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林书院

坐标31°34′41.441″N 120°18′13.208″E / 31.57817806°N 120.30366889°E / 31.57817806; 120.3036688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林书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
坐标31°34′41.441″N 120°18′13.208″E / 31.57817806°N 120.30366889°E / 31.57817806; 120.30366889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6-524
认定时间2006年
地图

东林书院,又名龟山书院,创立于宋朝,复建于晚明,今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明代东林书院师徒们喜爱议论时政,称东林党,对政治影响重大。

建立

东林书院建于1111年、北宋年间,原为宋明理学杨时讲学之所。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无锡官员李夔陪同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于是定此学社为“东林”,前后长达18年之久(1111年-1129年)。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后来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1]

复兴

东林书院园林

1594年,原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顾宪成礼部主事顾允成兄弟都被迫离职,回到无锡故乡。第二年,行人司行人高攀龙被贬,也回到故乡无锡。顾宪成之前曾休假讲学,这时许多弟子都来造访,顾宪成兄弟为他们兴建教室和宿舍。[2]1606年,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从士绅筹得300两捐款,无锡知县林宰常州知府欧阳东凤都赞同其事,分别批出312两及100两的补助,县令并捐赠祀田。县、府公款用于兴建祠堂,祭祀宋代杨时罗从彦、胡珵、喻樗尤袤李祥、蒋重珍及明代邵宝8位先贤,士绅捐献则用于讲堂。[3]

除了顾宪成兄弟及高攀龙外,参与重建书院的还有顾宪成女婿王永图、无锡人安希范刘元珍陈幼学叶茂才张大受等。[4]东林书院模仿白鹿洞书院,立有“东林会约”,提出书院讲学的宗旨、讲学好处和要戒忌的事。书院讲授内容,并非科举考试,而是面向广大群众,具有阳明学的精神,顾宪成希望透过讲学,改变社会,[5]书院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书院为学治世的精神。[6]

顾宪成每月讲学3日,听众多达数百人。书院建成时,广邀江南学者,聚会三天,[7]此后与邻近书院联系密切,交流学问,包括金坛志矩堂、宜兴明道书院常熟虞山书院和桐城崇实会馆等。[8]1612年顾宪成过世,高攀龙接任山长[9]

势力

东林书院是当时国内最鼎盛的四大书院之一,[10]不但是学术机构,也是公开讲坛,每年秋季有年度集会。顾宪成是主要讲者,爱臧否人物,对朝廷上的年轻官员影响巨大,支持者众多,师生形成人际网络,支援政治运动,[11]后来被政敌批评为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居于道德高地,与政敌争夺权位,互相指摘,在1620年代,是反抗当权太监魏忠贤的象征。[12]

拆毁

明熹宗时,魏忠贤残酷镇压东林党人,[13]1625年,阉党罗织罪名,要打击天下书院,第二年,东林书院被封闭,除了先贤祠堂,全部拆毁,夷为瓦砾,田地和建筑材料都变卖,所得金钱运往宫中内库[14]明思宗即位后,阉党失势,解除党禁,下诏修复东林书院。

保存及修葺

清代东林书院已大不如前,但仍为著名书院。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又都曾对书院进行过全面整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林学院改为中专师范“东林学堂”,旋即降为东林小学东林小学今仍在东林书院旧址一角上课。

1947年,无锡地方各界人士捐资对东林书院所存建筑进行了全面修葺。其中翻造门庭三间,修理晚翠山房、依庸堂、再得草庐、时雨斋、南国杏坛、道南祠、三公祠及全院瓦屋等。1982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对其主体建筑等又作了修复。现存有石牌坊、仪门、丽泽堂、依庸堂、碑亭、道南祠等。2002年再进行大型重修,现原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数地方现为公园,管理当局并在公园内办幼儿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引用

  1. ^ 老虎. 东林书院为清流. 2011-02-19 [201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5) (中文). 
  2.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39-141。
  3.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3-144。
  4.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4。
  5.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4-145、148。
  6. ^ 〈名聯「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的來歷〉. [201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7.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9;Mote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584。
  8.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8-155。
  9. ^ Mote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583。
  10.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57。
  11. ^ Mote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584-585;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226。
  12. ^ Mote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594-594、585、669。
  13. ^ Mote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659。
  14.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225、227。

来源

书籍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