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尔纽斯大学

坐标54°40′57″N 25°17′14″E / 54.68250°N 25.28722°E / 54.68250; 25.287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尔纽斯大学
Vilniaus universitetas
Universitas Vilnensis
老校名Academia et Universitas Vilnensis Societatis Jesu (1579)
Principal School of the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 (1783)
Principal School of Vilnius (1795)
Imperial University of Vilnius (1803)
Stephen Bathory University (1919)
State University of Vilnius (1944) [1]
校训Hinc itur ad astra.
From here the way leads to the stars.
从这里我们走向繁星
创办时间1579年
学校类型公立
预算€45.632 million(2019)
教师人数1,338
学生人数19,996
本科生人数11,720
研究生人数5,695
博士生人数690
其他在学人员人数830(住院医生)
1233(国际学生)
校址立陶宛维尔纽斯
54°40′57″N 25°17′14″E / 54.68250°N 25.28722°E / 54.68250; 25.28722
校区市区
获得奖项劳动红旗勋章各民族人民友谊勋章
代表色    
昵称维大、VU
隶属欧洲大学协会
ARQUS大学联盟[2]
欧洲首都大学联盟
乌得勒支网络
网站www.vu.lt
位置
地图
大学评议会庆祝学年开始

维尔纽斯大学立陶宛语Vilniaus universitetas),为立陶宛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市的一所公立大学,立陶宛第一学府,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北欧最古老的学校之一。

维尔纽斯大学成立于1579年,为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古老的大学。

历史沿革

该大学成立于1579年,当时名为维尔纽斯耶稣会学院(Alma Academia et Universitas Vilnensis Societatis Iesu)[3]该校由史蒂芬·巴托里创建,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第三古老的大学,仅次于克拉科夫学院阿尔贝蒂娜大学。1782年,该校更名为立陶宛大公国大学校(Schola Princeps Magni Ducatus Lithuaniae)。[4]

1803年,该校更名为维尔纽斯帝国大学(Imperatorski Uniwersytet Wileński)。[5]由于1830年十一月起义失败,该大学根据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一世的命令被关闭并暂停运营,直到1919年。[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学于1919年8月恢复运营,更名为史蒂芬·巴托里大学[7]

1939年9月苏联入侵波兰后,该大学自10月起短暂由立陶宛当局管理,直到1940年6月苏联吞并立陶宛,大学更名为维尔纽斯大学[8]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大学经历了一段德国占领时期。1944年,大学更名为维尔纽斯国立大学[9]1945年,斯特凡·巴托里大学的波兰学生和学者转移到位于托伦尼古拉斯·哥白尼大学[10]

1955年,大学更名为维尔纽斯国立温卡斯·卡普苏卡斯大学[11],纪念立陶宛共产党领导人温卡斯·卡普苏卡斯。1971年,大学更名为维尔纽斯劳动红旗勋章国立温卡斯·卡普苏卡斯大学(Vilniaus Darbo raudonosios vėliavos ordino valstybinis Vinco Kapsuko universitetas)。1979年,大学更名为维尔纽斯劳动与友谊红旗勋章国立温卡斯·卡普苏卡斯大学(Vilniaus Darbo raudonosios vėliavos ir Tautų draugystės ordinų valstybinis V. Kapsuko universitetas)。1990年,大学重新更名为维尔纽斯大学

1966年,维尔纽斯大学是全球首个成功照射出美国物理学家发明的激光的学术单位。此后,立陶宛便将激光产业培育成国家产业,并在维大陆续启动许多实验和研究更将成果应用在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直至今天,立陶宛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麻省理工学院(MIT)、苹果等全球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等提供激光设备及相关技术。

除了维尔纽斯外,维尔纽斯大学还在考纳斯希奥利艾设有校区。大学如今由15个学院组成,为超过24000名学生提供200多个学科领域的学习项目,其中有3个学士学位及16个硕士学位是以英文为主课程。[12]现任大学校长是Rimvydas Petrauskas教授。[13]

学院和结构

大学设有商学院、化学与地球科学院、传播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历史学院、考纳斯院区、法律学院、数学与资讯学院、医学院、语文学院、哲学院、物理学院、国际关系与政治研究所和生命科学院中心。[14]

商学院(Business School):学士部设有国际企业学系,硕士班则有整合金融与投资、数位行销、国际企划管理等研究所。

化学与地球科学院(Faculty of Chemistry and Geosciences ):化学院设有分析与环境化学系、应用化学系、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聚合化学、物理化学系、奈米科学与材料中心等。地球科学院设有地理系、水文地质与气候学、地质矿物、制图与地理资讯等学系。

传播学院(Faculty of Communication):设有数位文化与传播学系、媒体与图书出版、新闻暨媒体科学研究、组织讯息与传播研究等系所。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iministration):设有经济专业、经济政策、财金系、会计系、定量方法与模拟、理论经济学、企业管理与商学系等专业系所。

历史学院(Faculty of History):有考古学、历史理论与文化、现代历史学、古历史与中世纪历史学系等学程。

法学院(Faculty of law):设有三组学系分别为国际法律与人权、科技法律系和商业法律系。

数学与资讯学院(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cs):学士部到硕士班设有生物资讯学系、资料科学系、计量经济学系、金融暨精算数学系、资讯科技、系统工程、应用数学、软件工程学系等,PhD则多为电脑工程与信息相关学位。

语文学院(Faculty of Philology):为维大历史悠久的学院,一般文学组设有多个学位和学程包含英语系、西班牙文、挪威文、法文、俄文、德文、意大利文、波兰文、拉丁文与古希腊语学系,斯堪的纳维亚语分成芬兰文、瑞典文、挪威文和丹麦文四组,立陶宛文则有一般组和爱沙尼亚文、拉脱维亚文等学程。

哲学院(Faculty of Philosophy):维大历史悠久的学院,在欧洲享有盛名,设有哲学系、社会科学、 教育学、人种学、心理学等专业学位。

物理学院(Faculty of Physics):设有光子暨奈米科技系、化学物理系、光学工程学系、应用电动力学与电信学系、实验核能与量子物理中心、理论物理与天文物理、电机与信息科技研究所、激光中心等。

生命科学院暨中心(Life Sciences Center):为近年立陶宛生物技术发展重镇特别是基因和酶蛋白科学领域。设有生物化学、生命科学、生物科技学系等学程,学院内设有动物学博物馆和植物标本室。

考纳斯校区(Kaunas Campus):设有社会科学与应用科技学院和文学院,前者设有资讯系统与网络安全学系、行销科技学、国际企业管理等,后者设有英语暨立陶宛文、瑞典文等学程。

修雷学院(Šiauliai Academy):主要提供当地学生申请,设有经济与投资、软件工程学系、管理研究所等。

此外还设有维尔纽斯大学植物园、资讯技术发展中心、物业管理与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生命科学中心、数间附设教学医院、数位学习与考试中心、维尔纽斯大学图书馆、维尔纽斯大学博物馆、维尔纽斯大学出版社、洛姆瓦会议、研讨会和休闲中心和健康与体育中心。[14]

校园建筑

天文台中庭

维尔纽斯大学旧校区包含13个建筑及13个中庭。[15]现今校长办公室、文学院、哲学院及历史学院坐落于旧校。维尔纽斯大学中庭上过美国电视节目《极速前进12》。[16]其中最大的中庭有:

  • P. Skargos中庭
  • M. K. Sarbievijaus中庭
  • 图书馆中庭
  • 天文台中庭

物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律学院、传播学院以及商学院、生命科学中心与传播与资讯中心坐落于Saulėtekis院区。其他学院则分散在首都维尔纽斯的各个角落以及考纳斯,其中医学院有两个校区,新的临床医学中心位于附设医院旁的新校区,主要供实习医学生和住院医师使用。

宿舍区有三个区域,第四个宿舍区兴建中。

排名

排名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17]801–1000
《QS》世界排名[18]423
《US NEWS》世界排名[19]591
《ARWU》世界排名[20]701-800

维尔纽斯大学于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于第423位。[21]维尔纽斯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801-1000区间。

在2020年QS学科排名中,维尔纽斯大学在语言学方面排名201-250,在物理和天文学方面排名251-300区间。在新兴欧洲和中亚的QS排名中,维尔纽斯大学排名第18名。[21]

参考文献

  1. ^ 存档副本 (PDF). [2020-1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4-25). 
  2. ^ 存档副本.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3. ^ Lithuania Today. Gintaras. 1978 [9 March 2011]. 
  4. ^ Jonas Kubilius. A Short history of Vilnius University. Mokslas. 1979 [9 March 2011]. 
  5. ^ Akt potwierdzenia Imperatorskiego Uniwersytetu w Wilnie. 1803 [20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7). 
  6. ^ David H. Stam.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library histories. Taylor & Francis. 1 November 2001: 926 [10 March 2011]. ISBN 978-1-57958-244-9. 
  7. ^ Sarunas Liekis; Šarūnas Liekis. 1939: the year that changed everything in Lithuania's history. Rodopi. 1 January 2010: 174–175 [9 March 2011]. ISBN 978-90-420-2762-6. 
  8. ^ Sarunas Liekis; Šarūnas Liekis. 1939: the year that changed everything in Lithuania's history. Rodopi. 1 January 2010: 174–175 [9 March 2011]. ISBN 978-90-420-2762-6. 
  9. ^ Soviet physics-collection. Allerton Press. 1979 [9 March 2011]. 
  10. ^ Iłowiecki, Maciej. Dzieje nauki polskiej. Warszawa: Wydawnictwo „Interpress”. 1981: 241. ISBN 83-223-1876-6. 
  11. ^ The Current digest of the Soviet Pres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lavic Studies. 1955 [9 March 2011]. 
  12. ^ Facts and Figures.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5). 
  13. ^ 存档副本.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14. ^ 14.0 14.1 Faculties, Institutes, Centres & Other Departments. [2018-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英国英语). 
  15. ^ Maps and Pictures. [201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英国英语). 
  16. ^ Circumnavigating the Globe: Amazing Race 10 to 14 and Amazing Race Asia 1 to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g. 79
  17.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18.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19.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20.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1. ^ 21.0 21.1 Vilnius University. Top Universities. 2015-07-16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