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颜府灰窑

坐标23°22′15″N 119°29′38″E / 23.370814°N 119.493857°E / 23.370814; 119.49385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于中社海堤、鱼灶旁的望安花宅颜府灰窑。

颜府灰窑台湾话Gân-hú he-iô),台湾澎湖县望安乡石灰窑,因位于中社村(花宅)[1],又称中社灰窑花宅灰窑,建造持有人颜府[2],其正式名称为颜府石灰制造工场[3][a]

23°22′15″N 119°29′38″E / 23.370814°N 119.493857°E / 23.370814; 119.493857

简介

地图
海滨捡拾的砂砱仔。

澎湖的石灰产业可追溯自日治时期,据称由港仔尾(今湖西乡许家村[4])许贺赴台湾本岛学习之后,引进烧制石灰的方法,在港仔尾搭建“灰窑脚”,之后青螺、白坑、马公都陆续有兴建灰窑工厂,蓬勃一时。[5]

颜府灰窑由花宅人颜府(1879年-1962年)约于二战结束之后开办,开办确切年代不详。颜府曾出任日治时期望安庄第12保的保正,主要经营丁香鱼的渔业加工,拥有八口鼎的熟鱼加工场(颜府鱼灶),加工品多贩售至台南[3][2]:90-91

颜府的灰窑事业自湖西乡引进,灰窑与鱼灶位置相邻,座落于花宅湾南岸,灰窑经烧制后可生产石灰,石灰是水泥尚未普及之前,建造房屋、殡葬的重要建材,颜府灰窑供应望安本岛建材之外,亦贩售至花屿使用。[6][3][2]:90-91

颜府灰窑的事业和鱼灶后由养子颜惟接手,其灰窑与鱼灶约莫于在1961年、1962年间歇业关闭。[3]

原料

因石灰生产原料为珊瑚礁石贝壳等(俗称“砱仔(台湾话lîng-á)”、“砂砱仔(台湾话sua-lîng-á)”),澎湖四周环海,原物料取得容易[5],而大部分的灰窑包括望安的灰窑在内,都建置于布满珊瑚礁的海滨。[2]:90-91

规制

灰窑通常为无顶盖的圆筒形状,颜府灰窑圆柱外圈的直径,经云林科技大学团队丈量为 3.7 米,内壁的直径为 2.7 米,高度为 2.45 米。[2]:106-107

颜府灰窑是无顶部的圆筒形,并以玄武岩堆砌而成,灰窑底部铺放石块,铺成条状间隔铺成,形成一高一低的“灶孔舌”,在底端的南北处各开一口通风孔[3],视季节风向决定开风口,以便风灌入窑内助燃起火;颜府灰窑在圆筒朝东侧并未堆叠石块,留有一宽约 70 公分的出灰口,据称系供作业人员铲入砱仔、木炭等烧灰原料,以及铲出石灰成品使用。[2]:106-107

图辑

相关条目

外部视频链接
video icon 点燃灰窑重新启用,澎湖的“砱仔”可以烧成石灰盖房子!烧一匙清白石灰 2022.09.16 台湾记事簿 第159集(公视台语台

注释

  1. ^ 对应华语的“工厂”的台湾话词汇是“工场”,此处沿用“工场”保留初始用字。

参考资料

  1. ^ 〈中社村〉.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胡文渊. 《聚落記憶的關鍵探索:重要聚落建築群望安花宅活化行動研究與挑戰》. 台中市: 易典实业. 2019. ISBN 9789868594616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望安鄉灰窯〉. Penghu.Info|澎湖资讯服务平台. [202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中文(台湾)). 
  4. ^ 〈許家村〉.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中文(台湾)). 
  5. ^ 5.0 5.1 〈湖西鄉灰窯業〉.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中文(台湾)). 
  6. ^ 〈顏府〉.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