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柏林1920年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柏林的黃金1920年代柏林歷史德國歷史歐洲歷史上生氣勃勃的時代,一直延續到1933年初希特勒掌握政權並撲滅所有對納粹黨的反抗為止。納粹曾譴責柏林是墮落的避風港。一種尖端、創新的文化在柏林及其周圍發展起來,包括高度發展的建築和設計——包豪斯,1919年至1933年;文學——艾弗烈·德布林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1929年;電影——弗里茨·朗的《大都會》,1927年,瑪蓮娜·迪特里茜的《藍天使》(Der blaue Engel),1930年;繪畫——喬治·格羅茲;音樂——貝爾托·布萊希特寇特·威爾,《三文錢的歌劇》,1928年;文學批評——瓦爾特·本雅明;哲學/心理學——卡爾·榮格,和時尚。這種文化往往被右派視為頹廢和破壞社會的。

德國自由主義的魏瑪憲法(1919年)在面對右翼暴力時,不能保證一個穩定的政府,1922年拉特瑙遭暗殺,而共產黨拒絕與社會黨合作。政府開始印刷大量的貨幣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賠款;這造成了驚人的通貨膨脹,幾乎摧毀了中產階級的儲蓄。然而,1920年代中葉以後,由於美國貸款的幫助,德國經濟重新擴張。當時,文化的發展尤為蓬勃。

在這一時期的柏林,電影取得了巨大的技術和藝術的進步,並興起了有影響力的運動,稱為德國表現主義有聲電影變得越來越受全歐洲民眾的歡迎,而柏林製作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這一時期,政治極端主義變得很普遍,共產黨納粹黨在柏林都可以找到。

柏林的全盛期開始於1920年代中葉。它成為歐洲大陸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柏林-坦佩爾霍夫機場開放於1923年,柏林城鐵1924年開始電氣化。柏林還是德國第二大內陸港,所有這一切的基礎設施滿足了1920年代的400多萬柏林人交通和物資的需求。

柏林洪堡大學(原柏林大學)成為德國,歐洲和全世界主要的學術中心。科學尤其幸運 — 從1914年到1933年,愛因斯坦擔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今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所長,直到反猶的納粹黨上台才離開。

所謂的「神秘藝術」在這段時期的柏林經歷了復甦占星術、神秘的宗教和非宗教習俗變得較為主流,並被公眾接受進入大眾文化。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