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阎崇年被打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阎崇年被打事件,是指中国历史学家阎崇年于2008年10月5日在无锡新华书店进行签售期间被掌掴的事件,施袭者黄海清是一名网上汉民族主义网络论坛“汉网”的管理员(网名“大汉之风”)和汉服商人。黄海清在掌掴阎崇年后随即被治安拘留,他在接受传媒采访时讲述攻击动机是因为他认为阎崇年有很多言论及史观“不可原谅”,又指责他“美化和歪曲历史”[1]

掌掴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热议,有认同掌掴阎崇年的支持者表示看了网上流传的“阎崇年语录”后认为他该打,亦有学者评论说即便阎崇年个人的学术观点再为偏颇,也不应该上升到使用武力的地步[2]。阎崇年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作出澄清,指出网上流传及一些报纸转载的“语录”是仿造和杜撰的,亦有媒体文章对“语录”和阎崇年的著作和电视节目讲话中的言论作出对比,指出“语录”所言并非事实[3]

事件经过

2008年10月5日下午,阎崇年出席在无锡新华书店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和签名售书的活动。在签书活动进行期间,黄海清上前掌掴阎崇年脸部,阎崇年先是被惊愕,之后恢复平静,继续为读者签名,而黄海清则被警方带走,当局将事件列作普通民事纠纷处理[4],对黄海清作出“拘留15天、罚款1000元人民币”的处罚。由于认为警方的处罚过于严厉,黄海清的弟弟黄海苇带着律师草拟好的诉状递交至无锡市崇安区法院,但由于缺乏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材料而未被受理。黄海苇称,黄海清与阎崇年的冲突“并非个人恩怨”,而系不满他“歪曲历史”、“学术霸权”[5]

事件发生后在一些网上论坛如“汉网”引发了关于种族和历史话题上的争论,有些人借该事件发泄他们心中对“满族人在中国背后的势力”以及对国家的严重不平等的民族政策的不满[6]

后续回应

黄海清被拘留十五天后被当局释放。他后来对媒体说,攻击阎崇年的动机主要是因为阎崇年发表的一些言论,以及没有一个平等交流观点的平台,表示自己打阎崇年不是学术观点之争,是“正义对邪恶的反击”。他又称如果阎崇年继续发表“邪恶言论”,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一定会继续阻止[7]。他亦对打人是为了炒作他经营的汉服生意和民族主义网站的说法作出否认[8]

掌掴事件后,黄海清的弟弟和网民列出一系列关于阎崇年的“不当观点”,如“文字狱的积极作用的评价”、“贬明褒清”、“淡化满清入关屠杀的历史”等。对此阎崇年在接受北京媒体时表示没说过这样的话,而黄海清则表示以上所提均有“出处”。黄海清又认为青少年不应轻信一个专家学者的观点,应该多读些历史书,不要为一个人所蒙蔽[8]

有记者问黄海清是否看过很多阎崇年的讲座或书籍著作,又问他读过哪些史书或史料,他说:“看过一些《百家讲坛》,但没看全,因为看不下去他的书,我不会去看,也同样看不下去……我没有多少时间专门买书读,很多知识都是从网上学习的。”[9]

阎崇年被打后在首次回应时说:“有些人,恐怕我的书根本没看,《百家讲坛》讲座也没有全看,凭一种民族偏见,在断章取义,在想像演绎,个别人歪曲捏造,对我的观点不满有个人的自由,但这次的打人者不代表学术观点。如果是学术之争,你要提出你的学术观点、论据,在一个学术平台上,用你的论据来反驳。”[10]

网络谣言

“阎崇年语录”

自2008年起,网上流传着被认为是阎崇年鼓吹剃发易服,正面化文字狱和歌颂屠杀事件的“阎崇年语录”,有网民自称他们手上有视频和截图能证明阎崇年有说过那些话[11]

阎崇年在受访时对记者说:“我郑重地跟你说,我查了一下‘语录’,完全不是我说的,纯属捏造。我对文字狱持批判态度,如果有人说是我说的,那么是哪本书?第几页?我的哪次讲话?”[12]

阎崇年表示他不上网,也从不理会网上的批评,直到有一天有朋友给他看,他才知道“语录”的存在,且发现全是杜撰伪造的。他说:“我是个知识分子,文字狱陷害知识分子,我能肯定文字狱,说文字狱是对的吗?我能赞成秦始皇焚书坑儒吗?我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对于争议或批评其论点的文章,阎崇年说学术的文章应以学术方式来讨论,网上批评他的文章都不是学术讨论,没有学术根据和学术评价,因此不作回应[13]

有文章以阎崇年的著作如《康熙大帝》、《清宫疑案正解》和《明亡清兴六十年》与“语录”作对比,批评“语录”为“煞费苦心、污人清白,不惟不尊重事实,且人品和居心都大可怀疑”的“有心之士”所捏造[3]

网上流传的“阎崇年语录” 从阎崇年的《康熙大帝》、《清宫疑案正解》和《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等著作截取的内容
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努尔哈赤对汉人剃发易服的错误政策,后来被多尔衮移植到关内,强迫推行,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谣,造成一场大悲剧。”
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文字之狱,古已有之。每个朝代,各有不同。清代文字狱的一个特点是,除君主这个敏感点之外,又多了一个民族的敏感点。于是,辛亥鼎革,狂飙飞舞,这个敏感的民族情结,一直影响到今天。”
“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乾隆《大阅图》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书中没有评价过这个问题,且只有一处提及“汉服”一词)
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皇太极时期向明朝用兵,主要有八次:其中关外三次——宁锦之战败于袁崇焕、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逼降祖大寿和洪承畴(前面已经讲过);另外还有关内五次,进行掳掠。就是说皇太极的军队,攻破长城,五入中原。这对于皇太极来说,是扩大政治影响,取得军事胜利,掳掠中原财富;对崇祯帝、对中原百姓来说,则是一场可悲的灾难。”
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又有人问:‘吴三桂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清史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肯定吴三桂的历史贡献,主要是为明末清初中国重新统一做出了贡献。另一种意见是,吴三桂官于明而叛明,叛明而降李自成,再叛李而降清,最后到老年又反清叛乱,是一个丧失大节的人。不管怎样评价吴三桂,他引清兵入关,直接的一个后果是:爆发山海关大战……吴三桂这个人,我在这里不对他做全面评价,就人品而言,仅着重指出:明清松锦大战身为宁远总兵而率先逃跑的是他,背明朝降李自成的是他,叛李自成降清朝的是他,勒死南明永历帝的是他,身为清平西王而起兵叛清的也是他!吴三桂一生有“三叛”——一叛明朝投降李自成,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三叛清朝起兵反乱,反复无常,孑孓小人。吴三桂与我下一节要讲的清初江南士人,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山西傅山等,其人品,其气节,龙蚁之分,天壤之别。”

被指否认扬州十日

2009年,网上流传一则新闻,内容为:“扬州市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上书,对阎崇年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否认扬州大屠杀表示愤怒”。后来阎崇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上流传的有关扬州十日的争议文章非他所写,他亦表示网上有人伪造他的博客,捏造出一些他与别人的讨论,又表示自己从来没开过博客。另外,扬州市人大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她没有听说过上书的事情,扬州政协文史委的处长也说并未耳闻上书一事[14]

对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时事评论员魏英杰说:“阎崇年挨这一耳光,哪里是什么学术之争的‘肢体表现’,明明是被无知狭隘的民族主义人士撞了一下腰。将阎崇年捱的这一耳光算到民族主义的头上固然大致不错,不过,这还并非元凶。打人事件的始作俑者乃是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是不受约束的非理性的猛兕跳出了理性的牢笼。实际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是被激进主义拖下了水。”[15]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及时事评论员说:“被激进主义灵魂附体的民族主义贻害很大,所以,对有识之士来说,为了使民族主义成为护佑中国民众未来福祉的建设性力量,就必须对民族主义与激进主义进行立场鲜明的切割。”[16]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中国政治与亚洲研究副教授雷国俊(英语:James Leibold)表示事件反映了一些在城市的年轻非精英份子如何试图挑战中国官方的多元文化政策,同时寻求汉族的自豪感和自我认同,以及排除非汉少数民族[17]

参考来源

  1. ^ 文松辉. 掌摑閻崇年者獲釋 揚言不后悔也不道歉. 楚天都市报. 2008-10-22 [201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2. ^ 刘义昆. 刘义昆:从阎崇年挨打看公众是非判断的迷失. 金羊网. 2008-10-09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3. ^ 3.0 3.1 "阎崇年语录"是否捏造? 真假完全对照版. 新华网. 2008-10-13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4. ^ 徐春柳. 阎崇年无锡签售时遭掌掴 打人者被治安拘留. 新京报. 2008-10-07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6). 
  5. ^ 掌掴阎崇年者获释 称打的“不是正常人”. 中新网.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6. ^ Michael Barr. Who's Afraid of China?: The Challenge of Chinese Soft Power. Zed Books Ltd. 2011. ISBN 9781780324678. 
  7. ^ 老北. 阎崇年被打只因无法平等交流?. 文化中国. 2010-09-02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8. ^ 8.0 8.1 谷岳飞. 掌掴阎崇年者获释 称打的“不是正常人”. 扬子晚报. 2008-10-21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9. ^ 孙晨. 对话掌掴阎崇年者:话语权有巨大不平等. 新安晚报. 2008-10-21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10. ^ 刘婷. 阎崇年称所谓语录是捏造 考虑起诉打人者. 北京晨报. 2008-10-09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11. ^ 《阎崇年被打,知情人批百家讲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年10月14日,新民网独家采访
  12. ^ 刘婷. 《本报记者独家对话阎崇年——这不是个人的不幸》. 北京晨报. 2008年10月9日. [失效链接]
  13. ^ 张曦娜. 讲清史惹骂名 阎崇年坚持历史应普及. 联合早报. 2010-04-06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14. ^ 邵丽萍. 网络盛传 阎崇年否认“扬州十日”. 扬州晚报. 2009-08-18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15. ^ 于德清. 激进主义扇向阎崇年的一记耳光. 新京报. 2008-10-09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4). 
  16. ^ 刘义昆. 从阎崇年挨打看公众是非判断的迷失. 金羊网. 2008-10-09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17. ^ James Leibold. More Than a Category: Han Supremacism on the Chinese Internet. The China Quarterly. 2010-09, 203: 53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