及对马海峡海战。
日俄战争结束后不过一周,三笠号的弹药库发生爆炸并令三笠号沉没,接着她被打捞上水并进行超过两年的维修,并在俄国内战期间为参与西伯利亚干涉的日军进行支援。1922年,三笠号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而退役,并保存在横须贺作为一个博物馆。二战后盟军占领日本,三笠号严重失修而于1950年代末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整。现在,三笠号是世上仅余的一艘前无畏级战列舰。[Note 1]
背景
汲取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经验,日本确认了主张以鱼雷艇及阻截通商船只而非使用高价的装甲舰作为策略的法国青年海派理论(Jeune Ecole)的弱点,于是着手去为海军进行现代化及扩充舰队以为日后军事对阵俄国在内的欧洲列强。其中日本公布了一个十年海军发展计划,打算建立一个以六艘战列舰和六艘装甲巡洋舰的主力核心,即建立“六六舰队。
与之前的富士级战列舰一样,日本因为缺乏技术及地方自建船舰,于是再次向英国订购四架敷岛号战列舰以达成计划[1]。三笠就是这四艘舰中最后一舰,她在1898年以88万英镑(当时折合880万日圆)向巴罗因弗里斯的威格士造船厂订制。虽然四舰在相若时间订制,但三笠号与其余三舰设计都有不少差异,故有时被分开为独立一个舰级。[2]
设计及装备
三笠号的设计是由英国皇家海军尊严级(Majestic)战列舰设计基础上作改良,添加了两门6-英寸(152-毫米)火炮。[3] 三笠号长432英尺(131.7米),阔 76英尺(23.2米),吃水深度27英尺2英寸(8.3米),排水量为 15,140长吨(15,380公吨) [4] 。设计上容许搭载约830名军官和官兵。[5]
三笠号有两部蒸气发动机推动,每部发动机推动一个螺旋桨。设计发动机马力为15,000匹指示马力(11,000千瓦特),最高速度为18节(33千米每小时;21英里每小时) ,但1901年12月三笠号进行试航时却发现其速度可以更高,可达18.45节(34.17千米每小时;21.23英里每小时),马力亦可达16,341匹指示马力(12,185千瓦特)。她可运载最多2,000公吨(2,000长吨)煤供蒸气机使用,故其于10节(19千米每小时;12英里每小时)速度之下的续航距离可达9,000海里(17,000千米;10,000英里)。[6]
三笠号主炮是前代日本战列舰都采用的岩士唐造船厂制40倍径12吋火炮,四门火炮以两门两联装模式安装在前后两个炮座中,从而得到炮座的装甲保护,称为炮塔。炮塔的液压转轴系统能够让其以任何角度安装,不过火炮安装时就将角度锁定在+13.5°。[7] 主炮以抛物运动方式发射850-英磅(386-千克)炮弹,初速为2,400 ft/s(730 m/s)。[8]
副炮则是安装在2—6英寸(51—152毫米)厚掩体[5]中的14门45倍径六吋快速火炮,其中十门安装在主甲板中,而其余四门就安装在舰体上层建筑的角位。副炮发射100-英磅(45-千克)炮弹,初速为2,300 ft/s(700 m/s)。[9]。20门[[QF 12磅炮则用以对抗鱼雷艇[5],它们以抛物运动发射3-英寸(76-毫米), 12.5-英磅(5.7-千克)的炮弹,初速为2,359 ft/s(719 m/s).[10] 。舰上还装上了八门 47-毫米(1.9-英寸)维克斯3磅舰炮以及八门47毫米2.5磅炮[5],两种火炮发射分别为3.19-英磅(1.45-千克)及2.5-英磅(1.1-千克)的炮弹,初速各自为1,927 ft/s(587 m/s)及1,420 ft/s(430 m/s)。[11]。三笠号还在舰体两边各装备了两枚水下鱼雷管[3]。
三笠号的水线装甲都由克虏伯制强化钢甲组装,船中部最大装甲厚度达9英寸(229毫米)。两端的装甲则只有4英寸(102毫米)厚,置于穿过炮座的6吋装甲列板之下[5]。炮座厚14英寸(356毫米),而伸延至舰身下层减至6吋;包围炮座的装甲则厚8—10英寸(203—254毫米)[12]。甲板装甲则有2—3英寸(51—76毫米)[5]。保护司令塔前端的装甲有14吋,但后方的却仅有4吋[12]。
如同其他同期日本战列舰,三笠号也装配了4部巴尔与史特劳德 FA3 双像测距仪,有效测量距离达7,300米(8,000码)。三笠也配备了24倍望远瞄准镜[13] 。
服役
1899年1月24日,三笠号于英国威吉士造船厂位于巴罗因弗内斯的船坞中安放龙骨,至1900年11月8日正式命名及下水,并于1902年3月1 日完工[14]。完工后的三笠号先到普利茅斯的德文港,至1902年3月13日才在舰长早崎源吾大佐指挥下从普利茅斯启航,航行至横滨[15]。
日俄战争
1904年日俄战争时,三笠号被编入日军第一舰队的第一战队,亦是舰队旗舰,舰长是伊地知彦次郎,。三笠号先于1904年2月9日参与旅顺口海战,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命第一舰队攻击在旅顺港外停泊的俄罗斯帝国太平洋舰队。在前一日夜间,东乡平八郎派了船只夜袭俄军,期望此番夜袭能够大大破坏俄舰队的组织和削弱其力量,可是俄军其实受损不太严重,且已准备对抗现在三笠号参与的进攻。日舰先遭俄军防护巡洋舰鲍亚林号发现并通报俄军,东乡司令下令各舰主炮集中攻击俄军缘岸的防御工事,俄军军舰则由副炮对付。不过,日军的8吋及6吋副炮只能对前来迎战的俄军舰艇造成轻微损伤,故即使两军皆有很多舰只受到炮火攻击,但俄军仅录得17人伤亡,反而日军就有60人伤亡。三笠号在战事中也遭受到两枚10吋炮弹击中,7名舰上人员受伤[16]。
三笠号接着参与了4月13日引诱俄军舰队出旅顺港的任务,这次行动成功将包括旅顺分舰队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在内的一部分舰队引出旅顺港入口,接近前一晚日军所设的水雷区,正当俄军旅顺分舰队司令斯捷潘·马卡罗夫发现三笠在内几艘日舰并下令所乘旗舰调头准备进攻时便触雷,这更引发舰上弹药库爆炸,令舰体于两分钟内全部沉没,亦造成包括马卡罗夫在内的677名舰上人员阵亡。此役鼓舞了东乡恢复对俄军的远程炮击,而俄军则以加布水雷网作回应,并以此于5月令日军两艘战列舰触雷沉没[17]。
日方为阻截离港突围的旅顺分舰队,两军于8月10日进行黄海海战,三笠号在日军战列舰队列的最前方,故亦是俄军的最先打击目标。战役中三笠号中弹二十次,其中两弹击中了12吋主炮的后炮座,并造成125人伤亡。不过,三笠号却能成功吸引并承受了自俄军波尔塔瓦号及太子号战列舰的攻击。虽然日军舰队的炮弹也无力对击穿俄舰装甲以对舰队实力造成大伤害,但仍有效阻止该舰队突围,逼其撤还旅顺[18]。
对马海峡海战
对马海峡海战于1905年5月27日爆发,三笠号在战役中仍然是第一舰队的旗舰,而对手就是由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抽调组成的太平洋舰队第二及第三分舰队。面对第二队,先导的三笠号在14:10率先向舰队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开火,随后朝日号战列舰及装甲巡洋舰吾妻号亦加入作战,并在接下来一小时内对俄方军舰进行猛烈炮击,重创了俄军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苏沃洛夫公爵号的12吋主炮后炮塔亦被击毁,方向舵亦受损故障,致令这艘旗掉队。双方舰队交火中,三笠号亦遭受到俄军的炮火集中攻击,为日舰阵列承受了6枚12吋炮弹及19枚6吋炮弹。不过,这些炮伤只对三笠造成轻微损害,东乡平八郎仍然能有效指挥舰队移动至俄舰队前进方向前方,形成“丁”字势态进行攻击。苏沃洛夫公爵号的方向舵不久修理完成,但它不能回到俄舰队的阵列中,反而多次错误出现在两军战列舰阵列之间,进入了日舰的射程范围,三笠号于是向她发射了三枚鱼雷,但都无果。接着三笠号又主力攻击]博罗地诺号战列舰,并由富士号战列舰将之击沉。18:04,一枚12吋炮弹于三笠号前主炮的右炮管爆炸,虽然炮弹未完全爆炸,但也足以瘫痪前主炮全部两个炮管至18:40。长时间的作战后,三笠号一座六吋舰炮经过19轮炮击操作后故障,另一门六吋舰炮也因遭俄军6吋炮弹击中炮口而瘫痪,但这与前述主炮受损已经是三笠号在整场战斗中仅受到的两处来自敌舰炮火的损伤。而三笠号在战事中共发射过124枚12吋主炮炮弹,仅次于142枚的朝日号;又受到超过40枚敌军炮火命中,包括10枚12吋炮弹及22枚6吋炮弹,但都无一对三笠号造成严重损伤[19] 。
日俄战争随1905年9月5日朴茨茅斯和约签订而结束,三笠号却在六天后于停泊的佐世保港中因起火引起之弹药库炸而沉没,造成251名船上人员死亡[20]。1906年8月7日,三笠号被打捞并于佐世保海军工厂中进行为时两年的复修,日本海军也将三笠号的武备升级,主炮升级至更具威力的45倍径12吋火炮,6吋副炮的威力亦得以提升。1908年8月24日,三笠号恢复复役[1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三笠号驻守京都府舞鹤市负责海岸防卫工作,而在1914-15年间,三笠号先后调到第2及第5舰队,并维持至一战结束。1921年俄国内战时,三笠号被派往支援西伯利亚干涉行动。1921年9月1日,三笠号再次被编为一级海岸防卫舰[3]。9月17日,三笠号在阿斯科尔德岛(Askold Island)附近搁浅,但没受到严重损伤[12]。
退役保存
因应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三笠号于1923年9月20日正式自海军中除籍并等待拆解。不过,因三笠号于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以及日本国内对保存三笠的呼声,在当时日本政府的要求下,参与缔约的各国都同意在三笠号不能在复原为现役军舰的前提下让日方保留作为一艘纪念舰。1926年11月12日,改建成博物馆的三笠号在皇太子裕仁及东乡平八郎的揭幕下正式于横须贺向公众开放。二次大战结束后,三笠号因缺乏保养而状况日差,英国人约翰·S·鲁宾(John S. Rubin)观察了这个惨状气愤地向《日本时报》(Japan Times)投稿,引起极大回响。而且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忧虑三笠的状况而著书,三笠保存捐献等事慢慢显示了复元运动的热烈。复元运动在1958年恢复进行,因美国通过财政的参与支持和尼米兹的直接介入。复元在1961年5月27日完成,共花10亿8000万日元。大量的失踪零件和配件由当时在日本解体的智利战列舰拉托雷海军上将号(Almirante Latorre)作为智利政府的礼物提供[21]。三笠与在英国朴次茅夫的胜利号和在美国波士顿的宪法号一起被选定作为世界三艘伟大历史军舰当中的一艘。它现在是防卫省名下的国有财产。[22][23][24] On 5 August 2009, the Mikasa was repainted by sailors from the “Nimitz”号CVN-68 (6).[25] Mikasa is remembered in Barrow-in-Furness, the town of its construction, by Mikasa Street on Walney Island.[26]
See also
- Russian cruiser Aurora, the other surviving warship of the Battle of Tsushima
Notes
Footnotes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b5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Forczyk, p. 20
- ^ 3.0 3.1 3.2 Preston, p. 189
-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18
- ^ 5.0 5.1 5.2 5.3 5.4 5.5 Chesneau & Kolesnik, p. 222
-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p. 18–19
- ^ Brook 1999, p. 126
- ^ Friedman, pp. 270–71
- ^ Friedman, pp. 275–76
- ^ Friedman, p. 114
- ^ Friedman, pp. 118–19
- ^ 12.0 12.1 12.2 12.3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19
- ^ Forczyk, p. 28
- ^ Silverstone, p. 334
-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6715) (London). 14 March 1902. p. 9. 模板中使用了待废弃的参数(帮助)
- ^ Forczyk, pp. 24, 41–44
- ^ Forczyk, pp. 45–46
- ^ Forczyk, pp. 48–53
- ^ Campbell, pp. 128–35, 260, 262
- ^ Warner & Warner, pp. 536–537
- ^ 中山定义‘一海军士官の回想’(毎日新闻社、1981)p.98 该舰现在的桅杆,烟囱炮塔是复制品,而舰体内受华盛顿条约限制将房间用水泥填埋。因此只开放了甲板以上的舱室供参观。
- ^ Corkill, Ednan. How The Japan Times Saved a Foundering Battleship, Twice. The Japan Times. 18 December 2011 [2 August 2012].
- ^ http://www.pacificwarmuseum.org/FleetAdmiralNimitz.asp
- ^ Chester Nimitz a good winner. Park City Daily News. 1 May 1988: 8A.
- ^ http://www.navy.mil/submit/display.asp?story_id=47862
- ^ Crisp, Claire. Mikasa - Barrow's Mighty Japanese Hero. [10 March 2014].
References
- Brook, Peter. Warships for Export: Armstrong Warships 1867–1927. Gravesend, Kent, UK: World Ship Society. 1999. ISBN 0-905617-89-4.
- Campbell, N.J.M. Preston, Antony , 编. The Battle of Tsu-Shima, Parts 2 and 4 II.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127–35, 258–65. ISBN 0-87021-976-6.
-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 Forczyk, Robert. Russian Battleship vs Japanese Battleship, Yellow Sea 1904–05. Oxford, UK: Osprey. 2009. ISBN 978 1-84603-330-8.
- Evans, David; Peattie, Mark R.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UK: Seaforth.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Jane, Fred T.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London, Calcutta: Thacker, Spink & Co. 1904. OCLC 1261639.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 Memorial Ship Mikasa. Yokosuka: The Mikasa Preservation Society.
- Preston, Antony.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the Battleships of All Nations 1914–1918. New York: Galahad Books. 1972. ISBN 0-88365-300-1.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Warner, Denis; Warner, Peggy. The Tide at Sunrise: A Histo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2nd. London: Frank Cass. 2002. ISBN 0-7146-5256-3.
External links
- A photo tour of Mikasa
- 4/2/1904;Admiral Togo's Flagship Mikasa Leading the Japanese Fleet Into Action
- Mikasa Official Website (Japanese)
35°17′07″N 139°40′28″E / 35.285229°N 139.674385°E
三笠(みかさ)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战列舰,为敷岛级战列舰四号舰。舰名由来源以奈良县的三笠山命名。同级舰有敷岛、初瀬、朝日。
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战争中,担任联合舰队旗舰、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大将座舰。现在于横须贺市的三笠公园以记念舰形式保存。
背景
1894年至1895年期间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在俄罗斯帝国的压力下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
为对抗俄罗斯帝国,日本开始进行一系列加强军事力量的计划。敷岛级战列舰在其中的‘六六舰队计划’(配备战列舰6艘、装甲巡洋舰6艘的计划)中开始兴建。
1899年1月24日,三笠号在英国动工,1900年11月8日完工下水,耗时三年、耗资八百八十万日元。
“六・六舰队”计划因为需要庞大金额,日本海军的债务虽然在甲午战争以前就已着手重组、改善,但该计划所需的金额仍就超出海军预算,要完成计划就只有非法挪用预算这个违反宪法的方法。
在“六・六舰队”计划的提议人山本权兵卫跟协助者西乡从道的商量时,西郷说:“山本先生,无论如何一定要买(军舰)。要挪用预算,那当然是违反宪法的。如果议会追究违宪责任,就在二重桥切腹吧。如果死两个人就能买到军舰,也算死得其所了。”于是三笠号在非法挪用预算下完成。
影响
日本舰队的表现被西方大国观察和分析,成为对下一代战列舰(无畏号战列舰等)的定义的重要角色,从冲突中证实了重型火炮更加了不起的效率和远程火力的重要性。
而且俄国舰队的失败和朴次茅斯和约的签处(9月5日),俄国的不安增强。1905年有海军在塞凡堡(Sevastopol)、海参崴(Vladivostok)和喀琅施塔得(Kronstadt)反叛,叛乱在6月锐化,叛军登上波坦金号战列舰(Potemkin)。1905年俄国革命在10月达到了高潮,当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放弃他专治主义的独裁力量,并且签署十月宣言。
终于,日本的胜利证实了日本正式成为在亚洲的超群力量和可以立足国际场面的力量。保存至今的三笠是前无畏式战列舰时代最后的战列舰。
特点
在三笠交付之时,是当时科技先进的战列舰,火力和防护力量史无前例地组合,改良了英国皇家海军最新的莊嚴級戰艦设计,增加了吨位(由14,900吨增至15,140吨),改善速度(由17节改善至18节),轻微地加强军备(增加两门十五厘米炮),和更强的装甲:保留了同样的装甲厚度但使用了高性能克虏伯钢(Krupp armour)装甲,防御力大约较莊嚴級所采用的哈威钢(Harvey armour)加强五成。
三笠的主炮被编组在中央的舰桥装甲,考虑到船能均匀地受重克虏伯防护钢板保护。由于这设计,三笠能承受很大数量的炮弹直接命中:于1904年8月10日的黄海海战被击中了20发炮弹和在对马海峡海战被击中了30发炮弹,但只受到有限的损伤。高火力和高射程的三笠大炮被高度训练的日本炮兵充分地利用了。
历史
交接
三笠是六・六舰队的最后一只舰,1899年1月24日在威格士造船厂动工。1900年11月8日进水。1902年1月15日至20日公开测试,3月1日在修咸顿举行交接仪式交予日本海军。船身建造费为88万英磅,兵器费32万英磅。3月13日在英国普利茅斯启航,经苏伊士运河在5月18日到达横须贺。初代舰长是早崎源吾大佐。在横须贺整备后6月23日出航,7月17日到达本籍港舞鹤。
联合舰队旗舰
1903年12月28日,三笠成为联合舰队旗舰。1904年2月6日开始参加日俄战争。8月10日参加黄海海战。12月28日驶入吴港修理。1905年2月14日、驶出吴港,经江田岛、佐世保,21日进驻朝鲜半岛的镇海湾。之后以该地为据点,在对马海峡进行训练。5月27日、28日在对马海峡海战与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交战。
三笠在对马海峡海战带领日本联合舰队在历史上进入一场最果断的海战,俄国舰队几乎完全地被歼灭了:俄国丧失38艘船,21艘沉没,7艘遭日本海军掳获,6艘解除武装,对马海峡海战共有4,545名俄国军人死亡,6,106人遭俘。
另一方面,日本海军只丧失了116名士兵与3艘鱼雷艇。日本海军组建时是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高度专业标准所组织训练;反观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不仅组织力较低且经过万里跋涉,到达东北亚时已师老兵疲。
事故沉没
日俄战争终结之后紧接的1905年9月11日,三笠在佐世保港内因为后部弹药库的爆炸事故而沉没了,这个事故中死者共339名。
当时在水兵间流行在弹药库面前玩“点燃信号用酒精并吹熄后,就着臭味饮用”[1]的恶作剧,在恶作剧的进行中,有一说是有水兵不留神翻倒了有火的洗脸盆,另一说是下瀬火药的变质。这个爆炸沉没事故被认为是秋山真之少佐埋头于宗教研究的原因之一。10月23日的海军凯旋式敷岛号战列舰替换三笠成为了旗舰。
事故当时,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大将上陆平安。同时,舰队附属军乐队到任的瀬户口藤吉海军军乐长又在事故当时是上陆中逃过了大难。不过,很多军乐兵由于该事故而殉职了。
三笠成为预备舰,1906年8月8日打捞起到佐世保工厂修理,1908年4月24日第1舰队旗舰再次回复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伯利亚出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三笠在日本海等从事警备活动。
此后从1918年开始至1921年之间,为从东面牵制大战中诞生的社会主义国苏联,日本出兵支援西伯利亚(参加前实施防寒工事,飞机实行临时搭载)。
1921年9月1日三笠成为一等海防舰,不过,9月16日在海参崴港(Vladivostok)外海峡中航行时在浓雾中触礁。离礁后在海参崴港(Владивосток)入船坞修理,11月3日归投舞鹤。
记念舰
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使三笠决定废舰。1923年9月1日因为关东大地震令三笠撞到码头、浸水,9月20日于帝国海军除籍。
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废舰后,由于日本国民对三笠的保存运动非常勃兴,日本将解体的地方作为三笠公园。1925年1月内阁会议决定把不能复归现役状态做为条件的特别认可去保存三笠,作为纪念舰在横须贺保存,同年6月18日开始保存的工程,把船头固定转向皇宫。11月10日工程完成,11月12日进行保存式。
复元
三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被美国陆军航空军(USAAF)轰炸,太平洋战争战败后,同盟国军占领日本期间,苏联要求将三笠号进行拆毁,但是由于思想比较亲日的尼米兹上将和陆军威洛比少将的运动而得幸免。舰上为了美军而在军官室设置了“东条夜总会”等娱乐设施,上部兵装和上层建筑物全被撤去,能取下了的金属类(铜和黄铜等)被拿走,大部分煤气切断,柚木制甲板也因需要柴火和建材而被剥下,三笠就此荒废。
英国人约翰·S·鲁宾(John S. Rubin)观察了这个惨状气愤地向《日本时报》(Japan Times)投稿,引起极大回响。而且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忧虑三笠的状况而著书,三笠保存捐献等事慢慢显示了复元运动的热烈。 复元运动在1958年恢复进行,因美国通过财政的参与支持和尼米兹的直接介入。复元在1961年5月27日完成,共花10亿8000万日元。大量的失踪零件和配件由当时在日本解体的智利战列舰拉托雷海军上将号(Almirante Latorre)作为智利政府的礼物提供[2]。三笠与在英国朴次茅夫的胜利号和在美国波士顿的宪法号一起被选定作为世界三艘伟大历史军舰当中的一艘。它现在是防卫省名下的国有财产。
略年表
- 1898年(明治31年)- 日本政府向英国巴洛造船厂订货。
- 1899年(明治32年)1月24日-动工。
- 1902年(明治35年)3月1日-竣工。
- 1905年(明治38年)5月27日-5月28日-在对马海峡海战成为联合舰队旗舰、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座舰。
- 1905年(明治38年)9月11日-佐世保港内爆发事故沈没。
- 1906年(明治39年)- 打捞后开始重新修理。
- 1923年(大正12年)- 因华盛顿海军条约成为废舰。
- 1923年(大正12年)9月20日-除籍。
- 1925年(大正14年)- 通过会议决定以记念舰形式由横须贺保存。财团法人三笠保存会成立。
- 1926年(大正15年)11月12日-三笠保存记念式举行。其后改称“记念舰三笠”。
- 1945年(昭和20年)- 被联合国军接收。三笠保存会解散。其荒废。
- 1958年(昭和33年)- 三笠保存会再次成立,开始筹集复原资金。
- 1959年(昭和34年)-1961年(昭和36年)- 进行复原整备工程。
- 1961年(昭和36年)5月27日-“记念舰三笠”复原记念式举行。
装备资料
- 速力:18节(时速33公里)
- 动力
- 装备
- 防御力
- 拥有压倒性的火力同时,使用了当时世界防御力水准最高的克虏伯钢装甲板。日本的军舰在三笠以后,因船幅过大而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而敌对的俄罗斯,其战列舰亦是不能通过苏伊士。因此波罗的海舰队要行经好望角周围经过困难的大航海而来。
- 通信能力
同级舰
船名 | 图片 |
---|---|
敷岛 | |
朝日 | |
初瀬 |
参考资料
- ^ 日语中的恶作剧:「信号用アルコールに火をつけた後、吹き消して臭いを飛ばして飲む」
- ^ 中山定义‘一海军士官の回想’(毎日新闻社、1981)p.98 该舰现在的桅杆,烟囱炮塔是复制品,而舰体内受华盛顿条约限制将房间用水泥填埋。因此只开放了甲板以上的舱室供参观。
关连项目
外部链接
- 记念舰三笠公式网页(财团法人三笠保存会)(世界三大记念舰于横须贺市的三笠公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