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深 (北朝)
樊深(?—?),字文深,河东郡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生平
樊深早年母亲去世,侍奉继母十分孝顺谨慎,弱冠之年喜好学习,背负书籍在三河地区向老师学习[1],议论研习《五经》,日日夜夜都不知道疲倦。永安年间,樊深随中央军讨伐,以军功出任荡寇将军,屡次升任伏波将军、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樊深曾经读书时读到吾丘子,因此回家侍候奉养父母[2][3]。
永熙三年(543年),魏孝武帝西迁,河东郡的樊氏、王氏两姓都起兵支持魏孝武帝,被东魏诛杀。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叔樊欢周都被杀害。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伤了脚,两天都断绝了饮食。后来樊深得到一筐饼,本想食用,想起继母年老患痹病,可能幸免没有被掠走,因而没吃。樊深夜间匍匐着去寻找继母,得以相见,将饼给母亲吃。樊深然后悄悄离去,改变姓名,在汾水和晋州一带游学,学习天文和数学历法。后来樊深被人告发,囚禁起来送到河东郡。恰逢东魏将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樊深的儒学,将樊深带回家中,得以免去祸害[4][5]。
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平东河东郡后,赠予樊保州南郢州刺史,赠予樊欢周仪同三司。樊深回家安葬父亲,亲自背着泥土建成坟墓[5]。不久于谨引荐樊深出任自己的参军,于谨命令樊深在馆中教育自己的子孙,樊深出任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升任开府属,转任从事中郎。于谨出任司空时,以樊深出任司空谘议。大统十五年(549年),樊深代理下邽县县令[6][7]。
宇文泰设置东馆办理学校,教育各位将军的子弟,任命樊深为博士。樊深精通经学,讲解经书时,经常引用汉朝、曹魏以来各家学说。所以听讲的学生不能理解,背后都讥讽他说:“樊生讲书所引用的门户太多,不可理解。”但是儒生们都推许樊深学识渊博。樊深性情喜好学习,到年老也不懈怠,早晚来往,骑在马上也读书不停,以至于马匹受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这种习性。后来樊深出任国子博士,获赐姓万忸于氏。北周六官建立后,樊深出任太学助教,升任博士,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天和二年(568年),樊深升任乡伯中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建德元年(572年),樊深上表请求退休,周武帝诏令允许。朝廷有疑问的事情,经常召樊深来询问,后来樊深因病去世[8][7]。
樊深既专于经书,又熟悉各种史书和《三仓》、《尔雅》、篆籀、阴阳、卜筮的书。樊深所学虽然广博,但是言辞辩解较差,所以当时的人不加以称赞。樊深所撰写的《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另外撰写《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和《目录》三十一卷,都流行于世[9][10][11][12]。
参考资料
- ^ 《周书校勘记·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一三》:负书从师于三河 北史卷八二樊深传“三河”作“河西”。
- ^ 《周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尝读书见吾丘子,遂归侍养。
- ^ 《北史·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河西,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累迁中散大夫。尝读书,见吾丘子,遂归侍养。
- ^ 《周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 ^ 5.0 5.1 《北史·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老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觅,母得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东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便得逃隐。周文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
- ^ 《周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寻而于谨引为其府参军,令在馆教授子孙。除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迁开府属,转从事中郎。谨拜司空,以深为咨议。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
- ^ 7.0 7.1 《北史·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寻而于谨引为府参军事,令在馆授教子孙。周文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堕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天和二年,迁县伯中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议,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 ^ 《周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大学助教,迁博士,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天和二年,迁县伯中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议,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 ^ 《周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经)〔纲〕略论并(月)〔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 ^ 《北史·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仓、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又撰七经异同三卷。子义纲。
- ^ 《周书校勘记·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一七》:义(经)〔纲〕略论并(月)〔目〕录三十一卷 张森楷云:“‘月’疑当作‘目’。”册府卷六0六、卷六0八作“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卷”。按“月”是“目”之讹无疑。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有“七经义纲二十九卷,樊文深撰”,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一、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甲部作“七经义纲略论三十卷”。自即此书。隋志不计目录,如果加上目录一或二卷,则也是三十或三十一卷。北史本传末于所撰书中无此书,却接上“子义纲”三字,当是北史此传“纲”字下残缺,后人以不可通,妄加“子”字。但也可证其书名“义纲”,非“义经”,今据改。三十卷或三十一卷,既不知目录是一卷或二卷,无从断定。
- ^ 《北史校勘记·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六》:又撰七经异同三卷子义纲 按册府六0六、卷六0八称樊深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卷,并行于世”。疑此“子”字为后人妄加,“义纲”下有脱文。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甲部并见樊深撰“七经义纲略论三十卷”,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