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颅相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颅相学示意图(1883年)

颅相学(Phrenology)是一种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定的假说,比方说,负责掌管“记忆”的区域如果较为突出,这个人的记性就会比较好。颅相学现今已被认定为伪科学,虽然它的根据其来有自,包括大脑为人类行为之根源,且不同大脑区域可能负责不同行为表现或认知功能[1],但因由于颅相学缺乏实质证据,因此被判定为伪科学。德国解剖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于1796年提出了颅相学[2],之后在19世纪此学说曾风靡一时,尤其是在1810~1840年之间。1820年,爱丁堡颅相学学会的成立使得爱丁堡成为英国颅相学之研究重镇。1843年,弗朗西斯·马戎第英语François Magendie将颅相学称作“当代的伪科学”(a pseudoscience of the present day)。[3]但不可否认的是,颅相学影响了19世纪精神病学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4]颅相学提出了大脑皮质定位的概念,奠定了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石。[5]

学说

颅相学家认为大脑心灵的器官,而心灵则由一系列不同的官能构成,每一官能对应大脑某一特定区域。这些区域被认为按一定比例构成了人的特性。同时,颅相学家还相信,颅骨的形状是与大脑内这些区域的形状相关的,因此通过测量人的头颅便能够判断每个人的人格特质。

方法

颅相学家会利用手掌、指尖来触摸与感受受测者或病患的头颅形状,藉以判断受测者不同心理特质的强弱,因为他们认为头骨的突起或凹陷程度可以反映该脑部所对应的人格特质[6]。加尔认为,人类大脑可被区分为27个区块,其中19个亦可见于其他动物。这些区块各自对应有不同的功能,从形状的感觉、宗教信仰虔诚、好斗程度等等,范围广泛。而这些区域的大小,反映出该种能力或特质的强弱。

参见

参考文献

  1. ^ Fodor, Jerry A. (1983). Modularity of Mind: An Essay on Faculty Psycholog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ISBN 0-262-56025-9 p.14, 23, 131
  2. ^ Graham, Patrick. (2001) Phrenology [videorecording (DVD)]: revea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mind. Richmond Hill, Ont. : American Home Treasures. ISBN 0-7792-5135-0
  3. ^ Magendie, F (1843) 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Human Physiology. 5th Ed. Tr. John Revere. New York: Harper, p 150. (note the hyphen).
  4. ^ Simpson, D. (2005) Phrenology and the neurosciences: contributions of F. J. Gall and J. G. Spurzheim ANZ Journal of Surgery. Oxford. Vol.75.6; p.475
  5. ^ 布赖恩·伯勒尔(Brian Burrell) (作者), 吴冰青 (译者), 吴东 (译者). 谁动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巡视名人脑博物馆.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39. ISBN 9787542849250. 
  6. ^ Parssinen, T. M. (Autumn 1974). "Popular Science and Society: The Phrenology Movement in Early Victorian Britain".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8 (1). Retrieved 10 June201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