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培正中学
广州市培正中学 Guangzhou Pui Ching Middle School | |
---|---|
地址 |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路2号 |
类型 | 广东省一级学校 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
隶属 | 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 |
创办日期 | 1962年[注 1] |
校长 | 杨先明 |
年级 | 初一至高三 |
校训 | 至善至正 |
校色 | |
教育集团 | 培正教育集团 |
学校网址 | http://www.pzms.com/ |
广州培正中学早期建筑群 | |||||||||
---|---|---|---|---|---|---|---|---|---|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越秀区东山街道培正路2号 |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时代 | 1928 | ||||||||
编号 | 8-41 | ||||||||
认定时间 | 2015年8月 | ||||||||
|
广州市培正中学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所中学,位于越秀区东山培正路,该校址原在1950年代之前归属、创立于1889年的培正中学,在1953年被更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而在1958年8月因创建广州师范学院,而被迁广州培道女子中学校址(女中时被改做第三十中学),两校合并后原校培正中学消失。去到1962年[注 2]培正原校址被广州市教育局和侨委主导的侨光中学使用,而当局直接在1985年将原培正校址的侨光“复名”,而正式导致与广州市第七中学的分离。现培正同学会遍布全球各地。培正中学一直以来都是以“至善至正”作为校训。
校史
原校草创至固定校址
- 1889年11月28日,广州浸信会中的华人牧师李济良、冯景谦、廖德山等于德政街创办基督教书院,定名“培正书院”,冯景谦任总理,成为广州培正中学的雏型。
- 1890年正月十六日,启馆授课,以月租四元五角租得德政街房屋一所为院址,入学者44人。夏季时以房屋狭小,暑热可畏,改迁大塘街。
- 1891年,迁校雅荷塘,学生自立祈祷会,鼓舞其同学。
- 1892年,是年海内外捐款略有增加,余积较前稍丰,即购得南关珠光七约𢃇缆铺一间,以作自建新校之准备。
- 1893年,贷款改建珠光里校舍,易名“培正书塾”。
- 1903年,清廷颁《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为应时势所需,筹备改制为“学堂”,越二年正式称“培正学堂”。
- 1905年,因经费短缺无法维持,于岁末宣告暂停办学。
- 1906年,两广浸信会,会正(即主席)张立才提出维持培正案,举行临时募捐,筹得三千余金。决议将珠光里潮音街华人宣道会变卖,将所得款项,购地于东山以建筑新校;并为养成师范人才,选派两名学生赴日本留学。一时交易不成,乃变更计划,停派留学,自办师范,修业期间定为十个月,旋即租下榨粉街房屋两间为校舍,定名为“羊城培正师范传习所”,廖卓庵任所长,于七月十五日开课,收生50人。同年,创办梧州市最早的学校梧州市培正学校。
- 1907年,收到海外教友及华侨捐款约四千元,即以此款作复兴“培正”之用,先恢复停办一年之小学,择秉政街曹先贤祠为临时校舍,正月开课,学生72人。六月三日,师范传习所举行毕业典礼。十月十日兴建东山新校,即广州市培正中学现址。
- 1908年六月,新校舍白课堂竣工,七月十五日迁入新校上课,教职员12人,学生95人。八月廿一日,假座东山福音厂举行开幕典礼,由刚从美国返国的李锦纶任监督(即校长)。
- 1910年,学生110人,因中学人数不足,暂行停办中学,仅办二等,教职员13人。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是年政府有更易学堂名号之令,改名“培正学校”,李锦纶任校长。
- 1914年,李锦纶赴美,杨元勋任校长。
- 1915年,因连年人数增加,开支浩大,而经费来源尚无把握,学校陷入严重财困。张立才和张新基发起“培正维持会”,召集向来关心培正者十余人会议,席间张立才起言:“今日请君过来,是因有一绝大之事,即吾侪良友之培正,现在病在垂危,君侪应如何医治之,或如何送往驷马岗安葬?”举座黯然,杨海峰向众泣道曰:“宁我侪先培正而死,勿令培正死于我侪之手。”,众大受感动,捐得一千六百元,恰够维持。
- 1916年,续办中学,得学生5人。
- 1918年,李锦纶回国复任中学监督(即校长)。翌年因政务繁重改聘黄启明出任校长。得王国璇慨捐一万七千元,建筑宿舍一座,额曰“王广昌寄宿舍”以纪念其父。(该楼以全竹筋灌注混凝土建成)
- 1919年,陈广庆纪念饭堂落成。
- 1921年,中小学生人数增至680人。10月,两广浸会和会改“培坤女校”为“培正女校”,中学二三年级女学生附读男校,以节经费。
- 1922年8月,增办师范班1班。杨元勋任中学校长,黄启明任中、小学及师范班监督。
- 1923年5月,与培道协定,女校停办,专办小学,原有中学生移送培道,“培道蒙学”改称“培正国民学校”,并接受其校址。
- 1924年,杨元勋仍任中学校长,邝乐生为小学主任,吴宝灵为国民学校主任,王素波为女校主任,全校中小学男女学生合计1669人,教职员132人。古巴华侨纪念宿舍落成。
- 1925年,奉教育当局令,不列圣经为课程,但宗教集会仍照常举行。青年会会所落成。
- 1927年6月,国民政府令派黄启明为出席世界教育会议中国代表,并留美考察教育,温耀斌代理中学主任一职。
- 1928年11月14日,奉教育厅令准予立案,旋即依照法令,更名为“私立广州培正中学”,小学、国民学校、女校各改称“附属高级小学”、“附属初级小学”、“附属女子小学”,黄启明仍任校长。
- 1929年5月,校友联谊日,决议改校友会为“培正同学会”。美洲华侨纪念堂开幕。
- 1931年3月,备价承购西关永庆一巷原警察第十区署旧址,以开辟西关分校之用。1931年上学期西关分校筹备告成,招生开课,以麦会华为主任。
- 1932年8月,黄启明校长奉教育厅令,代表广东省出席南京全国体育会议。同年,校务会议决议,开办民众夜校一所,辅导附近失学民众,十月开课。
- 1933年,在香港何文田购地五万余方呎兴建校舍,设香港培正小学。国内大学为利便培正毕业生升学计,多有承认培正为联络中学者,除岭南、沪江、沪江、金陵、燕京、光华等大学前已承认外,本年复增加济南齐鲁大学及武昌华中大学。
- 1935年,增办初中。
- 1936年正月,买受与中学运动场西南角毗连之芳园(现为广州培正同学会会址),增辟为初中生宿舍。
- 1937年3月,同学会于文德路购得房屋一间为会所。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黄启明校长率广州培正中学员生由广州迁到鹤山。
- 1938年,为逃避战乱,广州培正中学再迁至澳门,是为澳门培正中学之始。战后,澳门培正遂成为澳门著名私立中学。香港分校初中部的新校舍也收容了部分广州学生。
- 1939年4月16日,黄启明逝世,17日大殓,奉移于香港分校,19日出殡,葬于九龙基督教坟场。邝乐生任署理校长,同年聘杨元勋继任校长。
- 1940年,香港分校增设高中部,但始终不忘在广州复校。
- 1941年,会同培道女中,北上至粤湘桂三省视察,于粤北坪石镇,联合设立“培联中学”。后又奉广东省教育厅令,准予立案并定名为“私立广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培正中学被迫停办,教职员多避往澳门,由澳分校收容分配工作。坪石分校则因返内地的香港学生太多致无法容纳,故又在桂林增设“培联”一间以资收容。
- 1945年1月,日军沿粤汉路进攻粤北,坪石沦陷,员生经乐昌逃往湖南及广西东部复校。抗战胜利后,员生返广东、广西及港澳复校。赵恩赐仍任广州校长。赵翌年辞职改冯棠任校长。香港培正暂借九龙塘学校校舍复课。翌年,驻港英军发还校舍,学生人数渐增至千多人。因学校教育质素口碑良好,入读率大增,香港分校、澳门分校和广州主校均大肆进行扩建,共收生6300余人,并分别更名为香港培正中学、澳门培正中学、广州培正中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培正中学的文化格局虽然被当局多番修改,其他位于大陆的分校也不例外。但香港和澳门的培正联校,以及其它的大陆分校仍以广州培正为宗校。
-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初期,入学人数激增,校舍顿感不足,校方便逐渐减少本地寄宿生而尽量多收海外、港澳学生。广州培正中学亦开始不是香港培正中学和澳门培正中学的母校。
- 1950年,冯棠病逝,林瑞铭任校长。翌年发生印尼排华事件,许多被印尼政府驱逐出境或因家庭受迫害的华侨学生纷纷至培正就读,校方特别为他们成立两个华侨班以资收容。
被接管与迁培道
- 1953年,中央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中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当局称:“培正因为过去与美帝及教会关系较密切,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较重,故首先在全市中学中被定为试点及重点,中共广州市委派出以黄崧华、朱慕湛为正副队长的“思改工作队”进驻学校。在思改期间,每日上午仍继续上课,下午与晚上进行“思想改造”。首先听取黄崧华有关思改内容、政策及方式等的启发报告,又学习有关文件和毛主席论教育及整风、思改的专论。经过一段听报告及阅读文件后,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逐个在小组中作自我检查。小组不能通过的,则在联组中再作个人检查。有的还要在大组或全校教工中作检查、交待。由于黄崧华、朱慕湛两人对政策掌握正确,对教师们的启发帮助非常耐心,故培正没有出现教师因恐惧而自杀的现象。教师们都能较深刻地检查及批判过去所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影响,思想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思想改造运动”结束后不久,作为私立学校的培正在9月被充公,校名改为“广州市第七中学”,廖晃欣任校长,黄振鹏和梁汉生任副校长。随后,华南师院连续数年的物理等科毕业生教学实习均在培正,并由培正教师任辅导。邻近的广州培道女子中学在当年也被当局改为公校,原校名被改为“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1956年7月,培道女中再被改名为“广州市第三十中学”。
- 1958年8月,因市教育局需要在培正路二号广州市第七中学(培正中学校址)开办广州师范学院,七中(现培正中学)迁入三十中(现七中校址,原址为培道女中),合并后改名“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七中的教职员均转移至三十中,至此原培正中学“消失”。
他校接手与另再重立
- 1962年7月,侨委创立侨光中学,市教育局和侨委合作,让师范学院空出来的部分校舍暂时借予侨光中学使用(1962年正好广东师范学院和广州师范学院合并,所以多出一些校舍),后来整个原培正校园归侨光中学使用。创立侨光中学的目的是安置1950年代末期在排华中返回中国大陆的归国华侨的子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地为他们设立的中学,中国大陆各地均有,是华侨补习学校性质。七中迁回原址的计划受挫。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侨光中学于6月被改名为“人民一中”,原培正图书馆职员周秉泉将图书馆内培正文物送省中山图书馆保存。七中亦同样处于浩劫中,无法迁回原址。翌年,广州教育工作停顿,军宣队和工宣队进入学校。
- 1969年,侨光又被改名为“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继续占用七中旧址(培正校址)。两校实际均在农村分校上课,只留少数班级在原校。1976年文革结束后两校返回原址上课,至1980年仍维持“七中”和“五十七中”原名。
- 1979年11月25日,在培正校址举行90周年联谊大会,恢复银禧金禧加冕等传统活动,各地校友及港澳两校回来参加者达900余人。
- 1980年12月,“广州培正同学会”恢复,林恩光任社长,出版“广州培正同学会成立纪念专刊”及“广州培正同学会通讯录”。12日,举行同学日大会及同学会成立大会,参加人数800余。
- 1982年,同学会恢复义学传统,开办“红蓝夜校”,由级社及个人捐资或赠送器材,林恩光任校长,于美洲堂上课,开设电脑班、英语班、打字班等。
- 1984年,市教育局便批准五十七中“接办”培正,“复名”为培正中学,而原培正中学改名的七中却不成功。当时七中曾建议:两校合并为培正中学,培正原址为高中部,培道原址为初中部,但遭教育局拒绝。从此七中与培正被分离。
- 1994年,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单位和广东省先进单位。
- 2009年,在港澳分校的干预下,广州培正重新使用当年的粤式邮政式拼音校名“Pui Ching”(东山培正小学同时跟随恢复[注 3];西关培正小学于2014年开始替换原有的全汉语拼音校徽,使用省港澳样式一致的新校徽;梧州培正学校在1993年复名后使用粤式邮政式拼音校名:台山培正学校在建校之始已使用粤式邮政式拼音校名),与港澳两地培正英文名称划一,也恢复以粤语广州话唱诵校歌。[1]吕超校长认为,该两项举措实乃恢袭120年来培正的传统,英文校名本来就是拼粤音,而校歌填词,乃以粤音为本,故以当地语音唱当地学校校歌更为贴切,但校方仍采用以普通话授课,以符合中国大陆的教育政策方针。
商标争夺
1993年,为促成黄启明故校长的遗愿,将“培正”打造成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教育集团,在广州培正中学董事会主导及全球各地培正校友大力支持下,兴建私立培正商学院(今广东培正学院)。建校初期,广州培正中学的让出6号楼、图书馆等作为培正商学院的课室。1996年花都校址落成,私立培正商学院整体搬迁。1999年,私立培正商学院主要负责人梁尚立(当时广州培正中学董事会成员,亦为培正校友)在未有告知广州培正中学董事会的情况下,于北京抢先注册了“培正”的校名、校徽,并于2000年11月获批准。此后十年间,广州培正中学在全球培正校友的协助下经过多次诉讼于2011年取回商标。并在2011年由穗港澳三地培正组成“校名商标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培正”商标。[2][3][4][5]
学校标识
校色
- 代表澎湃的热情,火热的心,特别是基督的爱心—感性。
- 代表冷静机智,周到的思考和策划,避免冲动和鲁莽—理性。
校训
- 至善至正
- “我所命尔之言,当听而守之,致行尔 神耶和华所视为善为正者,而享福祉,爰及子孙,历世靡暨。”(你要谨守听从我所吩咐的一切话,行耶和华你 神眼中看为善,看为正的事,这样,你和你的子孙就可以永远幸福;申命记12章28节)
- “耶和华乃善乃正,故以道示罪人兮。”(耶和华是良善正直的,所以他必指示罪人走正路;诗篇25篇8节)[6]
现今的广州校方指:“至善至正”校训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儒家思想的精华元素。其中,“至”在校训中可以理解为:一是有“最和极”的意思,最正与最善之事是培正人追求的目标。二可作“达到或追求”之解,只要是培正人,都要终身追求“善与正”,永不懈怠。而香港培正何世明故校长(牧师)昔日对本校同工讲道时称,培正有别于其他广州基督教学校(他们的历史都超过本校的110年),不是外籍传教士创办的,而是由浸信会华人平信徒和牧者结合创办的。所以我们的校训除了基督的教训外,还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像大学句“止于至善”就是了。因此我们的校训有中、西文化合璧的意味。
校徽
广州培正在2009年重新使用当年的粤拼校名PUI CHING,与港澳两地培正英文名称划一。此前,香港校方用英文拼出广州音,广州则拼出普通话音(中共接管后),而澳门则用葡文拼音(实际和香港一样)。
校歌
荷兰(原英国)作曲家亨利·利托尔夫作了一首《Concerto Symphonique No.3》,其中第四乐章Furioso开始由急促钢琴和管弦乐竞美下,引出管弦乐奏出雄壮培正校歌的旋律,随后钢琴用变奏方式将此旋律发挥下去,全部约长七分半钟。作者从英国监狱逃了出来,得荷兰庇护,所以就感激地将荷兰国歌嵌进这段乐段,算是目前市上能获得有关校歌完整旋律的唯一音乐。
这首国歌《尼德兰人的血脉》是1815年的得奖作品,作为纪念1781年英荷北海海战,作者为定居爱姆士特丹德人约翰·威廉·威尔姆斯,1815年被选为尼德兰联合王国国歌,1932年被废。[7]
目前三地学校一般只唱诵第二版校歌的第一段,港澳分校一直以广州话唱诵。广州培正在1984年获当局复名后被换成了普通话,直至2009年才恢复广州话。
第二版
- 培正培正何光荣,教育生涯惨淡营。
- 培后进兮其素志,正轨道兮树风声。
- 万千气象方蓬勃,鼓铸群才备请缨。
- 爱我培正谟谋远,永为真理之干城,永为真理之干城。
- 校址三迁择地良,适中都会和村乡。
- 白云高枕珠江带,百粤东郊一广场。
- 英俊青年资造就,飞鹏展翅任回翔。
- 爱我培正规模伟,实副其名允有光。
- 实施四育亦犹人,学生生活尤精神,
- 学生会社青年会,修养熏陶普大群。
- 时雨沾儒蒙善教,春风鼓铸乐无伦。
- 爱我培正多仁爱,基督为心一点仁。
第一版
- 爱我培第二家庭,几费手续经营。养育人材国家之命,兴学热心可敬。
- 育才首重基道精兵,负芨担簦兮我来培正,志比𫛸鹏奋前程,如红日之东升。
- 壮哉壮哉同学少年,敬我培正校旗临风前。色兼红蓝态何妍,堂堂校旗招展。[7]
级社
与香港、澳门培正学校一样,广州宗校本身也保留了级社制度的传统,虽然广州培正中学曾经在当地部门的影响下一度易名,这仍然没有改变培正中学的传统教育方式,传统教学理念,而且在复名之后仍然有着当年辉煌卓越的成就,即使后来被港澳分校所超越,但是始终是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良校。这里是历届级社的名称,与港澳一样,社名由穗、港、澳三地的培正学生投票决定,社旗由港、澳学生以习作方式轮流设计。设立级社的目的是要薪火相传,并联系毕业后的旧生,使聚首一堂。
|
|
|
|
|
注:年份指该社毕业年份。
注释
参考资料
- ^ 培正註冊權回歸母校 (PDF). 培正同学总会. 2009-10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 ^ 广州“培正”百年校名风波再燃战火 抢注是为免遭滥用?-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7).
- ^ 广州培正中学诉回百年校名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7).
- ^ 维权11载“培正”终得正名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7).
- ^ 法院一审驳回广东培正学院"培正"商标申请-成功案例|华律网(66Law.cn). www.66law.cn.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7) (中文(中国大陆)).
- ^ 校色校訓. 香港培正中学.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9).
- ^ 7.0 7.1 校歌. 香港培正中学.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