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07年9月26日) |
枯山水(日语:枯山水/かれさんすい / かれせんずい Karesansui / Karesenzui */?)是日本式写意园林的一种最纯净形态[1],也是日本画的一种形式。一般是指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偶尔也包含苔藓、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并没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现,而“山”通常用石块表现。有时也会在沙子的表面画上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在日语中又有假山水(仮山水 / かさんすい)、故山水(ふるさんすい)、干泉水(あらせんすい)、涸山水(かれさんすい) 、唐山水[1]等称呼,通常出现在室町时代、桃山时代以及江户时代的庭园中。[2]
枯山水常被认为是日本僧侣用于冥想的辅助工具,所以几乎不使用开花植物,这些静止不变的元素被认为具有使人宁静的效果。
历史
- 7世纪时,隋文帝赠送给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漆盘中放了几个石头,成为了日本盆景式园林的一个象征,日本的写意庭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盆景式园林。[1]
-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中国唐朝(618年-907年)水墨画传入日本。
- 平安时代末期,世界第一部园林典籍《作庭记》中首次记录了枯山水。
- 镰仓时代末期,与禅宗相应的以追求自然意义和佛教意义的写意园林发展固定为枯山水形式。
- 南北朝(1333年-1392年)时代,枯山水的实践时期,一般与真山水(池泉部分)同存于一个园林中,以真山水为主体,枯山水为辅。
- 室町时代(1393年-1573年),枯山水逐渐从寺社园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园林,并逐步与真山水分离开来。枯山水的巅峰时期,出现了枯山水的双璧大德寺和龙安寺。
- 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以茶道宗匠千利休所创立的草庵风茶室为代表的日式茶庭兴起。
-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多以小型枯山水为主,以枯山水、真山水和茶庭相互融合园林形式出现。
形式
枯山水的设计往往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主题,诸如:
一项由京都大学的Gert van Tonder和ATR智能机器人学和传播实验室的Michael J. Lyons作出的研究表明,这些岩石构成了树的抽象形式。这些画面无法在观看它们的时候被具体感知;研究人员认为下意识可以发现岩石之间微妙的联系。他们认为这有助于园林的宁静。
世界各地的枯山水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
枯山水的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旧金山金门公园的日式茶园的部分是一个小的枯山水。图片中看不到的部分是一些大石头,在石头左边是一个鹅卵石滩。
台湾因曾经历日治时期,在宜兰市的宜兰设治纪念馆(即日治时期之宜兰厅长官舍)亦有颇为精美的枯山水庭园。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陈, 志华. 外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75. ISBN 9787112112937.
-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枯山水[永久失效链接] 于2010年5月14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