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白话文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2年12月20日) |
吴语白话文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1640年代(或更早)至今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姊妹体系 | 官话白话文 粤语白话文 闽语白话文 台语白话文 |
吴语白话文(另称吴白或苏白)是一种以吴语口语为语法和词汇基础、以汉字为书写文字的汉语书写体系,为汉语白话文之一。
吴语白话文兴起于明代中期,当时江浙地区商业化兴起,苏州成为江浙经济中心。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开始通行于江浙。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繁盛,需要有一种统一的白话作为通行语。而在书写方面,多数商贾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文言教育,因此苏州话成为了江浙地区的强势方言和书面语,后人多用“苏白”来代指吴语。
最早提到苏白的是明代文献《广志绎》。该文了记载当时南直隶的镇江、常州、苏州、松江4府和浙江省,这个地区方言之间有一定差异,采用苏白作为通行语在江浙地区不同县域交流。苏白的代表音,一般来说是苏州城北陆慕镇的口音。和其他地区一样,戏曲、曲艺的强调和读音,传播较为广,因此往往会成为代表音。《吴县志》有相关记载“光裕之音出陆墓”。光裕社的评弹在江浙地区有较大影响力。而评弹发音有严谨的规则,又传播较广,因此逐步以光裕音为代表。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苏州城市遭到破坏,上海因为西方势力得到保存,因此上海话影响力逐步提升,成为江浙地区的强势方言和书面语。但是介于苏白仍然有一定影响力,故当时仍然以“苏白”为名,或者称“上海苏白”加以区分。之后,越剧的流行,又导致嵊州话在江浙地区流行,建国初期浙江省电台曾经以嵊州话对全省进行广播。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京白作为国语,地位逐渐提高,苏白影响力减弱。普通话推行之后,以京白为基础音的普通话取代了苏白在江浙的通行语的地位。
代表文学作品
明末
冯梦龙搜集的民歌集《山歌》
清初
清中期
弹词脚本“沈氏四种”(《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
清末民初
《何典》、《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九尾龟》、《九尾狐》、《吴歌甲集》、《吴歌乙集》
近代
朱瘦菊的《歇浦潮》、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秦瘦鹃的《秋海棠》
当代
王小鹰的长篇小说《长街行》
参考文献
1. [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97
2. 詹一先 .吴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3. [宋] 陈彭年.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张志云.国家意志与社会选择--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
5.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2
6. 李德甫.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8. 李军.《乡音字类》所反映的十九世纪中叶苏州话读书音:方言,2008
9. 游汝杰.上海话在吴语分区上的地位——兼论上海话的混合方言性质:方言,2006
10. 江南普通音编委.江南普通音注音符号挂图: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