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延平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明(1655年-1662年)
明郑(1662年-1683年)
延平王
首任延平王郑成功
尊称殿下
官邸安平王城
任命者南明永历帝(仅第一代郑成功)
设立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受敕封)
首任郑成功
末任郑克塽
废止1683年(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延平王闽南语Iân-pêng-ông)为南明永历帝于1655年敕封郑成功郡王爵位,得名于延平府[1]。郑成功在1662年攻占台湾不久后猝逝于承天府安平镇。其子郑经在没有大明皇帝册封的情况下,接受了部分明郑家臣的拥戴,自行以王世子的身份于思明州继位;随后又率军征讨并击败在台湾,自称“东都主”的叔父郑袭。郑经在巩固王位之后,仍持续使用昭宗的永历年号。1683年,末代延平王郑克塽举藩降清,除去延平王爵,改封“汉军公”。

地位

明朝诸侯王爵制度,福王秦王等一字王号者为亲王;二字王号者则为郡王。在明代,亲王子除世子外均封郡王、世袭罔替。郡王封号一般为两个字,以古郡县名为多见,如渭南王(秦王系)、项城王(周王系)等。明朝也会封功臣为郡王,多为追谥;其中南明时期有直接授予的,如延平王。

经历

南明时期(1655年-1662年)

公元1654年(南明永历八年八月),明昭宗敕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谦辞不受。九年四月(1655年)昭宗再次下诏并赍延平王册印至厦门,郑成功乃不再推辞受封为延平王。

台湾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公元1662年(明永历十五年),流亡缅甸的永历帝遭缢死,南明势力走向瓦解。在此之后,历代延平王在法理上依旧奉大明为正朔(年号袭用“永历”)。1664年,第二代延平王郑经从厦门撤退承天;撤退后,郑经专心巩固王权并强化对大员地区的控制,先后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大肚王国发生武装冲突。1681年,郑经因痔疮(台湾外记)或另有人称狩猎摔伤不治,传位予身兼监国世子郑克臧;然而,继位不及三日,郑克臧即遭郑氏宗亲与外戚冯锡范联手发动了东宁之变谋杀,改立郑克塽承嗣延平王之位。郑克塽继位后追谥祖父郑成功为“潮武王”、父亲郑经谥为“潮文王”[2]。两年后,清朝将领施琅澎湖海战中大败刘国轩,郑克塽诏告降清,结束了三代延平王于大员地区的统治。

后世影响

台湾民间主要纪念与祭祀的“延平郡王”通常指的仅是郑成功一人。郑氏向清朝投降之后,延平王的称号随之消灭。在台湾清治时期之初,民间不敢以“延平郡王”之名义奉祀郑成功,直到清钦差大臣沈葆桢牡丹社事件时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前来台湾,上书请建延平郡王祠,郑成功才名正言顺得以此称号纪念。及至台湾日治时期,因郑成功有日本人血统,亦颇重视郑成功,并未将祠废除,仅将其改为“开山神社”,或许因民众仍习称其为“开山王”所致。直至二战结束,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之后,再将开山神社改回“延平郡王祠”,并将原有福州封火山墙庙宇,改建为北方宫殿式。台南市中西区郡王里因位于“延平郡王祠”所在地,故命此名。

延平王家族世系

过继
郑士表
郑芝龙郑芝虎郑鸿逵郑芝豹
延平王
郑成功田川七左卫门郑渡郑恩郑荫郑袭郑默郑宁郑师尚郑师旦郑师奭郑师仪郑师恭郑师靖郑师彬郑师度郑师达
郑经郑聪郑明郑睿郑智郑宽郑裕郑温郑柔郑发郑纲郑绶郑纬郑绂郑𫄧郑缵武郑缵维郑缵纶郑缵续郑扈英
佐领
郑克𡒉郑克塽郑克壆郑克均郑克坺郑克𡍬郑克圻郑克塙郑克坦郑克墇郑克培郑克崇郑克庄郑秉谟郑克圭郑秉诚郑秉训郑克玺郑文郑宝郑与郑昆郑季郑仲
郑安福郑安禄郑安康郑安畿郑安甸郑安德郑衍郑懿郑琦郑安禧郑安庆郑安祥郑安国郑安荣郑安华遐龄百龄舜龄永龄长龄庆龄
郑世俊郑咸吉郑咸陞郑馥郑䭰郑馤郑馦郑馪郑𩡓郑明郑瑞郑星郑晟郑嘉郑官郑品郑器郑图郑典郑临郑启
郑斌郑敏郑敞郑敬郑桂郑松郑柏郑楫郑邦勋郑邦瑞郑邦宁郑文魁郑文必郑文英郑文芳郑文光郑文忠郑文泉郑文武郑文联郑文敏郑文翰
郑继宗郑承宗郑承恩郑承耀郑承堈郑承续六布庆禄庆福庆裕庆祥双定庆溥庆茂英溥善溥庆喜
瑞山图山德山荣山德印德玉松海德寿长恩世恩富恩嵩泰
玉房玉海玉琛恩荣恩福恩禄恩厚恩保恩联兴盛玉麟玉成玉山玉福玉海玉陞玉良润泉
郑沂郑泽崇续尔康
郑继昌舒譄舒说舒䛃


参考文献

  1. ^ 纪念郑成功晋封延平王360周年活动. [202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2. ^ 《台湾人的台湾史》:“追谥郑成功为潮武王,郑经谥为文王。”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