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柏林1920年代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林的黄金1920年代柏林历史德国历史欧洲历史上生气勃勃的时代,一直延续到1933年初希特勒掌握政权并扑灭所有对纳粹党的反抗为止。纳粹曾谴责柏林是堕落的避风港。一种尖端、创新的文化在柏林及其周围发展起来,包括高度发展的建筑和设计——包豪斯,1919年至1933年;文学——艾弗烈·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年;电影——弗里茨·朗的《大都会》,1927年,玛莲娜·迪特里茜的《蓝天使》(Der blaue Engel),1930年;绘画——乔治·格罗兹;音乐——贝尔托·布莱希特寇特·威尔,《三文钱的歌剧》,1928年;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哲学/心理学——卡尔·荣格,和时尚。这种文化往往被右派视为颓废和破坏社会的。

德国自由主义的魏玛宪法(1919年)在面对右翼暴力时,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政府,1922年拉特瑙遭暗杀,而共产党拒绝与社会党合作。政府开始印刷大量的货币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赔款;这造成了惊人的通货膨胀,几乎摧毁了中产阶级的储蓄。然而,1920年代中叶以后,由于美国贷款的帮助,德国经济重新扩张。当时,文化的发展尤为蓬勃。

在这一时期的柏林,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和艺术的进步,并兴起了有影响力的运动,称为德国表现主义有声电影变得越来越受全欧洲民众的欢迎,而柏林制作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这一时期,政治极端主义变得很普遍,共产党纳粹党在柏林都可以找到。

柏林的全盛期开始于1920年代中叶。它成为欧洲大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柏林-坦佩尔霍夫机场开放于1923年,柏林城铁1924年开始电气化。柏林还是德国第二大内陆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设施满足了1920年代的400多万柏林人交通和物资的需求。

柏林洪堡大学(原柏林大学)成为德国,欧洲和全世界主要的学术中心。科学尤其幸运 — 从1914年到1933年,爱因斯坦担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今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所长,直到反犹的纳粹党上台才离开。

所谓的“神秘艺术”在这段时期的柏林经历了复苏占星术、神秘的宗教和非宗教习俗变得较为主流,并被公众接受进入大众文化。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