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伯尔纳定
圣伯尔纳定 | |
---|---|
精修圣人、司铎 | |
出生 | 意大利马萨马里蒂马 | 1380年9月8日
逝世 | 1444年5月20日 意大利拉奎拉 | (63岁)
敬礼于 | 罗马天主教 |
封圣 | 1450年5月24日 由教宗尼各老五世 于教宗国罗马 |
瞻礼 | 5月20日 |
象征 | 写有耶稣圣名IHS的石板; 他所拒绝的三顶象征主教职位的主教法冠 |
主保 | 广告商; 广告业; 拉奎拉; 胸部不适; 意大利; 天主教圣贝纳迪诺教区; 赌徒; 公关人员; 公关工作; 贝尔纳尔达 |
锡耶纳的圣伯尔纳定(意大利语:San Bernardino da Siena,本名 Bernardino degli Albizzeschi,1380年9月8日 – 1444年5月20日)是一名意大利神父,方济各会会士。因其在15世纪重振了意大利的天主教信仰的事迹,被尊称为“意大利的宗徒”[1]。他的布道常常针对赌博、巫术、杀婴、同性性行为、高利贷等行径。
早年生活
伯尔纳定于1380年出身意大利锡耶纳的贵族家庭,幼年时父母双双去世,由姨母抚养成人。姨母是一位虔诚的教友,循循善诱下辅导伯尔纳定度圣善的生活,故此伯尔纳定自幼已奠定了圣德的基础。十七岁时,伯尔纳定入圣母善会,常往各医院侍候病人。
1400年,即三年后,锡耶纳疫病肆虐,丧命的人很多,仅圣玛利亚医院一处,每日死亡人数就达二十人之多。后来,医院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全部染病而死。伯尔纳定主动请缨接管医院,他招募了一批勇敢的青年,不顾生命危险,看护病人,这样他们日夜工作了四个月。[2]伯尔纳定除了照顾病人物质需要以外,还帮助他们获得善终。经数月的辛苦服务,若干工作人员也染上疾病,不治身死,伯尔纳定本人也生了一场大病,几个月后才康复。[3]
1403年,伯尔纳定入方济各会修道,并发圣愿。一年后,晋升铎品[4],从那时起,他一部分时间讲道,一部分时间在修院潜修圣德。那时,伯尔纳定住在费沙力修院里。有一个初学修士每天早晨念完了晨祷经,高声大呼道:“伯尔纳定修士,不要把天主赐给你的才学隐藏起来,赶快到伦巴底去,那里人人都在等着你呢!”这样一连三天。人们责备他不应该在堂里高声吵扰。他说道:“我不能不说,一股无形的力量催迫着我说这几句话。” 伯尔纳定认为这是天主的命令,便不再迟疑,立即前往米兰公开讲道,那时是1417那年年底。
传教者
伯尔纳定到了米兰,当地信友根本不认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可是他凭借惊人的口才、优雅的举止,不久就一鸣惊人,成为一名有名的讲道员。他的声音本来是沙哑的,发音不太清楚,这对于一位公开讲道的人是很大的缺点。但后来,他祈求圣母,嗓音突然变洪亮了,发音也变清晰,他的讲道词,更加动人,字字打入听者心坎。[3]Cynthia Polecritti在他为伯纳尔定所作的传记里说道伯尔纳定的讲道词“乃是意大利语口语体中的精品”。伯尔纳定讲道的内容广泛且充满画面感,包含了十五世纪意大利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5]
伯尔纳定步行遍历意大利各地(那不勒斯王国除外),在每个地方停留不超过两周。每到一处就作公开讲道,每次历时数小时。有时一天内一连作几次讲道。信友们预知他将于某日到某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而教堂太狭小,无法容纳这么多人,所以伯尔纳定通常在广场露天讲道。[6]1424年,他被邀请去费拉拉讲道,在那里他批评了过度浪费和衣着不雅。在博洛尼亚,居民们嗜好赌博,经伯尔纳定劝导,居民们都下定决定戒赌,因此他触怒了制造纸牌的商人。1425年,他回到家乡锡耶纳进行了一连五十天的讲道[6]。伯尔纳定的讲道,到处获得美满的成绩:异教徒皈依天主教,罪人们回头改过,冷淡教友重新热心起来,纠正社会不良风气。
罗马受审
伯纳尔定以热心传扬耶稣圣名瞻礼而闻名,他设计了以哥特体的IHS——希腊语中耶稣名字的首三个字母——伴以太阳的光芒,作为符号。这被用来取代当时各种派别的徽章(如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由于他的热烈提倡,许多神职界人员衣服的表面和意大利各城市建筑物的墙壁上,都画有耶稣基督的圣名。伯尔纳定以圣名瞻礼行了许多奇迹,并且劝说关系紧张的地区修和。他的反对者们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危险倾向的改革。[3]
1427年,伯纳尔定因推广耶稣圣名的瞻礼被指控为异端,受召前往罗马受审。最后,伯尔纳定被宣布为无罪,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给教宗玛尔定五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者甚至请求他留在罗马讲道。于是他留在罗马连续讲道了八十天。同年,他被任命为锡耶纳主教,但他婉言谦辞,因为做了主教后就不能自由来往各地,为大多数信友服务。在1431年,他游历了托斯卡纳、伦巴第、罗马涅还有安科纳,之后回到家乡锡耶纳去阻止将要与佛罗伦萨发生的战争。同样地,在1431年,他拒绝了费拉拉主教的职位,1435年拒绝了乌尔比诺主教的职位。[7]
那些年里,部分枢机主教要求教宗玛尔定五世与教宗恩仁四世谴责伯尔纳定,但两者都认定他是无罪的。在弗罗伦斯公会议上,他也被宣布为无罪。1433年,伯尔纳定陪同西吉斯蒙德前往罗马进行加冕礼。
方济各第二会总会长
1438年起,伯尔纳定放弃传道工作,任方济各会第二会总会长。他入会时,意大利全境的会士人数仅三百名;他去世时,会士人数上升至四千。
伯尔纳定对会士的学术研究非常注意,加强会士对神学和教会法的研究工作。他自己学问也很渊博,精通拉丁语与希腊语,在弗罗伦斯公会议期间,用希腊语对希腊教会代表们致词。[2]
逝世
1442年,伯尔纳定获教宗批准,卸去总会长职务,继续专心担任讲道工作。他恢复过去的生活方式,周游各地,公开讲道。那时他身体很衰弱,骨瘦如柴,以驴子代步。1444年,在玛利帝玛,一连讲了五十天的封斋道理,积劳成疾,自知死期不远,仍然抱病出发,前往整个意大利中他还未踏足过的那不勒斯王国。一路上,每到一个城市,就公开讲道。终因体力不支,在拉奎拉病逝,时在1444年5月20日(耶稣升天瞻礼前日),享年64岁。
根据教会传统,他的墓上一直流出鲜血,直到城中的两个敌对派别达成和解。
争议
因伯尔纳定针对高利贷的严厉布道中谴责犹太人,被某些学者认为是基督教反犹主义的主要人物。[8]
参考文献
- ^ "St. Bernardine of Siena,'Apostle of Italy'", Catholic News Agency. [2014-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2.0 2.1 Robinson, Paschal. "St. Bernardine of Siena."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2.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7. 4 Feb. 2013. [2014-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 ^ 3.0 3.1 3.2 Foley, O.F.M., Leonard, "St. Bernadine of Siena", Saint of the Day, Lives, Lessons, and Feast, (revised by Pat McCloskey O.F.M.), Franciscan Media, ISBN 978-0-86716-887-7. [2014-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30).
- ^ Cochrane, Eric, and Julius Kirshner. eds. Reading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Renaissa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 ^ Horan OFM, Daniel, "The Complicated History of and the Popular Preaching of St. Bernardine of Siena", HNP Today Newsletter, Vol. 45, No. 10, May 18, 201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年4月7日,.
- ^ 6.0 6.1 Thureau-Dangin, Paul, Saint Bernardine of Siena, J.M.Dent & Co., London, 1906
- ^ "St. Bernardino of Siena", Religion & Liberty, Vol.6, Number 2. [2014-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Franco Mormando, The Preacher's Demons: Bernardino of Siena and the Social Underground of Early Renaissance Ital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扩展阅读
- Polecritti, Cynthia, Preaching Peace in Renaissance Italy: San Bernardino of Siena and His Audience, (UC Berkeley, 1988)
外部链接
- Saint Bernardino of Sie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Christian Icon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 site.
- Saint Bernardine of Siena, "Sermons"
- Bernardin of Siena, S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3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99. 1911. Chisholm, Hugh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