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圣额我略·纳齐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额我略·纳齐安的画像(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圣额我略·纳齐安希腊语Γρηγόριος ὁ Ναζιανζηνός,330年,小亚西亚阿里安祖特斯-389年1月25日,阿里安祖特斯),或译格列高利·纳齐安拿先素斯的贵格利,中国大陆天主教会译为额我略·纳齐盎,台湾天主教会新译为国瑞·纳祥,是4世纪教会教父加帕多家教父的第二号人物。在天主教内与圣巴西流的纪念日同为1月2日,并且两人都为捍卫三位一体教义作出了卓越贡献。

早年

额我略出生在纳祥城附近的亚里安。他的家境优越,属于社会的上层阶级。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父亲老额我略是卡帕多奇亚的纳祥城主教。他开始学习于凯撒勒亚和亚历山大,终赴雅典学院求学,一直接受古典学术宗教学教育。大约352年,额我略与圣巴西略在雅典成为同学。359年他返回故乡卡帕多奇亚,领洗后,受了圣巴西略的感化,隐修于爱立斯河畔。神修以外他又读书,尤其喜爱研究奥利金的著作。他和圣巴西略合编的《奥利金著作摘编》,就是他们崇拜老师的象征。额我略的父亲希望他领受铎职,他于361年返回了纳祥城,不久后,便从主教父亲手中领受了司铎一职。直到374年,他父亲去世,额我略继任纳祥城的主教。额我略上任不到一年,就对主教职务所带来的各种辛苦感到非常不适,于是选择了躲避到依扫利亚的塞琉西亚,寻找内心的宁静。

事迹

在379年巴西略死后,额我略拥护尼西亚议会小亚西亚派成为代表人物,并宣讲教义。他一方面以精通《圣经》为出名,另一方面致力与捍卫教义。380年君士坦丁堡主教狄莫非卢斯被废,另外在新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赏识下381年君士坦丁堡议会准备任额我略为君士坦丁堡主教。就是在这次公会议上批准了额我略所提出的三位一体论,记入《尼西亚信经》中,使三位一体思想大胜亚流派的《基督半神说》。自此基督论得以确立后,额我略就辞去宗主教一职并隐居于加帕多家了。

圣额我略·纳齐安的三位一体论

额我略似乎以捍卫者的角色来固守三位一体的教义。他强烈反对任何否认或扭曲圣灵在本质上为一,但有三个位格的异端,包括所有的次位论三神论撒伯流主义。 这也是他三位一体论一贯的基本立场,他的主要论述有:

  1. 认为救恩本身必须依靠一个神圣的本质或实体,以及这个本质有三个独立,且分量同等的分享者,才能成立。
  2. 使用ousia(质)与hypostasis(存有或位格)的观念来解释神三而一的观念。虽然三个位格,在本体上都相同(homoousios),但祂们并非完全一模一样,他习惯使用社会类比(亚当夏娃赛特)来解释这点。
  3. 把存有或位格(hypostasis)解释为一种关系。他认为在三位一体里面没有“三个存有”,而是有“三个关系”。额我略使关系具有本体的身份。在一神的里面存有,父神、子和圣灵都有各自的独特身份。父神的独特身份在于祂是子的出生者,也是圣灵由出的源头。子的独特身份在于祂永恒从父神受生,成为父神的公开形象与代表。圣灵的独特身份则在于,祂永恒自父神由出,成为父神的智慧与能力。由此论述来看,那么神的三个位格,不可以视为个别的自我,作为独立意识与意志的中心,而是在一个存有的实质团体里,有着互相依存的真实关系。
  4. 认为必须承认圣灵本身是圣洁的,因为祂有“神圣尊贵的本性”,与父子不可分。他主张圣灵所受的荣耀、尊贵和敬拜必须和父子相同,并且祂必须与父子“同等”而非次等。其所持的理由来自:(1)《圣经》见证圣灵的伟大、尊贵以及祂作为能力与广大;(2)圣灵与父、子同工;(3)圣灵与父、子的关系亲密。 额我略认为只有圣灵是神,才能合乎基督教的信仰。但圣灵既不是受生的又不是非受生的,祂只是由神所出。这样一来,三位之分别就在同一本性里得以保存。

著作

额我略的著作可分三类:演讲、诗歌、书信。额我略是早期最重要的基督教文艺学家之一,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演说家,甚至可能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1]  额我略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的诗歌目标,有时是传教的,有时是辩护的。人们把他的诗歌分作六类:道理诗歌、伦理诗歌、关于自己生活的诗歌、关于其他人们的诗歌、墓志铭和碑文。额我略的书信共有244封,写于他的晚年约在383年至389年之间。这些信写得非常考究美丽,可是极简短的。其中真正有关神学的,都是为了驳斥异端亚波里拿留派的。

影响

额我略的作品在整个罗马帝国流传,他的作品影响了神学思想。他的演说在431年被第一次以弗所公会议引用为权威。到了451年,他被迦克墩公会议定为神学家(Theologian)— 除了使徒约翰和新神学家西缅(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 949- 1022)之外,没有其他人拥有这个头衔。额我略被东正教神学家广泛引用,并被高度评价为基督教信仰的捍卫者。他对三位一体神学的贡献也很有影响力,并经常被西方教会引用。[2] 保罗·田立克赞扬额我略“为三位一体的教义创造了明确的公式”。[3]

参考文献

  1. ^ Børtnes (2006), Gregory of Nazianzus: Images and Reflections
  2. ^ See how the 1992 edition of 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cites a variety of Gregory's orations
  3. ^ Tillich, Paul.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Simon and Schuster, 1968), p. 76.
  • 尼布尔《基督与文化》类型之探讨
  • “辞不达意”─人类语言的缺失
  • 《当代神学辞典光碟版》。
  •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一(增订本)》。郭俊豪、李清义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0。
  • 沈介山。《信徒神学》。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4。
  • 林慈信。〈反诺斯底主义的教父们〉。(网络文章)。网址:www.chinahorizon.org/Articles。互联网,查询日期:2006年11月。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译。台北: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3。
  • 凯利。《早期基督教教义》。康来昌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4。
  • 奥耳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
  • 甘兰。《教父学大纲‧卷二》。吴应枫译。台中 : 光启出版社,1976。
  • 韩佳博、黄孔如。《教父学导论(上册)》。台北 : 光启文化,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